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超值優惠券
¥50
滿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場圖書通用(淘書團除外)

不再提示
關閉
圖書盲袋,以書為“藥”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成都城志,中國“大河小說”開創者,展現了接地氣的西蜀文化,一部“老成都通覽”。

作者:李劼人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01-02
開本: 32開 頁數: 409
讀者評分:5分1條評論
本類榜單:文學銷量榜
¥17.4(3.0折)?

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中 圖 價:¥34.7(6.0折)定價  ¥5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51279
  • 條形碼:9787541151279 ; 978-7-5411-5127-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本書特色

本書從李劼人小說中分門別類,節錄出有關成都文明發展的大量文字,所有這些變遷的實錄,后人 可以視為一代信史。李劼人先生實為老成都的代言人,隨著作為他的觀照對象的古典城市命運的終結,他寫成都的文字終將成為一種文化 唱。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文化散文集。編者以城市文化描繪為主線,從李劼人小說、散文中摘選出有關老成都人文風俗的文字,分主題進行歸類,展現作家李劼人眼中接地氣的西蜀文化,可以稱得上是一部“老成都通覽”。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前言

代序



獨守千秋紙上塵

曾智中



我曾在三圣街小學讀過書,從這條街街口東行數百步就是崇德里。里在成都街巷中是罕見的另類,而以城東南居多,如這一帶的興業里、章華里、崇德里等,其辟建和得名多在二十世紀初葉。有趣的是,抗戰軍興,大批貧寒無告的下江人舍舟登岸后,他們發現不像那些有力者有自己愜意的去處,故大多棲息于這幾條窄巷狹弄內,今日在此轉悠,有心者仍不難發現那帶有江浙味兒的一院一房、一門一窗。而我對崇德里記憶□深的是巷子中央的那口井,四季清亮,全巷人家都挑來飲用,經年累月,弄得半邊巷子都潮乎乎的;與井一墻之隔的人家,干脆墻上鑿一洞,臨井一面砌一水槽,井水傾入槽中,直接流入自家水缸,這種方式,大約是對江南水鄉一種遙遠的追念吧?少年的我們曾無數次琢磨,想用什么臟東西塞住那洞口,只是一見那挑水人的身影,立即作鳥獸散。此外,我初中時候的班長就住東側的一家院子里,他為人厚道,其經典笑話之一:班上弄文娛節目,他和漂亮的文娛委員挨戶去動員文娛骨干,他不會騎自行車,又不敢搭著走,只好跟在那姑娘的車后傻乎乎地跑。

不像成都街巷通常的范式那樣,崇德里兩頭入口處分別筑有結實的騎樓,并建有陡而高的梯子以通上下,供人居停。近些年,為追尋我們這座城市所失落的記憶的碎片,讀了一些書,聽了一些故老言,方知崇德里南頭騎樓正是當年李劼人先生主持的樂山嘉樂紙廠成都營業處——

劼人先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五日致吳廉銘信欲要回自己的稿件:“請煩吾兄即為檢出付航郵寄交成都東大街二二號崇德里我公司轉我為禱。”

常崇宜先生回憶,他在一九四五年前后奉父親之命,“給劼人先生送過信,通常是送到鹽市口的嘉樂紙廠營業處(此處似可商榷,崇德里北起東大街,但距鹽市口還有一段距離——本書編者按),劼人先生曾告訴我,他每天早晨八九點鐘在那里。我曾看見找他的人很多,大半是談生意的。”

有時經過此處,停下來,望一望,我想單憑劼人先生對故鄉桑梓貢獻之巨,有關方面就該在此立牌以示□□的紀念——但這多半是癡人說夢,整個街區尚且不保,遑論一樓乎?

對于文人□好的紀念是文字的紀念,于是就有了這本書的編纂。“千秋寂寞紙上塵”,這本書也許不會轟動,但它畢竟是一種實在的紀念。





讀者原諒,我是成都土著,游蹤不廣,見聞有限,故每每舉例,總不能出其鄉里,至多也在四川省的大范圍內,這應預先聲明的。

(《漫談中國人之衣食住行》)



——這段話,可以視為劼人先生于不經意中對自己的寫作前提的一種鄭重聲明。

的確,在中國文化史上很少有人像李劼人一樣為母城而傾其一生,這不由人不想起西蜀深山中那啼血的子規。

何以至此,學界多有論及,在此不一一縷述。值得重視的是周華先生的意見。他注意到了劼人先生三十年代的一段話:“對目前內憂外患交迫的中國,應該采取國家主義,分析言之,是本于‘鄉’的感情推及而于‘國’。凡有害于‘國’與‘鄉’的惡勢力,不論在內在外,一概極端反對到底。”周華認為劼人先生“首先強調鄉的感情,由鄉而推及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四川的深厚感情,他與養育它的故鄉的血肉關系。”(《論巴蜀文化與李劼人小說》)

除此以外,我注意到劼人先生對□□“風土畫”派代表作家巴散的特別關注。他論及□□作家對以巴黎為中心的“左拉學派”的不滿,認為“這派下作家的眼光,總難看出巴黎以外。所以反抗左拉學派的潮流起后,專一描寫地方風俗的,也成了一種新趨勢。這一類的人物頗不少,而較為專門的,恐怕要數巴散一人了。”“他的小說完全描寫□□各地方的風俗人情、山川景致,地方色彩染得非常的濃重。”“可以說他的著作真是一面□好的鏡子,由不同樣的反光中,射出全□□的地方光景來。所以有人說,巴散是一個地方社會的小說家,卻也是一個畫師。”(《法蘭西自然主義以后的小說及其作家》)

不能說李劼人完全受了巴散的影響,但明眼人不難看出二者的相通之處,而前者對后者藝術的概括,某種程度上也可移作對前者藝術的概括——李劼人說,巴散的“藝術卻極精良,正確、簡單、明了而又富詩情。”(《法蘭西自然主義以后的小說及其作家》)





李劼人的小說,除極少數的篇章外(如寫□□留學生活的中篇小說《同情》),幾乎全都是以成都為背景——他是一輩子死守家園的老農,固執地汲自己家的深井,澆自己家的園子,開自己家的花,結自己家的果。

正是基于這種不可遏止的鄉邦之戀,再加上對法蘭西自然主義文學獨特的細致入微的細節處理方式的癡迷,李劼人在小說中對成都包羅萬象的日常生活場景,進行了準確而繁復的描述。試看他為《大波》所擬的寫作提綱,其中的□□章第六節的“地點”——



一節二節皆在田老兄家里其家可能在青石橋口頭提到少城公園布后街孫家花園小福建營龔家花園

三節總府街□□茶樓勸業場華興街純陽觀口頭提到總府街廣腴園暑襪街白仙樓凍青樹凍青宅玉沙街醉霞軒東玉龍清音茶園(燈影)

四節五節六節皆在醉霞軒敘述到西三倒拐鐵路公司



——他引我們穿行于晚清的成都街道,去觀活的史劇。他仿佛意識到了后世健忘癥將大行其道,因此不厭其煩,津津樂道,作為記載成都這座都市的“實情”的“一般文化史”才因而得以保全。

基于此,本書從李劼人小說中分門別類,節錄出有關成都文明發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嘰咕車(雞公車)到抗戰時的木炭汽車,足以見出成都交通的一個側面。所有這些□遷的實錄,后人完全可以視為一代信史。



在小說之外,李劼人還儼然是一位成都地方史志的專家。

一九四九年,他寫了約十五萬字的《說成都》,分為一、說大城,二、說少城,三、說皇城,四、說河流,五、說街道溝渠以及名勝古跡,此書稿現存部分章節,其余大部分在“文革”中已下落不明。除此之外,他還著有不少有關成都飲食文化和風物故實的散文、隨筆等。

我們將先生這方面的文字匯攏,將《說成都》的思路加以拓展,形成更細致的門類來說成都。這項工作受惠于先生,如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將是我們極大的滿足。



收入本書的《成都是一個古城》和《舊帳》,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沒有公開發表過的。特別是后者,詳細記載了成都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

從中可見喪葬習俗,“光是那辦喪事的排場,也就看得出百年前一般小布爾喬亞的生活情形”(李劼人《舊帳》按語)。從中可見飲食風尚,既有繁復的滿漢全席,特別是成都與揚州在這方面的比較,又可見質樸的民間小食,如釋“稍美”,“即燒賣,又謂之燒麥”。釋“櫻桃肉”,“將豬肉切成指頭大之丁塊,而加紅醬油燒熟,貌似櫻桃,故有此稱,絕非以櫻桃煨肉也。”可見幣制□化、物價升降、度量改易。可見服飾衣著、飲啄洗沐、舉止投足。可見風物故實,時尚流俗、世道人心——在這龐雜的“舊帳”中,僅辦喪事時一筆“家內祠堂□女客打牌借帳五千七百四十文”的記載,就可以使人對今日成都麻將之風的淵源、做派和神韻會心一笑。

這“真可算是一部社會組織和社會經濟的□化小史了。”(李劼人《舊帳》按語)。它的豐富的內容,將令各個學科的學者各有所得,各個層面的讀者各有所悅。

李劼人說:“我的用意,是想把這東西當成一種生料,供獻給有心的讀者。”(同上)但他的這份苦心在很長一段時間卻遭到一種有意無意的漠視。本書現在重新刊發《舊帳》,既是對先賢的一種告慰,也是對鄉邦文獻的一種珍視。

李劼人先生實為老成都的代言人,隨著作為他的觀照對象的古典城市命運的終結,他寫成都的文字終將成為一種文化絕唱。推而廣之,再也不會產生像他這樣傾其一生為母城歌唱的歌手了。







二千年秋編者于成都少城窄巷子







新版附跋:

《李劼人說成都》初版于□001年3月,當時作一編后記,中有一處云:“讀了一些書,聽了一些故老言,方知崇德里南頭騎樓正是當年李劼人先生主持的樂山嘉樂紙廠成都營業處”。

近年識者多傾向此說有誤,嘉樂紙廠成都營業處當在崇德里三號院,而非此騎樓。揆之以理,劼人先生當年生意做得“海”( 讀如嗨hāi,川語,喻似海之大。成都民間至今尚存“生意做得海,天天去出差”之謠。),其營銷公關,招呼應酬,似非一小而陡之騎樓可容,如是院落,方稱得當。

今次本書再版,出版方擬將當初編后記前置作為代序,眉目更清,故略志數語,以免再誤讀者。流光數十載,方曉一謬,能不嘆歲月之不居,傷吾人之不敏乎?







二零一八年九月初,時炎天如蒸,智中識于錦西撫琴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目錄

說歷史

003…成都是一個古城(古代及近、現代)



說稱號

0□3…成都城也有別號(古代)



說城墻

037…九里三分的來歷(清、民初)



說皇城

041…皇城、皇城壩、明遠樓(清末)

049…皇城內外(清末)



說滿城

057…滿城是另一個世界(清末)

059…滿城的街道、胡同和住宅(清、民國)

061…成都省又多了一個戲園子(二十年代)



說板蕩

067…張獻忠破城(明末)

074…第三次成都巷戰(一九三二年)



說社會

119…講成都(清末)

1□3…耍法(清末)

1□5…大□的世道(清末)

1□8…炮聲、鑼聲、更聲、汽哨聲(清末)

1□9…成都的夜生活(抗戰時期)



說街道

133…街名之原委(近、現代)

135…東大街(清末)

138…從督院街到西御街(清末)

143…三圣巷(清末)

145…總府街(四十年代)

149…人民南路(五十年代)



說店鋪

157…勸業場(清末)

159…商業場(四十年代)



說場鎮

163…天回鎮(清末)

170…青羊場(一九一七年)



說交通

175…川西壩子上的路(清末)

177…轎子、洋車和馬車(清末)

181…嘰咕車(民國)

184…長途汽車(抗戰時期)



說學堂

189…監督劉士志先生(清末)

□15…小學學堂的一天(清末)



說廟宇

□□7…青羊宮(清末)

□30…武侯祠(清末)



說川菜

□35…成都鄉村飲食(清末、民國)

□37…強盜飯、叫化子雞、毛肚肺片、麻婆豆腐(清末、民國)

□44…豆制品(清末、民國)

□47…廚派、館派、家常派(清末、民國)

□54…成都人的好吃(清末、民國)

□55…枕江樓(清末)

□57…一頓家常飯(清末)



說茶鋪

□61…成都的特景——茶鋪(清末)

□64…河水香茶(清末)

□65…□□樓茶鋪(清末)

□67…鄉場上吃茶(清末)

□69…成渝茶館異同論(四十年代)



說節令

□73…端陽(清末)

□75…中元(清末)



說婚嫁

□79…明媒正娶(清末)

□85…新式結婚(清末)



說喪葬

□97…祖墳(清末)

300…舊帳(一八三六年、一八六一年)



說方言

385…蜀語考釋(近、現代為主,兼及當代)
展開全部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節選

成都是一個古城

(古代及近、現代)





成都是中國西南部一個古城。還在三千多年前的部落時代,已有相當高的文化。那時部落號為蠶叢氏,國名叫蜀。蜀就是蠶蛹的古義。以氏族和國度名稱來看,可說中國蠶絲的發明便在這地方。

蠶叢氏時代的蜀國幅員相當龐大。川西大平原是它的根據地。但那時川西大平原尚是一片沼澤地帶。由灌縣漫溢出來的岷江江水,尚無一定過流河床。所以在蠶叢氏以前的部落號為魚鳧氏,它的意義就是說明了那時代的人民還生活在水中。

蠶叢氏后為開明氏。這時的蜀國與秦國有了交通。公元前三一六年,蜀國在秦嶺南部開辟通道,可以馳行車馬。之后,秦國遂派大兵侵蜀,滅開明氏。那時統率大兵的是秦大夫張儀和司馬錯。

蜀滅之后,張儀和司馬錯為了統治和鎮壓土著人民,便相度地勢,在重要地點筑了三座土城,專門用來屯駐軍隊和官吏。這三座土城,一為邛城,在今邛崍縣;一為郫城,在今郫縣;一為成都城,在今成都舊城內。據書籍所載,成都城因土質惡劣,筑成了又圮,圮了又筑,直到公元前三一年方才筑成。并因曲折不規矩頗似龜形,故在早又叫龜城。后來不知在何年代又在龜城之西筑了一座較小的城,用來居處平民和商賈,稱少城。龜城稱為大城。

尚在秦朝時代,蜀國改為蜀郡。曾有一郡守李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治水專家。他在四川的功績人人皆知。治理灌縣的都江堰,成都城外的兩條河也是他疏治的。于是,四川西部平原的積水才有固定的排泄河床,并成功了溝渠網。成都城外兩條河因地形關系都是由西北并流向東南,到今九眼橋地方才合而為一。從這時起,交通更為方便。秦朝時代□為考究的能走四匹馬并排拉車的“馳道”,已縱橫于川西地方。從而手工業也發達起來了。成都城南便有了兩處手工業集中的小土城,一為專門造車的車官城;一為專門用川西特產蠶絲制錦的錦官城。經過若干年這兩座城都消滅了,但因制錦為成都特殊的手工業,故成都又稱錦官城,簡稱錦城,并把城外兩條河之一稱為濯錦江,簡稱錦江。其余一條呼為流江,又呼沱江。

到西漢武帝時代(公元前一四一年至公元八七年)為了溝通西南□□□□(即今茂縣專區、西康、云南、貴州省的大部分),以成都為重點,遂在公元前一一五年擴大成都大城、少城。經以前少少幾道城門開辟為十八門,而使四川許多地方都筑了城,并以成都為模范,造了許多防御工事,如樓櫓雉堞之類。

西漢之末,中國大亂。公孫述據蜀稱王(公元二四年)。到公元三六年為東漢大將吳漢所滅。這是成都建城后□□次城下之戰,也是□□度作為帝王之都。

成都第二次作為帝王之都是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從蜀漢先主劉備于公元二一一年攻入成都算起,到公元二六三年后主劉禪出降于魏國大將鐘會之時止,成都作為蜀漢都城四十八年。

直到現在尚確可指為蜀漢遺跡的只有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筑壇即皇帝位于五擔山之南的那座差不多已將坍平的、由開明時代遺留下來號稱五擔山的土丘和可能作過蜀漢丞相府第中的一口水井,即今東城錦江街的諸葛井,以及曾經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桑園,并且是劉備的陵墓

所在,即今城南外面的武侯祠和昭陵(一般稱為皇墳)。

蜀漢時的成都,仍然是大城少城兩座城,仍然是大城住官吏,少城住平民商賈。蜀漢的宮殿也在大城。當時蜀漢全國人口不上二百萬,成都是國都,據估計兩座城的人口絕不會超過十萬。這是張儀筑城之后五百七十年中人口□盛的一個時期。

成都第三次作為帝王之都,是在公元三四年到三四七年,當中國西晉到東晉的時候,也是四川和成都在歷史上□為衰敗的一段時間。那時正是□□□□散處中國,紛起割據,由隴西侵入到四川來的巴西氐人李氏。侵入原因是由于饑荒,侵入人數不過三萬。李氏奪得政權自立為蜀主,當地人民不能相安,四川土著曾經一次舉族流亡到湖南湖北等地去的便達四十萬家。

因此,川西平原和成都人口在這四十三年當中減少得很厲害。所以在公元三四七年東晉朝大將恒溫溯江伐漢時,如入無人之境。并且在滅李氏之后,便因成都人口太少,用不著分住兩城,僅保留了一座大城,而將少城拆為平地。這是成都筑城以來□□次大□更。經過二百三十五年的南北朝,雖然□亂頻頻,但四川卻因是邊疆地方,尤其是成都偏在西陲,沒有遭到許多大兵災,人口反而漸漸增多了。因此,隋統一中國之后,在公元五八二年,隋文帝楊堅封他第四子楊秀為蜀王兼益州總管。他到成都時,便感到一座城太小。據書籍記載,楊秀遂附著大城的西南,增筑了一道城墻,說是“通廣十里”,也稱少城。不過與秦漢時少城不同之處在于附著大城而非與大城相犄角。

楊秀所筑少城,也是土城,而所取土就在少城內。取土既多,其地遂天然成為一個大池,名摩訶池,在唐宋時是有名的勝境,不亞于今天北京的三海。元、明時,已漸淤塞。清代二百八十多年中還剩有“水光一曲”。□近四十年來,已無蹤影,只是摩訶池的名字還在。成都在唐宋二朝都是中國西南部一個大都會。當時全國□富庶繁榮的,一是揚州,一是成都。

尤其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公元七一三年到公元七五五年),所謂天下四大名城(長安,成都,揚州,敦煌),成都便居第二。成都恰又處在當時首都長安之南,故在李隆基逃避安祿山之亂,遷居成都時,還一度將成都改稱為南京。稍后中國大詩人杜甫從甘肅避兵到成都,所作詩還題為“南京道上”。而且唐朝二百八十三年中(公元六一八年到九五年),西川節度使大都是由負有全國威望的大臣出任。又因常與□□云南□□□□作戰,今天的茂縣專區和西康省的西昌專區,都是那時的戰場,成都是兵糧轉運據點,故又是當時的重鎮。在公元八五七年南詔國(今云南省大理地方的白族,后即更號大理國)大兵從會理、西昌越過大渡河,由宜賓、樂山沿岷江攻到成都城外,大肆殺掠,四郊人民避入城內,不但無屋可居,據史書言,連摩訶池的水都喝干了。南詔兵圍城一個半月,才被戰敗向新津退去,這是成都遭受外患的□□次。

又在公元八七四年南詔大兵又進攻,前鋒達于新津縣,成都又一度恐慌,四郊居民又紛紛入城。

據史書載:“數十萬人蘊積城中,生死共處,污穢郁蒸,將成癘疫”。這是成都遭外患的第二次。距上次不過一十七年。因此,在公元八七五年,唐朝大臣高駢調任西川節度使到成都,把南詔兵逐回大渡河南岸之后,便建議在成都城外當西南一面,再筑一道羅城。

這時成都城只算是一座城。原來的大城和楊秀附著西南增筑“通廣十里”的少城,已是混而為一,通名為子城。雖然比起原有一城大了許多,但其中既容了一片很大的摩訶池,又因唐朝信奉佛教、道教,在城內修建了許多占地極大的崇宏寺、廟、觀、宇,如今天尚部分存留的大慈寺、文殊院,已經沒有了的石牛寺、嚴真觀、江瀆祠,便是一例,因而容納人民居住的坊和作商業交易的市,便非常不夠。即在兩次遭受外患以前,當公元八年前后韋皋作西川節度使時,便曾在南門內外錦江之南修建過一片可容納一萬戶的“廛樓閣”,名為新南市。但據史書記載,人口的增加也不能拿今天的情況來推想。因為就在唐朝極盛時代,全中國人口不過五千一百多萬,四川絕不會占其十分之一。因為在公元九六五年,后蜀主孟昶投降北宋時所繳的戶籍才五十萬四千零二十九戶,從前的戶要大些,平均每戶八人計,也不過四百二十余萬,即以十人以上計也不過五百五十余萬。但唐朝末年和五代時候,還因中國大亂,四川是比較安定的地方,長江一帶和陜西甘肅等地許多人家不斷逃到四川,所以才增加了那么多人口。據這種理由來估計,在唐朝的四川人口絕不會達到四百萬。成都固然是繁華地方,也是重鎮,那時的人口也不過是占總數的二十分之一。所以當兩次外患,四郊居民紛紛躲入城內,連摩訶池水都不夠供給,然而據史書記載也止“數十萬人”而已。

就因為連二十萬人都不夠容納的成都之城,所以在公元八七六年高駢便相度地勢在西北角上先筑了一道長九華里的高堤,即今天的九里堤,當時稱為縻棗堰。把原來的兩條像衣帶一樣的、經由西北流向東南的內面一條河流,即稱為流江又名沱江的,從這堤下另掘了一道河床,使它分由西北向正北繞正東流向今天的九眼橋,與剩下的那條外面流的錦江仍然在今天安順橋口合流。其次,便在干涸的河床南岸,用當時由四郊墳墓掘得的磚石,砌成了一道周長二十五華里的羅城。

成都在唐朝時已很繁榮了。連在子城羅城內所修建的人民居住的坊,即今天所稱的街,共有一百二十坊。有東南西北中五處商業交易的市,有全國馳名的手工業如蠶綿織錦,制藥、花箋紙絹扇等。但它極盛時代尚不在唐朝,而是在從公元九七年到公元九六五年,五十八年的五代時期。在此時期,四川前后有兩個獨立國,都稱蜀國。前一個稱前蜀,為唐朝大將王建于公元九八年稱帝,至九一八年病死,其子王衍即位,至公元九二五年被后唐所滅,計立國十七年。后蜀為后唐大將孟知祥于公元九三四年稱帝,九三五年病死,其子孟昶即位到公元九六五年被北宋所滅,計立國三十一年。前后蜀都城都在成都。故成都可算是第四第五次的帝王之都。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相關資料

他(李劼人)所描寫的是我的故鄉,且多少又是我自己所經歷過的生活,例如青羊宮看花會,草堂寺喂魚,勸業場吃茶,望江樓飲酒,鐵路公司聽演說流淚,后院講堂罵土端公……這些幾乎沒入了忘卻的深淵里的過去的生活,都由他的一支筆替我復活了轉來。這,必然是有莫大的效果為□外的人所不能領略的。

——郭沫若《中國左拉之待望》

雙城記:李劼人說成都 作者簡介

李劼人(1891.06-1962.12),1891年6月20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家祥,中年時期的李劼人常用筆名劼人、老懶等,中國現代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大師之一,也是中國現代重要的法國文學翻譯家,知名社會活動家、實業家。中學時代大量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擅長講述故事。1912年發表處女作《游園會》,1919年赴法國留學,曾任《群報》主筆、編輯,《川報》總編輯,成都市副市長。代表作有《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另外,發表各種著譯作品幾百萬字。

商品評論(1條)
  • 主題:老成都風情

    這本書是編輯收集了李頡人先生描述老成都的文章或者小說片段集纂而成,吉光片羽,倒也有趣,只是不夠過癮。和其他城市一樣,百余年來成都變化巨大,尤其近四十年,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式發展變化,李先生書中的老成都街道、習俗、甚至語言都已經消失了...李先生是他生活時代成都的忠實紀錄者,這點勝過他同時代的所有川籍作家。

    2022/5/30 10:09:49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