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914931
- 條形碼:9787545914931 ; 978-7-5459-1493-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 本書特色
貨幣史研究領域開創性著作,中西對比視角下解讀中國貨幣史。人民幣能否成為代替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應該國際化到何種程度?追溯紙幣起源,回顧中國歷代貨幣制度,展望全球化時代人民幣的發展前景
1、貨幣史領域開創性著作,中西對比視角下解讀中國貨幣史兩個維度解讀人民幣與中國貨幣史:① 橫向:中西對照,展望人民幣發展前景(政治經濟學角度)② 縱向:自秦至今,梳理貨幣史演變脈絡(歷史學角度)2、以中國為中心研究世界貨幣史,打通中國貨幣史與世界貨幣史區隔:市面上大多是西方學者以歐洲為中心研究世界貨幣史,對中國貨幣史的研究是隔絕的。此書橫跨公元前600年至21世紀,以中國貨幣為中心,把中國貨幣的發展置于歷史時空和全球化背景下,結合世界貨幣發展的大格局進行分析。
3、挑戰諸多已有的學術觀點,從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角度全面透視若干重要話題:追溯紙幣起源 回顧中國歷代貨幣制度 洞悉貨幣背后的深層機制 找尋金融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觀照當下中國經濟改革與金融現象 展望全球化時代人民幣的發展前景 4、荷尼夫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扛鼎之作。
作者是著名海外中國問題專家,對中國經濟、地區發展、政策及金融歷史等方面研究成果頗豐。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政治學教授埃里克·赫萊納、美國馬塞諸塞大學達特茅斯分校亞洲史教授程麟蓀等多名學者高度評價。
荷尼夫不憚于通過質疑、修正和澄清許多既已被人們接受的假設來挑戰已有的學術觀點。他在本書中從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的視角全面通透地分析、研究了多個話題,開辟了新的領域。《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一書毫無疑問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國與世界貨幣史的理解認知。
——程麟蓀,美國麻省大學達特茅斯分校亞洲史教授
太多的世界貨幣史的研究是以歐洲為中心的,而中國貨幣史的研究又常常是獨立隔絕的。荷尼夫在這本著作中以其杰出的歷史研究幫助我們打通了兩種研究之間的分隔。
——埃里克·赫萊納,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政治學教授
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 內容簡介
作者荷尼夫嫻熟地運用了多種語言,將中國貨幣史置于世界貨幣史的背景下,對中西貨幣史做了比較研究,對中國貨幣史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若干事件進行了詳細的闡釋,比如金屬鑄幣的起源、紙幣的出現、明代以來中國貨幣白銀化的原因、清代以來中國貨幣體系在外來勢力沖擊下的演變以及英日等殖民列強控制下的豐富礦藏和在中國發行貨幣的情況。二戰后,美元逐漸成為世界貨幣,中國重回世界舞臺,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和前景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本書的研究橫跨亞歐大陸乃至全球,縱跨自秦至今的兩千余年,堪稱貨幣史領域的開創性著作。在當今中國的全球影響力逐漸增大之時,本研究不僅為中國讀者了解中國貨幣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也加深了對世界貨幣及金融演化發展的認識,極具啟發性。
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 目錄
**章
鑄幣的共同起源?
第二章
從鑄幣到紙幣:
比較視野下中國和西方銀行紙幣的起源和演化
第三章
貨幣大分流:
蒸汽時代以前歐洲與中國的鑄幣
第二部分
第四章
清代中國的紙幣:
20世紀初的時候它究竟有多普遍和多可靠?
第五章
英國在中國的銀行紙幣發行:
跨帝國的聯系
第六章
日本在殖民地的銀行及貨幣改革:
中國、朝鮮和臺灣,1879—1937
第七章
人民幣能走向全球嗎?
結論
注釋
參考書目
致謝
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 節選
(發行紙幣)國家常有三一之利。蓋必有水火之失、盜賊之虞、往來之積,常居其一,是以歲出交子,公據,常以二分之實,可為三分之用。
周行己(1067年出生,《浮沚集》卷一,第32頁)
我不知道是哪種情況會使一個人變得更加保守——是僅僅知道現在而對其他全然不曉,還是只懂得過去,除此之外一無所知。
凱恩斯《自由放任主義的終結》(1926年,第21頁)
中國經濟總是按照其自身的貨幣規則運行,這些規則通常是由一個擁有龐大官僚隊伍和強大軍隊的強勢國家締造和實施的。
杰克·韋瑟福德《貨幣簡史》(1997年,第125頁)
主題
本書試圖將中國貨幣史中的重要事件置于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之下,指出當中歷史與現實的關鍵聯系,而對這些重要事件進行全新的解釋。部分受到凱恩斯于1926年提出的知名觀點的啟發,本書認為要充分了解當前人民幣可能成為下一個全球性儲備貨幣這一情況,應首先更廣泛地了解中國自古至今的貨幣史,尤其是帝國晚期(所謂帝國時期或帝國時代,是西方學者對中國歷史分期的稱呼。——譯者)(1368—1911年)、民國時期(1912—1949年)和毛澤東時期(1949—1976年)。
同樣重要的是,人們還需要擺脫掉許多錯誤認識和陳舊觀念,例如,有人認為中國古代“貨幣規則”是神秘莫測且例外特殊的,還有人認為中國皇帝是全知全能的,這些不正確觀念仍舊大行其道。如本書之后將要闡釋的,處于帝國晚期的中國政權組織,并沒有如韋瑟福德讓我們認為的那么廣泛存在,在貨幣領域也一樣。按照同樣的思路,本書的隨后各章會對這樣一種為若干錢幣學家和領域專家堅持的觀點傾向進行質疑反駁——把中國貨幣史視為自成一體的另類。時常被視為“離群”的中國貨幣史,實際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頗具啟示性的類比,有時還呈現出和經典常識形成鮮明比照的特征。1
在這里本書介紹并闡釋了用以理解在更寬廣的全球進程下的中國“貨幣規則”的框架,但是當中所貫穿的“貨幣”概念并不是和其本初的相同,而是涵蓋了金屬鑄幣,以及后補充的紙幣,而在更近的歷史時期,貨幣的概念則和更為抽象的概念相關了,例如公共債務、單一民族國家國內或跨國貨幣共同體。因此,這也正說明了,本緒論不以中國貨幣史的某一片段為開端,而以有關金屬與貨幣千年聯系正式中斷時代的一個簡短提示為開端是合理的。這一中斷將會在結論部分從中國的視角被重新審視,這里即將討論的是人民幣日益提高的國際威望是否意味著其成為作為貨幣*終支配力量的單一民族國家的權力保證。或者,是否實際上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對中國經濟的關切導致了對作為貨幣*終支配力量的金屬的重新認識?畢竟,當前全球貨幣體系中“一國的”(美元)和“多國的”(歐元)國際貨幣并非正式地以金屬為保障,而是伴隨金融危機出現了顯著的衰落。
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 作者簡介
荷尼夫
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中國研究領域教授,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英國杜倫大學政府及國際事務學院中國問題研究客座教授。他的著作有《上海外灘及其周邊》(Shanghai's Bund and Beyond)、《上海:過去和現在》(Shanghai, Past and Present)、《超級大國中國?北京領導新敘事的歷史化與東亞應對》(Superpower China ? Historicizing Beijing's New Narratives of Leadership and East Asia's Response Thereto)。
李守旗
曾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經濟金融史、經濟思想史等。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