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美國貨幣史(全兩冊)

美國貨幣史(全兩冊)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6-01
開本: 16開 頁數: 764
本類榜單:經濟銷量榜
中 圖 價:¥96.6(7.0折) 定價  ¥13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美國貨幣史(全兩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7617
  • 條形碼:9787301317617 ; 978-7-301-31761-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貨幣史(全兩冊) 本書特色

《美國貨幣史:1867—1960》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20世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該書以歷史為主線,研究了美國近一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歷程。全書用大量歷史數據,對美國在該時段的貨幣政策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尖銳評判,證明了貨幣政策對于一國經濟管理的深遠影響。今天,西方國家頻頻被動用的貨幣工具也為我們帶來了關于貨幣理論的新的迷失與思考,本書中的思想和結論對于理解當前,尤其是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的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走向,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此精校本中,由巴曙松領銜對譯文進行了重新校譯和潤色,使譯文更加嚴謹準確。同時,本版以1929—1933年大蕭條為分界線,分為上下兩冊出版,上冊為“鍍金時代與崩潰”,下冊為“復興與反思”,排版設計更加疏朗,提高了閱讀體驗,更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美國貨幣史(全兩冊) 內容簡介

本書以貨幣存量為主線,研究了美國1867—1960年近一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歷程,及其對美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作者通過對貨幣供應變化和通脹水平的因果關系的細致描繪,證明了貨幣政策對于一國經濟運行的深遠影響,尤其是貨幣在穩定經濟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書將繁雜詳盡的歷史統計材料與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經濟分析完美地融于一體。書中許多視角獨特的分析以及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結論,例如作者關于1929—1933年大蕭條的分析和解釋,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對金融市場的理解。 本書被公認為是弗里德曼的影響十分深遠和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不僅是經濟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參考文獻,而且對于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特別是理解全球金融動蕩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美國貨幣史(全兩冊) 目錄

目 錄

上冊 鍍金時代與崩潰(1867—1933)
第1章 緒 論/
第2章 綠鈔時期/
2.1 1867年貨幣存量的構成/
2.2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2.3 恢復鑄幣的政治斗爭/
2.4 影響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2.5 與綠鈔時期相聯系的幾個特殊問題/
2.6 總結/
第3章 銀元政治和價格長期下降(1879—1897)/
3.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3.2 銀元政治/
3.3 導致貨幣存量改變的因素/
第4章 黃金通脹和銀行改革(1897—1914)/
4.1 經濟復蘇時期(1897—1902)/
4.2 相對穩定的增長時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
4.4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銀行改革/
4.5 后危機時代(1908—1914)/
4.6 貨幣存量數學意義上的變動/
4.7 回顧比較/
第5章 聯邦儲備體系的初期(1914—1921)/
5.1 貨幣和銀行結構的改變/
5.2 戰時和戰后的通貨膨脹/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聯邦儲備體系的發展期(1921—1929)/
6.1 貨幣、收入、價格及貨幣流通速度的發展歷程/
6.2 商業銀行運營的變化/
6.3 貨幣政策的發展/
6.4 影響貨幣存量的因素/
6.5 總結/
第7章 大蕭條時期(1929—1933)/
7.1 貨幣、收入、價格、速度和利率的發展歷程/
7.2 引起貨幣存量變動的因素
7.3 銀行倒閉/
7.4 大蕭條的國際特征/
7.5 貨幣政策的發展/
7.6 其他可選政策/
7.7 為何貨幣政策如此無能/

下冊 復興與反思(1934—1960)
第8章 新政時期銀行結構和貨幣本位的變化/
8.1 銀行結構的變化/
8.2 貨幣本位制度的變化/
第9章 周期性變動(1933—1941)/
9.1 貨幣、收入、價格和流通速度的變化/
9.2 引起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9.3 高能貨幣的變動/
9.4 聯邦儲備政策/
9.5 存款準備金比率的變動/
9.6 1937年緊縮及隨后復蘇過程中貨幣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通貨膨脹(1939—1948)/
10.1 美國中立時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戰爭赤字時期(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戰爭結束到價格高峰時期(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余額/
第11章 貨幣政策的復蘇(1948—1960)/
11.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11.2 導致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11.3 貨幣政策的發展/
11.4 為什么貨幣存量保持穩定增長/
第12章 戰后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資產收益率的變化/
12.2 貨幣替代物的發展/
12.3 以上考慮因素的綜合效果/
12.4 穩定性預期/
第13章 總 論/
13.1 貨幣存量與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13.2 貨幣關系的穩定性/
13.3 貨幣方面的變動的獨立性/
13.4 表象的欺騙性 /
附錄A 基本表格/
附錄B 名義貨幣存量的主要決定因素/
理事評論/


主題詞索引/
**版譯后記/
展開全部

美國貨幣史(全兩冊) 節選

貨幣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課題,因為它充滿了神秘與自相矛盾。對于紙來說,印有圖案的一張綠色紙片與同樣大小的、從報紙或雜志上撕下來的一張紙片幾乎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前一張紙可以使其持有者得到一定數量的食物、飲料、衣服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而另一張紙只能用來引火。區別在何處呢?就在于這張綠色的紙上面印著“美利堅合眾國將向其持有者立即支付……美元”,或者印著其他具有該作用的文字,此外還加上這是一種“法定貨幣”的聲明。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這種承諾僅意味著一張綠色紙片可以與一張或幾張其他綠色紙片相互兌換,或者可以與鑄幣相互兌換,而這些鑄幣如果被熔化并在市場上作為金屬出售,其所得將少于它們可以兌換的紙幣數量。法定貨幣的身份僅意味著政府在對其債權的清償中接受這些紙,而且法院將把這些紙的支付視為對以美元表示的債務進行的清償。為什么在私人的產品與服務交易中,這些紙也能被私人接受呢? 一個簡單而正確的答案是,每個人都接受這些紙,是因為他堅信別人也會接受這些紙。這些綠色的紙具有價值,是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它們具有價值;而每個人都認為它們具有價值,是因為在人們的經歷中它們之前已經具有了價值。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的、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那么我們的經濟甚至可能超不過現有生產力水平的一小部分;然而,這一共同的、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本質上卻是一種社會慣例,這種社會慣例的存在完全歸功于人們對一種可以說是虛構之物的廣泛接受。 這種社會慣例,或者說虛構之物,或者任由你稱呼,并不是脆弱的。相反,一種公共貨幣的社會價值是如此之大,即使在極端的刺激之下,人們仍將堅持持有這種東西——當然,貨幣發行者從通貨膨脹中得到的部分收益正來自于此,從而通貨膨脹的動機也部分來自于此。但是,這種東西也不是堅不可摧的:這種綠色紙數量的極端變動,正如美國革命戰爭時期或各國在一戰及二戰之后經歷的惡性通貨膨脹時期所發生的情況,或者這種綠色紙數量上的溫和變動再加上法律上與現實中對名義價格所作的*高限制,如二戰以后的德國,會使先前作為貨幣發揮作用的這種紙一文不值,并促使人們去尋求替代品,如香煙與法國白蘭地酒,二戰后它們在德國一度成為交換媒介。 貨幣不過是一層面紗?!皩嶋H起作用的”力量是人們的能力、人們的勤奮與才智、人們所掌握的資源、人們的經濟組織模式與政治組織模式,等等。正如John Stuart Mill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所闡述的那樣: 簡而言之,在社會經濟當中,沒有任何在本質上比貨幣更微不足道的東西了;當然,貨幣作為一種節省時間與勞動的發明所具有的特性除外。它是一種可以使事物更快、更方便地運行的機制,而當貨幣不存在時,事物將進行得較為緩慢且不方便,而且,同許多其他機制一樣,當它出現失常時,會產生屬于它自身的獨特且獨立的影響。 這一說法完全正確。然而也存在某些誤導,除非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即幾乎不存在一種為人類所擁有的發明,當其出現差錯時,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比貨幣更大。 每個人都認為他可以決定貨幣在其財富中的份額;然而,所有人可以持有的貨幣總量,卻并非所有貨幣持有者能夠控制的。每家銀行都認為自己可以決定其資產中有多少份額分別以現金和聯邦儲備銀行存款的形式持有,以滿足法定準備金要求和應急之需;然而,所有銀行能夠持有的貨幣總量卻并非它們能夠共同控制的。如果某一家銀行的現金數量增加,那么它可以借此獲得*多與這一增量相等的其他非現金資產;然而,如果所有銀行的現金數量一起增加,那么銀行系統可以借此得到相當于這一增量若干倍的其他資產。 在我們的分析過程中,表象的這種欺騙性反復出現。在美國內戰期間,以綠鈔表示的黃金價格隨戰爭局勢的變化而一天天發生波動;但是,戰爭的局勢僅在很小的程度上影響了這些波動——除非戰爭局勢影響到外國人持有綠鈔或以綠鈔表示的有價證券的意愿。這一影響更多地反映在棉花出口的大量減少,以及通過發行貨幣為戰爭籌集資金時北方內部價格的上漲上。 為促進鑄幣支付的恢復而采取的一項措施,即提高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美元價值,與富蘭克林·D.羅斯福為達到完全相反的目的而采取的降低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美元價值的措施是完全一致的。在這兩種情況中,財政部都從國外購買黃金。羅斯福新政的經濟學思想至少在這一方面是正確的,所以在綠鈔時期,采取這一相同措施意味著,從國外購入黃金的機制,使得鑄幣支付的恢復更為困難,而并非更為容易。 雖然在15年的時間里,鑄幣支付的恢復是一個主要的政治問題,但鑄幣支付的成功恢復卻很少歸因于在其名義下采取的那些措施。政府的主要貢獻是少量減少高能貨幣的數量——必須承認,鑒于擴大綠鈔發行的壓力,其在純粹的政治方面毫無建樹。鑄幣支付的恢復取得了成功,原因在于盡管貨幣存量溫和上漲,但產出的迅速增長使價格水平下降了一半。對鑄幣支付的恢復產生*大影響的政府698措施,不是那些明確的貨幣政策,而是那些促進了產出迅速增長的失職行為。 “穩健貨幣論”對自由鑄造銀幣的倡導者進行攻擊的理由在于,銀幣的自由鑄造將導致貨幣存量的過度迅速擴張,從而造成價格膨脹。人們之所以譴責財政部對白銀的限制性購買政策,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購買過度地增加了貨幣存量,從而成為引發無限制購買政策能夠釋放的通貨膨脹的先兆。事實上,假定金本位制沒有被廢除,那么由這場白銀騷動帶來的主要經濟危害也只是它使貨幣存量的增長率過低,從而導致了通貨緊縮。它產生這種影響的原因在于,人們對美國將放棄金本位制的恐慌減少了資本的流入,否則資本的流入會更多;或者說,這種恐慌造成了資本外逃。相應地,這些情況要求美國國內的價格要低于根據美國與外國的黃金官價所確定的匯率下,為平衡國際收支所必需的水平。 1896年Bryan的競選失敗標志著這場白銀騷動的*高潮。其之所以成為*高潮,并不是因為Bryan的雄辯失去了威力,也不是因為“穩健貨幣論”的倡導者通過爭論說服了銀幣自由鑄造的倡導者,而是因為黃金的發現以及黃金開采與冶煉技術的改進,使黃金成為推行通貨膨脹的有效工具,而這正是Bryan及其追隨者試圖通過白銀來獲得的。 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產生了明顯不可抗拒的銀行改革壓力。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至少對付這次恐慌的*后措施,即銀行對存款與現金兌換的一致限制,是一項治療良策,它中止了這場流動性危機,從而避免了好銀行倒閉且成為大規??只诺臓奚贰6?,它僅以嚴重但短暫的困境為代價,在短期的緊縮之后便迎來了經濟的復蘇與擴張。 聯邦儲備體系*終實施的改革措施,目的是防止未來發生任何此類的恐慌或兌換限制,但事實上,它并沒能阻止美國經濟史上*嚴重的恐慌、*嚴厲的兌換限制以及銀行系統的崩潰(這些災難發生在1930—1933年,截止于1933年3月的銀行歇業期)。旨在促進貨幣穩定性的同一項改革,帶來了為期約30年的貨幣存量相對更大的不穩定性,其不穩定程度高于任何我們數據所及的、聯邦儲備體系存在之前所經歷的水平,甚至高于整個美國歷史所經歷的任何水平(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除外)。 股票市場的繁榮以及一戰期間通貨膨脹的陰影致使人們普遍相信,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通貨膨脹時期,而1929—1933年的經濟崩潰則是對此作出的反應。但事實上,應該說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相對通貨緊縮的時期:從 1923年到 1929年——通過比較商業周期的高峰年份來避免周期性影響的干擾——批發物價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而貨幣存量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貨幣存量的增長率大體上是產出擴大所要求的增長速度。在1927—1929年的商業周期性擴張中,批發物價出現了下降,這是1891—1893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批發物價在擴張期間的下降(雖然只是少量的下降),而此后再也沒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1929—1933年的貨幣崩潰,并不是之前所發生情況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而是這一期間所實行的政策措施的結果。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那樣,在這一期間,本可以通過各種政策的實施來制止這場貨幣崩潰。盡管聯邦儲備體系宣稱,它們所實行的是一種寬松的貨幣政策,但事實上,它們所實行的是一種非常緊縮的貨幣政策。 羅斯福新政的支持者強烈支持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且,在20世紀30年代末出現了迅速的貨幣擴張,這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即黃金價格的上漲及希特勒權力的擴張,它們促進了資本向美國流動。這一迅速的貨幣擴張只歸因于黃金價格的上漲,而與貨幣政策無關。盡管這一上漲產生了所預期的直接影響,但與此相伴的一些措施——尤其是黃金的國有化、黃金條款的取消,以及貨幣政策以外的新政計劃——卻因阻礙了商業投資而產生了相反的影響。在這一時期,聯邦儲備體系獲得新權力后所采取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措施,就是于1936年及1937年將法定準備金率提高一倍。這一措施的采取并不是為了立即帶來顯著的通貨緊縮影響,而主要是作為一項“預防性”的措施。聯邦儲備體系滿足于這樣一種超額準備充足且分布廣泛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財政部的黃金對沖政策,聯邦儲備體系的這項措施就產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效應。 從表面上看,20世紀30年代的白銀購買計劃的目標是,提高白銀在國家貨幣儲備中的比例,將其由1/6提高到1/3,但實際上其主要目的卻是援助白銀礦工。該項計劃在1933—1960年間的總支出為20億美元,即為使美國的一個白銀礦工得到1美元的收益,至少需支出5美元。然而,使白銀比例增加到1/3的目標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但是,20世紀30年代的這一白銀購買計劃卻著實使中國經受了幾年嚴重的通貨緊縮,使中國永遠地脫離了銀本位制(墨西哥也暫時脫離了銀本位制),并且它也可以被視為700在經濟及政治上削弱中國的一個主要因素。 人們曾普遍認為二戰將伴隨著嚴重的失業。聯邦儲備體系曾準備迎接這一結果,并且欣然接受債券支持計劃,因為聯邦儲備體系認為該計劃將與戰后所需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一致。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而非通貨緊縮)突然降臨,成為更大的危機,而且在朝鮮戰爭帶來的通貨膨脹的額外推動下,聯邦儲備體系*終被迫放棄債券支持計劃。 在美國發生的事情同樣也在國外發生了。人們曾普遍認為:貨幣數量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很小,除非對貨幣數量的控制能夠成為這樣一種手段,即可以使長期利率保持在低于不存在控制時的水平;這種對貨幣數量的控制反過來或許能使總需求水平有所提高,如若不能,那么這一總需求水平將是不完善的。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幾乎一成不變的藥方,而通貨膨脹則是幾乎一成不變的結果。只有放棄寬松的貨幣政策,通貨膨脹才能夠被終止。由此再次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一般而言,貨幣對經濟是有一定作用的。 與百年貨幣史前3/4個時期當中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相對比,幾乎在整個戰后期間,貨幣流通速度一直持續上升。這種上升大部分明顯是對戰時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所作出的修正。但是,由于這一上升的規模太大,且持續的時間太長,以至于我們不能僅僅以此作為解釋。人們曾經給出了無數的解釋:從貨幣替代物更為廣泛的可得性和更為良好的特性,到利率的提高,再到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恐懼。然而我們傾向于相信,盡管這些因素可能都曾發揮過某種作用,但是對戰時貨幣流通速度下降作出超調的那部分貨幣流通速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全體公眾對經濟穩定運行的信心增強。與這一解釋相一致,我們預期下降趨勢在長期內將會得以恢復。但是,我們過于相信這些表面現象,以至于我們根本無法確定它們的欺騙性何在。在對這些解釋進行*終的區分前,我們將不得不等待實踐來揭示真相。 然而,我們對一件事是確信無疑的,那就是貨幣的發展將繼續為其未來進程的見證人帶來變數——而研究貨幣的學者及政治家們將一如既往地忽視這些變數,并自食其果。

美國貨幣史(全兩冊) 作者簡介

[美]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貨幣主義理論創立者,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美]安娜·J. 施瓦茨(Anna J. Schwartz,1915— ),美國經濟史學家,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高級研究員。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