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最好的決定(知更鳥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48394
- 條形碼:9787020148394 ; 978-7-02-014839-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好的決定(知更鳥系列)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l 十六位沒有選擇生育的作家,坦誠地分享自己對這一至為重要的人生決定的思考
l 選擇不生育,不代表你比別人更自私,不代表你討厭孩子,也不代表不能承擔社會責任
l 呈現了“邊緣群體”生活和決定的復雜性,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領域有標志意義的分析樣本
l 有助于讀者理解特定生育率低下的人口趨勢的社會和心理成因
著名翻譯家于是傾情翻譯
最好的決定(知更鳥系列) 內容簡介
本書是十六位作家對生育、家庭和生命意義的思考。書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不生育,但每個人抵達這一決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們都以令人欽佩的坦誠,探討了和生育命題息息相關的“孤獨”“自我實現”“生育本能”和“童年創傷”等主題。
選擇不生育,不代表討厭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經歷了更多的童年創傷,也不代表不能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這一重大的選擇是個人經歷、家庭觀念和社會影響匯聚的結果。書中的十六位作家位作家都積極地面對無子的生活,他們也理性地探討了社會對女性的刻板成見,更展望了醫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化進程帶來的不可逆的文化轉變。
十六位作家代表了雖然屬于少數、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聲音。這本合集也回應了過去二十年社會組織的巨變對家庭以及情感結構造成的沖擊。對人生終將孤獨的可能,我們如何建立親密關系,如何忠于自我的決定,并在日常生活里承擔這一決定帶來的后果?本書可被視為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領域有標志意義的參考樣本。
最好的決定(知更鳥系列) 目錄
前言......1
森林里的孩子們......1
母性......25
別的事,成百上千......43
新版羅達......61
活在當下,意味著隨后消失......77
*重要的事......99
*怕莫過當媽......121
業余人士......133
拯救你自己......153
煩死人的“擁有一切”......171
超越母性之再超越......195
徹底湮沒......209
如果你不是你,絕對是個好媽媽......223
*難的藝術......243
只當阿姨......263
終結......281
致謝......297
作者介紹......298
最好的決定(知更鳥系列) 節選
From:——杰夫·戴爾《徹底湮沒》pp.231-235 我這輩子始終有兩大抱負:增重(這事兒是沒戲了)以及沒有孩子(到目前為止,這事兒算是辦到了)。這不僅僅是說我從沒有要孩子的想法,我一直想要的是:別搞出孩子來。事實上,這么說還是不足以形容我的想法。在公園里,看著面帶笑容的父母們帶著可愛的寶寶們悠閑散步,我的反應就像教皇面對手拉手的同性情侶:這種不正常的渴望(生孩子)到底是從哪兒冒出來的?要我說,那來自想要性交的欲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剛對性有了理論上的興趣的我就發現有大量證據表明:除非你行事極其小心,否則性交就會導致意外懷孕。未成年人懷孕是件壞事,要通過各式各樣的“預防措施”(這個詞匯毫無色情意味,大概就是因此被挑中而廣為傳播的吧)加以避免。也許,早年的性教育課程對我的影響比我想的更深遠:我現在已經五十六歲了,卻仍然相信:假如我成為某個孩子的父親,那仍將是少年懷孕的典型案例,只不過晚來一點兒罷了。 我或許不用承受生養孩子所帶來的那種巨大、持久且無所不在的壓力,但也不至于不了解——怎么可能一無所知?沒有孩子的中年人會引發兩種態度。一、可憐你,因為你沒辦法生出后代。我覺得這種態度挺好的。我一直在主動尋求憐憫,任何人的同情我都愿意接受,如果身邊沒人,那就自己同情自己。我渴望得到憐憫,就像其他人渴望得到贊賞或尊敬。所以,如果有人問起我和太太有沒有孩子,我或是她就會回答,“沒有,我們沒那個福氣。”我們這樣回答時完全沒有表情,似乎欲求不得地搖搖頭,像兩只空啤酒杯般凄苦無望。搞不好哪天我說出這句臺詞時還能擠出一滴眼淚呢,但我至今還沒那種膽量。這個話題不好處理。對這類人生大事,人們會表現出驚人的敏感。二、畏懼你,因為你是故意選擇不生孩子的,你分明是在減損人類種族的總人數。對孩童絕無興趣會引發譴責,而譴責通常是針對戀童癖者的,這實在是個邪惡的悖論。唉,你真該看看幾年前我和朋友在倫敦海布里球場打網球時的情景,網球場緊挨著兒童游樂區,很多小孩在媽媽們警醒而又幸福的注目下連蹦帶跳。游樂區相當大,但無需多言,終究是不夠大。有幾個孩子一直往網球場這邊跑,在柵門邊拍拍打打,想要到網球場里來。在一旁守望的中產階級媽媽們無動于衷,完全沒有制止他們的意思。我的球友終于大喊一聲“走開!”話音剛落,那些媽媽突然有了反應。一大群當媽的向我們撲過來,好像我朋友是個暴露狂。突然之間,我們仿佛置身于一部母系僵尸電影中間。那大概是我*接近被私刑處死的一次體驗了——雖然她們討伐的是我朋友,并不是我本人,但嚴格說來,我是他的球友,無異于沉默的共犯,我也因此目睹了一場旗幟鮮明的示威表態:父母及其孩子們擁有為所欲為的權利高于任何其他人的權利。“孩子就是魔鬼,”維吉尼亞·伍爾夫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相信,孩子能喚出父母心中*惡劣、*無法解釋的激情。”顯然,在那一刻,那些媽媽覺得孩子們有危險,那種愛看起來兇猛又邪惡,近似一種瘋狂,退一萬步來說,也像是某種深層的反社會行為。我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們時常聽人說:有了孩子,人們會更有意識地關注他們開創了怎樣的世界,或者說,留給子孫后代的是怎樣的世界。恐怕就是因為這一點,在一個公共交通設施非常完善的城市——倫敦,做父母的人都必須確保有私家車。在我所居住的街區,很多父母會高速駕駛私家車送孩子上學,去街角那所貴到不能再貴的私立學校。讓孩子在優越感爆棚的小溫室下車時,你可以從那些媽媽的表情中看出來,更大的世界——以我這樣騎自行車的人,亦即窩囊廢為代表的世界——根本不存在,我們無非是讓她們難以找到停車位的阻礙物。身為父母,非但沒有開拓世界觀,反倒令他們變得令人錯愕的缺乏遠見。難怪安德烈·紀德會這樣定論家人:“那些愛的吝嗇鬼。” 順便提一下:我家街角那所私立學校還有一點特別招人恨。有一天我路過校門口——也就是說,像該死的褻童犯那樣畏畏縮縮地不想引人注意——卻看到了簡直難以置信的一幕:校員們為私家車敞開鐵門,以便那些七歲學童早早地開始培養拜訪政要的感覺。還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孩子要進校門,就想把一袋用過的網球送給他,他卻好像是約翰·麥肯羅的貴族后裔,死活不肯要。竟然沒有給他未開封的整罐史萊辛格牌球賽標準用球!對這位說英語的小婆羅門來說,這顯然太糟心了。公平起見,我要很開心地在此匯報:那袋網球*終是被街角另一家公立學校里的師生滿懷感激地收下了。 這些小插曲足以清楚地表明,我對孩子的態度和根深蒂固的階級對立現象密不可分。我有時不禁去想,我這么厭惡孩子大概是因為:如果我真有孩子,他或她就將成為中產階級,并符合世人對中產階級的一切期望;等他或她從牛津或劍橋大學畢業后,我就得打電話給《衛報》或費伯出版社的朋友們,幫他或她問一下有沒有實習生的職位。在我居住的倫敦,這種美妙之處其實相當邪惡。你可以看到特權、頭銜、權勢的接力棒如何從這代人手中順暢無阻地交接給下一代。對很多人來說,孕育、撫養一個孩子是生活中*有滿足感的事。我有不少朋友以前對生養之事不痛不癢,但一旦決心要孩子之后——通常是意外懷孕之后——他們頓時覺得生活有了新奔頭,有了以往的生活所欠缺的意義和目標。他們恍然大悟:曾經自以為是幸福快樂的(旅行,社交,戀愛)、極富滿足感的(工作)生活其實根本是空虛、沒有意義的。于是,他們會敦促你也行動起來,加入撫養孩子的大集體,他們希望你也能分享到那種富足、喜悅和幸福的感覺。反正他們是這樣說的。但我懷疑,其實他們只是想找人分擔并且傳播個中的凄楚。(有人得以逃脫、獲得自由的消息會讓監禁中的人加倍痛苦,乃至無法承受。)別的先不說,在所有關于生孩子的觀點中,*讓我敵視的是所謂“孩子讓生命有意義”的說法。竟然假設生命需要意義,或一個目的!而我會舉雙手贊同生命完全無意義、全無目的可言。如果生命確有意義,人生肯定會少很多樂子啊——我們就有責任去追求那個目標、去實現那個意義(要是不這么做,豈不是太愚蠢了)。麗的圣歌像射
最好的決定(知更鳥系列)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梅根·多姆,1970年生于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編輯、作家,著有文集《不可言說之事》《我虛度的青春》,長篇小說《生活質量報告》,回憶錄《如果住在那棟屋日子該有多完美》等,同時編有《最好的決定》。多姆女士的文章散見于《紐約客》《哈珀斯》《Elle》《時尚》等雜志,曾獲得古根海姆獎學金、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獎學金,目前擔任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的客座講師。
她*新的一部作品是2019年出版的文集《一切都有問題》。
譯者簡介
于是,作家,翻譯。已出版小說《查無此人》《你我好時光》《事后》《六翼天使》《慌城孤讀》等。已有近三十部譯作面世,包括《云游》《證言》《時間之間》《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黑暗塔VII》《杜馬島》《云游》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