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死于理性--拉瓦錫與法國大革命

死于理性--拉瓦錫與法國大革命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4-01
所屬叢書: 萬有引力書系
開本: 32開 頁數: 180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20.6(4.3折) 定價  ¥4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死于理性--拉瓦錫與法國大革命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7703
  • 條形碼:9787218147703 ; 978-7-218-14770-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死于理性--拉瓦錫與法國大革命 本書特色

★法國大革命中的科學悲劇,“近代化學之父”的戲劇人生 ★梁文道《開卷八分鐘》推薦 ★《紐約時報》《書單》《洛杉磯時報》《出版人周報》等推薦 一個出色的小說家,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揭示了法國大革命中匪夷所思的悖論:理性如 何吃掉自己的孩子。 ——梁文道 貝爾用他的小說技巧為敘事和人物服務,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這本充滿細節的書展現了 一位科學史上的關鍵人物生機勃勃的生活和悲慘的死亡。 ——《出版人周刊》 貝爾優雅和富有創建的寫作,描繪了一個有遠見的人……以欽佩和同情心刻畫了拉瓦錫和他 天賦異稟的妻子,并反思了一個致力于理性的杰出科學家如何在憤怒和瘋狂的漩渦中被處死的諷刺性悲劇。 ——《書單》 貝爾不僅成功的描寫了拉瓦錫科學研究的嚴謹,也表現了他的性格特點。拉瓦錫面對死亡時 所表現出的英雄般的鎮定,*能揭示這一點。 ——《洛杉磯時報書評周刊》

死于理性--拉瓦錫與法國大革命 內容簡介

法國大革命前夕,拉瓦錫掀起了一場化學界的革命,他掃除煉金術的殘余觀念,催生了現代化學。令人惋惜的是,一生秉持理性的拉瓦錫,很終被法國大革命之后的非理性浪潮吞噬。拉瓦錫是十八世紀歐洲科學界的中心人物,被后世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的貴族身份讓他擁有充裕的收入來進行研究,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也正是這一身份,讓他很終走上了斷頭臺。這是一個偉大的化學發現的精彩故事,也是一名科學家殞身時代洪流的個人悲劇。本書是“萬有引力”書系策劃的《偉大的瞬間》系列之一。

死于理性--拉瓦錫與法國大革命 目錄

**章 舊制度

第二章 走出煉金術

第三章 氧氣的發現

第四章 化學革命

第五章 法國大革命元年的結束

延伸閱讀

致謝


展開全部

死于理性--拉瓦錫與法國大革命 節選

**章 舊制度 1793年初秋,法國國民公會的官員們來到安托萬·拉瓦錫位于巴黎瑪德蓮大道243號的私人住所。在這條繁華街道西部的一個街區,正在修建一座希臘帕特農神廟風格的教堂。教堂名為“圣瑪麗-瑪德蓮”,自1791年起,其修建工程就始終停滯不前。從這座教堂未完工的古典門廊上向南眺望,是直通革命廣場的皇家大道,不久后,廣場上將安裝一座斷頭臺。斷頭臺這個設想的提出者是吉約坦醫生,他和拉瓦錫都是巴黎科學界的精英人物。吉約坦曾設想,自己所提議的裝置是文明且人性化的刑具,可以取代殘忍的刀斧和繩索。但看到自己的設想*終演化成西方世界*恐怖的武器之一,他必會因此感到震驚。 這些官員代表可怕的“公共安全委員會”,他們搜查并扣押了拉瓦錫的文件。但*終沒有發現任何可疑物品,除了來自科學家同行的一些外文(英語和意大利語)信件,來信人包括:拉扎羅·斯帕蘭扎尼拉札羅·斯帕蘭扎尼,、約瑟夫·普里斯特利、約瑟夫·布萊克約瑟夫·布萊克以及本杰明·富蘭克林。拉瓦錫要求用自己的私人印章在被查封的文件上蓋章,這一請求得到了官員們的批準。盡管相關報告指出 “拉瓦錫這一舉動并非出于不信任,而是為了遵守秩序”,但他這樣做,也許是擔心政敵會把其他更危險的文件放進他的文件中。 按照法國大革命歷法,這一天是共和國元年果月果月的第24天,但拉瓦錫等人并不知道這些。對他們而言,這只是1793年9月10日。盡管法國大革命歷法在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共和國成立時便已確立,但直到1793年10月才宣布啟用。因此,共和國元年只在回顧歷史時才存在。雖然沒有人直接經歷過,但它仍舊很重要。共和國元年以前,拉瓦錫的生活和事業完全融入了波旁王朝的社會結構中。然而,從這一天起,他的生活和工作將在新的充滿革命和恐怖的環境中被重新審視。 法國大革命歷法旨在將宗教的專制權威從歷法中剝離出來,并廢除儒略歷。改革后的日歷采用十進制,每月分成30天,每天10小時,每小時100分鐘,每分鐘100秒。拉瓦錫本人也是歷法改革的倡導者,1793年,他也積極參與與之并行的度量衡體系改革。事實證明,這種十進制的換算方法比大革命歷法的“壽命”更長,是至今為止仍在使用的公制標準。共和國元年果月24日,拉瓦錫的一位科學家同行安托萬·弗朗索瓦·德·富克魯瓦與其他官員一同來到瑪德蓮大道,收繳了拉瓦錫在度量衡項目中所使用的儀器。這不是一個好兆頭,拉瓦錫本打算依靠這一公共改革來安穩度過動蕩的年代。 如果拉瓦錫能清醒意識到充滿激進革命氣息的全新環境將給他帶來的危險,他也許會逃離這個國家。盡管在他所了解的其他領域,比起同時期的其他科學家,拉瓦錫要更了解徹底改變觀點的重要性,但顯然,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處于危險之中。拉瓦錫對于氧氣的發現將確保他突出、恒久的科學地位,盡管在拉瓦錫之前也有人對氧氣進行過研究:約瑟夫·普里斯特利根據研究提出過“固定空氣”說法,卡爾·威廉·舍勒則將氧氣稱為“火空氣”。但拉瓦錫的創舉在于經過深入理解和思考,將這一并非全新的氣體命名為氧氣,并將它置于一個全新的化學語境中,進而推動現代化學的整體發展。拉瓦錫對氧氣的命名是一次偉大的實踐。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數年里,拉瓦錫做事極為守序的天分已經在他純粹的科學研究之外有了諸多體現。1788年,他同時擔任了五個重要公職,包括火藥和硝石管理局的局長以及貼現銀行董事在內,這些職位使得他在法國的國家金融之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到了1790年,由于廣泛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加上非常可觀的財富,拉瓦錫成了激進左派的抨擊目標。1791年1月,雅各賓派的記者讓-保爾·馬拉在《人民之友》這份報紙上抨擊拉瓦錫:“我向你們揭露騙子首領拉瓦錫先生,土地掠奪者之子,半吊子化學家,日內瓦股票投機商內克爾即下文的雅克·內克爾。的弟子,包稅總會的包稅官人,火藥和硝石管理局局長,貼現銀行董事,國王秘書,科學院院士,沃維利耶即讓-弗朗索瓦·沃維利耶的密友,巴黎食品委員會的瀆職者以及當代*大的陰謀家。” 馬拉之所以發出這樣的公開譴責,是因為他與拉瓦錫有私人恩怨——1779年,拉瓦錫曾代表法國科學院將馬拉判定為科學騙子。1791年的動蕩中,國家科學院、文學院和文化學院的存在被視為可惡的精英主義。拉瓦錫在1771年得到父親贈送的結婚禮物——貴族特權,此時它已不再有什么價值了。拉瓦錫*受人詬病的一點,是他在法國包稅總會任職——這是他*賺錢的工作,公共安全委員會的官員之所以到他瑪德蓮大道的家中來查抄文件,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幾個世紀以來,法國的稅收一直由法國國王出租或“外包”給私人投資者。在每次租賃期間給王室財政上繳足夠稅收后,這些私人投資者便可以自己支配剩下的稅款。到17世紀末,包稅總會的規模不斷擴張,已經是擁有3萬名員工的龐然大物。18世紀末,法國政府已極度依賴通過包稅總會來獲得借款和償還迅速增長的國債。 1768年,拉瓦錫進入包稅總會時,該公司由40—60個包稅官共同管理。那一年,一個包稅官全部的股份收購價格為156萬里弗爾里弗爾為法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名稱。 ;24歲的拉瓦錫從一位正在聘請助手的名叫博東的包稅官手里,以首付6.8萬里弗爾的價格,購買了其三分之一的股份。拉瓦錫將改革家的熱情帶入了包括稅收工作在內的所有活動中。然而,即使是拉瓦錫提出的*為開明的創新政策,也會引起法國納稅人的反感。同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稅收機構一樣,法國包稅總會并不受人們歡迎,甚至有可能是*不受歡迎的機構。它不僅對鹽、酒精和煙草征稅,甚至還對從法國其他地方進入巴黎的商品征稅。人們通過走私等各種手段逃稅是當時的普遍現象。包稅總會對這些違法行為進行過嚴厲打擊,更增加了公眾的厭惡感。此外,關于暴利的指控也有充分的根據。 1791年,由于飽受管理不善的指控,包稅總會*終被廢除。拉瓦錫在此前不久就已從這里辭職,不過,法國國民公會要求徹查包稅總會在1740—1791年間的所有事務。包稅總會的資產本應被清算并收入國庫中,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危機,清算程序一直被推后,而包稅官或前包稅官也被批評拖延怠慢。到1793年秋天,隨著“恐怖統治”的開始,處理捐稅專收總會事件(及收集資產)走向極端。拉瓦錫只是遭到搜查和收繳的許多前稅務官之一。 在波旁王朝統治的*后20年,資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通過加入包稅總會,拉瓦錫成功躋身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到1786年,拉瓦錫的總收入為120萬里弗爾,相當于20世紀的4800萬美元。即使擁有這么一大筆財富,拉瓦錫的生活方式卻并不奢侈。據1791年的一份財務聲明顯示,拉瓦錫在盧瓦爾河谷擁有1400英畝(約5.67平方千米)的弗雷欽莊園,在維勒弗朗克爾還有254英畝(約1.03平方千米)土地,但他只有6名傭工(1名廚師、1名女仆、1名馬車夫和3名男仆)。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他的身份地位來說,這樣的仆人數量算是極少的了。 包稅總會的工作為拉瓦錫提供了可觀的收入,但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科學研究和其他公共事業上。實際上,是稅收收入資助了他的科學研究,在這一時期,這是一種反常現象。在18世紀的法國,科學研究可以是事業,但絕不可能成為謀生手段。政府對科學研究的財政支持力度很小。有抱負的科學家必須自行承擔研究費用。拉瓦錫的家庭背景相對優渥,他用從包稅總會賺取的利潤,組建了當時歐洲*先進、*昂貴的實驗室。

死于理性--拉瓦錫與法國大革命 作者簡介

【美】麥迪遜·貝爾 美國作家,古徹學院創意寫作中心主任,著有《海地三部曲》等十七部小說,其作品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福克納獎。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