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jīng)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300171357
- 條形碼:9787300171357 ; 978-7-300-1713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本書特色
“睜眼看世界”先行者魏源之文集 魏源研究名家夏劍欽教授傾力編纂 宏篇巨著“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叢書**批。
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內(nèi)容簡介
魏源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一生著作宏富,存世者有《詩古微》、《書古微》、《古微堂四書》、《蒙雅》、《圣武記》、《海國圖志》、《夷艘寇海記》、《元史新編》、《老子本義》、《古微堂內(nèi)外集》、《古微堂詩集》、《凈土四經(jīng)》、《詩比興箋》等。《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魏源卷》以《古微堂內(nèi)外集》為主體,輯選各書序跋、條例、部分論文及存世書信,并盡量按考定的著作系年順序編排。力求全面反映魏源的思想、活動及其政治、經(jīng)濟主張。
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目錄
導言
默觚(1822年-1855年)
默觚上
學篇一
學篇二
學篇三
學篇四
學篇五
學篇六
學篇七
學篇八
學篇九
學篇十
學篇十一
學篇十二
學篇十三
學篇十四
默觚下
治篇一
治篇二
治篇三
治篇四
治篇五
治篇六
治篇七
治篇八
治篇九
治篇十
治篇十一
治篇十二
治篇十三
治篇十四
治篇十五
治篇十六
大學古本敘(1821年)
孝經(jīng)集傳敘(1821年)
曾子章句序(1821年)
子思子章句序(1821年)
論語孟子類編序(1821年)
孟子小記(1821年)
老子本義序(1821年)
禮記別錄考(1821年)
跋陳沆簡學齋詩(1822年)
張鐵甫墓志銘(1822年)
董子春秋發(fā)微序(1822年)
庸易通義(1822年)
論語三畏三戒九思箴(1822年)
孔孟贊(1822年)
曾子贊(1822年)
顏冉贊(1822年)
孟子補贊(1822年)
周程二子贊(1822年)
程朱二子贊(1822年)
朱子贊(1822年)
陸子贊(1822年)
朱陸異同贊(1822年)
楊子慈湖贊(1822年)
王文成公贊(1822年)
明儒高劉二子贊(1822年)
居之無倦二句(1822年)
復鄧傳密書(1822年)
朱世杰四元玉鑒王萱鈴家藏本手批(1823年)
致鄧傳密書(1823年)
致龔定庵書(1823年)
趙汝愚擁立寧宗論(1823年)
書遼太祖事(1823年)
書金史完顏元宜傳后(1823年)
書宋名臣言行錄后(1823年)
再書宋名臣言行錄后(1823年)
孫子集注序(1823年)
王翦苻堅論(1823年)
定庵文集手批(1823年)
致鄧傳密書(1824年)
戶部左侍郎提督江蘇學政周公神道碑銘(1824年)
廬江章氏義莊記(1824年)
籌漕篇上(1825年)
復魏制府詢海運書(1825年)
城守篇(1825年)
守備上
守備下
守御上
守御下
制勝上
制勝下
軍政篇(1825年)
軍儲篇一(1825年)
軍儲篇二(1825年)
軍儲篇三(1825年)
軍儲篇四(1825年)
坊苗篇(1825年)
湖南苗防錄敘(1825年)
乙丙湖貴征苗記(1825年)
答人問西北邊域書(1826年)
道光丙戌海運記(1826年)
海運全案序(1826年)
海運全案跋(1826年)
皇朝經(jīng)世文編敘(1826年)
皇朝經(jīng)世文編五例(1826年)
歸安姚先生傳(1826年)
復蔣中堂論南漕書(1827年)
籌漕篇下(1827年)
國朝古文類鈔敘(1827年)
武進莊少宗伯遺書序(1828年)
陜西按察使贈布政使嚴公神道碑銘(1830年)
劉禮部遺書序(1830年)
劉逢祿禘議按語(1830年)
兩漢經(jīng)師今古文家法考敘(1830年)
吳農(nóng)備荒議上(1832年)
吳農(nóng)備荒議下(1832年)
湖廣水利論(1833年)
湖北堤防議(1833年)
東南七郡水利略敘(1833年)
章教諭強恕齋書序(1834年)
海曙樓銘(1834年)
三江口寶帶橋記(1835年)
云臺山神廟碑銘(1835年)
兩淮都轉(zhuǎn)鹽運使婺源王君墓表(1835年)
明代食兵二政錄敘(1837年)
附明代食兵二政錄敘
御書印心石屋詩文錄敘(1837年)
御書印心石屋頌(1837年)
致宮保老伯大人書(1838年)
致賀熙齡書(1838年)
南村耦耕圖記(1838年)
淮南鹽法輕本敵私議自序(1838年)
淮北票鹽記(1838年)
淮北票鹽志敘(1838年)
淮北票鹽志凡例(1838年)
太子太保兩江總督陶文毅公行狀(1839年)
太子太保兩江總督祀賢良祠陶文毅公墓志銘(1839年)
太子太保兩江總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銘(1839年)
籌鹺篇(1839年)
地理綱目序(1839年)
支隴承氣論序(1839年)
陶澍御書印心石屋恭記手批(1840年)
與童石塘司馬書(1840年)
荊溪周君保緒傳(1840年)
詩古微序(1840年)
書明史稿一(1840年)
書明史稿二(1840年)
英吉利小記(1841年)
武進李申耆先生傳(1841年)
致賀熙齡書(1841年)
定盦文錄敘(1842年)
圣武記敘(1842年)
元史大理傳敘(1842年)
邵陽金灘魏氏二修譜序(1842年)
籌河篇上(1842年)
籌河篇中(1842年)
籌河篇下(1842年)
籌海篇一(1842年)
籌海篇二(1842年)
籌海篇三(1842年)
籌海篇四(1842年)
海國圖志敘(1842年)
江南水利全書敘(1843年)
致鄧顯鶴書(1843年)
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1844年)
致姚燮書(1844年)
致鄧顯鶴書(1844年)
與涇縣包慎伯太令書(1844年)
包世臣北游日記手批(1844年)
湖北崇陽縣知縣師君墓志銘(1844年)
畿輔河渠議(1845年)
與曲阜孔繡山孝廉書(1845年)
致鄧傳密書(1845年)
致鄧顯鶴書(1845年)
致賀熙齡書(1845年)
錢漕更弊議(1845年)
致賀熙齡書(1846年)
致胡林翼書(1846年)
上江蘇巡撫陸公論海漕書(1847年)
祝英臺近山房詩鈔序(1848年)
雁蕩詩話序(1848年)
論老子(1849年)
小學古經(jīng)敘(1849年)
上陸制府論下河水利書(1849年)
再上陸制府論下河水利書(1849年)
辛亥綱開局兼收南課稟(1850年)
萬鐘公壽藏銘(1850年)
說文儗雅敘(1851年)
說文轉(zhuǎn)注釋例(1851年)
說文假借釋例(1851年)
說文會意諧聲指事象形釋例(1851年)
復何竹薌同年論會計書(1851年)
釋道山三條四列(1852年)
釋道山北條陽列(1852年)
釋道山北條陽列二(1852年)
釋道山北條陽列附(1852年)
釋道山北條陰列(1852年)
釋道山北條陰列二(1852年)
釋道山南條陽列(1852年)
釋道山南條陰列(1852年)
釋道山南條陰列附(1852年)
釋道北條弱水黑水(1852年)
釋道南條九江(1852年)
釋道南條漢水(1852年)
釋道南條三江(1852年)
釋云夢(1852年)
釋江源(1852年)
海國圖志后敘(1852年)
上陸制軍請運北鹽協(xié)南課狀(1852年)
書趙校水經(jīng)注后(1852年)
致陳松心書(1853年)
陳起書撼山草堂遺稿手批(1853年)
擬進呈元史新編序(1853年)
簡學齋詩集序(1854年)
詩比興箋序(1854年)
太上感應篇注合鈔序(1854年)
凈土四經(jīng)總敘(1854年)
無量壽經(jīng)會譯敘(1854年)
觀無量壽佛經(jīng)敘(1854年)
觀無量壽佛經(jīng)后記(1854年)
阿彌陀經(jīng)敘(1854年)
阿彌陀經(jīng)后記(1854年)
普賢行愿品敘(1854年)
書古微序(1855年)
書古微例言上(1855年)
書古微例言中(1855年)
書古微例言下(1855年)
詩古微目錄書后(1855年)
詩古微識語(1855年)
與周詒樸書(1856年)
魏源年譜簡編
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節(jié)選
導言魏源(1794—1857),字默深。原名遠達,字良圖。晚年自號菩薩戒弟子魏承貫。湖南邵陽縣金潭鄉(xiāng)(今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人。魏源7歲始入家塾讀書,管理家塾的是二伯父魏輔邦(號坦齋)。他曾在長沙岳麓書院讀書,由于好古文、極嗜學而深得山長羅典的器重。魏輔邦為子侄延聘的教師中,使魏源受到良好教育的恩師有歐陽炯明、劉之綱、劉若二等,他們或是飽學先生,或是善于作文的老學究,或是善詩詞、能書畫的老秀才。魏源在幾位啟蒙老師和二伯父的教導下,學識大為長進,15歲那年便順利通過了“童試”中的縣、府、院三級考試,且因品學兼優(yōu)而得到湖南學政李宗瀚的器重,“補縣學弟子員”。為了進學深造,做好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前的準備,魏源于頭一年初夏來到省府長沙岳麓書院讀書,受到山長袁名曜的教誨和書院重實學、經(jīng)世致用學風的熏陶,且對宋朝的程朱理學和明朝的王陽明理學有了進一步的比較和了解。讀書之暇他游覽岳麓山,留下了《晚步尋愛晚亭至岳麓寺》、《夜登岳麓介景臺》、《宿岳麓寺》及《答友人書院讀書之約》等詩歌,開始表現(xiàn)出他的山水詩借山言情、借山言理的獨特風格和清超淡遠的詩風。魏源在岳麓書院讀書時,湖南學政湯金釗曾到書院視察,對書院的辦學方針和教學方法十分滿意,對學員中才具獨特的魏源尤為喜愛。嘉慶十八年(癸酉)秋的拔貢考試結(jié)束后,湯金釗與湖南巡撫廣原在參考的眾學員中選得優(yōu)秀學員89人為拔貢生,與魏源同榜拔貢的好友有桂東人李克鈿、桂陽人何慶元和郴州陳起詩等。嘉慶十九年春,魏源隨父親邦魯(字春煦)從家鄉(xiāng)啟程,赴京求學。魏源到達北京后,**件事便是尋師訪友。按照古人多重鄉(xiāng)土觀念、年輕人到異鄉(xiāng)去一般先要拜訪同鄉(xiāng)前輩的慣例,魏源首先拜訪的應是當時在北京做官的湖南人陶澍、周系英以及錄取他為拔貢的座師湯金釗和前湖南學政、現(xiàn)任左副都御史的李宗瀚等。通過陶澍、周系英和湯金釗、李宗瀚等人的引薦,魏源在北京得以“從胡墨莊先生問漢儒家法……問宋儒之學于姚敬塘先生學塽,學《公羊》于劉申受先生逢祿,古文辭則與董小槎太史桂敷、龔定庵禮部自珍諸公磋焉”,在各位名師的指導下,其學問大為精進。魏源在京期間,學習非常刻苦,“破屋昏燈,敝冠垢履,數(shù)月不易衣,屢旬不剃發(fā),以搜索古籍”(羅汝懷《綠漪草堂文集》卷十五)。為了鉆研和整理《大學》古本,他曾埋頭五十多日,沒有來得及去看望老師湯金釗。湯先生懷疑他生病了,就到魏源的住處去看他,只見魏源“垢面出迎,鬢發(fā)如蓬”,竟嚇了湯金釗一跳。他的苦學精神正如其《京師接家書》詩中所云:“長安車馬地,花落不知春。”魏源這次在京三年,交友甚廣,但與他一見如故,*為意氣相契且成為終生摯友的是陳沆。陳沆喜歡讀宋朝理學家的著作,與董桂敷、姚學塽關(guān)系較近,他傾心與魏源交友,互相切磋詩文和理學。他每次編成的詩稿都要魏源評論,魏源的詩稿有時也請陳沆評閱。魏源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冬離京回湖南時,陳沆作長歌送別,并在詩歌中盛贊魏源“三年長安住,艱苦厚自持”的刻苦精神。魏源返鄉(xiāng)后,于嘉慶二十二年春訂婚,次年春完婚,女方嚴氏是邵陽東門外的大家閨秀,原任揚州府通判嚴安儒的孫女,候選布政司經(jīng)歷嚴翊羲的女兒。魏源有《村居雜興》詩,記述新婚前的喜悅:“鄰媼來賀瑞,喜溢東墻隅。阿母笑留客,倒酌顏回朱。籬前對菊英,何異醉茱萸。明春娶兒婦,更釀百甕酥。”嘉慶二十四年春,魏源為準備參加這年己卯科鄉(xiāng)試,第二次進京。秋闈之前,魏源一面與來京師恩科會試留下來的龔自珍一同從禮部劉逢祿受《公羊春秋》,一面參加師友之間的一些詩社酒會,且以后學晚輩身份與多位造詣高深的漢學家聚會,這說明他已開始躋身漢學家的行列。這年秋天的順天鄉(xiāng)試,魏源僅考中副貢生,這是他在科舉路上的首次受挫,也是**次感受到科舉考試的流弊及其艱難。嘉慶二十五年春,魏源從邵陽出發(fā),攜母親、妻子等赴江蘇父親住所張渚巡檢司,并從此全家定居江蘇,除道光十九年(1839)因掃墓及商議重修族譜事回過一次老家外,再未回去過。為準備參加改元后的增開恩科鄉(xiāng)試,魏源于道光元年(1821)春第三次進北京。八月參加恩科順天鄉(xiāng)試,又中副貢生。同考官認為他的試卷“卓犖奇肆”,極為推賞,但因為用了“尺布之謠”的典故,終被“抑置副榜”。這進一步加深了魏源對科舉考試的理性認識。所幸道光二年魏源第三次參加順天鄉(xiāng)試,竟高中舉人第二名,俗稱“南元”。為了著述和準備參加道光三年的會試,魏源這次在京曾兩次授館。先是與陳起詩一起到同鄉(xiāng)京官趙慎畛家授館,并與湯鵬、姚瑩、張際亮、宗稷辰等“類皆風骨崚”的僚友“以道義文章相砥礪”,經(jīng)常在一起研究時務、關(guān)心國家大事。后是應直隸提督楊芳來信邀請,與鄧傳密一起同往楊芳駐地古北口,到那兒授館教楊芳的兒子楊承注讀書,直至道光三年初冬。這兩年,魏源在讀書治學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是完成了他的**部成名經(jīng)學著作《詩古微》二卷本,并在研究《詩經(jīng)》的同時,兼治《公羊春秋》和《尚書》等。他的另一部成名之作,即后來收編為《古微堂內(nèi)集》的《默觚》上下篇,也是從他這個時期治《詩》開始的。其上篇《學篇》主要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和主要目的,涉及許多哲學問題,閃爍著辯證法和他“以經(jīng)術(shù)為治術(shù)”的思想光輝。在下篇《治篇》中則談到了有關(guān)政治的許多問題,如“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強,無不富強之王道”、“變古愈盡,便民愈甚”、“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等有關(guān)發(fā)展經(jīng)濟、改革弊政和重視人才的思想,可見他對清朝社會以及政治經(jīng)濟中的問題已經(jīng)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他從理學家進轉(zhuǎn)到漢學家,從漢學家又開始成為經(jīng)世學家,思想上已日臻成熟。道光五年,32歲的魏源來到兩江總督署的所在地南京。當時的兩江總督是琦善,江蘇巡撫是陶澍,江蘇布政使是賀長齡。陶澍和賀長齡都是善于處理地方事務且勇于改革弊政的官員,也是魏源很敬重的湖湘前輩。賀長齡早年在岳麓書院求學時,就已奠定關(guān)心社會、主張經(jīng)世致用、革除時弊的思想基礎。進入官場之后,更利用權(quán)勢,大力倡導經(jīng)世致用之學,很想選編一部有關(guān)經(jīng)世致用的書,以扭轉(zhuǎn)當時“學者群趨于考據(jù)之一途”的“浮藻饾饤”學風。賀長齡很了解魏源,于是聘請魏源入幕,一方面參與籌劃正在議行的漕糧海運事宜,一方面委托他仿照陸燿《切問齋文鈔》體例,編輯一部本朝人有關(guān)經(jīng)世的文選。這項選文編輯工作,正是魏源想做也能夠勝任的事。魏源一方面不滿意當時官方科舉的“楷書帖括”和官僚的“胥吏例案”,一方面反對當時學術(shù)界的瑣碎考據(jù),認為這也是“錮天下聰明智慧,使盡出于無用之一途”,其目的就是要“通經(jīng)致用”,即以經(jīng)學解決實際的社會政治問題。他就是本著這一思想為賀長齡選編《皇朝經(jīng)世文編》的。他廣泛閱讀,精心遴選,耗時一年多,從清初至道光五年的各家奏議、文集、方志等文獻中,選錄了“存乎實用”的文章共2236篇,分為學術(shù)、治體、吏政、戶政、禮政、兵政、刑政、工政等8個門類。每門再分若干子目,如“戶政”門分為理財、賦役、屯墾、八旗生計、農(nóng)政、倉儲、荒政、漕運、鹽課、錢幣、榷酤等11個子目,幾乎對封建國家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所有問題都選錄了論文,其中稅收、農(nóng)業(yè)政策、漕運、鹽法、幣制、備荒等方面的文章,是研究鴉片戰(zhàn)爭以前清代經(jīng)濟狀況的寶貴材料。全書共65個子目,文章作者702人。《皇朝經(jīng)世文編》于道光六年(1826)仲冬編成,刊行后“數(shù)十年來風行海內(nèi),凡講求經(jīng)濟者,無不奉此書為矩矱,幾于家有其書”(俞樾《皇朝經(jīng)世文新增續(xù)編序》)。不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朝多次翻印,版本達20余種,而且仿其體例的踵作之風一直延續(xù)到了民國時期。在選編者的家鄉(xiāng)湖南,“三湘學人誦習成風,士皆有用世之志”,可見《文編》的刊行促進了湖南經(jīng)世學風的發(fā)展。當時流傳的一首詩中寫道:“欲把人間萬病除,《皇朝經(jīng)世》一編書。”后來成為同光中興重臣的左宗棠更將此書視作“體用俱備,案頭不可一日離也”的**著作,督促女婿要多讀這樣的有用之書。此書的編纂成功,不僅標志著魏源經(jīng)世思想的形成和確立,而且是他經(jīng)世的一項重大貢獻。在這兩年繁忙的編書過程中,魏源還為陶澍、賀長齡的江蘇漕糧試行海運出謀獻策。這次海運由包世臣*初倡議,朝中有戶部尚書英和鼎力支持,魏源則連作《籌漕篇上》和《復魏制府詢海運書》二文,極言漕糧海運之必要性與可行性,*終促成了道光六年春的首次海運成功。事后,魏源還參與刊刻《江蘇海運全案》,并代賀長齡作《海運全案序》,代陳鑾作《海運全案跋》,代李景嶧作《道光丙戌海運記》,對這次海運改革做了系統(tǒng)的總結(jié),且進一步提出了永行海運的長遠規(guī)劃。盡管編書和協(xié)助籌劃海運事忙,魏源還是抽空參加了道光六年春的北京會試,結(jié)果與好友龔自珍雙雙落榜。這次會試,劉逢祿任分校,見鄰房浙江、湖南二卷“經(jīng)策奧博”,便說“此必仁和龔君自珍、邵陽魏君源也”,于是極力推薦,可惜這兩份試卷*終還是都沒有被錄取。劉逢祿對此極為傷感,憤而作《題浙江湖南二遺卷》詩,痛惜真才未被選拔。詩中贊魏源是“無雙國士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經(jīng)神,尤精選理躒鮑謝,暗中劍氣騰龍鱗”。此詩在京城傳開,“龔魏”齊名,聲譽漸高,使二人由清代復興公羊?qū)W的后進而成長為今文經(jīng)學的中堅。道光七年(1827),賀長齡調(diào)任山東布政使,魏源正式進入陶澍的江蘇巡撫幕府,后又入幕陶澍兩江總督府,參與并輔助陶澍進行鹽政改革,且在淮北試行“票鹽法”。在試行票鹽改革時,商販顧慮較多,陶澍便先委員領(lǐng)運。官為倡導,幕僚魏源積極響應。開頭兩年因經(jīng)營不善,有些虧損。后來與人合辦才扭虧為盈,且獲利甚豐,以致能在道光十五年買下?lián)P州“絜園”,并名其堂曰“古微”,從此有了一個讀書養(yǎng)親、專心著述的幽雅住處。也就是這一年的春天,魏源進京第五次參加會試,不幸又是名落孫山。年近42歲的魏源,科場折騰已30多年,一次又一次地受挫,使他心灰意冷的同時,更對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深惡痛絕,于是寫下《下第過舊阿縣題壁》詩,表明了自己絕意科場的羞憤之情。道光十九年六月陶澍逝世后,魏源成了繼任者陳鑾總督府的佐政幕賓。但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不僅打亂了魏源的佐政和著述生活,也打斷了他對內(nèi)政改革的注意力,將目光轉(zhuǎn)向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斗爭的偉大事業(yè)。當年八月,欽差大臣兼兩江總督伊里布視師寧波,正值侵華英軍軍官安突德在侵擾浙江時被俘獲。魏源應舊友黃冕之邀至軍中,親自審訊安突德,然后根據(jù)供詞并“旁采他聞”于1841年寫成《英吉利小記》。這是中國**篇系統(tǒng)介紹英國情況的文章,后被收入《海國圖志》一書中。外強中干的天朝大國,抵擋不住島夷小國的堅船利炮,軍事上節(jié)節(jié)失利,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道光二十一年初,魏源被專辦浙江攻剿事宜的欽差大臣裕謙延至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zhàn)爭。在定海戰(zhàn)役中,魏源“堅壁清海”的防守建議未被采納,定海失守,鎮(zhèn)海亦為英軍攻陷,裕謙投水自盡。魏源辭歸揚州,作《自定海歸揚州舟中》詩。六月赴鎮(zhèn)江,與遣戍伊犁的林則徐會晤。林則徐贈《四洲志》譯稿,囑撰《海國圖志》。魏源肩負友人重托,回揚州后便開始以文字為武器,為戰(zhàn)勝敵國、救亡圖存而尋找另一條道路。這位“積感之民”,憂憤交加,不能自已,經(jīng)一年多的努力,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完成了《圣武記》十四卷,十二月完成《海國圖志》五十卷。他在《圣武記敘》中講自己著述此書的心情說:“海警飆忽,軍問沓至,愾然觸其中之所積,乃盡發(fā)其櫝藏,排比經(jīng)緯,馳騁往復,先取其涉兵事及所論議若干篇,為十有四卷,統(tǒng)四十余萬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寧之月。”特別寫明了此書完成于中英《江寧條約》簽訂之日這個不能忘記的時刻,以表明這本書與鴉片戰(zhàn)爭的關(guān)系。他認為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固然是由于外國侵略者的船堅炮利,但清朝存在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許多問題和臨戰(zhàn)時的腐敗局面,更是失敗的重要根源。因此,要使中國不受外國欺凌而日臻富強,首先必須振奮人心,改革弊端。他在《圣武記敘》中說:“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于海外,國非羸,令不行于境內(nèi)之謂羸。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可見在魏源看來,清朝的國力貧弱,財政枯竭,并不是由于國家的物質(zhì)財富不足,而是由于官吏腐敗無能,是財政經(jīng)濟政策的不良。因此他認為,當前國家的問題很多,但*重要的是人才不足、綱紀廢弛。只有人才進,軍政修,人心肅,國威遒,令行禁止,才能四方賓服,國家強盛,“是之謂戰(zhàn)勝于廟堂”。其*終的落腳點是:當今國家能否知恥發(fā)憤、革新圖強,其取舍成敗都決定于朝廷,關(guān)鍵在“廟堂”上的帝君和官僚以及如何“法祖”。魏源在《海國圖志》的敘言中也注明了寫作年月:“道光二十有二載,歲在壬寅嘉平月,內(nèi)閣中書邵陽魏源敘于揚州。時夷艘出江甫逾三月也。”可見此書也是為紀念鴉片戰(zhàn)爭蒙受恥辱,意欲發(fā)憤圖強而作的。同時他明確提出:“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即寫作此書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制夷”,為了反抗外國的侵略。特別是卷首的《籌海篇》,分議守、議戰(zhàn)、議款三個部分,更是全書的綱領(lǐng),充滿著近代愛國主義的激情與時代精神,是魏源經(jīng)歷鴉片戰(zhàn)爭之后為國人反侵略戰(zhàn)爭所作的戰(zhàn)略反思。魏源在鴉片戰(zhàn)爭后的沉潛思考及其在這兩部著作中“法祖”、“師夷”的思想主張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不僅為近代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等作好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也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和改革開放開了思想的先河。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魏源還根據(jù)自己參贊軍務掌握的鴉片戰(zhàn)爭內(nèi)幕,撰著了一部全面記述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專著。這就是戰(zhàn)后人們輾轉(zhuǎn)傳抄、秘密傳播的《夷艘寇海記》。因它真實記錄了鴉片戰(zhàn)爭的全過程,語言犀利,其中有明為責賢(林則徐),而實際是指斥道光帝旻寧的“犯上”文字,故作者“恐遭時諱”受禍,有意不署名,亦未刊刻,直至光緒四年(1878),該書才由上海申報館以《道光洋艘征撫記》之篇名補入《圣武記》一書。與此同時,魏源的政治詩在激烈的社會斗爭中也日臻成熟。他憤國家之戰(zhàn)敗,感民氣之消沉,而將滿腔憤恨凝聚在詩歌中“悲吟而嘯”。他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寫下的《金陵懷古》、《寰海》、《秋興》、《金焦行》等組詩,既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這場戰(zhàn)爭的歷史,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昏庸誤國,抒發(fā)了自己對國事的憂憤,同時也謳歌了林則徐與三元里人民“同仇敵愾士心齊”的抗英斗爭。“夢中疏草蒼生淚,詩里鶯花稗史情”,他的這幾組詩,可說是一部能與其《夷艘寇海記》相媲美且相互印證的鴉片戰(zhàn)爭“稗史”。魏源自道光十五年(1835)絕意科場以來,已九年(三屆)沒有參加會試了。但“自海警以來,江淮大擾,源之生計亦萬分告匱”(魏源《致鄧顯鶴書》)。迫于無奈,他不得不接受朋友的規(guī)勸,50歲高齡再次忍辱走向科舉闈場,以謀取一官半職之薪俸贍養(yǎng)家口。道光二十四年二月,魏源在北京參加會試,中第十九名,不料卻因試卷草稿字跡模糊,而被罰停殿試一年,第二年補行殿試,才中乙巳恩科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以知州用,分發(fā)江蘇。道光二十五年秋,魏源奉命暫時署理東臺縣知縣。東臺是江蘇揚州府東的一個小縣,地方比較貧瘠。由于農(nóng)業(yè)歉收,這些年地方官征收錢漕稅賦日益困難,前任縣令葛起元就是因為征收漕糧而激起民眾反抗,差點釀成大案,上級官府才急忙委派魏源去代替他。魏源到任以后,拜訪了當?shù)啬旮咄氐氖考潱瑧娃k了一些奸猾惡棍,士民都很悅服。但是,東臺縣的錢漕很難足額,加上前任縣令的欠款,魏源只好自己墊賠了四千多兩銀子,使本已“萬分告匱”的家境更陷入了“指日懸磬”的困境。正當魏源“初學制錦”治理東臺縣時,不幸母親陳氏于道光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去世,魏源不得不丁憂守制,離開東臺縣署。丁憂期間不能為官,迫于生計,魏源又重新走上幕賓之路,進入剛繼任江蘇巡撫的陸建瀛幕府。直至道光二十九年初夏,魏源才奉命權(quán)知揚州府興化縣事。可是到任便遇到了一個歷年來困擾該縣農(nóng)民的農(nóng)田受澇問題。興化一帶地勢低洼,每年夏季大風雨來臨,河官擔心因河道沖決而獲罪,便不顧下河七州縣人民死活,動輒下令啟壩放水,致使興化等縣禾稼淹沒受災。上年便是因為啟壩早,弄得淮揚地區(qū)大饑,全靠四川、廣東的商米接濟。魏源到任時,已過大暑季節(jié),稻穗已成熟下垂,但因霪雨連旬,河官楊以增又催著開閘放水,事情非常緊急,以致“署縣魏源先赴郵南探水勢,然后到任接印”(《興化縣志》卷一),并隨即組織軍民晝夜筑護,以與河員相持,阻止啟壩。“力爭不能得,則親擊鼓制府。”在兩江總督陸建瀛的支持下,才“啟壩遲逾半月,下河幸獲半收,七州縣民頌魏者謂有拯饑救溺之功”(《興化縣志》卷一)。在處理這一事件過程中,魏源為了民眾利益,不怕犯上,忠實踐履了“便民”的主張,獲得了“淮揚保障”的贊譽。道光三十年(1850),陸建瀛檄調(diào)魏源兼任淮北海州分司運判。魏源在淮北,“乃督各場官嚴稽掃曬,杜偷漏,訪獲巨梟塘私三十余萬”,使淮北鹽產(chǎn)量大增,收入超過定額,能以二十余萬大引接濟淮南。據(jù)《清文宗實錄》,魏源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獎敘功,于這年十月論功補授高郵州知州,仍兼海州分司運判。魏源于咸豐元年(1851)初即高郵知州任。他“為政尚簡恕”,以誠感人,不事苛察,做了不少利民便民的實事。無奈此時,爆發(fā)于廣西的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的風暴已席卷南中國。至咸豐三年春,太平軍勢如破竹,占領(lǐng)南京,不久便攻下鎮(zhèn)江,占領(lǐng)揚州,形成了南京、鎮(zhèn)江、揚州三城鼎立的局面。太平軍的部隊已近高郵州城只40余里,高郵一帶時有從前線敗退下來的清軍燒殺掠搶。“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合境洶沸”,負有守土之責的魏源,立即倡辦團練,親督巡防,設立關(guān)卡,添置驛站,派遣偵探,懲辦過境奸擄官兵,十多天內(nèi)便把城防的諸多事務辦得妥帖有序。但也有人認為魏源在嚴厲鎮(zhèn)壓潰逃不法官兵的同時,“獲罪于統(tǒng)兵大員”楊以增。清政府下諭旨說:“江蘇高郵州知州魏源,于江南文報并不繞道遞送,屢將急遞退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實屬玩視軍務,魏源著即革職,以示懲儆。” 魏源被革職后,認為自己已“年逾六十,遭遇坎坷,世亂多故,無心仕宦”,于是僑居興化,“不與人事,惟手訂生平著述”。在咸豐三年至咸豐五年間,魏源來往于興化、蘇州和高郵之間,撰著完成了他的幾部重要著作。一是有感于我國西北史地與元史的重要以及舊《元史》之“蕪蔓疏陋”而創(chuàng)新體制,重編元史。二是整理擴充原箋詩著作《詩微》一卷成《詩比興箋》四卷,為亡友陳沆增加一項“名山事業(yè)”。三是修訂擴充《書古微》初稿,完成又一部通經(jīng)致用的經(jīng)學著作。魏源在咸豐三年(1853)完成的《元史新編》中,曾借元亡以為清之鑒,暗示他已意識到家國存亡的危機,但那時論時勢尚有其循環(huán)之理的“三統(tǒng)”說,而到咸豐五年完成的《書古微》,對于“自變”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他則全然沒有交代。可見魏源越到晚年越對時勢的變化感到無奈,同時對原先所認知的歷史循環(huán)論有了某種程度的質(zhì)疑。這正好說明,魏源*終皈依佛門,也是出于不得不聽任時勢自變的個人選擇。魏源的晚年,情緒非常低沉。這不僅因為他在高郵任上受到革職處分,仕途失意,更主要的是對清朝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已使他感到十分悲觀、失望和痛苦。鴉片戰(zhàn)爭后,他本因蒿目時艱、國恨縈懷,積感而作《圣武記》與《海國圖志》,想借此以振奮人心、湔洗國恥,“師夷長技以制夷”,并使國家通過變革逐步富強起來。但想不到戰(zhàn)爭過后,一切照舊,而且內(nèi)憂外患更加嚴重。他一生為經(jīng)世致用、變革社會而耗費的心血成了泡影,這使他感到“一切有為,皆不足恃”。魏源就是在這種思想極度迷茫的情況下,開始研究佛教經(jīng)典,篤信佛教的。他匯譯《無量壽經(jīng)》,連同所輯的《觀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以及《華嚴經(jīng)》的《普賢行愿品》,合為《凈土四經(jīng)》,分別作敘,并且作一總敘,申明勸化眾生成佛的無量功德。咸豐六年春夏,魏源在病中錄《凈土四經(jīng)》及所作各敘,寄與友人周詒樸,囑托刊刻流布。可惜魏源沒能見到《凈土四經(jīng)》刻印成書。他于咸豐六年初秋離開高郵,來到杭州,寄住僧舍,開始避世潛修。他“生平寡言笑,鮮嗜欲”,至此更是“閉目澄心,危坐如山,客至亦不納;即門生至戚,接二三語,便寂對若忘”。此時的心境正如他在《偶拈》詩中所云:“掃地焚香坐,心與香俱灰。沉沉寥寂中,冥冥花雨來。”至咸豐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魏源在西湖邊的小庵中孤寂離世,終年64歲。綜觀魏源一生,以經(jīng)世為志,以恢復“古經(jīng)”真相、發(fā)揚今古文微言大義為己任,主要精力用在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guān)注、御侮圖強而終身不輟的著述上。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他的研究宗旨,那就是“惟論古今成敗,國家利病,學術(shù)本末”(《清史列傳》)。若論其著作的深刻社會影響,突出者則有《皇朝經(jīng)世文編》重新開啟了經(jīng)世致用思潮,《海國圖志》開啟了古老的封建大國睜眼看世界和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從而實現(xiàn)了中國社會思潮近代化的轉(zhuǎn)型。同時也奠定了魏源在中國近代史上杰出思想家、史學家、改革家和文學家的歷史地位。據(jù)統(tǒng)計,魏源傳世的著作有以下23種:《詩古微》二卷本和二十卷本,《書古微》十二卷,《禹貢說》二卷,《古微堂四書》六卷含《小學古經(jīng)》、《大學古本發(fā)微》、《孝經(jīng)集傳》和《曾子發(fā)微》四種,《老子本義》,《蒙雅》,《圣武記》十四卷,《夷艘寇海記》,《海國圖志》五十卷、六十卷和百卷本,《元史新編》九十五卷,《古微堂內(nèi)集》二卷,《古微堂外集》八卷,《清夜齋詩稿》,《古微堂詩集》十卷及其詩文《補錄》,《凈土四經(jīng)》,《詩比興箋》初稿,《詩比興箋》刻本四卷。另有他負責或以他為主編輯的專集兩種,即《皇朝經(jīng)世文編》一百二十卷和《淮北票鹽志略》。其失傳的佚作尚有如下兩類:一是僅存書名者,計有《高子學譜》、《春秋繁露注》、《墨子注》、《說苑注》、《六韜注》、《吳子注》、《易象微》、《大戴禮記微》、《遼史稿》、《論學文選》等10種;二是存書名和序或敘而正文失傳者,計有《董子春秋發(fā)微》、《兩漢今古文家法考》、《明代食兵二政錄》、《說文儗雅》、《論語孟子類編》、《子思子章句》、《孫子集注》、《淮南鹽法輕本敵私議》等8種。如此,則魏源一生所著所編的作品達41種,近千萬字。魏源傳世的著作既如此宏富,那么列入《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的魏源卷該如何選編呢?我們認為這里首先有一個入選作品的起始年代問題需要甄別和說明。因為一般講中國近代史,都習慣于從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這一政治事件開始,而從思想文化史的實際情況來看,歷史進入清嘉、道年間以來,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已激使一些思想較為清醒、敏銳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勃然興起一股強大的經(jīng)世社會思潮。他們深刻揭露和批判“衰世”可怕的種種黑暗社會現(xiàn)實,包括科舉制度的弊端,主張“更法”和改革,包括漕政、鹽法、河工三大政以及幣制、農(nóng)業(yè)、科舉等各個方面,倡導經(jīng)世實學,開辟學術(shù)經(jīng)世的新道路。這一經(jīng)世思潮的倡導者中,*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應是龔自珍、魏源和包世臣。若論學術(shù)貢獻,魏源代賀長齡編《皇朝經(jīng)世文編》,開一代新風,則其地位應在龔自珍、包世臣之上。所以,研究中國近代史絕不能忽視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社會內(nèi)部所孕育的這一經(jīng)世社會思潮的復興。是嘉、道年間復興的經(jīng)世思潮使中國傳統(tǒng)思想具備了向近代轉(zhuǎn)型的可能性,而發(fā)生于此時的鴉片戰(zhàn)爭,又給經(jīng)世思潮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從而使這種可能性成為現(xiàn)實性。所以,我們認為將嘉慶之后的道光初作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開端,不僅符合歷史的實際,而且更符合思想家魏源的實際。魏源一生經(jīng)歷了清代的嘉慶朝25年、道光朝30年和咸豐朝7年,但其思想和著作*輝煌的年代是在道光朝的30年中。他從道光初年即“以經(jīng)術(shù)為治術(shù)”,在撰著《詩古微》的同時,兼治《公羊春秋》和《尚書》等。他的《公羊春秋古微》、《董子春秋發(fā)微》、《兩漢今古文家法考》、《易象微》、《詩古微》二卷本和《書古微》初稿等,都是在道光二年至道光九年劉逢祿逝世之前寫成的著作。因此,我們選編魏源卷的著作,為保持相對完整,擬從道光元年(1821)開始,直至咸豐六年(1856)。本書以選錄魏源的短篇著作為主,其長篇專著,則只選錄其序言與重要章節(jié)。如《海國圖志》百卷本,我們選取其原敘、后敘和卷一、卷二(即《籌海篇》)。魏源的短篇文集,晚清即已刊行,為《古微堂集》(含《內(nèi)集》二卷、《外集》七卷),有光緒四年(1878)淮南書局刻本與光緒二十三年豐城余氏寶墨齋刻本。后宣統(tǒng)元年(1909),長沙黃象離又增補重編為《魏默深文集》,亦名《古微堂內(nèi)外集》,分《內(nèi)集》二卷、《外集》八卷,由上海國學扶輪社石印出版。岳麓書社整理出版《魏源全集》的魏源文集,即是以此十卷本《古微堂內(nèi)外集》為底本,并參校淮南書局本、寶墨齋本以及中華書局1983年《魏源集》重印本的文集部分編校而成的。底本之外的魏源單篇文章,則集中收錄在全集所收《古微堂詩集》之后的《補錄》中。岳麓書社《魏源全集》有2004年版二十冊本和2011年版十四冊本(因《湖湘文庫》統(tǒng)一體例,此版未收錄魏源選編的《皇朝經(jīng)世文編》)兩種版本,故其《補錄》分別在2004年版的第十二冊與2011年版的第十四冊中。本書選錄以精編精校的岳麓書社《魏源全集》2011年版為底本,所收論著除專著外,短篇著作均以寫作的時間為序。如《古微堂內(nèi)集》的30篇文章,實際上是魏源在道光初年治《詩》、《書》等古經(jīng)的同時開始產(chǎn)生的成名作之一——《默觚》。魏源字默深,觚是簡牘。書名“默觚”,意即魏源的讀書筆記。它分上下兩篇,上篇《學篇》十四,下篇《治篇》十六。各篇下隸子目,分列若干條,全書共165條,顯然不是在一個集中的時間內(nèi)完成的,而是魏源一邊讀書,一邊札錄并寫心得筆記,積一段時間之后分類編纂而成的。據(jù)考證,它約起于道光二年(1822),止于咸豐五年(1855)。對此30篇文章,我們不宜也無法按時間分列,而只能作為專著首列。又如《老子本義》一書,其校注性的《史記老子列傳》、《老子本義》上下篇,系“嘉慶二十五年奉母東下錄于舟中”,其著述時間當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之前;序文則補于“道光之初”。至于其《論老子》四篇,則據(jù)其內(nèi)容和有關(guān)記載,其著述時間已晚至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間。據(jù)此,我們將序文置于道光二年,《論老子》四篇則置于道光二十九年魏源赴任興化,“率錢谷諸友以自隨,守之則與默深叔侄寓旅邸”,為默深鈔《老子本義》暨《墨子章句》這一*后完成的時間;而校注性的《史記老子列傳》和《老子本義》上下篇則不宜收入本書。至于魏源著作時間的考證,前輩李柏榮、姚薇元、樊克政、李瑚諸位先生均已作了很多貢獻,尤以李瑚先生的《魏源詩文系年》考證精詳,創(chuàng)獲良多。此次編錄除參考上述前輩的學術(shù)成果外,還綜合參考了有關(guān)魏源生平及其師友的諸多著作,以求盡量落實所錄各篇的著述。本書的篇目選定和各篇著述時間考訂以及導言與《魏源年譜簡編》的撰寫,均由《魏源全集》主編者夏劍欽負責;文字打印與編校工作則由湖南商學院圖書館夏冰女士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編輯夏光弘共同完成。書中不當之處,尚望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清道光進士,官至高郵知州。從劉逢祿學《公羊春秋》,主張通經(jīng)致用,與龔自珍同屬今文經(jīng)學派。曾代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jīng)世文編》,開啟一代學風。鴉片戰(zhàn)爭時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參與浙東抗英。痛憤時事,撰成《圣武記》,又受林則徐囑托,編成《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技藝,制造槍炮輪船,加強海防,抵御外國侵略。提倡辦民用工業(yè)。要求改革漕運、鹽法,減輕賦稅,兼顧商人利益。強調(diào)“變古愈盡,便民愈甚”。詩文風格遒勁。著作已編成《魏源全集》。
- 主題:好書,推薦一下!
魏源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一生著作宏富,存世者有《詩古微》、《書古微》、《古微堂四書》、《蒙雅》、《圣武記》、《海國圖志》、《夷艘寇海記》、《元史新編》、《老子本義》、《古微堂內(nèi)外集》、《古微堂詩集》、《凈土四經(jīng)》、《詩比興箋》等。《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魏源卷》以《古微堂內(nèi)外集》為主體,輯選各書序跋、條例、部分論文及存世書信,并盡量按考定的著作系年順序編排。力求全面反映魏源的思想、活動及其政治、經(jīng)濟主張。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山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