-
>
(精)東北革命和抗日根據地貨幣研究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
>
金融煉金術(專業珍藏版)2021專業審訂
-
>
認知世界的經濟學
-
>
全球貨幣進化史
助新世紀的經濟騰飛: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巡禮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10289
- 條形碼:9787030210289 ; 978-7-03-021028-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助新世紀的經濟騰飛: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巡禮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應急研究項目“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的成果。
本書首先闡述了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產生的背景,對生產性服務、新型工業化、生產性服務外包等相關概念進行了研究和界定;在此基礎上,本書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以分工理論、外包理論、共生關系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價值鏈理論為指導,運用實證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行業發展狀況與特點、生產性服務與制造業的共生關系狀況、信息技術服務業轉型問題以及典型地區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的發展模式進行了研究;*后指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本書適合于從事生產性服務業研究的人員參考,也適合各級政府決策部門、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企業的管理人員參考。
助新世紀的經濟騰飛: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巡禮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2 基本概念與定義
1.3 研究框架
1.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國際比較
2.1 引言
2.2 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與結構變化
2.3 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關聯效應
2.4 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布局與組織形態
2.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制造業生產性服務外包的共生關系分析
3.1 共生關系的概念與理論
3.2 廣東地區的研究
3.3 東北地區的研究
3.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信息技術服務業及其轉型研究
4.1 信息技術服務
4.2 信息技術服務業轉型研究
4.3 基于服務的體系結構與業務流程管理
4.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典型地區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研究——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5.1 物流業發展與國民經濟關系的協整分析
5.2 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特征與現狀分析
5.3 長江三角洲生產性物流服務業需求現狀分析
5.4 長江三角洲生產性物流服務業與海外先進地區比較分析
5.5 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5.6 以提升物流能力促進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發展
5.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6.1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狀況與面臨的主要問題
6.2 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6.3 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6.4 小結
致謝
英文縮寫表
助新世紀的經濟騰飛: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巡禮 節選
br />
無論是根據分工理論還是人類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在現代生產過程中,企業
為了整合資源、發揮專長、提高效率,越來越多地出現“服務外包”行為,即將
傳統上由企業內部在產前、產中或產后所進行的一些生產、經營甚至管理服務活
動(如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物流銷售、員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外包,由其
他企業來代其完成。這種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而體現得
越來越明顯。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是指為滿足上述企業服務外包需求而形成的產
業,其服務對象是一個經濟中作為生產者的企業而不是作為消費者的個人。生產
性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核心與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被細
分到空前的程度,發達國家盡力搶占產業鏈條中的高附加值環節,而將低附加值
的制造環節逐步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
移,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然而,國民經濟整體
上仍沒有擺脫粗放的增長模式,具有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特點,在國際
分工格局中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
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
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從而
“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
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促進服務業的全面發展,進而通過深化社會
分工,優化資源配置,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新型工業化戰略。因此,在
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如何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確定2006年的應急研究課題為“新型工業化過
程中的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并組織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上海海
事大學、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五家研究單位開展研究。五家研究單位通過
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回答了下列幾個問題:
(1)什么是生產性服務業?為什么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2)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和制造業生產性服務外包的狀況是怎樣
的?
(3)我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共生關系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
(4)如何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與回答,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制定有關政策、學術界開展
研究以及生產性服務企業和制造企業的經營決策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鑒于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該應急項目的設立僅是
研究的開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探索性的和初步的。相信本書能夠為生產性
服務業研究在我國的繁榮開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郭重慶
2007年8月
前言
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是指為滿足生產企業服務外包需求而形成的產業,其服務
對象是一個經濟中作為生產者的企業而不是作為消費者的個人。生產性服務業是
現代服務業的核心與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
展對于我國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發展模式、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
力,對于我國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性意義。但是,由于
歷史上計劃經濟的影響以及現實的制度性障礙,相對于制造業,我國生產性服務
業發展滯后。這種狀況不利于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規律并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政策建議,國
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2005年確定了“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中國生
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作為2006年的應急研究課題并向全國招標。在55份申請
中,于明副教授(清華大學)的“中國技術服務價值鏈的發展模式研究”、徐學
軍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的“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共生關系
的實證研究”、劉偉教授(上海海事大學)的“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典型發達
地區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發展研究”、程大中副教授(復旦大學)的“中國生產性
服務業的增長、結構變化及其影響研究”和蘇敬勤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的“東
北地區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和物流外包共生關系研究”等五份申請中標。按項目的
要求,五家研究單位于2006年年底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提交
研究報告并在上海召開結題會議。會議決定在五家單位提供的研究報告基礎上整
理出版一本著作,向政府決策部門和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介紹該應急項目的
成果。經過五家研究單位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領導的討論,會
議確定了著作的名稱、寫作提綱和各家研究單位的寫作任務。經過五家單位幾個
月的共同努力,終于完成本著作的撰寫。
本書的總體目標是探尋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規律性,從而
為我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供政策依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本書研究的問題包
括:
(1)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特點及其國際比較,包括產業規模、增長趨
勢、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空間分布、組織形態等;
(2)現階段我國制造企業生產性服務外包的需求與供給狀況;
(3)我國不同經濟區域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共生關系的現狀及其影響因
素,分析比較不同區域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共生關系的特點;
(4)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模式,生產性服務外包的業務模型,以及生產
性服務業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針對典型生產性服務業,探討其發展模式及存
在的問題。
根據研究內容,本書在結構上分為六章,具體如下:
第1章為“緒論”。本部分主要分析本課題研究的國內外背景和研究的理論
與現實意義;對生產性服務、新型工業化、生產性服務外包等概念進行界定;并
提出本課題的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第2章為“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國際比較”。本部分首先分析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特點,包括產業規模、增長趨勢、產業結構;然后探討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與結構變化、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關聯效應以及生產性
服務業的空間布局與組織形態;*后,通過與美國等OEcD經濟體的比較,指
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差距。
第3章為“制造業生產性服務外包的共生關系分析”。本部分基于共生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分工理論和外包理論,提出制造企業生產性服務外包、生產性服
務業與制造業共生關系的分析框架;通過對廣東地區和東北地區兩個典型區域進
行案例分析和實證研究,分析現階段我國制造企業生產性服務外包的供需現狀,
探討共生單元、共生界面、共生環境、行業和地區等因素對生產l生服務業與制造
業共生關系的影響以及各類生產性服務對制造企業的績效影響。
第4章為“信息技術服務業及其轉型研究”。本部分首先探討信息技術服務
的內涵與特征;然后分析信息技術服務的類型、實現方式、業務模式;再次分析
了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的內容、影響因素以及促進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的行動指南;
*后研究信息技術服務與業務流程結合的解決方案。
第5章為“典型地區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研究——以長江三角洲為例”。本部
分首先分析了物流業發展與國民經濟的協調關系;其次,分析了目前長江三角洲
地區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特征與發展現狀;然后分析了長江三角洲持續快速增長的
區域經濟及物流產業空間對生產性物流服務業提出的需求;并比較分析了長江三
角洲生產性物流服務業與海外先進地區之間的差異性,指出長江三角洲生產性物
流服務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后提出了以提升物流能力促進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發
展的有效途徑。
第6章為“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建議”。本部分綜合上述對生
產性服務業投入產出的分析,對廣東地區、東北地區等典型地區,物流服務業和
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典型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成果,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系統分
析了現階段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現狀、發展模式、服務績效和存在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相關政策建議。
其中,第1章由于明副教授、徐學軍教授、程大中副教授負責撰寫;第2章
由程大中副教授負責撰寫;第3章由徐學軍、蘇敬勤教授負責撰寫;第4章由于
明副教授負責撰寫;第5章由劉偉教授負責撰寫;第6章由徐學軍教授負責綜合
各家研究報告整理。本書由徐學軍教授*后統稿,由張維、王鐵男教授審閱。
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涉及眾多理論問題和現實問
題,由于應急項目研究時間較短,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是從實證的視角探討中國生
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問題,有些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特別是相關理論問題還有
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深化。不足之處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編 者
2。07年8月
第4章
信息技術(IT)服務是所有生產性服務中一個新興的服務,其技術含量高,
發展迅速。在全球經濟正享受著信息時代帶給人們巨大效益的時候,世界又正在
慢慢向知識時代過渡。在這一過程中,信息無疑已經成為人類生產活動的基礎,
尤其對企業來講,信息已經成為繼物料、人力資源后,又一個重要的戰略資源。
像其他資源管理一樣,信息管理也同樣需要計劃、組織、實施和效果反饋。不同
的是,信息管理比物料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具有更多的技術含量。信息管理的另
外一個特點是它的全局性,企業的信息管理涉及企業管理的每一個角落,信息系
統的管理具有很強的全局性、系統性和集成性,這不是一般專業人員,包括IT
工程師所能勝任的。這些原因都決定了信息服務的特殊性與專業性。在企業生產
的支持性功能中,IT服務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部門,信息系統的癱瘓就意
味著整個生產系統的崩潰,這一影響會隨著信息技術應用深度和廣度的增加而更
為嚴重。因此信息服務對生產來講,是一個基礎性服務,更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性
服務。
信息技術服務轉型包括企業內信息部門獨立與IT公司自身發展兩個方面。
企業內部的IT部門在不斷滿足企業信息服務的同時,其功能和能力不斷擴大,
逐漸發展成為在滿足本企業信息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同時也可以承擔對外的信息
服務。當對外業務超過本企業內部時,IT部門就可能獨立出原企業而成為一個
新的公司。在另一個方面,社會上的IT企業在為社會提供一般性信息服務的同
時,也在不斷優化和深化對企業生產的信息服務,很多IT企業長期針對某一行
業領域的信息服務從而發展成為這一領域的專業服務供應商。對比其他生產I生服
務,信息服務是一個起步晚,但發展迅速,可以說信息服務是發展快、變化快、
轉型相對容易的一個生產性服務。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改變著信息服務的方式與內容。面向服務的體系結
構(SOA)與業務流程管理(BPM)則是未來引導信息服務發展的兩個重要
元素。
4.1信息技術服務
研究信息技術服務就是要明確信息技術服務的功能及提供功能的模式,而服
務模式又是由服務內涵與特征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從信息技術服務的內涵和特征
開始,然后再對信息服務進行分類,*后再討論信息服務的模式。
4.1.1信息技術服務的內涵和特征
信息技術服務是一個特殊的生產性服務。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是由核心的增
值生產過程和輔助性支持生產過程所組成。對非IT領域的生產活動,IT主要是
作為輔助性支持生產活動存在的,而且信息服務不僅對核心生產活動有影響,對
其他輔助性生產活動也有影響。
可以說,在信息時代,企業、組織、機構的運營和管理是由信息(技術)驅
動和面向服務的(陳榮平2006)。由于信息技術具有廣泛的滲透性和關聯帶動
作用,使得人、組織、系統和異質信息源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和更節省成本的方式
關聯在一起,不僅提升了企業運作效率,而且促使企業經營管理、組織結構和人
事制度發生深刻變革。因此IT被認為是一種高價值服務領域。企業在產品研
發、技術創新、服務完善、市場開拓等各個環節都在充分利用和結合信息技術的
發展,并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數據、信息或產品傳送服務以及協調業務過程的功
能,促進生產率的提高、減少產品/服務上市時間、增強客戶的滿意度(鄭吉
昌2005)。
縱觀信息技術服務的發展,很大一部分信息技術服務被企業用作生產其他產
品或服務的中間性投人。在業務領域,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被用來傳送數據和信
息,而這些數據和信息與產品的訂單(客戶需求)、設計、生產、加工、銷售等
環節密切相關,是企業生產或提供*終產品和服務的關鍵性信息;在制造領域,
業務過程可能全部由IT驅動,信息系統將管理業務的全生命周期(劉鳳瑜
2006),如客戶將訂單通過Internet瀏覽器直接發送到銷售中心,然后由企業的
計算機生產管理系統(如ERP系統)完成訂單所需要的生產組織、計劃與調度
工作(李勇2005)。因此,這一部分IT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作為生產者的企業,
而非消費者的個人,其服務功能也主要是被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用作中間投
入的服務,用于進一步的生產,其作為產品生產或其他服務的投入而發揮著中間
功能,能夠為其他部門在其生產過程的各個階段提高產出品的價值,包括信息處
理服務、信息資源管理服務、信息技術支持服務等。從這一點上說,IT服務具
有生產性服務的特征。
IT服務實質上是一種知識密集的生產性服務,是以提供信息技術支持與信
息資源管理為目標的生產性服務,能夠幫助企業協調業務過程、傳送質量、產品
和服務。IT服務的特征主要包括:
(1)IT服務是以生產運作與管理信息為對象的服務;
(2)IT服務與生產的大部分活動或業務流程相關,也與大部分其他生產性
服務活動或業務流程相關,因此企業對信息技術服務的需求*為廣泛;
(3)IT服務是生產性服務中的使能技術;
(4)IT服務是其他生產性服務的基礎。
上述四個特征決定了IT服務是現有生產性服務中*為活躍、變化*快、影
響力*大的一種生產性服務。
正是由于信息技術對企業、組織、機構的運營效率、組織結構、業務模式等
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響,企業對信息技術及其服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種發展
使得IT在企業中的功能越來越重要,IT功能的增強卻使得企業的IT功能獨立
性越來越強,因此企業信息技術服務的外包趨勢也就日益加強,成為信息技術服
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
4.1.2信息技術服務的類型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網絡計算技術的進步,IT在向全世界傳送協
同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李勇 2005)。為了研究IT服務的業務模式,
揭示IT服務內部結構的變化及其對全球業務環境的影響,需要對信息技術服務
的類型及其特征進行分析。
IT服務的分類有很多種,下面我們從基于服務需求交接點與IT服務實現方
式兩個方面進行分類。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