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方劑學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醫案摘奇·雪雅堂醫案合集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用藥禁忌書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秦氏內經學(秦伯未醫學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26991
- 條形碼:9787521426991 ; 978-7-5214-269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氏內經學(秦伯未醫學叢書) 內容簡介
《秦氏內經學》若干卷,吾師伯未主講中醫專校中國醫學院《內經》時所著講義也,其取約,其所約,其所含者廣,其文淺,其發揮者詳,學子日受提命,無不洞明奧竅,奉為《內經》宗師,以得講解為幸也,夫昔者張隱庵講學于白鹿洞,窮素靈之祕,參天人之理,得其心傳者為高士宗,著素問直解,即接隱庵講席,今吾師之盛,何亞于隱庵,鶴年愧非士宗,竟踵吾師之后,掌教于醫學院,忽忽二歲矣,見短慮淺,不能著述發揮,捧吾師之書,為教授之用,不煩訓詁,讀者自得,蓋編制完善,適合教材,實數年來心血之結晶,
秦氏內經學(秦伯未醫學叢書) 目錄
**章 《內經》生理學
一、十二官
二、臟腑相合
三、五臟所屬
四、五臟主時
五、奇恒之腑
六、四海
七、臟腑陰陽
八、臟腑受氣
九、精氣津液血脈
第二章 《內經》解剖學
一、十二經
二、奇經
三、脈度
四、別絡
五、十二經筋
第三章 《內經》診斷學
一、脈位
二、至數
三、四時脈象
四、急緩大小滑澀脈證
五、搏堅軟散脈證
六、諸脈證
七、真臟脈
八、察色
九、臟色
十、諸色癥
第四章 《內經》治療學
一、根本治法
二、標本治法
三、正治法
四、反治法
五、外邪治法
六、內傷治法
七、七情治法
八、五方治法
第五章 《內經》方劑學
一、方制
二、血枯方
三、鼓脹方
四、狂證方
五、不臥方
六、酒風方
七、口甘方
八、陽明筋痹方
九、猛疽方
十、敗疵方
第六章 《內經》病理學
一、六氣標本
二、病之虛實
三、臟氣得失
四、病機
五、陰陽發病
六、情志發病
七、五味發病
八、六經發病
九、十二經終
第七章 《內經》雜病學
一、中風
二、傷寒
三、溫熱
四、痃瘧
五、厥逆
六、腫脹
七、諸痛
八、痹
九、痿
十、積聚
十一、痢疾
十二、目疾
十三、雜癥
十四、癰疽
一、十二官
二、臟腑相合
三、五臟所屬
四、五臟主時
五、奇恒之腑
六、四海
七、臟腑陰陽
八、臟腑受氣
九、精氣津液血脈
第二章 《內經》解剖學
一、十二經
二、奇經
三、脈度
四、別絡
五、十二經筋
第三章 《內經》診斷學
一、脈位
二、至數
三、四時脈象
四、急緩大小滑澀脈證
五、搏堅軟散脈證
六、諸脈證
七、真臟脈
八、察色
九、臟色
十、諸色癥
第四章 《內經》治療學
一、根本治法
二、標本治法
三、正治法
四、反治法
五、外邪治法
六、內傷治法
七、七情治法
八、五方治法
第五章 《內經》方劑學
一、方制
二、血枯方
三、鼓脹方
四、狂證方
五、不臥方
六、酒風方
七、口甘方
八、陽明筋痹方
九、猛疽方
十、敗疵方
第六章 《內經》病理學
一、六氣標本
二、病之虛實
三、臟氣得失
四、病機
五、陰陽發病
六、情志發病
七、五味發病
八、六經發病
九、十二經終
第七章 《內經》雜病學
一、中風
二、傷寒
三、溫熱
四、痃瘧
五、厥逆
六、腫脹
七、諸痛
八、痹
九、痿
十、積聚
十一、痢疾
十二、目疾
十三、雜癥
十四、癰疽
展開全部
秦氏內經學(秦伯未醫學叢書) 作者簡介
秦伯未,中醫學家。畢生致力于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業醫50余年,著述頗豐。其著作涉及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多方面,尤其對《內經》進行了深入研究。臨床方面,對溫熱病、肝病、血液病、心臟疾患、潰瘍病等的治療,頗多見解。為當代中醫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書友推薦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