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人與海
-
>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世界經(jīng)典文學名著系列注音版:小婦人(九品)
-
>
名家經(jīng)典:水滸傳(上下冊)
-
>
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必備公式(備考2023)
-
>
米·伊林十萬個為什么(導讀版)
-
>
經(jīng)典閱讀: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叢書--話本選
培根隨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80431
- 條形碼:9787533480431 ; 978-7-5334-804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培根隨筆 本書特色
弗蘭西斯。培根的隨筆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塵世中的智慧,它讓人們變得充滿理性并世事洞明。 ——美國著名學者、作家 房龍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經(jīng)典著作。它以其簡潔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子恒《你*應該知道的思想名著》
培根隨筆 內容簡介
《培根隨筆/語文必讀叢書·奇遇經(jīng)典文庫》是英國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全書由五十篇美妙而富有哲理的文章構成,書中隨處可見那些發(fā)人深思的語句,許多句子都成為指導后人思想言行的名句箴言。書的內容幾乎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fā)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培根隨筆 目錄
《培根隨筆》導讀方案
閱讀與寫作能力提升要點
一、論真理
二、論死亡
三、論復仇
四、論逆境
五、論偽裝與掩飾
六、論家庭
七、論婚姻
八、論嫉妒
九、論愛情
十、論權位
十一、論匹夫之勇
十二、論善
十三、論貴族
十四、論迷信
十五、論旅行
十六、論帝王
十七、論參議
十八、論時機
十九、論狡猾
二十、論自私
二十一、論革新
二十二、論迅速
二十三、論貌似聰明
二十四、論友誼
二十五、論消費
二十六、論強國之道
二十七、論健康
二十八、論猜疑
二十九、論言談
三十、論財富
三十一、論讖言
三十二、論野心
三十三、論人的天性
三十四、論習慣與教育
三十五、論幸運
三十六、論青年與老年
三十七、論美
三十八、論殘疾
三十九、論談判
四十、論門客與朋友
四十一、論請托
四十二、論讀書
四十三、論黨派
四十四、論禮儀
四十五、論贊美
四十六、論虛榮
四十七、論榮譽
四十八、論法官
四十九、論憤怒
五十、論變遷
名著知識要點
閱讀達標測試
參考答案
培根隨筆 節(jié)選
《培根隨筆/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奇遇經(jīng)典文庫》: 二、論死亡 成人怕死,就像小孩怕在黑暗中行走。種種鬼怪故事增加了孩子天生的恐懼,對死亡的渲染則增加了成人的恐懼。死亡是原罪的代價,是進入另一世界的必由之路。與其愚蠢而軟弱地視死亡為恐怖,倒不如冷靜地看待死。 誠然,將死亡看作塵世罪惡的贖還和通向天國的大道,這種信念是神圣而具有宗教意味的,而將死亡看作對大自然的獻祭,因而對之畏懼卻是怯懦的。但是,在那種宗教的沉思中,也未免摻雜有虛偽的迷信。在一些修道者的禁欲書籍中,可以讀到這樣的論調:試想一指受傷就何其痛苦!那么當死亡侵蝕人的全身時,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倍。實際上,真正的死亡痛苦倒未必會比一指的傷痛更重——因為人身上真正重要的器官,并非就是感受*靈敏的器官啊!所以,塞涅卡(以一個智者和一個凡人的身份)講的話是對的:“隨死而來的東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這是指死亡前的呻吟、將死時的痙攣、親友的悲號、喪具與葬儀,如此種種都把死亡襯托得十分可怕。 然而,人類的感情并非真的如此軟弱,以致不能抵御對死的恐怖。人心中有許多種感情,其強度足以戰(zhàn)勝死亡——仇愾壓倒死亡,愛情蔑視死亡,榮譽感使人獻身死亡,巨大的哀痛使人撲向死亡。唯獨怯懦軟弱使人在還未死亡之前就先死了。在歷史中我們曾看到,當奧托大帝自殺后,他的臣仆們只是出自忠誠和同情(一種軟弱的感情),而甘愿毅然為他殉身。塞涅卡認為滿足和膩味也能置人于死命——“一個人會死于厭倦和無聊,盡管他既不英勇又不悲慘。”還有一點更應當指出,那就是,死亡征服不了偉大的靈魂。具有偉大靈魂的人,直到*后一刻,也絕不會失其本色。奧古斯都大帝直到死時還在懷念愛情:“永別了,麗維亞,要牢記我們的過去。”提比留斯大帝根本不理會死亡的逼近,正如塔西佗所說:“他雖然體力日衰,智慧卻敏銳如初。”菲斯帕斯幽默地等待死亡降臨,他靜坐在椅子上說:“我就這樣變成神嗎?”卡爾巴之死來自不測,但他仍然勇敢地對那些行刺者說:“殺死我吧,如果這對羅馬人民有益處!”結果他從容地引頸待戮。塞納留斯直到臨死前還在工作,他急切地說:“你們還需要我做點什么,快點拿來。”這種例子,多得不勝枚舉。那些斯多葛派學者們對于死亡卻未免過于看重了。他們曾不厭其煩地討論對死亡的準備,其實倒不如朱維諾說得好:“死亡也是大自然賜給人的恩惠之一。”死亡與生命都是自然的產(chǎn)物,嬰兒出世可能與死亡一樣痛苦。在熾烈如火的激情中受傷的人,是感覺不到痛楚的。而一個堅定純潔、有信念的心靈也不會為死亡而感到恐怖。人生*美好的挽歌無過于當你在一種有價值的事業(yè)中度過了一生后能夠說:“主啊,如今請讓你的仆人離去。”死亡還具有一種作用,它能夠消歇塵世的種種攪擾,打開贊美和名譽的大門——正是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卻將為人類所敬仰! ……
- >
山海經(jīng)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