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方劑學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醫案摘奇·雪雅堂醫案合集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用藥禁忌書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中醫各家學說(五版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304912
- 條形碼:9787532304912 ; 978-7-5323-049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各家學說(五版教材) 內容簡介
《中醫各家學說》是中醫專業中反映歷代中醫學成就,具體闡述醫學家的學說及其經驗的一門后期提高課程。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了中醫學科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與掌握中醫歷代有名醫家的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和主要醫學流派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
中醫各家學說(五版教材) 目錄
中醫各家學說(五版教材) 節選
中醫學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它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與人們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有密切關系,同時也受到歷史上各種因素的影響。春秋戰國之際,我國的社會制度正在經歷著巨大的歷史性的變革,以宗族制度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受到了以家族制度為基礎的生產關系的沖擊,推動了社會的向前發展;隨之而來的各種學術文化的創立與發展,亦比較迅速,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相繼產生,形成了歷史上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局面。重要的學派如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都已經創始了。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鄭國子產創法家,齊國孫武創兵家,魯國孔丘創儒家,重要學派除了道家,東周后半期都創立了。”②說明在學術研究領域中,已經有了學派的產生。 在這一歷史時期,科學文化的各個方面相應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如天文歷算學、地理學、農學、制器技術、軍事、藝術等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之內,《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醫學亦已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這就奠定了醫學流派產生的基礎。 再從漢代前醫學發展的情況來看,史料中已有師承授受的關系。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有扁鵲學醫于長桑君,而弟子又有子陽、子豹等人。《說苑》中還記有子容,子明、子越、子游、陽儀諸人。《扁鵲倉公列傳》還記載太倉公淳于意學醫于公乘陽慶與公孫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期、王禹、馮信、杜信、唐安等。可見,當時名醫輩出,又有師承授受,這對醫學流派的產生有一定影響。 此時,在醫學理論發展中,業已出現不同的學術見解,各有發揮。以《內經》與《難經》相較,就有多處不一。若論命門,《難經·三十六難》云:“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強調命門為右腎。而《內經》中雖有命門之稱,乃是指眼目而言。如《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命日陰中之陽。”《靈樞·根結篇》也說:“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指命門為兩目。故兩說所指內容截然不同,只能說明是各有師承,屬于不同的醫學理論論述。再如兩家之論三焦,《難經·二十五難》云:“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提出了無形三焦說。而《靈樞·本臟篇》卻說:“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本輸篇》又說:“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三焦既稱作“中瀆之府”,水所從出之道,而本身又有厚、薄、緩、急、直、結的區分,則三焦為有名有形之府。《內經》與《難經》看法又不一。故徐大椿在《難經經釋》說:“其說不本于《內經》,而與《內經》相發明者,此則別有師承,又不得執《內經》而議其可否。” 既然在這一時期,有不同的師承授受關系,又有不同的學術理論見解,出現學術上的爭鳴,說明早在漢代以前,就有了產生醫學流派的一定條件。現存史料《漢書·藝文志》中記有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并敘述說:“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伎,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③說明當時對中醫學術研究上已有不同的方向,有側重于理論,有側重于臨床的。 漢代醫家張仲景熔理論與方藥于一爐,寫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討傷寒雜病的診斷治療規律。被后世醫家所推崇,稱為醫中之圣,《傷寒雜病論》亦被奉為經典。因此,后世很多醫家專門從事《傷寒論》的研究,從晉唐至宋元明清,歷代不衰,形成了醫家眾多的傷寒學派。至宋元之際,由于人們多年來遭受到戰爭的破壞,饑荒勞役,使疾病叢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原有的醫療水平,不能滿足客觀需要。因此一些醫家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學習心得,各創新說,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劉完素在研究《素問》《傷寒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火熱論”,以闡發六氣病機,治主寒涼,成為寒涼派的代表。因劉氏家住河間,故這一學派又稱河間學派。張元素在《內經》、《金匱》、《中藏經》及錢乙小兒“五臟辨證”啟示下,以臟腑的虛實寒熱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創立“臟腑病機學說”,因張元素為易水人,故后世稱之為易水學派。而后,李杲繼承發展了元素之學,獨重后天脾胃,創立“脾胃論”,又自成補土一派。張從正私淑河間之學,但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用汗吐下三法以治病,而成為攻邪一派。劉完素的三傳弟子朱丹溪,其學術受劉完素“火熱論”的影響,又接受李杲“內傷論”觀點,探討內傷雜病證治,悟出“陽有余,陰不足”的道理,認為治陰虛火亢證,不僅要瀉火,還要養陰,遂開后世滋陰一派之先河,其師承授受,又形成丹溪學派。到了明代,探討臟腑病機逐漸側重于虛損病證方面,尤其重視先后二天,在腎命門水火的認識上發揮尤多,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若薛己、張介賓、趙獻可、孫一奎、李中梓諸家及其門人,形成了溫補一派。明季末年,溫疫病廣泛流行,用傷寒法治之罔效,以吳又可為開創,葉天士、吳瑭為中堅的一派醫家,側重于溫病溫疫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溫病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丹溪學派、攻邪學派、溫補學派、傷寒學派、溫熱學派這七大醫學流派成為祖國醫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脈絡,在此能夠清楚地看到祖國醫學是如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演變的。除此之外,另有一些醫家,雖在學術上頗有貢獻,然未有明顯的學派傾向,若孫思邈、錢乙、陳自明、繆仲淳、綺石、喻昌、張石頑、張志聰、吳師機、王泰林、王清任、唐宗海、張山雷、惲鐵樵等,與七大學派諸家共同形成了中醫學豐富多彩的百家爭鳴局面,促進了中醫學術的向前發展。
中醫各家學說(五版教材) 作者簡介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縣,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于經學大師廖季平。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并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后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