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課程與教學視野中的大學教師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72476
- 條形碼:9787500472476 ; 978-7-5004-7247-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課程與教學視野中的大學教師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范疇聚集在課程與教學視野中的大學教師這一研究領域,試圖從課程與教學的視角分析大學教師的課程能力和教學學術水平,并對我國大學教師在此方面的基本狀況做一總結,據此提出提高我國大學教師課程能力與教學學術水平的途徑與措施,以期望達到提高我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之目的。
本書是關于研究“”的專著,書中從課程與教學的視角分析大學教師的課程能力和教學學術水平,并對我國大學教師在此方面的基本狀況做一總結,據此提出提高我國大學教師課程能力與教學學術水平的途徑與措施,以期望達到提高我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之目的。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課程與教學視野中的大學教師研究 目錄
**章 大學教師職業發展
**節 大學與大學教師職業的發展
一 國外大學的發展與大學教師職業的發展
二 中國大學的發展與大學教師職業的發展
第二節 大學教師職業的變化
一 時代發展趨勢對大學的影響
二 大學教師職業的變化趨勢
第二章 課程視野中的大學教師
**節 大學教師與課程
一 大學教師與課程的關系
二 課程改革中大學教師的作用
三 課程運作中大學教師的權利
第二節 大學教師的課程意識
一 課程意識的含義
二 大學教師的課程意識在課程運作中的作用
三 現代大學教師的課程意識
四 大學教師課程意識的生成
第三節 課程領域中大學教師的能力
一 大學教師的課程研究能力
二 大學教師的課程編制能力
三 大學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
四 大學教師的課程管理能力
五 大學教師的課程評價能力
六 大學教師課程能力的發展階段
第四節 課程視野中的系主任
一 課程領域中系主任的角色行為分類
二 課程運作中系主任應具備的能力
三 課程運作中系主任面臨的困難與壓力
第三章 教學視野中的大學教師
**節 大學教學的學術性
一 大學教學的學術性
二 大學中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現狀與成因
第二節 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
一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內涵
二 學術性教學的**條件
三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評價
一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評價的內容
二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評價體系的設計
三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評價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提高大學教師的課程能力與教學學術水平的途徑
**節 大學教師課程能力與教學學術水平的實際狀況
一 大學教師課程能力的現狀分析
二 課程運作中系主任應具備能力的實際狀況
三 我國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現狀分析
第二節 提高大學教師的課程能力與教學學術水平的途徑
一 國家應完善大學教師資格制度
二 國家和學校應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三 改革大學教師的職前培養制度
四 改革大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制度
五 改革大學教師教學工作量的計算方法
六 加強相關理論研究
七 完善大學基層教學組織
八 加強大學教師隊伍建設
九 教師自我完善是提高自身課程能力和教學學術水平的關鍵
十 提高系主任在課程領域中的能力與水平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1 《提高大學教師教育與教學技能研究》調查問卷(普通教師問卷)
附錄2 《提高大學教師教育與教學技能研究》調查問卷(系主任問卷)
附錄3 大學生對大學教學和大學課程滿意度調查問卷
附錄4 廈門大學教師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及聘任考核標準
后記
課程與教學視野中的大學教師研究 節選
**章 大學教師職業發展
**節 大學與大學教師職業的發展
一 國外大學的發展與大學教師職業的發展
公元前5世紀左右,由于古希臘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產生了具有大學特征的機構——學園。在中世紀的社會環境中大學各個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并受經院哲學的影響很深。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牧師、醫生、律師和教師等職業人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都是圍繞著宗教神學來進行,神學是*高層次的學問;教學的心理學基礎是以神學官能心理學為主;教學方法是充滿經院氣息的辯論法,但這種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理性思維方法為特征的辯論教學方法,直到18世紀仍然是大學中主要的教學方法之一。中世紀的大學教育主要以傳播社會科學為主,大學教育的指向主要是泛人類以及人類以外的東西。當時的大學教師也是單一的個體,實施的是貴族對貴族的教育。因此,準確地說古希臘時代的“學園”只具備了大學的某些特征,還不完全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學園”的教師屬于大學教師
的萌芽。
近代意義的大學起源于中世紀的教師與學生行會,*早的近代大學出現于12世紀的意大利、法國和英國。中世紀以行會起家的大學多半是以培養牧師、僧侶、醫生、律師等為目的,其作用僅僅是保存和傳授人類已有的知識與文化。此時的大學與古希臘的“學園”相比,仍然具有明顯的宗教和經院神學色彩,仍然是教會活動的地方,大學的課程、教學方法充滿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因此傳播了,種思想、知識與學問,尤其是傳播宗教思想、知識與學問,是當時大學教師的唯一職責。這種以教學為中心的傳統一直保留到19世紀末期。當時教師職業被認為是與牧師一樣神圣的職業,歷史學家本迪特曾對此做過評述,“雇傭教師并非根據其學術能力或成就,而是根據其對宗教的承諾”。
……
課程與教學視野中的大學教師研究 作者簡介
張艷輝,女,吉林長春人。1996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攻讀碩士,1999年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1999—2005年在大連教育學院從事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工作期間,于2001年考入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高校課程與教學理論、繼續教育。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