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戰爭的底層邏輯:戰略大師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29936
- 條形碼:9787516829936 ; 978-7-5168-2993-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爭的底層邏輯:戰略大師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本書特色
簡體中文版shou次發行 戰略大家與史學大師李德·哈特的集大成之作 李德·哈特一生的研究成果,并精煉地呈現了作者的歷史哲學 堪稱戰爭版《歷史的教訓》 精裝,譯注翔實,插圖珍藏版
戰爭的底層邏輯:戰略大師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內容簡介
作者以戰略家的宏觀視角,從歷史透過現在而進入未來,探討了人類在戰爭、政治以及社會領域為何會一再犯下相同的錯誤,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作者以史學家的嚴謹和客觀,結合**手調查資料,從政治制度、社會環境、公共輿論、決策過程等多個方面,詳細而透徹地解析了人類何以反復陷入戰爭泥潭的底層邏輯問題。本書內容短小而精悍,觀點深刻而犀利,值得任何時代的讀者反復閱讀和體會。
戰爭的底層邏輯:戰略大師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目錄
目??錄
前 言
**部分??歷史與真相
歷史的價值
軍事史的重要性
歷史的探索
歷史的處理
科學的方法
對真實的畏懼
對真實的逃避
盲目的忠誠
第二部分??政府與自由
被蒙蔽的當權者
民主的約束
民主制度中的權力政治
幕后的人物
獨裁模式
獨裁心理學
獨裁統治的基本缺陷
令人不安的趨勢
強制謬論
強制使人進步?
第三部分??戰爭與和平
權力欲望
權宜的短視性
信守承諾的重要性
慎重許諾的重要性
戰爭病菌
戰爭病菌如何起作用?
戰爭病菌如何頑強存續?
勝利的錯覺
克制的重要性
條約的錯覺
知識分子的兩難
服從的局限性
武力的問題
限制戰爭的問題
裁軍問題
非正規戰爭的問題
世界秩序問題
世界信仰問題
結 語
戰爭的底層邏輯:戰略大師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節選
歷史的價值
歷史的目標是什么?我會相當簡要地回答:就是“真相”。這個詞匯和觀念已經不再時髦了。但是藐視抵達歷史真相的可能性,其后果比執著不放這種可能性還要糟糕。
這一目標也許可以更謹慎地表達為:找出曾經發生了什么,同時試圖揭示它們為什么會發生。換句話說,即尋找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
作為引導路標,歷史有其局限性,盡管它能夠向我們指明正確的方向,但卻無法提供詳細的路況信息。不過,作為警告性標志,它的消極價值更為確切一些。即便歷史不能教導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但通過展示人類容易一犯再犯的*常見的錯誤,歷史可以指示給我們應該避免什么。
歷史的第二個目標是它的實用價值。俾斯麥(BISMARCK)曾說:“愚人們說他們從經驗中學習,而我寧愿從他人的經驗中受益。”就這一點而言,研究歷史可以為我們提供盡可能廣泛的機會。歷史是普遍的經驗,它無疑比任何個體的經驗都更長久、更廣泛、更多樣化。
人們常常基于自己的年齡和經驗而自詡智慧超群。中國人尤其敬老,而且認為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必定比其他人要更加聰明。但是對于研究歷史的人來說,八十年并不算什么。只要不是文盲,任何歷史研究者的頭腦中都累積了三千年以上的經驗。
波里比阿對第二個目標曾有過高論:“人類的變革之路有兩條:一條是通過他們自身的不幸遭遇,另外一條則是通過他人的不幸遭遇;前者*為明確無誤,后者痛苦則比較少……對實際生活而言,從真實的歷史中習得的知識就是*好的教育。”
在我自己特殊的研究領域內,這一忠告的實用價值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研究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歷次戰爭,我就可以推演出那些在**次世界大戰中讓各國總參謀部始料不及的事態發展的主要動向。為什么它們不曾被推演出來呢?部分原因是因為各國參謀總部研究的范圍太過狹窄,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被自己的專業興趣和情感所蒙蔽。但是某些可以超然思考的非官方戰爭研究者卻準確地推演出了那些“始料不及”的事態發展,例如波蘭銀行家布洛赫,以及法國軍事作家馬耶爾(CAPTAIN MAYER)。
因此,在研究**次世界大戰之后幾十年間的軍事問題時,我總是試圖從歷史出發,經由當下進入未來,并做出預測。我知道,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決定性發展所做出的預測,要更多地歸功于這一歷史方法的運用,而非我自己的靈感。
歷史記載著人類的進步和跌倒。歷史記錄向我們表明,進步是緩慢和微小的,而跌倒則快速且繁多。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從前人的失足和跌倒中受益。意識到自身的缺點,我們就不會輕易地譴責過去那些犯了錯誤的人,而如果我們未能認清錯誤,則受譴責的就應該是我們自己。
當前一個普遍的傾向是將歷史視為專業化的學科,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恰恰相反,歷史是對所有專業化的根本性矯正。可以說,歷史是內容*廣泛的研究,它包含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它通過指出人類是如何重復犯錯以及那些錯誤是什么,來奠定教育的基礎。
軍事史的重要性
八十年前,約翰·理查德·格林在其歷史暢銷書《英國人民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中這樣表述道:“在歐洲國家的真實故事中,戰爭僅僅起了很小的作用,而在英格蘭,它的作用比在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小。”這真是一個與歷史相悖的驚人說法。在今天看來,它的諷刺意味引人側目。
這一觀點也許導致了之后我們所遇到的某些困難。在*近的幾代人中,盡管所有其他知識領域的研究都有了長足的進展,但對于戰爭的系統性研究在大學里受到的關注卻極少,從政府方面獲得的資助也少得可憐。
大學對戰爭研究的忽視跟進化史觀和經濟決定論的流行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觀點傾向于認為,事物的發展不受個體和偶然事件影響;“將軍和國王們”并不重要,他們的爭吵干擾不到歷史潮流的涌動。
這其中的荒謬顯而易見。如果波斯人征服了希臘,如果漢尼拔占領了羅馬,如果愷撒不愿跨過盧比孔河,如果拿破侖在土倫陣亡,誰能相信世界歷史還會一成不變?如果諾曼底公爵威廉在黑斯廷斯戰役中被擊敗,或者——就在不久前——如果希特勒抵達了多佛而不是留在敦刻爾克,誰能相信英國的歷史不會受到影響?
這些重大事件,即改變歷史的“意外”,不勝枚舉。但是在所有造成歷史進程突變的因素中,戰爭是偶然性*少的一種。
實際上,在那些*能影響歷史進程的戰爭中,理智的作用要遠遠大于運氣。創造性思維往往比勇氣甚至是天才的領導更重要。將其歸因于戰斗中的靈光一現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習慣,而比較接近事實的是它來自于很久以前就撒播下的種子,例如獲勝的一方對新的軍事技能的應用,或者是戰敗一方本可以避免的軍事技能的衰退。
與那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同,“常規”軍人并不能定期地履行他的職責。甚至可能有人爭辯說,從字面意義上講,軍人根本就不是一種職業,而僅僅是“臨時雇傭”——而且,自相矛盾的是,當不打仗也領薪的正規軍取代了為了戰爭的目的而招募和付酬的雇傭軍之后,軍人就不再是一種職業。
如果說就工作這一角度而言,嚴格來講“職業軍人”并不存在,當今大多數的軍隊也不適用這個說法。但在實踐中,這一觀點卻得到了強化,因為與過去相比,現代大型戰爭的次數雖然減少了,但規模卻更大。而在和平時期,即便是*到位的訓練跟戰爭的實踐相比,也只是紙上談兵。
但是上述經常被人引用的俾斯麥名言對此給出了不同的且較為鼓舞士氣的觀點。它使我們認識到存在著兩種實踐經驗——直接的和間接的——而這兩者之中,間接的實踐經驗可能更有價值,因為它無疑是更為廣泛的。即便是在*為活躍的職業生涯中——尤其是士兵的——獲得直接經驗的機會和可能性也極其有限。與軍事正相反,醫療行業有著持續不斷的實踐機會。然而,醫藥和外科醫學的巨大進步也要更多地歸功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而不是執業醫師。
在本質上,直接經驗過于狹隘,以至于無法形成充分的理論及應用基礎。充其量,它們只能制造一種僵化思維的環境。而間接經驗的更大價值在于它們的多樣性和廣泛度。“歷史是普遍的經驗”,它不是某個人的經驗,而是許許多多人在各種條件下的經驗。
軍事史在士兵的訓練和心智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這也是它作為軍事教育基礎的合理解釋。但是,與所有經驗一樣,其效果有賴于它的廣度、它與上述定義的契合程度,以及研究方法。
軍人們一般認為,拿破侖那句經常被引用的格言中包含著普遍的真理:在戰爭中,“精神的作用是物質的三倍”。實際的算術比例也許沒有意義,因為如果武器不足,士氣就容易低落,而再強大的意志放在死人身上也毫無用處。然而,盡管精神和物質因素是不可分割的,這句話卻經久不衰,因為它揭示了精神因素在軍事決策中的主導作用。
精神因素常常改變了戰爭和戰役的結果。在戰爭史上,它們構成了更為恒定的因素,只是程度有所變化,而幾乎每一場戰爭和軍情中的物質因素都不一樣。
戰爭的底層邏輯:戰略大師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Sir B. H. Liddell Hart)
英國戰略家和史學家,有“二十世紀的克勞塞維茨”之稱,其作品很多,以戰略與戰爭歷史為主。1937—1938年任英國陸軍大臣私人顧問,影響了張伯倫政府的陸軍改組政策。李德·哈特是閃擊戰的倡導者,其地位與富勒將軍齊名。“二戰”后,李德·哈特在軍事學術界地位達到巔峰,在歐美各大學及軍事院校巡回講學,被公認為戰略研究先驅。1966年受英女王冊封為爵士,1970年逝世。
李德??哈特其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隆美爾戰時文件》《戰略論:間接路線戰略》等。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