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螢火續流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95588
- 條形碼:9787536095588 ; 978-7-5360-955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螢火續流光 本書特色
★沈從文誕辰120周年精華作品紀念版。 ★沈從文兩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譽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無冕之王”。 ★沈從文受到巴金、汪曾祺、黃永玉、張充和、金介甫等文學大家的推崇! ★張充和:“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從文經典篇章被權威媒體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光明日報推薦閱讀,經典名句在網絡上廣為傳頌,深入人心。 ★《螢火續流光》文學創作課,收錄我為什么要寫作、我怎么就寫起小說來、我年輕時讀什么書、談創作、論技巧、論特寫等; ★沈從文以自己柔軟筆觸,赤誠之心,寫盡湘西淳樸天然的人情世道、野性自由的生命形態,以及澄澈純凈的人性。 ★邀請著名設計師吉岡雄太郎進行裝幀設計,唯美封面設計,盡顯文學氣質,具有饋贈和收藏價值。
螢火續流光 內容簡介
想學習寫作,但詞枯句窮,提筆就怕?都說大師的作品好,卻不知好在哪里?想提高文學素養,卻不會欣賞文學作品?本書精選了一代文學大師沈從文關于閱讀與寫作的文章,包括對閱讀的經驗之談、對寫作技巧的歸納,以及對一些文人及其文字的評論。本書干貨滿滿、金句頻出,帶你走進沈從文的文學世界,剖析文學大師的文學之路,探尋經典作品的創作軌跡,揭開閱讀與寫作的秘密。
螢火續流光 目錄
**輯 我與寫作
我為什么要寫作(蕭乾小說集題記)
我怎么就寫起小說來
我的寫作與水的關系
我年輕時讀什么書
第二輯 創作雜談
談創作
二十年代的新文學
新文人與新文學
文學是“精巧的說謊”
小說與社會
事功和有情
短篇小說
談“寫游記”
我們怎樣去讀新詩
論技巧
論特寫
情緒的體操
抽象的抒情
第三輯 霉齋閑話
甲辰閑話一
甲辰閑話二
窄而霉齋閑話
給一個寫詩的
給一個寫小說的
給一個讀者
給一個作家
給志在寫作者
致《文藝》讀者
沉默
第四輯 時人時文
論郭沫若
論聞一多的《死水》
論焦菊隱的《夜哭》
論劉半農的《揚鞭集》
論汪靜之的《蕙的風》
論朱湘的詩
論徐志摩的詩
從徐志摩作品學習“抒情”
從周作人、魯迅作品學習“抒情”
魯迅的戰斗
由冰心到廢名
螢火續流光 節選
我怎么就寫起小說來 一??星星之火 年前九月里,我過南京有事,看了個文化躍進展覽會,因為特殊情形,只能用一個多鐘點,匆匆忙忙地從三大樓陳列室萬千種圖表物品面前走過。留在印象中極深刻的,是農村廣大人民群眾戲劇和詩歌創作的活動。記得擱在二樓陳列案上有三個大蒲包,每個蒲包都裝得滿滿的,可能有二三十斤重。這種蒲包向例是裝江南農村副產物菱芡、筍干、芋艿或鹽板鴨等,這回也并不完全例外,原來裝的是“大躍進”后江蘇省×縣×鄉一種嶄新農業副產物,有關人民公社化后生產“大躍進”的詩歌!每一包中都有幾萬首或過十萬首來自農村,贊美生活、歌頌集體、感謝共產黨毛主席的素樸而熱情的詩歌,正和屏風墻上五彩鮮明新壁畫一樣,反映的全是中國農村新面貌。情是嶄新的,詩歌內容感情也是嶄新的,讓我們可體會到,此后全國廣大土地上,凡有草木生長處,凡有雙手勞動處,到另外一時,都可望長出茂盛的莊稼、碩大的瓜果,和開放萬紫千紅的花朵。同時,還必然可看到無數贊美勞動偉大成就的嶄新壁畫和詩歌。這還只不過是一種新的起始,已顯明指示出今后社會發展的必然。古話說:“星星之火可燎原”,這些正是祖國新的文化建設全面發展的星火。 它和大小煉鐵爐一樣,在全國范圍內燃起的紅光燭天的火焰,將促進我國工業發展的速度,改變工業建設的布局,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面貌。到不久將來,地面將矗起長江三峽,能發電二千五百萬千瓦的大水壩,而且還一定會要把巨大的人造衛星送上天空!人人都會作詩,詩歌將成為人類向前一種新的動力,使得十三億只勤勞敏捷的手,在一定計劃中動得更有節奏。任何一偉大的理想,到時也都可望成為現實!這些詩歌給我的啟發是這樣的。 我對于這些新的詩歌發生特別感情,除上述種種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四十年前,*初用筆寫作,表示個人情感和愿望,也是從作詩起始的。不過作詩心境可完全不同,因為距今已將近半個世紀,生活的時代和現在比,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完全是兩個時代,兩種世界。 二??我在怎樣環境中受教育 我生于一九〇二年,去太平天國革命還不多遠,同鄉劉軍門從南京搶回的一個某王妃做姨太太還健在。離庚子事變只兩年,我的父親是在當時守大沽口的羅提督身邊做一名小將,因此小時候還有機會聽到老祖母輩講“長毛造反,官兵屠城”的故事,聽我父親講華北人民反帝斗爭的壯烈活動和凄慘遭遇,隨后又親眼見過“辛亥革命”在本縣的種種。本地人民革命規模雖不怎么大,但給我印象卻十分現實。眼見參加攻城的苗族農民,在革命失敗后,從四鄉捉來有上千人死亡,大量血尸躺在城外對河河灘上。到后光復勝利,舊日皇殿改成陸軍講武堂,*大一座偶像終于被人民推翻了。不多久,又眼見蔡鍔為反對袁世凱做皇帝,由云南起義,率軍到湘西麻陽、芷江一帶作戰,隨后袁世凱也倒了……這些事件給我留下那么一個總印象,這個世界是在“動”中,地球在“動”,人心也在“動”,并非固定不移,一切必然向合理前進發展。衙門里的官,廟宇中的菩薩,以至于私塾中豎起焦黃胡子,狠狠用楠竹板子打小學生屁股的老師,行為意圖都是努力在維持那個“常”,照他們說是“綱常”,是萬古不廢的社會制度和人的關系,可是照例維持不住。歷史在發展,人的思想情感在發展,一切還是要“動”和“變”。試從我自己說起,我前后換了四個私塾,一個比一個嚴,但是即使當時老師板子打得再重些,也還要乘機逃學,因為塾中大小書本過于陳舊,外面世界卻盡廣闊而新鮮!于是我照例常常把書籃寄存到一個土地堂的土地菩薩身后,托他照管,卻撒腳撒手跑到十里八里遠鄉場上去看牛馬牲口交易,看擺渡和打鐵,看打魚、榨油和其他種種玩意兒——從生活中學到的永遠比從舊書本子學的,既有趣味又切實有用得多。隨后又轉入地方高小,總覺得那些教科書和生活現實還是距離極大。學校中用豌豆做的手工,就遠不如大伙到河邊去幫人扳罾磨豆腐有意思。因此勉強維持到縣里高小畢業,還是以野孩子身份,離開了家,闖入一個廣大而陌生的社會里,受生活人事上的風吹雨打,去自謀生存了。 初初離開了家,我怎么能活下來?而且在許多可怕意外變故中,萬千同鄉同事都死去后,居然還能活下來,終于由這個生活教育基礎上,到后且成為一個小說作者?在我寫的那個自傳上,曾老老實實記下了一些節目。其實詳細經過,情形卻遠比狄更斯寫的自傳式小說還離奇復雜得多,由于我們所處的時代社會,也離奇復雜得多。這里且說說我飄蕩了幾年后,寄住在一個土著小小軍閥部隊中,每天必待人開飯后,才趑趄走攏去把桌上殘余收拾掃蕩,每晚在人睡定后,才悄悄睡下去,拉著同鄉一截被角蓋住腹部免得受涼。經過半年光景,到后算是有了一個固定司書名分了。 一九一九年左右,我正在這個官軍為名、土匪為實的土軍閥部隊里,做一名月薪五元六毛的司書生。這個部隊大約有一百連直轄部隊,和另外幾個臨時依附收編的特種營旅,分布于川湘鄂邊境現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多縣境內,另外,自治州以外的麻陽、沅陵、辰溪、桃源,以及短時期內酉陽、秀山、龍潭也屬防軍范圍,統歸一個“清鄉剿匪總司令”率領。其實說來,這一位司令就是個大土匪。部隊開支省府照例管不著,得自己解決,除所屬各縣水陸百貨厘金稅款,主要是靠抽收湘西十三縣煙土稅、煙燈稅、煙畝稅、煙苗稅和川黔煙幫過境稅。鴉片煙土在這個地區既可代替貨幣流行,也可代替糧食。平時發餉常用煙土,官士賭博、上下納賄送禮全用煙土。煙土過境經常達八百挑一千挑,得用一團武裝部隊護送,免出事故。許多二十多歲年輕人,對煙土好壞,只需手捏捏鼻聞聞,即能決定產地和成分。我所在的辦公處,是保靖舊參將衙門一個偏院,算是總部書記處,大小六十四個書記住在一個大房間中,就地為營,便有四十八盞煙燈,在各個床鋪間燃起熒熒碧焰,日夜不熄。此外由傳達處直到司令部辦公廳,例如軍需、庶務、軍械、軍醫、參謀、參軍、副官、譯電等處,不拘任何一個地方,都可發現這種大小不一的煙燈群。軍械和軍需處,經常堆積滿房的,不是什么彈藥和武器裝備,卻是包扎停當等待外運的煙土。一切簡直是個毒化國家毒化人民的小型地獄,但是他們存在的名分,卻是為人民“清鄉剿匪,除暴安良”。被殺的人絕大部分是十分善良或意圖反抗這種統治的老百姓! 我就在這樣一個部隊中工作和生活。每天在那個有四十八盞鴉片煙燈的大廳中,一個白木辦公桌前,用小“綠穎”毛筆寫催煙款、 查煙苗的命令,給那些分布于各縣的一百連雜牌隊伍,和許許多多委員、局長、督查、縣知事。因為是新來人,按規矩工作也得吃重點,那些絕頂聰敏同事就用種種理由把工作推給我,他們自己卻從從容容去吸煙、玩牌、擺龍門陣。我常常一面低頭寫字,一面聽各個床鋪間噓噓吸煙聲音,和同事間談狐說鬼故事,心中卻漩起一種復雜離奇不可解感情。似乎陷入一個完全孤立情況中,可是生活起居又始終得和他們一道,而且稱哥喚弟。只覺得好像做夢一樣,可分明不是夢。但一走出這個大衙門,到山上和河邊去,自然環境卻驚人美麗,使我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倒極自然把許多種夢想反而當成現實,來抵抗面前另外一種腐爛怕人的環境。 “難道世界上還有比這些人更奇怪的存在?書上也沒有過,這怎么活得下去?” 事實上當時這些老爺或師爺,卻都還以為日子過得怪好的。很多人對于吸大煙,即認為是一種人生*高的享受。警如我那位頂頭上司書記長,還是個優級師范畢業生,本地人稱為“洋秀才”,讀過大陸雜志和老申報,懂得許多新名詞的,就常常把對準火口的煙槍暫時挪開,向我進行宣傳:“老弟,你來吸一口試試吧。這個妙,妙,妙!你只想想看,天下無論吃什么東西都得坐下來吃,只有這個寶貝是睡下來享受,多方便!好聰敏的發明,我若做總統,一定要給他個頭等文虎章!” 有時見我工作過久,還充滿親切好意,夾雜著一點輕微嘲笑和自嘲,舉起煙槍對我殷勤勸駕:“小老弟,你這樣子簡直是想做圣賢,不成的!事情累了半天,還是來唆一口吧。這個家伙妙得很!只要一口半口,我保你精精神神,和吃人參果一樣。你怕什么?看看這房里四十八盞燈,不是日夜燃著,哥子弟兄們百病不生!在我們這個地方,只能做神仙,不用學圣賢——圣賢沒用處。 人應當遇事隨和,不能太拘迂古板。你擔心上癮,哪里會?我吸了二十年,想戒就戒,決不上癮。不過話說回來,司令官如果要下令繳我這支老槍,我可堅決不繳,一定要拿它戰斗到底。老弟,你可明白我意思?為的是光吸這個,百病痊愈,一天不吸,什么老病不用邀請通回來了。拿了槍就放不下。老弟你一定不唆,我就又有偏了!” 我因為平時口拙,不會應對,不知如何來回答這個,上司好意,照例只是笑笑。他既然說明白我做圣賢本意是一個“迂”字,說到煙的好處又前后矛盾,我更不好如何分辨了。 其實當時我并不想做什么“圣賢”,這兩個字和生活環境毫無關聯,倒樂意做個“詩人”,用詩來表現個人思想情感。因為正在學寫五七言舊詩,手邊有部石印唐人詩選,上面有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高適、岑參等人作品。杜甫詩的內容和白居易詩的表現方法,我比較容易理解,就學他們押韻填字。我手中能自由調遣的文字實在有限,大部分還是在私塾中讀“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記來的,年齡又還不成熟到能夠顯明諷刺詛咒所處社會環境中,十分可惡可怕的殘忍、腐敗、墮落、愚蠢的人和事,生活情況更不能正面觸及眼面前一堆實際問題。雖沒有覺得這些人生活可羨,可還不曾想到另外什么一種人可學。寫詩主要可說,只是處理個人一種青年朦朧期待發展的混亂感情。常覺得大家這么過日子下去,究竟為的是什么?實在難于理解。難道辛亥革命就是這么的革下去? 在書記處六十四個同事中,我年紀特別小,幻想卻似乎特別多。《聊齋志異》《鏡花緣》《奇門遁甲》這些書都擴大了我幻想的范圍。*有影響的自然還是另外一些事物。我眼看到因清鄉殺戮過大幾千農民,部分是被壓迫鋌而走險上山落草的,部分卻是始終手足貼近土地的善良農民,他們的死只是由于善良。有些人被殺死,家被焚燒后,還牽了那人家耕牛,要那些小孩子把家長頭顱挑進營中一齊獻俘。我想不出這些做官的有道理或有權利這么做。一切在習慣下存在的我認為實不大合理,但是我并沒有意識到去反抗或否認這一切。我明白同事中說的“做圣賢”不過是一種諷刺,換句明白易懂話說就是“書呆子氣”,但還是越來越發展了這種書呆子氣,*明顯的即是越來越和同事缺少共同語言和感情。另一方面卻是分上工作格外多,格外重,還是甘心情愿不聲不響做下去。我得承認,有個職業才能不至于倒下去。當時那個職業,還是經過半年失業才得來的! 其時有許多同事同鄉,年紀還不過二十來歲,因為吸煙,都被煙毒熏透,瘦得如一只“煙臘狗”一樣,一個個終日攤在床鋪上。日常要睡到上午十一點多,有的到下午二三點,才勉強從床上爬起來,還一面大打哈欠,一面用鼻音罵小護兵買點心不在行。起床后,大家就爭著找據點,一排排蹲在廊檐下階沿間刷牙,隨后開飯,有的每頓還得喝二兩燒酒,要用燒臘香腸下酒。飯后就起始過癮。可是這些老鄉半夜里過足癮時,卻精神虎虎,瀟灑活潑簡直如呂洞賓!有些年逾不惑,前清讀過些《千家詩》和《古文筆法百篇》《隨園詩話》《聊齋志異》的,半夜過足癮時,就在煙燈旁朗朗地誦起詩文來。有的由《原道》到前后《出師表》《圓圓曲》,都能背誦如流,一字不茍,而且音調激昂慷慨,不讓古人。有的人又會唱高腔,能復述某年月日某戲班子在某地某廟開鑼,演出某一折戲,其中某一句字黃腔走板的事情,且能用示范原腔補充糾正,其記憶力之強和理解力之高,也真是世界上稀有少見。又有人年紀還不過三十來歲,由于短期委派出差當催煙款監收委員,貪污得幾百兩煙土,就只想娶一房小老婆擺擺闊,把當前計劃和二十年后種種可能麻煩都提出來,和靠燈同事商討辦法的。有人又到處托人買《奇門遁甲》,深信照古書中指示修煉,一旦成功,就可以和濟公一樣飛行自在,到處度世救人,打富濟貧。且有人只想做本地開糖房的贅婿,以為可以一生大吃酥糖糍粑。真所謂“人到一百,五藝俱全”,信仰愿望,無奇不有,而且居多還想得十分有趣。全是煙的催眠麻醉結果。 這些人照當時習慣,一例叫作 “師爺”。從這些同事日常生活中,我真可說是學習了許多許多。 此外,又還有個受教育對我特別有益的地方,即一條河街和河碼頭。那里有幾十家從事小手工業市民,專門制作黃楊木梳子、骨牌、棋子和其他手工藝品,生產量并不怎么大,卻十分著名,下行船常把它帶到河下游去,越湖渡江,直到南北二京。河碼頭還有的是小鐵匠鋪和竹木雜貨鋪,以及專為接待船上水手的特種門戶人家,經常還可從那里聽到彈月琴唱小曲琤琤琮琮聲音。河灘上經常有些上下酉水船只停泊,有水手和造船匠人來人去。雖沒法和這些人十分相熟,可是卻有機會就眼目見聞,明白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和他們可說的話,也似乎比同事面前多一些,且借此知道許許多多河碼頭事情。兩相比較下,當時就總覺得這些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生活,比起我們司令部里那些“師爺”或“老爺”,不僅健康得多,道德得多,而且也有趣得多。即或住在背街上,專為接待水手和兵士的“暗門頭”半開門人物,也還比師爺、老爺更像個人。這些感想說出來當然沒有誰同意,只會當我是個瘋子。事實上我在部分年輕同事印象中,即近于有點瘋頭瘋腦。 我體力本來極差,由于長時期營養不良,血液缺少黏合力,一病鼻子就得流血,因此向上爬做軍官的權勢欲沒有抬頭機會。平時既不會說話,對人對事又不會出主意,因此做參謀顧問機會也不多。由于還讀過幾本書,知道點詩詞歌賦,面前一切的刺激和生活教育,不甘隨波逐流就得講求自救,于是近于自衛,首先學堅持自己,來抵抗生活行為上的同化和腐蝕作用。反映到行為中,即盡機會可能頑強讀書,擴大知識領域。湊巧當時恰有個親戚卸任縣長后,住在對河石屋洞古廟里作客,有半房子新舊書籍,由《昭明文選》到新小說,什么都有,特別是林譯小說就有一整書箱。狄更斯的小說,真給了我那時好大一份力量! 從那種情形下,我體會到面前這個社會許多部分都正在發霉腐爛,許多事情都極不合理,遠比狄更斯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英國社會還野蠻惡劣。一切像是被什么人安排錯了,得有人重新想個辦法。至于要用一個什么辦法才能恢復應有的情況?我可不知道。兩次社會革命雖在我待成熟生命中留下些痕跡,可并不懂得第三回社會大革命已在醞釀中,過不多幾年就要在南中國爆發。因為記起“詩言志”的古義,用來表現我這些青春期在成熟中,在覺醒中,對舊社會,對身邊一切不妥協的朦朧反抗意識,就是作詩。大約有一年半時間,我可能就寫了兩百首五七言舊體詩。呆頭呆腦不問得失那么認真寫下去,每一篇章完成卻照例十分興奮。有時也仿蘇柳體填填小詞,居然似通非通能綴合成篇。這些詩詞并沒有一首能夠留下,當時卻已為幾個迎面上司發生興趣,以為“人雖然有些迂腐,頭腦究竟還靈活,有點文才”。還有個拔貢出身初級師范校長,在我作品上批說“有老杜味道”,真只有天知道!除那書記長是我的經常讀者外,另還有個胖大頭軍法官,和一個在高級幕僚中極不受尊敬,然而在本地小商人中稱“智多星”的顧問官,都算是當年讀我作品擊節贊許的大人物。其實這些人的生活就正是我諷刺的對象。這些人物,照例一天只是陪伴司令老師長坐在官廳里玩牌、吃點心、吸煙、開飯喝茅臺酒,打了幾個飽嗝后,又開始玩牌……過日子永遠是這么空虛、無聊。日常行為都和果戈理作品中人物一樣,如漫畫一般, 甚至于身體形象也都如漫畫一般局部夸張。這些人都讀過不少書,有的在辛亥時還算是維新派,文的多是拔貢舉人,武的多畢業于保定軍校,或湖南弁備學校。腐化下來,卻簡直和清末舊官僚差不多,似乎從沒思索過如何活下來才像個人,全部人生哲學竟像只是一個“混”字。跟著老師長混,“有飯大家吃”,此外一切廢話。 一九三五年左右,我曾就這些本地“偉人”生活,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名叫《顧問官》,就是為他們畫的一幅速寫相,雖十分簡單,卻相當概括逼真。當時他們還在做官,因擔心筆禍,不得不把故事發生地點改成四川。其實同樣情形,當時實遍布西南,每省每一地區都有那種大小軍閥和幕僚,照著我描寫的差不多或更糟一些,從從容容過日子。他們看到時,不過打個哈哈完事,誰也不會在意。 我的詩當時雖像是有了出路,情感卻并沒有真正出路。因為我在那些上司和同事間,雖同在一處,已顯明是兩種人,對于生存意義的追求全不相同,決裂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沒有一種外來的強大吸引力或壓力,還是不可能和那個可怕環境決絕分開的。在一般同事印象中,我的“迂”正在發展,對社會毫無作用,對自身可有點危險,因為將逐漸變成一個真正瘋子。部隊中原有先例,人一迂,再被機靈同事尋開心,想方設法逗弄,或故意在他枕下鞋里放條四腳蛇,或半夜里故意把他鬧醒,反復一嚇一逗,這同事便終于瘋了。我自然一時還不到這個程度。 真正明白我并不迂腐的,只有給我書看那個親戚。他是本縣*后一個舉人,名叫聶仁德,字簡堂,作的古文還曾收入清代文集中,是當時當地唯一主張年輕人應當大量向外跑,受教育、受鍛煉、找尋出路的一個開明知識分子。 我當時雖盡在一種孤立思維中苦悶掙扎,卻似乎預感到,明天另外一個地方還有份事業待我去努力完成。生命不可能停頓到這一點上。眼前環境只能使我近于窒息,不是瘋便是毀,不會有更合理的安排。我得想辦法自救,但一時自然還是無辦法可得。 因為自己寫詩,再去讀古詩時,也就深入了一些。和青春生命結合,曹植、左思、魏征、杜甫、白居易等人對世事有抱負有感慨的詩歌,比起描寫景物、敘述男女問題的作品,于是覺得有斤兩有勁頭得多。這些詩歌和林譯小說一樣,正在堅強我、武裝我,充實增加我的力量,準備來和環境中一切作一回完全決裂。但這自然不是一件簡單事情。到這個部隊工作以前,我曾經有過一年多時間,在沅水流域好幾個口岸各處漂流過,在小旅館和機關做過打流食客,食住兩無著落。好容易有了個比較固定的職業,要說不再干下去,另找出路,當然事不簡單。我知道世界雖然盡夠廣大,但到任何一處沒有吃的就會餓死。我等待一個新的機會。生活教育雖相當沉重,但是卻并不氣餒,只有更加堅強。這里實在不是個能待下去的地方,中國之大,一定還有別的什么地方比這里生存得合理一些。孟子幾句話給了我極大鼓舞,我并沒有覺得有個什么天降大任待擔當,只是天真爛漫地深深相信老話說的“天無絕人之路”。一個人存心要活得更正當結實有用一點,是決不會輕易倒下去的。
螢火續流光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曾于1987年、1988年兩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自1924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一生創作經典作品80余部,代表作品中長篇小說《邊城》《長河》,小說集《阿黑小史》《月下小景》《虎雛》,散文集《湘行散記》《湘西》等,歷史研究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美學精選集《沈從文談中式美學》。沈從文的文字詩意單純,為人稱道,蜚聲中外文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