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緩慢而永遠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83223
- 條形碼:9787807683223 ; 978-7-80768-322-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緩慢而永遠 本書特色
◎分形的世界里,每一簇生命,都是整體的微縮版本。這部由對身邊人的關注而具備社會學價值的文學作品,真實記錄了當今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新鄉土中國場景”。持續的人口流動如河流奔涌:求學、求職、務工、投奔子女……許許多多人正從家鄉一路走來,落腳異鄉。于 “水泥森林”城市中回溯過往,一切自有源頭。《緩慢而永遠》所呈現的種種生存狀態的剪影,也恰是當下中國這樣一群龐大的普通個體/家庭的縮影。
◎冷靜的視角與稠密的現場氛圍撲面而來,氣息各異的強烈地域感,混合成一場奇異的閱讀之旅。姬中憲于巧健筆力之外更別具幽默,讀來令人驚異。筆下穿插呈現了他和他*為熟識的身邊人的生活狀態與各自隱而不現的內心世界,以期頤長輩的暮年生活開頭、以知遇之師的盛年離世結束,其間一眾讓人過目難忘、生動鮮活的人物群像,往事泛起,枝蔓繁茂,一切事關曾經存在的情形與因應。
◎真實世界里一爿路徑交錯的記憶田野——一部有著小說形式的紀實文本,施以混剪的結構手法,讀來難以釋卷。各中篇以暗線相連,回環照應,場景閃回式重現,呈現了共時性之下中國城市與鄉村個體生活的真實圖景,聚焦傳統價值觀與急速變遷的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強烈撞擊。
◎或可照見你、我以及身邊許多人的身影——在這個急遽變化的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正以怎樣的過程和方式,走完這一生。《緩慢而永遠》或可被視為一面“時代之鏡”,每個讀者都能從中一眼望見自己,和被潮流裹挾之下的倫常與親情、牽掛與羈絆;同時也是一聲警示,提示我們離世之日并不遙遠,有必要開始思考生活本身。
緩慢而永遠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和當下中國人的“家庭”有關的書,這里的“家庭”既是狹義的,又是廣義的:你、我,還有那些或并肩同行或彼此陌生的人們,都正一同生活在“緩慢而永遠”的書里書外。
《緩慢而永遠》記錄了在當今城市化進程下的中國,我們正日復一日親身經歷卻未待言明的人生況味,每個讀到它的人不會備感熟悉又恍然驚異。在書中的交疊時空里,彼此相熟也陌生的二十多位人物輪番登場,出沒于11章風格各異的中篇,面對著必然的生死議題,以及五味雜陳的命運片段。從上海石庫門狹窄的臺階,到北方鄉間失水的河床,從明眸少女到黃昏暮年,一同盤踞在當今中國城市與鄉村的現實生活中。這是綿延未盡的城市化浪潮中的一隅親友畫像,是中年月臺上的一組定格留念,也是至密到難以呼吸的一曲記憶之歌。
緩慢而永遠 目錄
目 錄
活到九十九
緩存與閃念
全球化背景下的超哥
十年燈
西院二寶
甜河
路與橋
小舅安頓
蘋果少女
團霧與橫風
吾師永祥
《緩慢而永遠》大事記
緩慢而永遠 節選
《緩慢而永遠》節選
九〇后的外婆
外婆九十九歲了。我稱她“九〇后”。
九〇后的外婆和六〇后的舅舅一起,住在石庫門房子里。那房子小得超出人類想象,家里所有東西都掛在墻上,吊在天花板上,好騰出地面的空間,也為了防老鼠。我一進去就要低眉順眼,把頭拗到*低,否則就一路磕碰,像敲編鐘。
一層算客廳,一層半是臥室,從一層到一層半要經過一截狹窄、陡峭的樓梯,臺階寬度只有四十五厘米,僅容一人通行,深度十五厘米,只能放得下半只腳,坡度卻要接近九十度,只能爬。一旁的扶手已被手打磨得溜光圓滑,像旅游景點的扶手。
這樓梯我從沒走過,他們不讓我走,因為我“碼子大”,可能會中途卡住,或者一腳踩空,直接跌下去,砸壞地板。外婆九十歲以后,平地上也不太能走路了,出門就上輪椅,但這截樓梯,她仍可以自己上下。那是她一生的交通要道,她熟悉它,勝過熟悉自己的左右手。
但是,九十九歲這一年,外婆終于爬不動了。舅舅總擔心她從樓梯上摔下來,所以每次上樓都跟在后面,用肩膀扛著她,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把她頂上去。
外婆有“勞保”,她雖然糊涂了,這事倒一直不忘,常指使舅舅:你去給我買個電視機,能搬上搬下的,用我的勞保。或者看到街上有人戴金項鏈,就給舅舅發福利:你去買個金項鏈戴,用我的勞保。我們常拿這事笑她。逢年過節,小輩們給外婆的小紅包,總要交到舅舅手里,但今年外婆突然有了“經濟意識”,有一天對舅舅說:你要給我一些錢。舅舅說:你拿錢做什么?外婆說:有錢在身上才踏實。舅舅說:你要多少。外婆說:五塊。
當然,舅舅和外婆*大的資本是他們都沒有病。這年代,沒病比有錢更富有,更經得起揮霍。
舅舅每天給外婆穿衣服。外婆有自己的穿衣標準,拿上衣來說:*里面一層是一件棉毛衫;第二層是一件襯衣,上面印著褐色的小碎花,這一件無論春夏秋冬都要穿;第三層是一件薄的毛衣;第四層是一件薄棉的小背心;第五層是一件粗的手工織的毛衣;第六層是一件棉襖,是舊社會那種斜襟、包紐扣的,由外公親手制作,外公生前是裁縫,給外婆做了好多衣服,一直穿到現在;*后一層,第七層,是一件薄的罩衫,方便換洗的。這七層衣服一層也少不得,你想給她換件新式的,簡潔點的,二合一的,她不許,一定按照這個標準。睡覺的時候,也要一件一件往下脫,你想給她直接剝下來,她絕不允許,一定按程序辦事。對她來說,穿衣、脫衣更是一種象征,減省不得。
這事只有舅舅做得來,別人都幫不上忙。給老人穿衣服需要力氣、技巧、耐心,以及某種日復一日的儀式感。
04
馮家慧的臉好看,她站在門診大廳的問訊處,臉上有一種天生的鏡頭感。來來往往的人,不管匆忙或是麻木,眼里總有她。從后面看,她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美女,繞到前面,她也不讓人失望,如果不考慮她的年紀,以及她臉上那層像被粉底覆蓋的悲戚底色,她仍不失為一個美女。她給一個貿然闖入大廳的病號指路,姿態優雅,連伸出的指尖都富有詩意。身旁一位年輕護士,不管從哪個方面講都比她更勝任這工作,偏偏沒有人問她。據說,有一種人天生容易被人問路,馮家慧屬于這一種。
按醫院義工宣傳手冊上的說法,她是醫院的“一道風景”。悲傷使她更加動人。
七年前,她的老公查出得了腸癌,九月二十六號開刀,第二年七月四號走掉。馮家慧再難忘記這兩個日期,比她老公生日記得都牢。說到底,老公的生日與她無關,只與她婆婆有關。而老公的死,與她有關。
她還記得夾在這兩個日期中間的一天:第二年四月五號。那一天,她的檢查結果也出來了:乳腺癌。那天,東院門診值班的正好是給她老公開刀的那位醫生。醫生看到她,還笑,摘下口罩的一邊,說:咦,你怎么來了?
那時她老公還在化療,情況已非常危險,每天掛鹽水,抽腹水,人瘦成一條,走路都困難。她像往常一樣來到病床前,從包里掏出檢查報告。她必須要帶報告來,白紙黑字地宣布這個消息,否則,她怕老公說她開玩笑。那天剛過完愚人節沒幾天。
東院不是專門治療乳腺癌的,有人建議她去中心醫院開刀,中心醫院的乳腺癌科室全國有名。但是女兒聽到這個消息,說了一句話。她說:就在這里開吧,否則我一會兒跑這個醫院,一會兒跑那個醫院,跑得過來嗎?
她不說話。女兒就是這樣,在她的眼里,爸爸永遠排**位,她自己排第二位,如果馮家慧能有幸排進女兒的視線,也是排第三位。但是這時,她老公又說了一句話。
他說:咱們在一起開吧,這樣,我還能去看看你,你真要到別的醫院,就怕我……
馮家慧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在選擇一家醫院,更可能是生死之別。
幾天后,她在東院開了刀。她老公在五樓,她在十一樓。她老公其實在四樓,但所有標識都寫五樓。
她老公掛完這一天的鹽水,搖搖晃晃起來,去十一樓看她。她還在昏睡中,老公坐在床邊,摸她的頭,說一句“前世作孽啊……”,眼淚就掉下來。
他坐到她醒。醒過來后,她看到老公的笑,他拍拍她的頭,說:你沒事的,你這個小毛病,我比你嚴重呢。
女兒在一旁哭,她聽得出來,這哭并不全為她,即使全為她,也比不上剛知道爸爸生癌時的哭。剛知道爸爸生癌時,女兒曾脫口對媽媽說出:都是因為你!
她也想哭,竟沒有淚。她想,死就死吧,活著也沒意思。
她也開始了化療,像在重走老公的路。此時,老公已經病危,東院不再需要他了,他被急救車拖走,好騰出昂貴的床位,留給下一位更需要的人。他被送進了高架橋下面的一家舒緩療護中心,那里是火葬場的前站,進到那里的人,很少再出來。
化療的間隙,馮家慧又做回到一個病人的家屬。早晨六點,她去舒緩療護中心替女兒,女兒抹把臉,乘**班地鐵去浦東張江上班。上午九點半,老公的妹妹來替她,她回去路上買點菜,回到家里,一樣一樣地燒。過去,這些事都是她老公的,她完全不擅長,每次放鹽都要用勺量,恨不能一粒一粒數。下午三點,她再去醫院,帶去飯菜,也替下老公的妹妹,直到晚上女兒下班回來,再替下她。有老鄰居在她經過時迎上來,撫她的衣袖,仰望她,不陰不陽地笑說:啊喲,家慧勤快嘛,一天兩趟醫院。
早晨,她老公捏住她的手,說:*好你一直陪著我,晚上也陪。
緩慢而永遠 作者簡介
姬中憲 作家,1978年生于山東,現居上海,曾是中國第一代職業社會工作者,現任教于華東政法大學,著有長篇小說《花言》《我不愛你》《闌尾》,短篇小說集《一二三四舞》,雜文集《我仍然沒有與這個世界握手言和》,獲中峻杯中國作協《小說選刊》最佳讀者印象獎、第十屆上海文學獎。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