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55594
- 條形碼:9787030255594 ; 978-7-03-025559-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目錄
前言**篇 提升競爭力:中部崛起的內在規定第1章 區域競爭力研究綜述1.1 區域競爭力研究的必要性1.2 國外區域競爭力研究綜述1.3 國內區域競爭力的研究1.4 國內外有關發展觀的綜述第2章 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2.1 指標與指標體系2.2 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2.3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設計指標體系2.4 區域競爭力的綜合評價方法第3章 中部六省區域競爭力的評價3.1 2005年中部六省區域競爭力評價實例分析3.2 2006年中部六省區域競爭力評價實例分析參考文獻第二篇 經濟聯動發展:中部崛起的內在機制第4章 研究中部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必要性4.1 中部崛起必須加強內部合作以實現經濟聯動發展4.2 研究中部區域經濟聯動發展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第5章 區域經濟聯動的理論及典型案例5.1 區域聯動發展的相關理論5.2 國內外典型案例及啟示第6章 中部地區經濟聯動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困境6.1 中部六省經濟發展能力的比較6.2 中部地區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可行性6.3 中部地區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困境第7章 中部地區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運行機制7.1 中部地區區域分機制 7.2 中部地區區域合作機制7.3 中部地區區域利益協調機制第8章 中部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戰略措施8.1 中部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基本步驟8.2 中部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戰略重點8.3 中部地區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主要措施參考文獻第三篇 中東部產業互動: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徑第9章 經濟區域間產業互動發展的理論基礎9.1 產業發展的社會分工協作理論9.2 空間產業推移理論9.3 產業集群理論9.4 國內區域產業互動研究現狀第10章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內涵與條件10.1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內涵10.2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條件第11章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方式與機制11.1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主要方式11.2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運行機制11.3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政策博弈分析第12章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制約因素12.1 地方政府利益的沖突,產業互動發展緩慢12.2 產業互動中的非合作博弈現象12.3 中部地區內部協調程度低,產業互動發展缺乏穩定支撐12.4 產業集群效應低,導致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區域黏性12.5 中部地區產業層次低,制約中東部地區在更高層次上的經濟合作第13章 浙贛產業互動發展的實踐13.1 浙贛產業互動的發展現狀13.2 浙贛產業互動的環境和條件13.3 浙贛產業互動的發展趨勢第14章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趨勢與推動策略14.1 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趨勢判斷14.2 促進中東部地區產業互動發展的基本策略14.3 對東部地區的策略建議14.4 對中部地區的策略建議參考文獻第四篇 省域經濟研究之一:河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協調發展水平視角第15章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基本理論15.1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背景15.2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15.3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的基本類型15.4 目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模型評述第16章 河南區域經濟發展特征描述16.1 地理概況與經濟區域劃分16.2 河南區域經濟發展現狀16.3 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地區差異呈擴大趨勢第17章 河南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定量評價17.1 河南省區域經濟協調狀況評價指標體系構建17.2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評價模型建立17.3 河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空間差異分析17.4 河南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時間序列分析第18章 河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18.1 地理條件及區位因素18.2 科技及人力資源因素18.3 產業結構效率因素18.4 區域經濟政策因素第19章 促進河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建議19.1 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19.2 優化地區產業結構,構建圈層的產業分工體系19.3 推動區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發展合力19.4 在不損害市場效率的情況下,政府必須為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政策支持19.5 實現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在區域經濟協調中的作用參考文獻附錄A指標均值化數據表附錄B子系統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第五篇 省域經濟研究之二:江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工業化進程視角第20章 區域工業化差異的相關理論20.1 工業化的基本含義與一般特征20.2 區域工業化理論20.3 區域經濟差異理論第21章 區域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模型21.1 傳統的工業化發展階段劃分方法21.2 區域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模型第22章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水平差異的實證分析22.1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水平的初步判斷22.2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水平差異的比較分析22.3 小結第23章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水平差異的成因分析23.1 對江西工業化發展水平的區域界定23.2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水平差異的客觀性成因分析23.3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水平差異的主觀性成因分析第24章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協調推進的思路與對策24.1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協調推進的整體思路24.2 江西各區域工業化協調推進的具體對策建議參考文獻附錄 江西省和各地區工業化指標的評測值和綜合指數
展開全部
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節選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競爭與合作并存。關于中部崛起的研究是區域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省域經濟聯動發展機制、地區產業互動和省域經濟協調發展四個方面展開,對中部地區區域發展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及重點案例進行研究,并由此對中部崛起戰略的基本目標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條件、重要途徑和戰略基礎進行分析。全書以重要數據作為支撐.理論研究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對中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進行了系統論述。《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適合從事區域競爭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相關研究者、政府部門相關管理者閱讀。
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相關資料
插圖:區域競爭力的理論研究是競爭取勝的首要問題。自提出國際競爭力后,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從概念到理論,從評價內容到統計方法,都取得了很大進展,并在經濟研究、國家政策制定和政府管理工作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已經有50多個國家參加到評估體系中來。我國也高度關注國際競爭力,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體制改革研究院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追蹤國際上出現的這一新動向。我國1993年參加世界轉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評價,1995年正式參加世界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此后,眾多學者結合中國各個經濟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國內關于競爭力的研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過于注重經濟數量的增長,即便是在我們更加強調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在各級政府的考核體系中,仍然過于單純注重對GDP增長的考核。在2008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大方就指出,“長期以來,對各級官員和干部的政績考核指標內容不少,但實質上只有傳統GDP才是唯一的硬指標。只要GDP上去了,政績也就顯現出來了”①。如果按照現有對競爭力的評價體系,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的競爭力大多排名靠前,然而,當我們面對源自廣東的SARS,無錫的藍藻,江蘇、浙江的癌癥高發期時,面對上海地面沉陷、溫州城內千萬條由美麗的江南河水變成的臭水溝時
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作者簡介
尹繼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兼任江西省人大財經委經濟專家、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經濟學會副會長、江西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等;長期從事工業化、區域經濟發展、企業戰略管理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出版《欠發達地區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等學術論著25部;發表“中部地區工業化的潛力與重點”、“中部六省工業化水平比較與發展對策”等學術論文15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省社科規劃項目、省軟科學項目、重要橫向項目共27項;獲省社科規劃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第11、12屆),二等獎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