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隨筆集:回到何處,去往哪里(“悅讀”文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172692
- 條形碼:9787536172692 ; 978-7-5361-726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隨筆集:回到何處,去往哪里(“悅讀”文叢) 本書特色
看得出陳艷敏沉浸于書,不為功利、不為炫耀,純粹就是一種歡喜。因為讀得多,便思緒翩翩,有感而發,把這歡喜也傳遞給我們。 讀這般純粹的、以拓展自我境界為指歸的札記,會讓我們的閱讀,也漸漸地歡喜起來。 ——陳建功(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
隨筆集:回到何處,去往哪里(“悅讀”文叢) 內容簡介
《隨筆集:回到何處,去往哪里(“悅讀”文叢)》是讀書隨筆集,以中外散文經典為解讀對象,以人文、藝術為主題和主線,通過對汪曾祺、賈平凹、陳建功、馮驥才、劉再復、楊絳、周國平、蔣勛、王鼎鈞、顧城、祝勇、寧肯、陳從周、謝其章、周華誠、林達、雨果、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弗里德里!ねつ岵、E.M.齊奧朗、讓-保羅·薩特、蕭伯納、愛蘭·黛麗、阿伯拉爾、泰戈爾、讓-保羅·薩特、亨利·戴維·梭羅、蕾切爾·卡森、華盛頓·歐文、伊莎朵拉·鄧肯、岡倉天心、高村光太郎、顧彬等中外知名文學家、藝術家散文經典的全面解讀,多側面、多角度展示書籍所承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性光輝。
隨筆集:回到何處,去往哪里(“悅讀”文叢) 目錄
由其文而愈見其人
——讀陳建功《默默且當歌》
滄桑歷盡風骨在
——讀陳建功《歲月拾荒》
生命樸初的燭臺
——讀錢理群《錢理群的另一面》
平易中,有大風景
——讀馮驥才《書房一世界》
“四駕馬車”驅動前行
一讀馮驥才《鶴頂鳳冠》
一路玩耍,自在獨行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
明志,銘記
——讀楊絳《干校六記》
千帆過盡,一切成空
——讀王鼎鈞《左心房漩渦》
一邊創作,一邊思考
——讀周國平《人與永恒》
回到源頭,擁抱本初
——讀周國平《生命本就純真》
有畫,有情,有陽光
——讀蔣勛《無關歲月》
安居池上,回到原點
——讀蔣勛《池上日記》
大拆大建中的心痛與心傷
——讀祝勇《十城記》
回到何處,去往哪里
——讀寧肯《北京:城與年》
七年,忘不了的城
——讀汪曾祺《昆明的雨》
慈誠的守候,信仰的力量
——讀肖林、王蕾《守山》
在生活的內部去生活
——讀陳濤《在群山之間》
道不盡的淵源
——讀汪曾祺等《文人與花》
融入自然山水中
——讀陳從周《園林清話》
人生如寄,借山而居
——讀二冬《借山而居》
靜心消磨,悠然南山
——讀周華誠《一飯一世界》
清澈如許,歡喜如初
——讀周華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回歸的行走
——讀周華誠《素履以往》
不堪的過往,紛繁的當下
——讀鄒仲之《感懷上海》
借著光的指引
——讀小馬哥《我走了很遠的路,才來到你的面前》
……
第二輯 我行我素,自在生活
隨筆集:回到何處,去往哪里(“悅讀”文叢) 節選
在西安,這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祝勇深感要找到一座100年以上的老房子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摩天大樓正取代被世代居住的古宅,改變了城市的結構與氣脈,破壞了城市的文化和底蘊,除了給開發者帶來可觀的利潤,并未為這座城市增添全新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者成為古城的破壞者,在利益的引誘下欲罷不能。那個金戈鐵馬、風雅流麗的十三朝古都,已經隨著拔地而起的新城市悄然消失! ≡诔啥,承載著巴蜀世代生活方式和獨特歷史的寬窄巷子也將拆除的消息使祝勇陷入迷茫,在那里,他看到于時間的逼迫下,老房子一再退出自己的陣地,在自家老宅的廢墟里打麻將的成都人,正在抓住*后的機會眷顧著老院的安閑,留戀著即將逝去的美好時光,挽留著世代養成的生活方式! ≡趶V州,祝勇已經難以尋到西關大屋的線索和“西關小姐”的面容,他看到的,是工地、廢墟以及新貴般的高樓正共同組成大開發時代的話語體系,以瘋狂的態勢向四周擴張,現實中的城市像是一個不斷生長的工地,以煙塵與噪聲來炫耀自身的存在。 在昆明,在“*后的順成街”,祝勇看到“*深的痛苦來自那些房子的主人”,因為“在這個無比勢利的年代里,房子的主人早已被忽略不計”。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們盜竊了別人的自由,連起碼的客氣都不表示一下,它們用君臨一切的威嚴來證明自身的合理性。” 在海口,老城雖因這個城市尚未為新城擴張做足準備而被暫時保留了下來,但祝勇看到一些新的建筑已被強加進去,連同它所代表的意識形態——比如簡單、方便、快捷,唯一缺乏的是審美,“它們以特有的話語方式對史詩進行改寫,使其變得庸俗、實用和淺白,似乎在表明除了吃喝拉撒之外,生活再也不需要別的內容了。” 走訪完上述城市,祝勇又將目光轉向海外。在京都,他看到“固執里帶著一股邪氣”的京都堅守著古老的美,“從東福寺‘二門’樓頂向西北眺望,我看到大片的木屋參差羅列,仿佛大地上生長的樹。京都是由樹變的,所以整座城市都浸透著汁液的清香!痹诩~約,這個“沒有陽光的城市”里,他看到那些被摩天大樓擠出的“空中道路”彼此孤立,互不銜接,為了瓜分更多的陽光而像吃了興奮劑一樣瘋狂生長,同時又在水晶宮般的現代建筑外殼下,發現了一個隱藏其中的悠久、優雅的紐約——那占絕對壓倒性優勢的老式洋房以及纏繞在花崗巖上的藤蔓和花朵所代表的紐約,在古老的街巷和各式各樣的老房子中,他看到了建筑與大地、自然以及生命的聯結,聽到人與自然、與生命、與自我的對話。祝勇說:“將‘古老’一詞用于美國,顯得有些幽默,但事實是,古老的事物在紐約仍然存活著,精力旺盛。” 將視線重新轉回到周遭,在目睹了太多殘酷的現實之后,祝勇先生感慨:“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國家的建筑像中國一樣始終處于大規模的動蕩之中,仿佛有一只手在始終轉動著城市的魔方!彼麑Α耙哉l的標準進行全球化”進行反思,認為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是一個誰來“化”的問題,如同所有動聽的詞匯一樣,這也是全球化值得懷疑的地方。“作為一種專制,全球化旨在剝奪人們的選擇的權利,人們將被迫接受一種強加的生活,作為交換,人們被許以某些好處!眳s很可能又以某種隱蔽的方式殘害人們,“因而,對于任何一種推薦而來的真理,我們都不應輕信!睊侀_人們是否心甘情愿,拋開世道是否公平合理,那些以傲慢的姿態拔地而起的高樓又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呢?祝勇先生說:“現代建筑則使人陷入一種囚徒般的生活——每個人被分割在封閉的空間里,樓房里沒有公共場所,人們通過在空中亂舞的手機信號來傳送信息,F代建筑表明了人類智慧的枯竭,人類沒有找到一種安頓自身的更好的方式,但他們卻對前人的智慧不屑一顧!薄 ‘斅牭阶S孪壬f:“對老房子的拆除通常是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名義下進行的,但實際上卻是對居住者進行的一次巧妙的置換!蔽以俑型硎懿贿^了,因為此時的父母和姐姐正在我的家鄉為保不住自己的家和房子而心痛。姐姐購買的剛剛建了十幾年的商品房和輪椅上的父親含辛茹苦親手建的自家的三層樓房都將被當作“棚戶”,以棚戶房遠低于市場的低價被強行拆除、置換和改造,他們獲得的補償款將無法回購開發商即將在原址上重建的以市場價出售的商品房——如此的置換,實質不是剝奪又是什么呢?而此時,年邁的父親和已退了休的姐姐也不得不為尋找自己安身的去處而操心和發愁! ∥仪安痪没乩霞,看到我打小生活的縣城儼然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到處都在大拆大建之中,一邊是開發者的欲望與豪情,一邊是居家百姓的無奈與感傷,重返家鄉的我,往昔的記憶也早已無處安放……我多年不見的老領導老局長不無遺憾地對我說,他廣播局家屬院的家也以不容商量的理由和補償被拆除了,年過八旬的他和老伴被迫離開家園,曾為尋找新的住處四處奔波,一籌莫展,為此還生了一場病,至今精神失落,話語間流露著抹不去的傷感,腿腳也已有些不便。此情此景,唯有愛莫能助的無奈! 《夷兀肯麓卧倩丶視r,家也將再不是家,家再不存在了! ∵@些,都和祝勇先生通過十城的走訪看到的情景沒有二致。在古都西安,他看到不愿離開的老百姓請求政府允許他們自行修繕和保護世代居住的老宅,因為他們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氛圍里,愿意與鄰里低頭不見抬頭見,“他們對那些房子充滿理解,或者說,他們與老房子是一體的,離開老房子,他們就像根須離開土地一樣無法生存!倍切┮呀泴懮系摹安稹弊值睦戏孔樱磥硪矊⒉怀鲆馔獾刂淮嬖谟谖淖趾湍z片里。在天津,當他在千瘡百孔的老房子里嗅到煮飯的芳香,他發現“這并非因為他們對過去生活的頑固偏好,而是因為他們無處可去”。在北京,當他看到胡同口滿含淚水的老太太,知道了“他們以不同的方式遭到欺騙,而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許諾成為謊言,居住者遭到背叛”。在昆明,在拆遷隊的圍剿下,78歲的老人和她的老姐妹們不走是因為她們無處可去,因為“那一點可憐的拆遷補貼在日新月異的昆明城里買不到一間新屋,更重要的是因為她們已經在這里住了至少50年,這條街已經成為她們記憶的載體,如果連記憶也被剝奪,她們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隨筆集:回到何處,去往哪里(“悅讀”文叢) 作者簡介
陳艷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編審。著有隨筆集“書之愛”叢書《書中歲月》《紙上情懷》,“書文化”系列叢書《書與人:隨遇而讀,自在歡喜》《書與城:家的記憶,生命的河》《書與生活:錦上添花,生活很美》《書與藝術:為美而生,與美同在》,“漫漫經典情”叢書《藝術卷:美輪,美奐》《文學卷:且行,且歌》《哲學卷:覺知,覺醒》《自然卷:安然,安在》,“箋邊瑣記”叢書《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時光》《那些地方》,以及《紫竹筆記:我的園子,我的花》《讀懂美國:行走在現實與書本之間》等。同時修習國畫,作品入選“首屆中國作家書畫展”“當代五十位中青年作家書畫展”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