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萍詞水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71241
- 條形碼:9787201171241 ; 978-7-201-1712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萍詞水語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散文集。河流是人類及人類文明賴以繁衍生息之源,作者立足贛西萍鄉這塊3800平方公里土地,揣著虔誠心態和飽滿情懷,深入哺育200萬萍鄉人民的萍水河這條大動脈,通過一步一個腳印展開全程近百公里實地徒步考察,以時代審視眼光,生動、清新、詩意、精準筆觸,將一幅緊貼前進脈動、深入歷史胸襟的河流壯麗畫卷編織于讀者眼前。這既是一支切中當下鄉土關懷的河流詠嘆調,更是一篇縱橫今古、內容豐厚,對千萬類似楚萍大地一般的一方土地人文等潛心挖掘、特色獨具的絢爛華章。本書是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有一定市場前景。
萍詞水語 內容簡介
通過一條河流,走進一路奔波,一顆細石,一片灘涂;走進一架水車,一道河壩,一座高橋;走進一壟田野,一方村莊,一塊鄉土…… 通過一條河流,從溯一境之源始,至其綿延曲折躍出境界——讓你既看到清澈流波,更看到世界萬千;既看到兩岸雜蕪,更看到生態百般;既看到自然風貌,更看到人文鼎盛…… 通過一條河流,讓人擁有一季別致的夏秋,一程深刻烙印記憶的人生時光……讓人刻骨致敬一方地理,一方民俗,一方安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走進《萍詞水語》,就走進了這條河流——
萍詞水語 目錄
上篇(現代篇):考察筆記
行程日志
一路人文
河道情懷與情境特寫
萍水草木懷
下篇(歷史篇):士子眼中的萍水河
萍鄉士子眼中的萍水河
萍鄉士子眼中的萍水河(續)
古來名家萍水情
萍水一川禮昭王
后記:一重新天地
萍詞水語 節選
尋找界碑 這天行程較往日不同,為考察畫上圓滿句號的*后一天考察。 因是*后一程考察,上次所達行程終點,距離萍水河出萍鄉轄區,往湖南流去的邊界不過四五里路遠。因此,大家覺得先到終端的分界點,再溯河流上行,然后抵達上次終點,改變一貫順河水流向徒步考察習慣,以另一種逆方向的新方式完成整個河流的徒步考察行程,來個大圓滿連接貫通。 這種反常考察走法,也新鮮。 這日為多云天氣,非常不錯,較之先前的烈日炎炎,可以說涼快很多,有的人還穿起了夾衣,不再著單衫。 按事先通知,我們下午在市政府大院集合,發現參與今天考察的人員特別多。因為要畫上句號,主持這次考察的市政協,在主席親自帶領下,市政協班子領導成員、相關部門負責人幾乎到齊,市政府相關部門人員也來了不少。市委機關報、電視臺等媒體,還有不少自媒體,都派出人員參加。大家對今天的行程,滿懷期待,感覺像在迎接一個節日到來一般興奮。 車子載著我們先是抵達萍水河萍鄉與醴陵交界地:金魚石。 此地以河分界,河的兩岸分屬湘東區荷堯鎮與老關鎮管轄。據了解,地處贛西邊界的老關鎮,相傳自春秋設關卡在此,明嘉靖年間(1522—1566)知縣楊自治在老關建營房,置關樓,故稱老關,現關卡雖毀,城墻遺跡尚存。老關歷史悠久,明清時期,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老關素有“歸圣鄉”“懷信里”“昭信鄉”“美昭鄉”等稱謂,自1993年7月撤鄉建鎮后,才由老關鄉改稱為老關鎮。 此處河面寬闊,水流平緩。臨岸一望,一河視野相當遼遠,水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河的上游,依著河道,兩邊平整的田野連片達上千畝,人煙密集的村莊依偎在田野中間,這里一堆,那里一叢,好像大家隨心潑墨的山水畫,屬于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帶鄉村風光。 往下游看,寬闊河道繞著低矮山巒丘陵,拐過一個大彎,走向山的另一面。那一面,雖與萍鄉風物景觀相差無幾,但卻分設兩地,歸為鄰省湖南了。這也是有趣的,因為行政區劃設置,本來可能同為一家人,但所居地點差別,親兄弟也或一個屬于本省人,另一家就歸外省管了。尤其像萍鄉與醴陵這樣分屬兩省的兩個地市,在劃界地段,因一河相接,又是土壤肥沃、人口集居、并無分隔的地帶,生產生活、風土人情等相互之間根本沒有什么差別。且因緊密溝通往來習慣,實際生活中彼此并不視你我為外省他地,雙方只是好鄰居、親朋友,哪分什么地域區劃概念。 既然是省界,作為考察隊員的我們,本帶著許多好奇而靠近的,只眼下所見,并沒發現什么特別地方,可出于探查與好奇,大家總還想有點什么發現才滿足似的。 因此下得車來,大家*為關注的是萍鄉與醴陵交接的具體界線在哪兒,都想找到相關標志。 他人或因為趕時間,并不非找到界碑等標志不可。因此盡管一時沒有收獲,見“大部隊”移動,就跟著腳踩風輪般朝前趕了。 我卻心有不甘。 因此,當多數人離開,我還來回搜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塊“隱藏”在河邊一棵大樹下,上面寫著“省界水體監測斷面”白花斑點花崗巖碑石果然被我發現,這令人興奮。石碑本來凸出地面近一尺高,做得也還顯眼,但因茅草長得高,加上落著殘敗枯葉,幾乎被完全遮住,所以輕易發現不了。 有了這個發現,趕緊叫過剛要轉向離開的另一同行隊員,激動地說:“瞧,這不是省界分界標志嗎?” 然后對著界碑,狠拍下幾張照片存念。 后向相關部門專家咨詢,才知道這是環保部門設立的環保監測標志,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劃界碑。但也是一個地理標志,總算探明了分界點具體的位置。 抬頭再望向屬于外省的河的另一端,那些為考察查閱資料所得知識在頭腦過浮現: 萍水與淥水相連,實為同一條河。在萍鄉境內稱萍水,出萍鄉往醴陵去稱淥水或淥江河。古時淥水又別稱“漉水”,由發源于湘贛邊界的瀏陽河、洣水、耒水,加上萍鄉跨境流人的萍水匯集,此四河習慣上稱作湘東“小四水”…… 淥水是醴陵*大的河流、水系,干流發源于羅霄山脈北部山麓、江西省楊歧山千拉嶺以南……從滄下流人萍鄉境,西流經金魚石入醴陵境。經罩網灘、枧頭洲至雙河口,匯合澄潭江…… 淥水流域山清水秀,阡陌縱橫,田園翠碧,景色宜人,是典型的江南風光。沿岸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口較為稠密,連接著萍鄉、湘東、醴陵、淥口區等城鎮和大批村莊。古代,水運船舶是人們拓展交往的主要交通方式,淥水便成為湘東贛西地區的重要交通線。沿途的古渡口碼頭、商埠集市非常多。流域內景點獨特,歷代文人墨客對此多有吟詠…… 在名噪一時的現代京劇《杜鵑山》里,主人公柯湘介紹自己身世時有一句唱腔“家住安源萍水頭”,指的就是淥水上游。淥水從大山深處出發,穿越大片崇山峻嶺,穿越廣袤田園山莊和城郭,一路滔滔,一路歡歌進人湘東,滋潤著醴陵的肥田沃土,并將一泓柔情雅韻展現在瓷城大地,孕育出一幅幅詩畫般景致…… 一河兩地,界碑為證;一河貫通,唇齒相依。正
萍詞水語 作者簡介
楊啟友,男,江西蘆溪人,1971年9月生,蘆溪縣作協主席、萍鄉市作協副主席、江西省作協會員,1990年代初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鳥飛過》《大地更近》《大美蘆溪》等詩文集7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