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墨子今注今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47241
- 條形碼:9787100047241 ; 978-7-100-04724-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墨子今注今譯 本書特色
該書是目前*系統*全面的《墨子》校勘注譯。
《墨子》是公元前5至3世紀墨家著作的總集,該書以今存《墨子》的*好版本為底本,參考百年來諸家的注釋見解、近年來海峽兩岸出版的譯本編寫而成。該書按內容性質分為五個部分:*組,從《修身》到《三辯》,概述墨家思想的若干方面。第二組,從《尚賢上》到《非儒下》24篇,概述墨家早期思想。第三組,從《經上》到《小取》6篇,記述古代邏輯學和科學知識。第四組,從《耕柱》到《雜守》5篇,記載墨子與門徒、時人的對話和行事。第五組,從《備城門》到《雜守》11篇,記載墨家守城戰術、技巧。
墨子今注今譯 內容簡介
《墨子》是公元前5至前3世紀墨家著作的總集。墨家是先秦諸子百家的重要一家,曾與儒家并盛,同稱顯學,后一度中絕,近現代又受重視。墨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重要內容,有深厚的科學、人文精神和重要的歷史意義、現代價值。 今存《墨子》較早、較好的版本,是明正統十年刊行的《道藏》53篇本。《道藏》本《墨子》,比《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少十八篇,《節用下》,《節葬》上、中,《明鬼》上、中,《非樂》中、下和《非儒上》八篇,只剩篇名,正文失傳;另有十篇,篇名和正文都失傳。為閱讀方便,《墨子今注今譯》《目錄》暫據今存53篇排序,暫不取《道藏》本篇名下標“一”至“第七十一”的順序號。為便于讀者閱讀,把《經上》與《經說上》、《經下》與《經說下》四篇并作兩篇。所以《墨子今注今譯》的目錄,標為第1至51篇。 《墨子今注今譯》內容為:《墨子》是公元前5至前3世紀墨家著作的總集。墨家是先秦諸子百家的重要一家,曾與儒家并盛,同稱顯學,后一度中絕,近現代又受重視。墨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重要內容,有深厚的科學、人文精神和重要的歷史意義、現代價值。 今存《墨子》較早、較好的版本,是明正統十年刊行的《道藏》53篇本。《道藏》本《墨子》,比《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少十八篇,《節用下》,《節葬》上、中,《明鬼》上、中,《非樂》中、下和《非儒上》八篇,只剩篇名,正文失傳;另有十篇,篇名和正文都失傳。為閱讀方便,《墨子今注今譯》《目錄》暫據今存53篇排序,暫不取《道藏》本篇名下標“一”至“第七十一”的順序號。為便于讀者閱讀,把《經上》與《經說上》、《經下》與《經說下》四篇并作兩篇。所以《墨子今注今譯》的目錄,標為第1至51篇。
墨子今注今譯墨子今注今譯 前言
一、《墨子》、墨家和墨學
《墨子》是公元前5至前3世紀墨家著作的總集。墨家是先秦諸子百家的重要一家,曾與儒家并盛,同稱顯學,后一度中絕,近現代又受重視。墨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重要內容,有深厚的科學、人文精神和重要的歷史意義、現代價值。
二、《墨子》版本
今存《墨子》較早、較好的版本,是明正統十年刊行的<道藏》53篇本。《道藏》本《墨子》,比《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少十八篇,《節用下》,《節葬》上、中,《明鬼》上、中,《非樂》中、下和《非儒上》八篇,只剩篇名,正文失傳;另有十篇,篇名和正文都失傳。為閱讀方便,本書《目錄》暫據今存53篇排序,暫不取《道藏》本篇名下標“**”至“第七十一”的順序號。為便于讀者閱讀,把《經上》與《經說上》、《經下》與《經說下》四篇并作兩篇。所以本書的目錄,標為第1至51篇。
三、《墨子》構成
《墨子》53篇,按內容性質,分五組:
**組,從《修身》到《三辯》7篇,概述墨家思想的若干方面。
第二組,從《尚賢上》到《非儒下》24篇,概述墨家早期思想。《韓非子·顯學》說,墨子死后,墨家分相里氏、相夫氏和鄧陵氏三派。從《尚賢上》到《非命下》各篇,分上、中、下,內容近似,詞句不同,論述墨子政治倫理思想的十個論題,多以“子墨子言日”開頭,一般認為是墨家三派對墨子講演詞的不同傳承。
第三組,從《經上》到《小取》6篇,稱《墨經》、《墨辯》或《辯經》,記述古代邏輯學和科學知識。《莊子·天下》說:“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己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晉魯勝說:“《墨辯》有上、下《經》,《經》各有《說》。”又說:“作《辯經》以立名本。”清汪中《述學·墨子序》說:“《經上》至《小取》六篇,當時謂之《墨經》。”孫詒讓《墨子間詁·墨子后語上》說:“《墨經》即《墨辯》,今書《經》、《說》四篇及《大取》、《小取》二篇,蓋即相里氏、鄧陵子之倫,所傳誦而論說者也。”
第四組,從《耕柱》到《公輸》5篇,記載墨子與門徒、時人的對話和行事。
第五組,從《備城門》到《雜守》11篇,記載墨家守城戰術、技巧。劉歆《七略》列入“兵技巧”家,《漢書·藝文志》省列。
四、本書緣起
1997年,由于海內外墨學研究發展的需要,美國賓州愛丁堡大學李紹岜教授建議,中國墨子學會委托,我們接受《墨子》今注今譯撰稿任務。具體分工:譚家健負責上述**、二、四組,孫中原負責第三、五組。計劃由李紹岜教授撰《墨子》英譯,希望把中英文注譯合編一書。現代漢語注譯,經多次修改,歷時八年,后由于中英對譯在編排方面的困難,經協商,中英文注譯暫分別出版,以后再合編,于是有本書問世。今年6月,李先生所撰的《英譯墨子全書》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李紹崑教授鼎力支持本書撰稿出版,認真審讀原稿,提出寶貴意見,謹向李紹崑教授致謝。
墨子今注今譯 目錄
1.親士
2.修身
3.所染
4.法儀
5.七患
6.辭過
7.三辯
8.尚賢上
9.尚賢中
10.尚賢下
11.尚同上
12.尚同中
13.尚同下
14.兼愛上
15.兼愛中
16.兼愛下
17.非攻上
18.非攻中
19.非攻下
20.節用上
21.節用中
22.節葬下
23.天志上
24.天志中
25.天志下
26.明鬼下
27.非樂上
28.非命上
29.非命中
30.非命下
31.非儒下
32.經上、經說上
33.經下、經說下
34.大取
35.小取
36.耕柱
37.貴義
38.公孟
39.魯問
40.公輸
41.備城門
42.備高臨
43.備梯
44.備水
45.備突
46.備穴
47.備蟻附
48.迎敵祠
49.旗幟
50.號令
51.雜守
主要參考書目
墨子今注今譯 節選
《墨子今注今譯》:
是故里長順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義。里長既同其里之義,率其里之萬民以尚同乎鄉長,曰:“凡里之萬民,皆尚同乎鄉長而不敢下比。鄉長之所是,必亦是之;鄉長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鄉長固鄉之賢者也,舉鄉人以法鄉長,夫鄉何說而不治哉?察鄉長之所以治鄉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鄉之義,是以鄉治。
鄉長治其鄉,而鄉既已治矣,有率其鄉萬民,以尚同乎國君,曰:“凡鄉之萬民,皆上同乎國君,而不敢下比。國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國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國君固國之賢者也,舉國人以法國君,夫國何說而不治哉?察國君之所以治國而國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國之義,是以國治。
國君治其國,而國既已治矣,有率其國之萬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國之萬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則天災將猶未止也。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齊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潔,犧牲不敢不腯肥,珪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時幾,聽獄不敢不中,分財不敢不均,居處不敢怠慢。曰:其為正長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為正長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為政長也。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強從事焉,則天、鬼之福可得也。萬民之所便利而能強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其為政若此,是以謀事得,舉事成,入守固,出誅勝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為政者也。故古者圣王之為政若此。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時,天下之正長猶未廢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亂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時之以正長,則本與古者異矣。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昔者圣王制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亂天下,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也。是以先王之書《呂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練,折則刑,唯作五殺之刑,曰法。’則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為五殺。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故遂以為五殺。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唯口出好,興戎。’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為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以為讒賊寇戎。”
故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網罟之有綱也。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輕大夫師長,否用佚也。維辯使治天均。”則此語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設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貴貧寡,安危治亂也。故古者圣王之為若此。
今王公大人之為刑政則反此:政以為便譬,宗于父兄故舊,以為左右,置以為正長。民知上置正長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隱匿,而莫肯尚同其上。是故上下不同義,若茍上下不同義。賞譽不足以勸善,而刑罰不足以沮暴。何以知其然也?曰:上唯毋立而為政乎國家,為民正長,曰:“人可賞,吾將賞之。”若茍上下不同義,上之所賞,則棄之所非。
……
墨子今注今譯 作者簡介
譚家健(1936-),湖南衡陽人,1960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散文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客座教授。著作有《墨子研究》、《墨子選譯》(合撰)、《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先秦散文綱要》(合撰)、《先秦文學史》(主編)、《先秦兩漢文學通論》(主編)、《六朝文章新論》、《中國古代散文史稿》、《中國散文簡史》、《中國散文史概要》(主編)、《古代神話寓言精選》、《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主編)、《水經注選注》(合撰)、《顏氏家訓選譯》。
孫中原(1938-),河南鄭州人,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翌年研究生班畢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原副會長,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墨子鑒賞辭典》、《墨學通論》、《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學》、《墨學與現代文化》、《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家分典》、《邏輯哲學講演錄》、《中國邏輯學》、《中國邏輯研究》、《諸子百家的邏輯智慧》、《中華先哲的思維藝術》、《詭辯與邏輯名篇賞析》。論文200余篇。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