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方劑學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醫案摘奇·雪雅堂醫案合集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用藥禁忌書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急危重癥免疫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5543
- 條形碼:9787030695543 ; 978-7-03-06955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急危重癥免疫學 內容簡介
本書涵蓋了從免疫系統基本原理到急危重癥免疫紊亂機制、免疫功能評價體系和臨床預防治療方案等內容。全書共38章,主要包括免疫學基礎理論,免疫功能障礙及其機制,急危重癥狀態下免疫反應與多器官損害,病原微生物感染與宿主應答,兒童和老年患者免疫反應低下及其意義,急危重癥免疫狀態的識別、監測與評估,臨床免疫調理新策略、新途徑等。
急危重癥免疫學 目錄
**章 概述 1
**節 免疫的基本概念 1
第二節 免疫學發展簡史 2
第三節 免疫學發展趨勢 7
第四節 免疫學與急危重癥醫學 8
參考文獻 12
第二章 免疫系統的發育、結構與功能 16
**節 免疫系統的種系發生和個體發育 16
第二節 免疫器官 20
第三節 免疫細胞 25
第四節 免疫細胞因子 32
參考文獻 39
第三章 免疫應答 42
**節 概述 42
第二節 固有免疫應答 42
第三節 體液免疫應答 53
第四節 細胞免疫應答 60
第五節 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關系 67
參考文獻 67
第四章 免疫調節 71
**節 免疫分子的免疫調節作用 71
第二節 免疫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 80
第三節 免疫應答不同階段的免疫調節 85
第四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 87
第五節 免疫應答的遺傳控制與基因調控 91
參考文獻 98
第五章 炎癥反應與免疫功能異常 100
**節 促炎細胞因子 100
第二節 抗炎細胞因子 113
第三節 補體系統 125
第四節 黏附分子 132
第五節 高遷移率族蛋白B1 139
第六節 其他介質 149
參考文獻 156
第六章 免疫障礙的模式識別受體機制 159
**節 模式識別受體的概念 159
第二節 Toll樣受體 160
第三節 NOD樣受體 169
第四節 RIG-Ⅰ樣受體 171
第五節 C型凝集素受體 174
第六節 AIM2樣受體 176
第七節 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受體 177
參考文獻 178
第七章 免疫障礙的信號轉導過程 181
**節 概述 181
第二節 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號轉導通路 182
第三節 Janus激酶/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通路 193
第四節 核因子-κB通路 197
第五節 信號通路的交匯作用 204
參考文獻 212
第八章 免疫細胞凋亡與急危重癥 215
**節 細胞凋亡及其機制 215
第二節 細胞凋亡與急危重癥 224
參考文獻 231
第九章 免疫細胞自噬與急危重癥 235
**節 自噬的分子機制 236
第二節 自噬與免疫應答 241
第三節 調節自噬的方法 247
第四節 針對免疫細胞自噬治療急危重癥的研究進展 251
參考文獻 256
第十章 免疫細胞內質網應激與急危重癥 261
**節 內質網的結構與功能 261
第二節 內質網應激反應 264
第三節 內質網應激對急危重癥的影響 269
參考文獻 277
第十一章 免疫細胞代謝障礙與急危重癥 281
**節 免疫細胞代謝障礙的基本特征 281
第二節 免疫細胞代謝的調控 290
第三節 免疫細胞代謝的治療靶點 298
參考文獻 301
第十二章 固有免疫應答紊亂及其機制 305
**節 固有免疫細胞功能障礙 305
第二節 固有免疫效應功能障礙 314
第三節 激活適應性免疫的功能紊亂 319
參考文獻 324
第十三章 適應性免疫應答紊亂及其機制 326
**節 概述 326
第二節 T 細胞介導的適應性免疫應答 330
第三節 B 細胞介導的適應性免疫應答 340
第四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障礙與疾病 346
參考文獻 356
第十四章 急危重癥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 358
**節 急危重癥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激活 358
第二節 急危重癥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失調 376
參考文獻 386
第十五章 創燒傷后免疫功能異常改變 388
**節 概述 388
第二節 創燒傷后免疫功能障礙機制 390
第三節 細胞免疫功能障礙在創傷感染中的作用 395
第四節 創傷后免疫狀態監測及其意義 399
第五節 免疫功能紊亂的調理措施 406
參考文獻 415
第十六章 外科手術麻醉與免疫反應 417
**節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與抗炎反應綜合征 417
第二節 手術創傷與炎癥反應 418
第三節 手術創傷與免疫抑制 420
第四節 麻醉與免疫狀態 423
第五節 圍術期免疫狀態調節 427
參考文獻 428
第十七章 休克與免疫反應 432
**節 概述 432
第二節 休克的病理生理機制 434
第三節 休克的診斷與治療 440
第四節 休克后的免疫反應 442
第五節 休克后的監測指標 455
參考文獻 462
第十八章 重癥中暑與炎癥及免疫反應 465
**節 概述 465
第二節 全身炎癥反應在重癥中暑中的作用 469
第三節 重癥中暑的免疫調節與機制 470
第四節 重癥中暑炎癥與免疫調節的治療 486
參考文獻 488
第十九章 心功能不全與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 491
**節 概述 491
第二節 心臟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 495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在心功能不全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502
第四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與心功能不全的治療 507
參考文獻 508
第二十章 免疫功能障礙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511
**節 概述 511
第二節 固有免疫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512
第三節 適應性免疫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519
第四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理改變與分期 520
第五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與治療進展 524
參考文獻 526
第二十一章 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機制 528
**節 概述 528
第二節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與流行病學 530
第三節 急性肝衰竭的組織病理學 533
第四節 急性肝衰竭的臨床特征 534
第五節 急性肝衰竭的診斷與處理原則 537
第六節 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機制 537
第七節 急性肝衰竭免疫治療的前景 543
參考文獻 545
第二十二章 急性胰腺炎與免疫炎癥改變 548
**節 免疫功能紊亂在急性胰腺炎發病中的作用與機制 548
第二節 急性胰腺炎后免疫炎癥反應與多臟器損傷 554
第三節 急性胰腺炎感染期免疫功能狀態的評估與調控 561
參考文獻 571
第二十三章 脾切除后兇險性感染 573
**節 概述 573
第二節 脾切除后兇險性感染的發病機制 575
第三節 脾切除后兇險性感染的診斷 583
第四節 脾切除后兇險性感染的防治 584
參考文獻 588
第二十四章 腸道免疫損傷與功能衰竭 590
**節 腸道的固有免疫 591
第二節 腸道的適應性免疫 600
第三節 腸道菌群和腸道免疫相互作用 605
第四節 腸道免疫損傷與腸源性膿毒癥 608
參考文獻 611
第二十五章 腎臟免疫損傷與功能衰竭 613
**節 腎臟免疫損傷的原因 613
第二節 腎臟免疫損傷的分類 615
第三節 腎臟免疫損傷的病理生理機制 616
第四節 腎臟免疫損傷的診斷與分級 624
第五節 腎臟免疫損傷的早期生物學標志物 625
第六節 腎臟免疫損傷的防治 630
參考文獻 639
第二十六章 免疫功能障礙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643
**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病因 643
第二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645
第三節 免疫功能障礙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中的作用與機制 652
第四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免疫治療 663
參考文獻 666
第二十七章 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免疫反應與功能障礙 669
**節 中樞神經系統免疫反應 669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炎癥相關疾病及其免疫反應 672
第三節 神經重癥免疫反應與功能障礙 678
參考文獻 681
第二十八章 細菌感染與機體免疫反應 685
**節 概述 685
第二節 細菌感染與固有免疫應答 685
第三節 細菌感染與適應性免疫應答 695
第四節 幾種常見細菌感染的免疫應答 699
第五節 藥物應用對細菌感染免疫應答的影響 703
第六節 細菌感染的免疫逃逸機制 705
第七節 細菌感染的免疫治療 706
參考文獻 707
第二十九章 重癥病毒、真菌感染與機體免疫反應 709
**節 概述 709
第二節 重癥病毒感染與機體免疫反應 714
第三節 真菌感染與機體免疫反應 728
參考文獻 735
第三十章 膿毒癥免疫功能紊亂 742
**節 概述 742
第二節 膿毒癥免疫功能紊亂的表現 743
第三節 膿毒癥免疫功能紊亂的機制 750
第四節 膿毒癥免疫調理策略 760
參考文獻 770
第三十一章 藥物的免疫抑制效應 773
**節 概述 773
第二節 糖皮質激素 773
第三節 細胞增殖抑制劑 780
第四節 親免素結合的免疫抑制類藥物 793
第五節 抗體類免疫抑制劑 806
參考文獻 815
第三十二章 急危重癥免疫狀態評估 819
**節 固有免疫反應評估與意義 819
第二節 適應性免疫功能評估與意義 827
參考文獻 832
第三十三章 重癥感染免疫相關生物標志物 836
**節 重癥感染免疫功能紊亂機制 836
第二節 重癥感染免疫功能監測 840
參考文獻 854
第三十四章 危重癥免疫調理策略 858
**節 概述 858
第二節 危重癥免疫狀態的識別 859
第三節 危重癥免疫調理治療 865
參考文獻 880
第三十五章 危重癥免疫營養支持治療 884
**節 概述 884
第二節 應激后代謝與營養改變 885
第三節 營養評估與測量 890
第四節 危重癥營養治療的基本原則 895
第五節 腸內與腸外營養 899
第六節 營養治療在某些危重癥的應用特點 907
參考文獻 911
第三十六章 兒童重癥免疫 913
**節 免疫系統的發育與成熟 913
第二節 兒童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免疫分析 917
第三節 兒童重癥感染相關免疫學診斷 918
第四節 兒童膿毒癥的免疫特征 919
第五節 兒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免疫特征 924
參考文獻 926
第三十七章 老年重癥免疫 934
**節 老年免疫的特點 934
第二節 老年膿毒癥的臨床改變及免疫機制 940
第三節 老年膿毒癥免疫功能紊亂的防治 943
第四節 結語 949
參考文獻 949
第三十八章 中醫藥調理膿毒癥免疫功能紊亂 952
**節 概述 952
第二節 膿毒癥的病因病機及其辨證體系的構建與發展 954
第三節 中醫藥調理膿毒癥免疫功能紊亂的*新研究進展 959
第四節 中醫藥未來的研究方向與展望 962
參考文獻 965
索引 967
急危重癥免疫學 節選
**章 概述 **節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immunity),顧名思義即免除瘟疫。在古代,瘟疫指各種疫病,人們對人體免疫功能的認識首先從抗感染免疫開始。我國醫學家在對抗天花的長期臨床實踐中,對天花的預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人痘苗預防天花的方法,是認識機體免疫性的開端。 免疫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機體適應外環境、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一種生理功能,以保證個體生命和種系的正常延續。免疫的概念經歷了復雜的變遷,免疫學昀早源于病原微生物學,是細菌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抗細菌感染的問題。早期對免疫的定義為機體對微生物的抵抗力和對同一病原微生物的再次感染具有特異的防御能力。隨著免疫學的發展,免疫的經典概念已經無法解釋諸如自身耐受、過敏、移植排斥等現象?,F代意義上的免疫概念,指機體對自身和非自身物質的識別,產生一系列特異性應答的生物學過程,是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當抗原物質進入機體后,免疫系統的重要生理功能就是對“自己”和“非己”物質的識別,繼而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排除抗原性異物,或被誘導免疫耐受,并借以維持生理平衡。 免疫通常分為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固有免疫為個體與生俱有的,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又稱為天然免疫或非特異性免疫。適應性免疫是機體經后天感染(病愈或無癥狀的感染)或人工預防接種(菌苗、疫苗、類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獲得的抵抗感染的能力。這種免疫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又稱獲得性免疫或特異性免疫。 免疫系統是機體一個重要的功能系統,擔負著免疫防御、免疫監視與免疫自穩的功能。免疫反應的結果在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有利,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腫瘤免疫。但在免疫功能失調的情況下,免疫應答可造成機體組織損傷,如打破對自身抗原的耐受,則可對自身抗原產生免疫應答,出現自身免疫現象,或造成組織損傷,由此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以它識別和區分“自己”和“非己”抗原分子的能力,起著排異和維持自身耐受的作用。運用免疫學理論和方法對相關疾病進行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研究也是當代免疫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第二節 免疫學發展簡史 免疫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它是研究機體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科學。人類應用免疫學方法預防傳染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國醫學家利用人痘苗預防天花的偉大實踐。此后,免疫學經歷了經典免疫學時期和近代免疫學時期,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學的出現,免疫學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進入現代免疫學的發展階段?,F代免疫學中“免疫”這個術語,已逐漸從以往的“抗感染免疫”,發展為機體對“自己”和“非己”物質的識別,進而破壞和排斥進入機體的抗原性異物(如病菌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成為機體維持其生物穩定性的一個嶄新的概念。 一、免疫學的經驗時期 對人體免疫功能的認識首先從抗感染免疫開始。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對抗天花的臨床實踐中,對天花的預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創造性地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據我國醫書考證,有關人痘接種術的文字記載首次見于宋真宗時代(公元999~1022年),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0年)人痘法得到重大改進并得以推廣,且效果良好,并在清代傳入俄國、朝鮮、日本、土耳其和英國等國家。我國人痘接種術的發明比公認的免疫學起源——英國醫生Jenner發明牛痘苗早了幾百年,在醫學科學尚未發展之時,實為一項偉大貢獻,可以說是現代免疫學的先驅。 二、經典免疫學時期 18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人們對免疫功能的認識從人體現象的觀察進入了科學實驗時期。免疫學的發展與微生物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并成為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在這一時期內免疫學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ㄒ唬┡6灰呙绲陌l明 英國醫生Jenner觀察到患過牛痘的擠奶女工不會再患天花,通過長期研究,確證接種牛痘苗后可以預防天花,并對人體無害。在1793年Jenner發表了牛痘疫苗著作,為人類傳染病預防開創了人工免疫的先河。該疫苗給人體接種后,只引起局部反應,并不造成全身性的嚴重損害,并且能有效地預防天花。1800年后牛痘疫苗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推廣,至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全球消滅天花,牛痘疫苗的發明和推廣也開辟了免疫學的新領域。 ?。ǘp毒疫苗的發明 19世紀末,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法國免疫學家Pasteur和德國細菌學家Koch等在創立了細菌分離培養技術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科學研究,利用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方法獲得了減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1881年Pasteur應用高溫培養法獲得了炭疽菌苗減毒株;其后他又將狂犬病毒在家兔體內經過連續傳代獲得了減毒株,從而制備了狂犬病疫苗。這些減毒疫苗的發明不僅為實驗免疫學打下了基礎,而且為疫苗的發展開辟了新局面。 ?。ㄈ┛贵w的發現 德國學者Behring和日本學者北里柴三郎于1890年在Koch研究所應用白喉外毒素給動物免疫,發現在其血清中產生一種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質,稱為抗毒素。將這種免疫血清轉移至正常動物也有中和外毒素的作用。這種被動免疫法很快應用于臨床治療。Behring于1891年應用來自動物的免疫血清成功地治療了一例白喉患者,開創了人工被動免疫療法之先河。為此他于1902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后來,人們相繼發現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與細菌或細胞特異性反應的物質,并確立了抗原(antigen,Ag)和抗體(antibody,Ab)的概念??乖侵改軌虼碳C體免疫系統誘導免疫應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等免疫反應的分子;抗體是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所分泌的能與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糖蛋白??乖涂贵w的發現揭示出“抗原誘導特異性抗體產生”這一免疫學的根本問題,建立了血清學檢測方法,促進了免疫化學的發展及抗體的臨床應用。 ?。ㄋ模┭a體的發現 19世紀末,繼抗毒素之后,又很快發現了免疫溶菌現象。1894年Pfeiffer在豚鼠體內觀察到了新鮮免疫血清對霍亂弧菌的溶菌現象。隨后Bordet發現,新鮮免疫血清60℃加熱30分鐘即可喪失溶菌能力。他認為在新鮮免疫血清內存在兩種不同物質與溶菌作用有關:一種對熱穩定的物質稱為溶菌素,即抗體,有特異性;而另一種對熱不穩定,存在于正常血清中,與抗原刺激無關,無特異性,但具有協助抗體溶解細菌或細胞的作用,因而稱之為補體。補體并非單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組織液和細胞膜表面的一組不耐熱的、經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包括30余種可溶性蛋白和膜結合蛋白,廣泛參與機體微生物防御反應及免疫調節,也可介導免疫病理的損傷性反應,是體內具有重要生物學作用的效應系統和效應放大系統。 ?。ㄎ澹┟庖呋瘜W的研究 抗體發現后一方面對臨床醫學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抗原和抗體的理化性質、反應特異性的化學基礎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逐漸形成了免疫化學的研究領域。 免疫化學研究初期(1910年)首先從Landsteiner等應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結合抗原,研究抗原.抗體反應特異性的化學基礎開始。Heidelberger等用肺炎球菌莢膜多糖抗原進行了抗原和抗體反應的定量研究。1934年,Marrack提出了關于抗原抗體反應的格子學說,從理論上解釋了血清學反應現象。1938年,Tiselius和Kabat建立了血清蛋白電泳技術,證明了抗體活性存在于血清丙種球蛋白部分。隨后建立了分離純化抗體球蛋白的方法,為抗體理化性質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此后研究的重點轉向抗體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19世紀40年代還建立了蛋白質抗原性分析的新方法,如Elek、Oudin及Ouchterlony等建立的凝膠擴散法,以及Grubar等建立的免疫電泳技術促進了對蛋白質抗原性的免疫化學分析。進而人們發現了抗體分子的不均一性,使抗體的純化遇到了困難,抗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進展緩慢。直到免疫生物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抗體分子不均一性有了本質的了解,改進了研究材料,才使抗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贵w生成理論的提出 Ehrlich在Behring工作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關于抗體產生的學說。1897年他首先提出了抗體生成的側鏈學說,成為受體學說的創始人。他認為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細胞表面,當外毒素進入體內后與之特異性結合,并刺激細胞產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自細胞表面脫落進入血流即是抗毒素。他的學說在當時未能得到大多數免疫學家的支持,并遭到一些學者的責難,致使該學說長期湮沒無聞。 19世紀30年代Haurowitz等認為抗體分子的結構是在抗原直接影響下形成的,并提出了抗體生成的模板學說(templatetheory)。在分子遺傳學的影響下,Pauling等又進一步對模板學說進行了修正,認為抗原是通過干擾胞核DNA而間接影響抗體分子的構型,提出了間接模板學說??傊@一學說不承認產生抗體的細胞在其細胞膜上具有識別抗原的受體,而是以抗原為主導,決定了抗體的特異結構。這一學說主宰了以后近30年的免疫學進展。它比較片面地強調了抗原對機體免疫反應的作用,而忽視了機體免疫反應的生物學過程,回避了機體免疫反應的基本生物學規律即對“自己”與“非己”物質的識別作用,從而忽視了對免疫生物學應有的重視與研究。直到細胞系選擇學說提出后,免疫學才有了新的進展。 三、近現代免疫學的飛速發展 受免疫學發展早期形成的牢固的抗感染免疫概念及抗體生成“模板學說”的影響,人們對機體免疫性的認識存在片面性,近代免疫學的發展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縛。隨著近代免疫生物學的進展和細胞系選擇學說的提出,人們對生物機體的免疫反應性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ㄒ唬㎏och現象和細胞免疫 德國細菌學家Koch于1890年發現,健康豚鼠首次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細菌全身播散和鄰近淋巴結腫大,結核菌素試驗陰性;再次感染同量結核分枝桿菌,則只引起局部組織壞死,細菌很少擴散,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再次感染大量結核分枝桿菌,則引起局部及全身嚴重的遲發型超敏反應,甚至導致動物死亡。這一現象被稱為Koch現象,具有特異性但與抗體產生無關。直到1942年Chase等對Koch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證明將致敏豚鼠血清轉移給正常動物不能引起結核菌素反應,而轉移淋巴細胞則能引起陽性反應。首先證明了結核菌素反應不是由抗體引起,而是由致敏淋巴細胞引起,從而證明了機體免疫反應除能產生體液免疫外還能形成細胞免疫,并逐步形成了現代細胞免疫的概念。 ?。ǘ┟庖吣褪墁F象的發現 1945年Owen觀察到異卵雙生小牛個體體內同時存在兩種不同血型抗原的紅細胞,稱之為血型鑲嵌體現象。這種小牛不但允許抗原不同的血細胞在體內長期存在而不產生相應抗體,而且還能接受雙胞胎另一小牛的皮膚移植而不產生排斥反應,這種現象稱為天然耐受。這一現象引出一個耐人深思的問題:為什么在胚胎期接受異種抗原刺激不引起免疫反應,而形成免疫耐受呢?Burnet等從生物學角度提出了一種假說,認為胚胎期機體免疫功能尚未成熟,異型血細胞進入后能引起免疫細胞克隆抑制或被消滅,故成年后對胚胎期接觸過的異型紅細胞抗原不會發生免疫應答。其后,Billingham和Medawar等于1953年在小鼠體內成功進行了人工誘導耐受實驗,給予Burnet學說以有力支持。自此經典免疫學的觀點受到嚴重挑戰,免疫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免疫生物學時期。 ?。ㄈ┛贵w生成克隆選擇學說的提出 隨著生物學及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澳大利亞學者Burnet在天然抗體選擇學說及免疫耐受人工誘導成果等的啟發下,于1958年提出了關于抗體生成的克隆選擇學說。該學說認為:①體內存在識別各種抗原的免疫細胞克隆,抗原通過細胞受體選擇相應的克隆并使之活化和增殖,成為產生相
急危重癥免疫學 作者簡介
姚詠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部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13所高校講座或兼職教授。 長期從事創(燒、戰)傷感染與免疫、休克、膿毒癥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病機制及防治策略的轉化醫學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績和貢獻如下:闡明了高遷移率族蛋白B1在創(燒)傷后膿毒癥發病中的確切作用與意義,證實其作為新的晚期炎癥介質和免疫調節分子誘發多器官損害的論點;揭示了脂多糖結合蛋白及脂多糖受體表達上調是嚴重損傷增敏內源性內毒素作用的主要分子基礎;發現生物蝶呤參與了內/外毒素休克的發病過程,從全新的角度探索膿毒性休克病理生理機制;率先開展嚴重創(燒)傷后革蘭氏陽性菌感染及其外毒素分子致病機制與干預對策研究;明確了血必凈注射液改善膿毒癥狀態下炎癥失控、免疫紊亂和凝血異常的主要組分、關鍵環節和調控途徑;提出了評價嚴重燒傷患者免疫功能障礙程度的新標準與臨床免疫調理新策略。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