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日本全史-(插圖本)

日本全史-(插圖本)

作者:陳恭祿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07-01
開本: 16開 頁數: 288
讀者評分:5分1條評論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25.7(5.7折) 定價  ¥4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日本全史-(插圖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68576
  • 條形碼:9787500868576 ; 978-7-5008-6857-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本全史-(插圖本) 本書特色

在致力于史學研究的四十年中,他(陳恭祿)幾乎沒有助手,全靠自己的勤勞,完成了如此之多的史學巨著,可見陳先生的治學精神多么驚人。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楊振亞 他(陳恭祿)在美籍系主任貝德士教授的指導下,潛心閱讀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國置于世界史的宏觀視野。在他看來,國人的歷史知識比較淺陋,外來的社會科學理論又未必切合于中國,卻急于運用,好書難找。就在畢業那年,即1926年,始萌撰述近世國史之念。鑒于當時國內還缺乏日本史的閱讀書籍,他就先著《日本全史》與《印度通史》。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郭世佑 我中年以后讀書,主要不是看什么書,而是看書是誰寫的。陳恭祿先生的書,我每見必讀,因為我敬佩陳先生這個人。 ——廈門大學教授 謝泳

日本全史-(插圖本) 內容簡介

《日本全史》全書共二十四篇。**篇至第六篇詳細介紹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來以及社會之演變等內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從幕府統治時期到明治維新之后,在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

日本全史-(插圖本) 目錄

**篇 日本之位置與其地理上之影響 001
日本之位置 日本之氣候 日本之物產 日本之漁農及工商等職業 日本之地理與其國民性 日本民族發展問題

第二篇 佛教輸入前之日本(?— 552A.D.) 007
神武開國之傳說 日本土著 日本民族 開國時之情勢 天皇之威權 古代生活風俗及女子之地位 神道教之由來 古代日本與大陸之關系一 古代日本與大陸之關系二 古代日本與大陸之關系三

第三篇 佛教輸入后之改革時期(552— 857) 015
佛教初輸入時與神道教之沖突 推古女皇時圣德太子之攝政 中臣鐮足謀誅蘇我氏 大化改革 《大寶律令》之淵源與其效用 奈良奠都始革酋長帳幕之風 佛教之盛行 求三韓工匠以大興寺觀及文學之萌芽 改革所以不徹底之原因

第四篇 藤原氏之專橫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 1192) 027
藤原氏之專橫 菅原道真之貶謫 藤原時代風紀之壞 僧徒一變為兵 藤原氏之衰落 關東武士皆附源氏 君臣父子相殺之局 源氏被摒于平氏 平氏之貴盛 源賴政之舉兵及源賴朝之崛起 賴朝定關東 賴朝殺叔行家弟義經

第五篇 中世紀之武人時代(1192— 1606) 037
(一)鐮倉幕府(1192— 1333) 038
鐮倉幕府之起源 鐮倉幕府之成因 賴朝多猜忌而獨信北條氏 北條氏之得勢 《貞永式目》 北條氏利用幼年將軍 忽必烈欲通日本及鐮倉對元之強硬 北條氏上下一心以備元 蒙古兵敗之過程 蒙古兵敗之原因 戰勝蒙古后北條氏之勢漸衰 北條氏亡鐮倉幕府告終
(二)戰爭時代(1333— 1392) 046
北條氏亡后之亂政 南北統一 南北朝之戰士變為倭寇
(三)室町幕府(1338— 1573) 048
足利氏開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之腐敗 應仁之亂 明代嘉靖年間之倭寇 戰略時代割據之局
(四)三雄平亂(1573— 1606) 051
織田信長焚死本能寺 豐臣秀吉為關白 豐臣秀吉用兵朝鮮之對內外原因 朝鮮以軍備不修而敗 漢城平壤之失陷 明軍援朝鮮失利 豐臣秀吉受明冊封之失望 楊鎬敗后水師之勝利 朝鮮人深恨日人及中國援韓之不得已 豐臣秀吉在行政上之設施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 1638) 057
葡船漂至太隅之種子島 初傳天主教之薩弼 蕃侯援助天主教及織田信長之摧殘佛教 對于佛耶二教之社會心理 豐臣秀吉嚴禁天主教 德川家康懼日本天主教化 德川秀忠嚴禁舊教、屠戮教土 宗教戰爭殺戮之慘 歷行閉關主義

第七篇 江戶幕府之極盛時代(1606— 1651) 065
家康為征夷大將軍 豐臣德川二家之不相容 《武家法例》 家康對于列藩之用心 家康對于朝廷之用心 日人心目中之天皇 家康執政之制度 三親藩 藩之削弱 朝廷之控制 藩內之兵農工商 德川家康之為人 江戶初年中國內亂明亡,朝鮮琉球屬于中國及日本 刊印書籍,中國學術在日本盛行 建筑發達

第八篇 閉關時代及威逼通商(1651— 1858) 077
幕府式微原因 綱吉戒殺之影響 家宣歿后之幕府 島原亂后各國通商之限制 日俄交涉之始 閉關政策之不適時勢 美使陂理至日 幕府之主和 與陂理訂約 英俄荷法相繼訂約 美國駐日領事巴理士續訂商約 幕府簽約之困難 條約中日本之失?。簠f定關稅 條約中日本之失?。褐瓮夥唷¢_設商埠之利害 閉關時代告終

第九篇 訂約通商后之內憂外患(1858— 1867) 091
日本人對于商約忘理 井伊直弼被刺 日人謂皇妹下嫁為幕府輕侮皇室 浪士仇殺外人 日人不知歐美金銀市價 長薩二藩之崛起 諸藩妻子歸國后之江戶 薩藩侍從暴殺外人 長藩攘夷 長軍入京之失敗 伊藤博文、井上馨游學歸國 長藩內部二黨之消長 討長聲中之開港問題 幕府討長之失敗 新
開兵庫港

第十篇 幕府覆亡 101
強藩勸將軍歸政 幕府告終 幕府覆亡之原因 一、奢靡窮困 二、神道教及忠君說之盛 三、親藩之離心 四、浪士之激昂 五、強藩驟起 六、藩士之尊王覆幕 七、外交之困難 幕府對外主和之功

第十一篇 武士道 109
武士階級之養成 幕府列藩獎勵武士好學 淺野長矩之不辱 大石良雄等襲殺吉良義央 良雄之友天野直之 武士幼年之訓練及戰時之態度 武士在家庭中及社會上之行為 武士之自殺及殉葬之風 武士之妻 武士道與佛教及儒學 武士流為浪士 武士道之在今日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 1873) 117
被廢幕時之波折 幕兵之敗 慶喜之屈服 廢幕后之外交 改革期中之官制 復古維新之爭 《五事誓文》之用意 初期議官之失敗 民始信教自由 維新三杰合謀廢藩 廢藩之實行 廢藩前后之農工商 賦稅之改良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黨爭及立憲運動(1873— 1890) 129
文治武功三派征韓論之爭 江藤新平起兵佐賀 熊本藩士因怨望而起兵 西鄉隆盛起兵鹿兒島 隆盛圍攻熊本之失敗 隆盛破圍重入鹿兒島 隆盛死后政府之威權 板垣退助請召集民選議院 大隈重信謀開國會 大隈之職被免 伊藤博文組織內閣與修改條約 繼續修改條約 過渡時代政黨之需要與其缺點

第十四篇 憲法與政府的制度 139
伊藤博文之編纂憲法 憲法**章天皇之大權 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 第三章議會法 第四章國務院大臣及樞密顧問 第五章司法之規定 第六章預算 日本憲法不規定地方自治 日本憲法之重大缺點

第十五篇 立憲初期政府政黨之沖突(1890— 1894) 147
二院議員之資格 **次議會之召集及解散 第二次議會之紛擾 議會削減元勛內閣預算案 議會與政府協商通過預算 國民協會與改進黨合作、第二次議會之解散 第三次議會之選舉及解散 貴族院袒護內閣 政府與下院沖突之五原因 政府謀移國民注意力于對外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內政之發達(1867— 1894) 153
陸 軍 154
實行征實制
?!≤?155
海軍預算之擴張
財 政 156
太政官票 財政上三大計劃 銀行以漸發達
司 法 158
《新律綱領》 編制民法商法 監獄之改良
教 育 160
學制之訂定 女子教育 教會學校及私立學校 文學作品及報紙
交 通 162
鐵路之建筑 商辦鐵路之發達 汽船會社 郵局電報及電話
農工商業 163
農產與人口之比 造林 漁業 礦業 紡織 商業
宗 教 165
定神道為國教 佛教之改革 耶教之盛衰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1867— 1894) 167
修約大使之失敗 日俄交換千島庫頁 日本收回小笠原島 中日之琉球臺灣交涉 中國爭臺灣而遺琉球 格蘭特論當時東亞情勢 日本侵略琉球之野心 日與朝鮮訂約認為自主之國 李鴻章對于朝鮮片面之外交政策 一八八二年朝鮮之內亂 日公使助韓開化黨作亂 修改條約始末 改約成功之主因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戰(1894— 1895) 179
天津條約中國對韓勢力之讓步 日韓之邦交益惡 袁世凱監督朝鮮之嚴厲 朝鮮臣民之無能 中國對韓外交上之孤立 金玉均被刺 朝鮮東學黨之亂、中日出兵朝鮮 日使向朝廷要求四事 牙山之戰 平壤之戰 黃海之戰 奉天東南部之戰、金州旅順之戰 蓋平海城之戰 威海衛之戰 營口之戰 中國議和大使被拒絕 李鴻章被日人狙擊、中日媾和 三國干涉還遼、日俄戰爭之醞釀 日人欲望之奢侈

第十九篇 中日戰后十年中之內政外交(1894— 1904) 197
松方及伊藤內閣與議會之沖突 黨閣之內訌 議會通過增稅案及選舉法 立憲政友會與伊藤內閣 桂太郎內閣 軍閥勢力下之日本內閣 軍備以外之各種內政 日政府之經營臺灣 朝鮮之局勢 列強分割中國之議 美國倡議開放中國門戶 英日兩國締結同盟 英日兩國盟約重要條款

第二十篇 日俄戰爭(1904— 1905) 209
俄國不肯撤滿洲駐兵、日俄猜忌漸深 日俄開戰前之邦交
態勢 旅順仁川之海戰 鴨綠江之戰 金州南山之戰 旅順之
第二次海戰 遼陽之戰 遼陽之反攻 旅順被攻下 奉天大戰 
波羅的海艦隊喪失 日軍戰勝之原因 俄軍失敗之原因 日俄
議和,簽訂《樸資冒斯和約》 日本愿意議和原因分析 日人對
于外交失敗之憤激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國勢之膨漲(1905— 1912) 221
西園寺內閣 桂內閣減輕公債息改訂關稅率 西園內閣整理財政計劃 軍閥反對西園內閣、議會反對桂內閣 日本謀韓益急 日韓合并 中日間之滿洲交涉 美國提議國際共同管理滿洲鐵路 日英締結新約 舊金山禁止日童入學之原因、日美協定《紳士同意》及對華條約 日法、日俄締約

第二十二篇 *近日本內政之嬗變(1912— 1925) 231
山本權兵衛組閣 大隈首相言行之矛盾 日本對德宣戰 日人對華之輿論 元老不滿意于大隈 寺內軍閥內閣主借款于中國 原敬內閣改定樞密院之律令 華盛頓會議期間原敬被刺 加藤內閣撤回西比利亞駐軍 山本內閣時之大地震 皇太子被刺不中 清浦內閣解散議會 加藤高明內閣之政績 政黨黨綱之空泛 歐戰后日本經濟狀況 教育之進步 臺灣收入之豐 日本改良韓人待遇

第二十三篇 日本*近之外交政策(1912— 1925) 241
日人贊助中國革命 中國二次革命與日本 日本對中國之二十一條要求 日本不顧中國民情 寺內內閣與段祺瑞 華人主張國民外交之失敗 山東問題解決后日人對華注重之點 日美對華宣言 美參議院保留《凡爾賽和約》中之要案 華盛頓會議 美人排日運動 一九二四年美國之移民律 日本在歐戰和會之目的 歐戰后之日本與俄 日俄締約

第二十四篇 結論(日本對于世界之貢獻及其國內問題) 253
日人對于世界文明之貢獻 政治上重大問題 軍事與人民生活問題 教育與固有道德問題 工商業原料器械與婦女問題 資本集中與社會主義問題 人口增加問題 屬地同化問題 中日親善問題 美日開戰問題

附錄參考書目 260
展開全部

日本全史-(插圖本) 節選

**篇 日本之位置與其地理上之影響 日本之位置 日本居太平洋西部,當亞洲大陸之東;北界俄屬岡札德加半島,狀如長蛇,蜿蜒而南,迄南洋群島,長約七千里。中部為日本群島,島數約近三千;其大者為蝦夷、九州、本州、四國四島。蝦夷在北,中有阿奴(Ainu)土人;今皆馴服,日人遷居其地者日眾。南部函館,昔時美俄商貨往來,萃集于此。其南本州,四島中之*大者,國都東京在焉;地勢平衍,民物殷阜,政治、文化之中心也。舊都西京(即京都),僻近西隅,街市整列,名跡林立。橫濱、大阪、神戶為重要商埠,輪舶麇集。南端下關(即馬關),隔海與九州相對。九州海岸屈曲,附近小島星羅棋布;長崎在其西端,港闊水深,自我國往日東部者率取道于此。九州西北為四國,則四島中之*小者。九州之南,有琉球群島,散處海中,若長帶形;位當我江蘇、浙江、福建之東,為自三省東航者之沖要地;本我屬國,惜已并于日本。迤邐而南,至臺灣,臺灣之西,即澎湖列島,實我福建門戶也;中日戰后,亦皆由我國割讓于日。蝦夷之北,為千島,與岡札德加半島遙遙相望;當明治初年,日俄爭為己屬,交涉久之,乃以庫頁島歸俄,千島歸日。日俄戰爭之后,俄又割庫頁島南半與之。其地寒冷,居民稀少,而漁業尚盛。本州之西,朝鮮半島,舊亦我屬國也;歷中日、日俄兩次戰爭之后,初為日
屬,一九一○年,卒歸并焉。其面積約當日本群島之半;由是日本領土,西隔圖們江、鴨綠江,而與我為鄰。且自日俄戰后,我之旅順大連,由俄轉租于日;南滿安奉鐵道,亦移轉而握于日人之手,東三省之主權,不啻與日共之。日本東南,有小笠原群島,于明治時,日本收為己屬。歐戰之后赤道北之德屬馬利亞納群島、加羅林列島,歸其管治,日本勢力遂益伸入于太平洋中。
日本本部為庫頁、昆侖兩山脈所構成:庫頁,自北渡海而南,昆侖,自我福建渡海而北,山巒重疊,地勢高低往往懸殊。山之*高者曰富士。其巔積雪,一白如銀,自海上望之,出沒云間;旭日破曉,則現黃金色。太平洋沿海之高峰,多屬火山。據近日調查,火山之猶活動者,為數十九,熄滅者,約三百余。每歲地震平均計算,共五百余次,往往毀屋傷人,為害甚烈。一九二三年,東京地震,損失之大,尤屬可驚。統計全島,山地約占面積三分之二,沙礫散布,溶石猶存;可耕之地,不足三分之一。且以地面狹長,河流無曲折之勢;高山又直列于中,自高趨下,水流極速,一瀉無余,故無舟楫之利。惟火山左近,溫泉甚多,沐者可療癩疾。湖之負盛名者,首推琵琶湖,在西京之東;綠樹蓊郁,清波淪漪,游客爭集焉。朝鮮臺灣亦多山地。朝鮮山巔、猶有火山遺跡,惟久不噴發耳。
日本之氣候 日本南部受赤道黑潮之溫流,北部受寒帶之冰流,中有高山起伏,故氣候隨地變異。千島、庫頁緯度已高,夏短冬長;嚴寒之日,北風砭骨,玄冰助威。蝦夷受冰流影響,地亦苦寒;每當九月之初,西北冷風,自西伯利亞而來,勢極兇猛,摧草落葉,地凍水冰,霜雪偕至;直待來春三月,方稍和暖。黑潮自呂宋而來,環繞琉球、九州、四國以至本州。本州東岸,冷風所不能及,氣候和煦,冬少冰雪;時有貿易風夾雨而來,一歲之中,降雨常至一百五十余日。西岸則受冷風影響,霜雪較多;中部風為山阻,氣候少變。朝鮮南部,天朗氣爽,冬令寒甚;漢江冰凍,常逾三月。惟春秋二季,草木暢茂,天氣溫和,為一歲中之安樂時節;一入夏季,高山蔽風,內地又苦旱熱,炙人肌膚。臺灣地跨熱帶,暑期長而寒期短;自四月至十月之間為暑期,氣候熱甚,寒期略和。又臺北山巔,間見白雪;臺南暑期,時常陰雨,氣候尤熱。
日本之物產 物產隨氣候而異;草木極其繁茂,凡三帶植物皆有之。就中蝦夷為產麥豆之區;本州重要產品,為米棉絲麥等;九州四國天氣和暖,尤宜于米棉煙草。惟土地狹隘,可耕者又少,所產谷類,不足以供養人民;又以不適豢牧,故畜產極不發達。馬身頗小,不足以供馳驅;牛僅為耕種之用;羊屬尤少;惟犬貓較多。野獸之中,狐狼*夥。朝鮮境內,家畜推雞犬豕馬牛驢為盛,其南部所產者,尤負盛名。山中多虎,力大而猛,人民之居近山者,常為所噬;亦間有獵之以為生者?;⑵へS厚,價值昂貴,肉可以為食,骨可以為藥。次于虎者為熊鹿,亦負盛名。農產,米、麥、豆等為輸出要品。臺灣之地,宜于米茶豆等;近更疏浚水利,開拓荒地,產米之量,歲歲增進。臺北各廳,凡斜傾之丘陵,灌溉困難之區,皆為茶園。全島位置氣候,尤適于甘蔗;當局力與援助,設立試驗場等,種植日良,出產
日多。龍眼、樟腦,亦為本島重要產品。先是畜產不甚發達;由官吏力為提倡,洋豚、印度牛等,因以輸入,蕃殖繁衍,其前途未可量也。
日本之漁農及工商等職業 日本海岸屈曲,小島林立,而溫流又環繞沿海兩岸,鱗介之類因而繁盛。人民之居近海岸者,習聞波濤之吼聲,慣見舟楫之破浪,幼而游泳,沒水取魚,恬不為怪,故從事于漁業者甚多,漁業遂為重要職業,魚肉更為家常食品。自明治以來,漁船構造,日益進步;而琉球、臺灣、澎湖、庫頁,魚產豐富之區,相繼收為己有,故業漁者
增至一百五十萬人以上。此輩習于駕舟,雖在驚波駭浪之中,視之無異于陸居;故有所謂“天生水手”之稱,其技能之優,有足多者。又日本自古以農立國,農為重要職業,今耕種者猶多;專治桑蠶茶棉者,數逾百萬。惟人口增進極速,而土地有限,苦于不能更事擴充。明治中葉以后,工業益進,作工于工場者日增。歐戰時更為發達,貿易額隨之俱長,而經商者日益眾。
日本之地理與其國民性 日本島數三千,彼此相距,僅有一水之隔,小舟可以往來;因交通便易,而風俗言語、思想習慣,無大徑庭,儼然純一之民族也。地多湖泊,氣候適宜,草木茂美,山川明秀,故人民富于美觀,美術圖畫,殊為發達。其移居于國外者,愛念故鄉之心,亦甚堅強。又以其地位孤立海中,惟本州南隅、九州西岸,中隔海峽與朝鮮相對,在昔航海之術未精,異國人民,怵于風濤之險,不易侵入,一姓君主,遂得繩繩相繼,居人因有自負之心,頗借以發其忠君愛國之念。然其舟楫亦常往來大陸,我中國之學術、政治、歷史、文學、技能,因以輸入,明治前之日本,一大陸化之日本也。明治以來,日本與大陸之交涉,日益密切而糾紛,其侵略政策,亦由其地位使之然歟!
日本民族發展問題 前文所云可耕之地,約占全島三分之一,以此為比例,則日本當推為世界人口*密之國之一。但其殖民之能力,茍以之與英人相較,迥乎不及,故自得臺灣朝鮮等地后,政府鼓勵殖民,而移居者,寥寥無幾。其在美國及澳大利亞者,以黃白人種生活程度之各異,多招仇視。今美國已禁其勞動界入境;人口問題,誠為今日日本*大之問題,亦*難解決之問題也。野心之政治家,固嘗欲侵略我中國,壟斷其權利;但不過引起吾人之惡感,為全世界所共惡而已。侵略致策,已歸失敗,其暫可解決者,惟有擴張工業,以工立國之一途;近已從事于此。前謂川流甚急,無舟楫之利,但已利用之發電以制造貨物;沙礫山地,亦已培植森林。然仍有不能解決者,工業發達之后,市場必在大陸,民間食物,亦必來自大陸,日人之生命財產,將皆系于大陸民族之手,殊非細事耳。更進而言之,煤、
鐵、原料三者為工業之母,而日本皆不足,必賴大陸供給,尤以鐵與原料為甚;海上輸運,則恃海軍保護;日本海軍,今固甚強,其奈大陸之惡感何?吾人殊惜其不能誠心與中國互助也。

日本全史-(插圖本) 作者簡介

陳恭祿(1900-1966),著名歷史學家。1900年生于江蘇省丹徒縣。1916年考入美國教會辦的揚州美漢中學,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先習化學,再轉農科,后入歷史系學習,大學期間撰寫《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綱》,深受歡迎。1933年到武漢大學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國近代史》,數月內售至四版,被列為當時大學叢書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當時的學界影響極大。1952年院系調整后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與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教授,并稱為“史壇二陳”。
主要著作:《中國近代史》《中國通史》《中國上古史史料之評論》《甲午戰后庚子亂前中國變法運動之研究》《近代中國史料評論》《曾國藩與海軍》《日本全史》《印度通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等。

商品評論(1條)
  • 主題:1925年民國時期的書,文言

    因為是文言,比較精煉。本書是作者在大學期間寫成。到1925年為止,包括當時日本的野心和日美在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也許是年輕的關系,比較敢于展示自己的一些觀點;不過作者當時對日本的一些分析和預言有一定的前瞻性。

    2022/6/30 17:19:21
    讀者:wey***(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