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
>
花史左編
-
>
海水抗風浪網箱工程技術
技術社會化過程中的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80701
- 條形碼:9787506880701 ; 978-7-5068-8070-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技術社會化過程中的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研究 本書特色
農業生產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通過各種方式得到推廣,進入到農業生產過程,在生產中大規模應用,必須經由農民的技術決策、采納行為才能實現。農業生產是一種技術、社會集合作用的活動,技術、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滲透其中,推廣人員、公司、政府和農民等相關群體進行著復雜的互動,農民是積極的“能動者”而不是消極的“受動者”。事實證明,忽視農民技術需求、對農民技術采納行為缺乏了解,造成的情況是創新人員、推廣人員認為先進、適用、經濟效益高的技術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推廣起來卻是困難重重、推廣效果不佳。本書可供農業發展與推廣、農業經濟管理、農業科技管理等工作人員參考。
技術社會化過程中的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技術過程論的視角,選取技術社會化的一個不成功案例(馬家灣村墊料養豬技術)和一個成功案例(石門縣柑橘密改稀技術)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表明:農業生產技術轉化為農業產業技術,從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獲得大規模應用,必須經由農民的技術決策、采納行為才能實現;農業生產是一種技術、社會集合作用的活動,推廣人員、公司、政府和農民等相關群體進行著復雜的互動,農民是積極的“能動者”,而不是消極的“受動者”;經濟效益、技術屬性、補助服務和文化習慣是農戶采納技術的主要決策事項、重點影響因素,農民合作社則是農業技術社會化實現的重要主體。技術過程論是科技哲學的成果,主要來源于對工業技術的研究。本書試圖將技術過程論應用于農業技術研究,在其指導下探討農民技術采納行為的規律,并在農業技術領域檢驗、豐富技術過程理論。
技術社會化過程中的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研究 目錄
1 緒 論 001
1.1 研究背景 001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002
1.2.1 研究目的 002
1.2.2 研究意義 003
1.3 研究思路 004
1.4 理論基礎 006
1.4.1 基本概念 006
1.4.2 相關理論 014
1.5 研究方法 021
1.5.1 資料收集 022
1.5.2 資料整理分析 026
2 文獻綜述 029
2.1 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定量研究 029
2.2 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定性研究 045
2.2.1 純定性研究 045
2.2.2 以調查資料為基礎的定性研究 049
2.3 簡評 050
3 調查地區的技術采納概況 052
3.1 一個技術社會化的不成功案例:馬家灣村農戶對墊料養豬
技術的采納 052
3.1.1 馬家灣村生豬產業概況 052
3.1.2 馬家灣村墊料養豬技術采納狀況 053
3.2 一個技術社會化的成功案例:石門縣農戶對柑橘密改稀
技術的采納 054
3.2.1 石門縣柑橘產業概況 054
3.2.2 石門縣柑橘密改稀技術采納狀況 056
4 經濟效益與農戶技術采納行為 059
4.1 墊料養豬技術的采納 059
4.1.1 生豬價格 059
4.1.2 改建、新建豬舍費用 061
4.1.3 豬的存欄量 062
4.1.4 墊料養豬批數 062
4.1.5 墊料以舊換新 064
4.1.6 豬的出欄時間 064
4.1.7 翻料勞動量 065
4.2 柑橘密改稀技術的采納 065
4.2.1 銷售行情 065
4.2.2 密改稀方式 067
4.3 分析與建議 069
4.3.1 市場行情 069
4.3.2 常規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 072
4.3.3 優質農產品技術與高產農產品技術 079
4.3.4 農戶有限理性 080
5 技術屬性與農戶技術采納行為 084
5.1 墊料養豬技術 084
5.1.1 技術成熟度 084
5.1.2 氣候適應性 085
5.1.3 消毒殺菌 086
5.1.4 墊料化糞功效 086
5.1.5 引發疾病 087
5.2 柑橘密改稀技術 087
5.2.1 技術認同度 087
5.2.2 技術更替難度 089
5.2.3 技術與多種經營的關聯 091
5.2.4 技術示范效果 091
5.2.5 技術定型 092
5.3 分析與建議 093
5.3.1 技術認知 093
5.3.2 先進技術與適用技術 098
5.3.3 技術示范 103
6 補助服務與農戶技術采納行為 109
6.1 墊料養豬技術 109
6.1.1 當地政府的推廣投入 109
6.1.2 補助力度 110
6.1.3 補助落實 111
6.2 柑橘密改稀技術 112
6.2.1 園藝場內部及相互之間的傳經 112
6.2.2 縣柑橘辦、柑橘協會的組織 113
6.2.3 研究機構的傳播 115
6.2.4 推廣機構與研究機構的互動 115
6.2.5 農技站的服務 117
6.3 分析與建議 117
6.3.1 補助優惠 117
6.3.2 技術服務 124
7 文化習慣與農戶技術采納行為 136
7.1 墊料養豬技術 136
7.1.1 環保意識 136
7.1.2 勞動習慣 138
7.2 柑橘密改稀技術 139
7.2.1 生活情感 139
7.2.2 生產經驗 139
7.3 分析與建議 143
7.3.1 環保健康意識 143
7.3.2 生產經營習慣 145
7.3.3 小農意識 146
7.3.4 鄉土文化 150
7.3.5 采納技術的心理 159
8 結 語 165
8.1 農業技術社會化論 165
8.2 以農戶為本的技術采納論 169
8.3 以農民合作社為重要中介的技術推廣論 175
8.3.1 農民合作社更能滿足農業技術推廣的要求 176
8.3.2 農民合作社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 178
參考文獻 182
附錄 1:技術簡介 202
附錄 2:調研圖片 211
技術社會化過程中的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研究 節選
3 調查地區的技術采納概況 3.1 一個技術社會化的不成功案例:馬家灣村農戶對墊料養豬技術的采納 3.1.1 馬家灣村生豬產業概況 馬家灣村隸屬瀏陽市西郊的葛家鎮,是葛家鎮的中心村,也是葛家鎮的集鎮所在地,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娛樂中心。距瀏陽市區22公里,距省城長沙市區62公里,距株洲市區66公里,瀏長公路(319線)穿境而過,交通和信息格外便利。馬家灣村現有總人口3988人,總戶數877戶,分為6個村民大組、28個小組。 馬家灣村所在區域具有很濃的農耕文化氛圍,瀏陽市、葛家鎮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農業大鎮,農業人口占到近90%。另外,瀏陽市、葛家鎮在農業發展上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每個區域都基于土壤氣候、地理位置、歷史人文等因素,建立和發展了相應的農業特色產業或者主導農業產品,這為馬家灣村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外圍環境。譬如:瀏陽市分為東、西、南、北四鄉(區),東鄉和南鄉山多田少,農業是靠山吃飯,主要發展楠竹和藥材;北鄉主要是種植業,形成了以烤煙、水果和蔬菜等為主的農業產業帶;西鄉主要是養殖業和花木種植業,形成了以葛家鎮、普跡鎮、鎮頭鎮為中心的養殖產業帶和以柏加鎮為中心的花木種植產業帶。葛家鎮所轄的各個村在農業發展上也各有區域特色和發展重點,馬家灣村是典型的農業大村,以生豬和家禽等的養殖業為主,花炮等工業產業為輔。 馬家灣村是典型的養豬大村,*發達的是生豬養殖業,另有小部分農戶養雞、養羊和發展水產養殖。瀏陽市、葛家鎮的養豬產業發源地和產業輻射中心地帶就在馬家灣村,馬家灣村還是瀏陽市良種豬繁育的發源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瀏陽市外貿局從外引進了良種豬,湖南省**個良種豬基地落戶在馬家灣村。從1985年起,政府部門為促進馬家灣村養豬產業的發展,持續不斷地開展品種改良、技術培訓、防疫檢疫、市場開拓工作,使得馬家灣村迅速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豬村,生豬養殖占該村農業總產值的八成以上。目前,全村的生豬養殖業朝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其影響輻射到葛家鎮其他村子及周邊鄉鎮(如東邊的太平橋鎮、南邊的普跡鎮、西邊的鎮頭鎮、北邊的長沙縣江背鎮,都在馬家灣村的帶動下成為有名的養豬地),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瀏陽市、葛家鎮的“養豬大市”“養豬大鎮”之名。2017年,馬家灣村有養豬專業戶將近300戶,其中100頭以上存欄大戶200多戶,500頭以上存欄大戶35戶,年出欄生豬12萬頭,生豬養殖業收入占總收入的六成。生豬養殖業還帶動起相關商業、運輸業等產業的發展,村內現有8家飼料店、7家獸藥專賣店、8家銷售生豬的運輸專業戶、10個生豬職業經濟人、6個豬人工授精服務提供者或種公豬飼養人。 3.1.2 馬家灣村墊料養豬技術采納狀況 20世紀80年代至今,養豬業在馬家灣村獲得蓬勃發展,一直是馬家灣村的主要產業。養豬業在帶給農戶可觀經濟收入的同時,傳統養豬方式也造成了馬家灣村的嚴重環境污染。養豬場都是用水直接沖洗豬欄,豬糞便污水被沖到外面溝里,又流入村中的小河小湖,污染了水源和空氣。長久以來,馬家灣村是“有水不能飲,洗菜水難尋,下田腳發癢,蚊蟲螞蟻多,空氣污染大,臭氣滿天飛”。長沙市環保局監測站對馬家灣村連續幾年的土壤污染調查顯示,養豬場集中區域周邊90%的地下水被不同程度污染,70%左右的飲用水源被嚴重污染,農民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正是基于環境保護的考慮,2008年當地政府開始在馬家灣村推廣“多功能生物活性墊料養豬零排放技術”(以下簡稱“墊料養豬”),該技術屬于湖南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墊料養豬在馬家灣村獲得了一定范圍和程度的推廣,但由于種種原因,到2015年6月止,絕大多數農戶都已暫停采用,其中一些農戶建了環保豬舍但沒有使用墊料,轉而采用傳統養豬方式,另外一些農戶甚至又把環保豬舍改回到傳統豬舍。 在墊料養豬有關科研、推廣人員眼中,墊料養豬具有傳統養豬不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提高豬的疫病抵抗力;可以提升豬肉品質,增加養殖經濟效益;可以實現豬糞便零排放,不污染環境;可以養豬省水、省料、省勞力……那么為什么這么好的生態農業技術在馬家灣村卻沒能順利推廣開來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技術還不很成熟。農戶大都對墊料養豬是一種先進技術沒有異議,但通過一段時間的應用又感覺該技術剛從實驗室出來不久,對于實地養殖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二是增加了養豬成本。由于要新建或改建環保豬舍,農戶普遍認為采用墊料養豬的成本較高,尤其是在豬價不穩、賺不到錢的形勢下,難以承受。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考慮到采用墊料養豬確實會造成農戶短期經濟效益的損失,當地政府對采用農戶進行了補助,但農戶普遍認為補助還要加大才行。四是環保意識仍然不足。農戶的環保意識正在提高,在認識上都覺得墊料養豬比傳統養豬對農村環境好,但在行動上考慮養豬方式的成本收益問題更多一些。 3.2 一個技術社會化的成功案例:石門縣農戶對柑橘密改稀技術的采納 3.2.1 石門縣柑橘產業概況 石門縣地處湘鄂邊界,東望洞庭湖,南接桃花源,西鄰張家界,北連長江三峽,有“武陵門戶”與“瀟湘北極”之稱。全縣面積3970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區、4個街道、4個農林場,總人口67萬。作為全國早熟蜜橘**縣、全國柑橘標準化示范區的石門縣,在建設柑橘產業上擁有深厚的生態、歷史和現實基礎。 石門柑橘,自古以來就有“雋味品流知**,更勞霜橘助芳鮮”的美譽,以“汁多、無核、化渣、甜香爽口、風味濃郁”等特點聞名于世。石門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湖南省生態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1.59%,山多河密,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被國際果業界認定為“蜜橘絕佳產地”。目前,該縣44萬畝橘園中,35萬畝柑橘獲得了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認證,其中5.41萬畝獲得綠色食品基地認證,12萬畝獲得綠色食品原料柑橘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3萬畝獲得美國農業部NOP(有機產品)、歐盟GAP(良好農業規范)和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全縣年產柑橘40多萬噸,年出口10萬噸,綜合產值逾11億元,全縣9.83萬柑橘種植戶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柑橘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的“黃金果”“甜蜜果”。石門也因此享有中國柑橘之鄉、全國早熟蜜橘**縣、全國柑橘標準化示范區、全國園藝產品(柑橘)出口示范區、國家級食品農產品(茶葉、柑橘)質量安全示范區等多項“國字號”榮譽。 2018年來,石門縣柑橘面積穩定在44.05萬畝,突出調整“早”“晚”品種,年度產量44.18萬噸,鮮果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綜合產值12.5億元。該縣實行良種化栽培、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管理,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31.05萬畝無公害食品柑橘生產基地、12萬畝綠色食品柑橘生產基地、1萬畝有機食品柑橘生產基地,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市場”或“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組織化經營模式,擴大柑橘出口。全縣全年建立出口柑橘生產基地12萬畝,年鮮果出口達到12萬噸,采用“石門柑橘”品牌銷售的市場份額占到35%以上,推廣使用各類優質柑橘無病毒容器苗10萬株,建立各類新優品種栽培示范基地1000畝以上。 石門縣傾力打造“石門柑橘”公共品牌,充分發揮柑橘產業在石門縣境中部、南部17個鄉鎮場扶貧攻堅中的主導作用,努力打造為民致富產業,鞏固和穩定現有柑橘面積,加強柑橘基地培管,保證穩產、優質,并適度開發與柑橘產業融合發展的旅游產品,帶動近萬余個貧困人口經濟收入和增收能力同步增長。
技術社會化過程中的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研究 作者簡介
鄺小軍,男,1975年生,漢族,湖南省郴州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科學技術社會研究。已出版專著《科技工作者的階層分化與地位獲得》,在《自然辯證法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技術與創新管理》《廣東農業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精)植物
¥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