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超值優惠券
¥50
滿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場圖書通用(淘書團除外)

不再提示
關閉
圖書盲袋,以書為“藥”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文化人的人情脈絡

文化人的人情脈絡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02-01
開本: 16開 頁數: 317
讀者評分:4.4分5條評論
本類榜單:文化銷量榜
中 圖 價:¥25.9(7.2折) 定價  ¥36.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暫時缺貨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文化人的人情脈絡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145078
  • 條形碼:9787802145078 ; 978-7-80214-507-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人的人情脈絡 內容簡介

民國人物處身風氣甫開、新舊交替之際,思想學識愈見豐富,交游酬酢益為廣闊,肆意性情,常引后人神往。本書選取民國文化人的社交生活片段,按照一對一的關系行文,分為友朋、婚戀、上下、敵對等不同單元,勾勒出民國文化人的人情地圖,于細節處見人情冷暖,從小事看前輩風范,備案民國文化人的社交網絡,梳理人脈關系,管窺學界風云……

文化人的人情脈絡 目錄

親屬
手足情拒絕后門——丁文江與丁文淵
親情厚誼成美談——馮友蘭與馮沅君
冷卻的手足情——魯迅與周作人
江陰的“劉氏三杰”——劉半農與劉天華和劉北茂
光耀史冊的黎氏兄弟——黎錦熙與黎錦暉
未了的姑侄情——汪靜之與曹誠英
子承父業的小說家——陳蝶仙與陳小蝶
父親勸她不必上大學——林語堂與林太乙
仕途蹭蹬結金鑾——李鴻章與張佩綸
我國兒童電影的代表——鄭正秋與鄭小秋
無可挽回的遺憾——陳歌辛與陳鋼
倫敦大學的校友——伍光建與伍蠡甫
一次痛打,改“邪”歸正——錢基博與錢鐘書
對女兒“無為而治”——楊蔭杭與楊絳
祖孫三代的輝煌——陳寶箴與陳散原和陳寅恪
斗爭前沿的“父子兵”——聞一多與聞立鶴
婚戀
靈犀相通的知己——丁玲與馮雪峰
情到深處甘為妾——康有為與何旃理
夫唱婦隨的恩愛夫妻——梁啟超與李惠仙
“發乎情,止乎理”——梁啟超與何蕙珍
遵從母命的婚姻——胡適與江冬秀
“此時君與我,何處更容他?”——胡適與韋蓮司
牽心動魄的愛——胡適與曹誠英
擦出愛的火花——胡適與徐芳
未能如愿的閨中密友——胡適與洛維茨
“長相思,淚難干”——梁實秋與程季淑
偶然邂逅的戀情——梁實秋與韓菁清
母親包辦的婚姻——魯迅與朱安
愛,在水到渠成時——魯迅與許廣平
單戀的悲哀——吳宓與毛彥文
“又愛又恨”的“怨偶”——梁宗岱與沉櫻
“你是我的感情歸宿”——胡風與梅志
甘愿為愛作出犧牲——朱自清與陳竹隱
閃電婚姻不久長——郁達夫與王映霞
她給了他詩的靈感——郭沫若與安娜
延續了姐姐的“情”——郭沫若與于立群
顛沛流離的戀情——郭沫若與安琳
“佩玉鏘鏘,洵美且都”——邵洵美與盛佩玉
異邦人的婚外情——邵洵美與項美麗
表兄妹結為連理——羅烽與白朗
他忽視了妻子的人格——戴望舒與穆麗娟
沒有真愛的結合——徐志摩與張幼儀
未能兌現的愛——徐志摩與林徽因
身陷囹圄,夫妻離散——謝冰瑩與符號
婚禮上咬破手指寫血書——謝冰瑩與賈伊箴
一枚胸針定了情——蕭乾與文潔若
合作默契生戀情——梅蘭芳與孟小冬
心存感激,以身相許——杜月笙與孟小冬
亡命私奔的同居——徐悲鴻與蔣碧微
“大慈大悲”的心跡——徐悲鴻與孫多慈
七年恩愛,終生不忘——徐悲鴻與廖靜文
“約法三章”定情緣——老舍與胡絮青
奉父母之命的“娃娃親”——茅盾和孔德沚
沒有親自保存的合影——茅盾與秦德君
相濡以沫的夫妻——巴金與蕭珊
暗礁潛伏的愛情之旅——曹禺與鄭秀
幽麗閨秀動心懷——曹禺與方瑞
“縱橫的寫遍了相思”——冰心與吳文藻
“更知何日重逢君”——石評梅與高君宇
完美婚姻秘訣:“給”與“受”——林語堂與廖翠鳳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卞之琳與張充和
孤獨早逝的愛情——李金發與朱亞鳳
愛,激發了詩的靈感——李金發與屐妲
同舟共濟的伴侶——李金發與梁智因
斬不斷,理還亂的愛——蕭三與葉華和甘露
同事一夫的歷史遺跡——馬寅初與張桂君和王仲貞
情書鋪就百年之好一羅家倫與張維楨
“秋風”與“蕭蕭葉”的默契——朱生豪與宋清如
夫唱婦隨,其樂融融——張友鸞與崔伯萍
“秋遲”銘刻心頭遺憾——張大干與李秋君
不能釋懷的異國紅顏——張大干與池春紅
如膠似漆的忘年戀—一劉海粟與成家和
愛,要道合,還要志同——李苦禪與凌嵋琳
“我的事,我做主”——徐遲與陳松
覆水難收的婚姻悲劇——葉淺予與羅彩云和梁白波
義演中迸發出愛的火花——葉淺予與戴愛蓮
倉促成婚,勉力維持——葉淺予與王人美
“人天無據,靈會難期”——費孝通與王同惠
苦命鴛鴦成眷屬——魯藜與劉西穎
伴山伴海的情誼——馮亦代與黃宗英
及時救助落難才女——蕭軍與蕭紅
顛沛流離中的伴侶——蕭紅與端木蕻良
患難與共的夫妻——吳晗與袁震
父親認可了他們的戀愛——錢鐘書與楊絳
友朋
為公義不徇私情——丁文江與胡適
“見到了一線光明”——丁玲與魯迅
大師與平民的真摯友誼一胡適與袁瓞
偶像的坍塌——梁漱溟與章士釗
一諾千金捐助革命——孫中山與張靜江
彌留之際的友情——蕭紅與駱賓基
懷柔與軟化——林語堂與蔣介石
情絕于利——林語堂與賽珍珠
提攜與感恩——林語堂與謝冰瑩
志趣道不同的同鄉同齡人——陶行知與胡適
惜才——張愛玲與柯靈
為抗日組建“老子軍”——張一麐與李根源
共事中義結金蘭——章太炎與李根源
意氣相契的東西二帝——章太炎與鄒容
“始終不渝的朋友”——巴金與蕭乾
“實秋*像一朵花”——冰心與梁實秋
反對派里的同情者——梅蘭芳與胡適
同行相惜——梅蘭芳與卓別林
藝術無國界——梅蘭芳與泰戈爾
忘年交——梅蘭芳與吳清源
志趣相投——梅蘭芳與張謇
送風——梅蘭芳與豐子愷
戲觀一致——程硯秋與徐悲鴻
解怨——程硯秋與田漢
工作中結成摯友——程硯秋與吳祖光
一見如故——程硯秋與賀龍
他們的友誼經得起考驗——沈從文與巴金
合說相聲演“帽戲”——梁實秋與老舍
附庸風雅的黑老大——章太炎與杜月笙
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瞿秋白與魯迅
建立在“魯迅關系”上的友情——彭真與蕭軍
相交相憶五十年——曹聚仁與周作人
大膽嘗試用新人——胡適與沈從文
雪中送炭的情誼——老舍與趙家璧
他們一起編教材——沈叢文與楊振聲
落魄時的忘年交——陳獨秀與臺靜農
敬與親如叔侄——張愛玲與胡適
友誼之路不平士日——陳硯秋與俞振飛
敬醋并存——張愛玲與蘇青
“爬翁”啟發他寫小說——魯迅與錢玄同
同聲相應的作家———魯迅與茅盾
胡適愛才,一廂情愿——翁文灝與胡適
是摯友,也是諍友——洪深與鄭正秋
“和稀泥”的朋友——趙清閣與沉櫻
《阿Q正傳》的催生者——魯迅與孫伏園
有朋自愛儷園來——柯靈與李恩績
十七年爾汝舊交——劉半農與周作人
難得的知己——馬敘倫與章太炎
師生
“實在只有先生一人”——章太炎與周作人
受恩知報的門生——周作人與廢名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作人與俞平伯
從爭辯到共鳴——周作人與梁實秋
“相逢一笑泯恩仇”——梁漱溟與馮友蘭
兩度求師——呂鳳子與徐悲鴻
創始之功不可沒——胡適與馮友蘭
心有靈犀一點通——胡適與吳景超
心靈默契,詩句傳情——胡適與楊振聲
師生、朋友和論敵——胡適與瞿秋白
獎掖史學才俊——胡適與吳晗
是師生,也是同仁——胡適與廢名
信賴、扶植與推薦——魯迅與周文
注意分寸的交往——魯迅與馬玨
關系密切的得意門生——魯迅與胡風
先生鼓勵她寫作——魯迅與陳學昭
道不同而與之相謀——魯迅與廢名
慷慨解囊,資助流亡作家——魯迅與蕭軍、蕭紅
師生情,深似海——魯迅與臺靜農
拳拳難忘的師生情——郁達夫與劉大杰
培養了我國**個女編劇——洪深與趙清閣
啟蒙導師與摯友——鄭振鐸與王任叔
受到無辜的株連——胡風與綠原
“一日為師,終身敬之”——何其芳與俞平伯
給老師當紅娘——丁玲與瞿秋白
相攜相助的師友——朱湘與徐霞村
拜師學詩——蘇曼殊與章太炎
“世壽所許,定當遵囑”——李叔同與豐子愷
不罵不相識——章太炎與黃侃
得一知己,可以無憾——臧克家與聞一多
“伯樂”的眼力——包天笑與周瘦鵑
“老夫子”為她取藝名——鄭正秋與宣景琳
我國**個“電影皇后”——鄭正秋與胡蝶
舉薦
悉心呵護青年才俊——胡適與楊振寧
熱心編輯與“鬼才作家”——施蟄存與穆時英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徐志摩與沈從文
鼓勵與舉薦——老舍與許地山
生活無著時的援手——馮鏗與馬寧
“何必低首求同群”——陳師曾與齊白石
獎掖青年的好范例——郭沫若與傅抱石
鄉黨
摯友反目,分道揚鑣——丁玲與沈從文
沒有蔡元培就沒有魯迅——蔡元培與魯迅
他們有共同的話題——魯迅與馮雪峰
是同鄉,也是同窗——馮雪峰與姚蓬子
攜手進行教育實驗——葉圣陶與王伯祥
扶植與關懷——巴金與羅淑
難忘的鄉黨情懷——巴金與艾蕪
若無覲莊,定無《嘗試集》——胡適與梅光迪
五次同事的好同窗——李何林與李霽野
同道
志同道合結成忘年交——陳布雷與宋教仁
校長為教師謊報學歷一蔡元培與陳獨秀
《悲慘世界》首譯者——陳獨秀與蘇曼殊
同道之誼真情綿綿——康有為與張元濟
不尋常的見義勇為——李大釗與陳獨秀
一份雜志締結的終生友誼——李大釗與章士釗
善意的嘲笑——梁啟超與胡適
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與趙元任
從保皇派到共產黨員——楊度與李大釗
友情真摯光照日月——李大釗與周作人
恩人變仇敵——蕭乾與曹禺
難得的三次相處——聞一多與梁實秋
沒有卸掉的精神包袱——胡風與巴金’
宗派情緒的惡果——胡風與周揚
忘年交成了陌路人——胡風與舒蕪
關系密切的得意門生——胡適與魯迅
不忘舊情的朋友——胡適與陳獨秀
志不同者,道難合——胡適與周作人
他們都喜歡拜倫的詩——魯迅與蘇曼殊
共同耕耘俄蘇文學——魯迅與孟十還
“為著同一的目標”——郭沫若與魯迅
困頓之時得救助——沈從文與郁達夫
恩恩怨怨的交往——陳獨秀與劉師培
反反復復,有分有合——孫中山與章太炎
未能實現的出版宏愿——魯迅與張靜廬
幕后的高參——梅蘭芳與齊如山
舞臺演出,渾然天成——梅蘭芳與余叔巖
《夜來香》的緣分——黎錦光與李香蘭
雪中送炭的情誼——老舍與趙家璧
啟蒙導師與摯友——鄭振鐸與王任叔
創造社的兩位元老——郭沫若與張資平
意氣相投,情同手足——李叔同與夏丐尊
因誤會而反目——魯迅與林語堂
一面之緣——陳云與魯迅
因自尊而疏遠——胡風與蕭紅
冰釋前嫌攜手戰斗——魯迅與馮乃超
寬容化解了矛盾——胡適與郁達夫
因女師大風潮而反目——周作人與陳西瀅
他們演出了“雙簧戲”——錢玄同與劉半農
上下
槍桿子延請筆桿子——陳布雷與蔣介石
討伐到死不收兵——辜鴻銘與袁世凱
守護憲政挑戰總統——胡適與蔣介石
秀才與兵的較量——劉文典與蔣介石
政敵的玉帛之交——汪精衛與善耆
革命元老的草根情懷——吳稚暉與蔣介石
纖筆一支誰與似?——毛澤東與丁玲
建立在“魯迅關系”上的友情——彭真與蕭軍
帶著大家前進的向導——周恩來與郭沫若
少年中國學會的小勤務——李大釗與秦德君
無權拆獄空嘆息——潘漢年與楊帆
解聘違紀名教授——聞一多與劉文典
對立
意氣之爭釀惡果——劉師培與章太炎
目標不同絕難相謀——梁啟超與袁世豈
兩位宗師的論戰——章太炎與康有為
政見各異難共處——章太炎與梁鼎芬
實現南北統一的努力——李大釗與吳佩孚
同門異戶的“芥蒂”——周揚與丁玲
志不同,道也不合——黃侃與胡適
受鄙視的后生——章太炎與胡適
愿長相親不相鄙——章士釗與胡適
錦雞,總是漂亮的鳥類——周揚與馮雪峰
文人相輕?——林語堂與曹聚仁
展開全部

文化人的人情脈絡 節選

親屬
手足情拒絕后門——丁文江與丁文淵
丁文江26歲那年從英國留學回國后在上海教書,從此他開始取得個人收入,并立即擔負起贍養父母和教育兄弟的義務。他的四弟丁文淵正在德國留學,經濟完全靠他負擔。
丁文淵先是在瑞士楚里西大學,后來到德國學醫。在瑞士的時候,丁文江的同學好友曹梁廈先生任留歐學生監督處的秘書,主動對丁文淵說:“令兄不是有錢的人,不應當讓他獨自擔負你的學費。照你的學歷,你可以申請官費。現在教育部和江蘇省的官費都有空額,你不妨寫信給文江,要他設法給你辦官費。他和留學生監督沈步洲、教育部次長袁希濤、高等教育司司長秦汾都是老朋友,你又具備資格,你申請一定會被核準的。”丁文淵深知哥哥擔負他留學經費的困難,故把曹先生的好意致信其兄丁文江,要他去設法辦理官費留學。
然而丁文江卻回信告訴四弟說:“照你的學歷和我們家中的經濟狀況,當然有資格去申請。不過你應當知道,在中國,比你更聰明、更用功、更貧寒的子弟實在不少,他們就沒有像你有這樣一個哥哥能替他們擔負學費,他們要想留學深造,唯一的一條路就是爭取官費,多一個官費空額,就可以多造就一個有為的青年。他們有請求官費的需要,和你不同。你是否應當細細考慮一番,是不是還想用你的人事關系來占據一個官費空額,我勸你不必為此事費心。我既然答應擔負你的學費,如何節省籌款,都是我的事,你只要安心用功讀書就行了。”
親情厚誼成美談——馮友蘭與馮沅君
1915年,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同時還兼聽文學系名教授黃侃的課。馮友蘭喜歡詩詞,放假回到家里還經常誦詩讀文,這引起了輟學在家的小妹沅君的興趣,就請求大哥教她。馮友蘭就學著黃侃先生的樣子,選寫詩文,給她講,教她念。小妹沅君絕頂聰明,一個暑假下來,她已經不但會講、會念,而且還會寫出像六朝小賦那樣的小品文。待到第二年暑假回家,大哥發現小妹的學問更是大有長進。這時,正逢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招生,沅君聽說后堅決要去報考,她對母親表示:因上學用錢,將來出嫁的時候不要嫁妝。結果,馮沅君到了北京果然考上了,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的道路。馮沅君從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又考進了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后來又到法國巴黎大學攻讀博士,成為中國**個女研究生和**個巴黎大學文學院的女博士。馮沅君是20世紀初*早從事文學創作的女作家之一,與丁玲、凌叔華、蘇雪林齊名,后專門搞學術研究和教學。
馮友蘭、馮景蘭、馮沅君兄妹三人感情甚篤,互相尊重、互相牽掛。馮沅君從北大國學研究所畢業后,河南中州大學曾邀請她去任教。當時馮友蘭已經在中州大學擔任教席,從教課的效果看,小妹的文學要遠比大哥的哲學講得精彩。為了體諒大哥的
處境,免使大哥面臨尷尬,小妹毅然拒絕了中州大學的聘請。馮沅君留學歸國后同丈夫陸侃如一直在山東大學任教。1973年馮沅君不幸罹患結腸癌,大哥馮友蘭聞訊后心急如焚,四處尋醫問藥,并派子女宗璞、鐘越赴濟南探視。馮沅君不幸去世后,由作家、馮沅君的侄女馮宗璞起草唁電,*后由馮友蘭、馮景蘭兄弟定稿。馮沅君去世10周年,馮友蘭為此寫了一篇題為《憶沅君幼年軼事》的紀念文章,無限深情地憶及小妹幼年的往事,寄托哀思。
冷卻的手足情——魯迅與周作人
魯迅本名周樹人,與周作人、周建人是同胞兄弟。1919年2月,魯迅在北京八道灣買了一所大四合院,將母親接來,與周氏兄弟三人同住。當時,魯迅的母親年邁,夫人朱安不識字,魯迅就提出由周作人的日本籍妻子羽太信子管理家務。魯迅作為大哥,就主動將每月收入,除留些零用錢外,都如數交給羽太信子掌管。
這種安排本來是出于對羽太信子的信任,可是她一朝權在手,便變得肆無忌憚起來。她花錢大手大腳,講排場,擺闊氣,絲毫不考慮這些錢是大哥的血汗錢。因而魯迅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
周建人是經羽太信子搭橋,與她的妹妹結婚的。因為有著這層關系,羽太信子將自己的妹妹和妹夫當傭人一樣對待,指使他們干這個于那個。魯迅知道周建人老買,不甘心他在這個家里受人支配,就給蔡元培寫信,請求幫助給周建人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找個職位。這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
羽太信子變相擠走了周建人還不滿足,她還想獨占這所四合院。于是就設定陰謀向魯迅開刀了。1922年7月的一天,羽太信子又哭又鬧地對周作人說,魯迅從后窗戶偷看她洗浴!周作人本來就是對羽太信子言聽計從,唯唯諾諾,聽到她的訴說。也不細問根究,就氣呼呼地給魯迅寫了封信,信中寫道:“以后你不要到后院來!”魯迅接到此信十分詫異,親兄弟在前后院住,怎么忽然寫起信來了?他就想問個明白,可是周作人卻拒絕與他見面,更不用說弄明白原委了。無奈,魯迅一家就搬出了八道灣,魯迅的母親也跟著他一家去住。這樣,羽太信子就獨霸了八道灣這所四合院,達到了她的罪惡目的。其實,羽太信子誣蔑魯迅偷看她洗浴,完全是無中生有,指鹿為馬的陷害,八道灣后院的房屋,北窗戶很高,外有泄水溝,溝外還栽種著花卉,是根本無法靠近窗戶往屋里看的。
江陰的“劉氏三杰”——劉半農與劉天華和劉北茂
被譽為“江陰劉氏三杰”的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是我國的現代文化名人。他們是江蘇江陰澄江鎮人。“劉氏三杰”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城鎮居民家庭。他們的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夏氏很年輕時就守寡。自己孤單一人,就從丈夫的堂兄膝下過繼了一個男孩,取名劉寶珊。以自家微薄的財力培養他讀書識字。幾年后的一個冬天,夏氏外出時,忽然聽到河邊有嬰兒啼哭,她覺得很蹊蹺,到河邊一看,原來是包裹得很嚴實的一個女棄嬰在啼哭。看樣子出生也不過一個月左右,就抱回家撫養。這個女嬰長大后,就成了劉寶珊的童養媳。又過了幾年母親給他們圓了房,劉寶珊夫婦先后生養了三個兒子,長大后都成為教授級的名人——劉氏三兄弟。
大哥劉半農生于1891年,本名劉壽彭,后更名劉復,字半農,號曲庵。12歲開始讀小學,15歲進入常州中學讀初中和高中。學習勤奮,愛好文學,造詣很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學校停辦,他中斷學業,參加軍隊作文牘工作。第二年來到上海,擔任《中華時報》和中華書局編輯,并開始為《青年》(即《新青年》的前身)寫稿,因此受到陳獨秀的重視。陳獨秀到北大擔任文科學長后,于1917年舉薦劉半農為北大預科教授,并成為《新青年》的編輯之一。在教學之余,他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發表了很多批判舊禮教、舊文學的文章,同時也創作了一些白話詩。為新文化運動搖旗吶喊,做了很多工作。但因為他沒有高深的學歷(差一年沒有高中畢業),被胡適等人看不起,處處與他為難。為此,他于1920年赴歐洲留學。1925年他獲得了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后繼續擔任北大國文系教授。劉半農是個多才多藝的學者,他的白話詩集《揚鞭集》、《瓦釜集》,開創了白話詩的新流派;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是我國現代漢語語言學的奠基之作,曾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大獎。他是我國**個獲此國際殊榮的語言學家。另外,他還在攝影、戲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1934年他準備按著法國語音地圖的方式,編一套《中國方言地圖》。6月份他與白滌洲、沈仲章等人帶著語音儀器,到包頭、百靈廟等地考察方言。不料在返回途中染上回歸熱,病故于北平協和醫院。
劉天華是劉氏老二,生于1895年,自幼喜歡音樂,1909年考入常州中學,被選進校軍樂隊,開始接觸到軍樂和樂器。辛亥革命爆發后,常州中學停辦,他回到江陰。為維持生計,他曾在中學當音樂教員。1915年父親去世,他自己又患病在冢,花兩毛錢買了把二胡,自學二胡,創作了二胡曲《病中吟》。第二年他被聘為江蘇省立第五中學音樂教員。此時他對民間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向民問藝人學習二胡、琵琶和古琴,還到處尋訪民間藝人采集民間音樂,獲得了很扎實的積累。
1922年劉天華被聘為北大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培養了很多有才華的學生。1930年梅蘭芳應邀赴美國演出前,為了準備出國演出音樂資料,經京劇編劇齊如山介紹,梅蘭芳請他幫助記錄京劇音樂曲牌。他用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將梅蘭芳的京劇唱腔以五線譜的形式記錄下來,印制成書,以便帶到美國散發。這本《梅蘭芳戲曲譜》在美國很受歡迎,美國音樂界開始認識劉天華,隨即邀請他訪美。為了準備訪美事宜,他累病了,不幸染上猩紅熱而不治,于1932年6月8日去世,年僅38歲。
劉天華是我國**個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國樂”的音樂家,他大膽借鑒西方音樂,改進、提高民族音樂,創作了很多首膾炙人口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不朽的二胡曲,使他成為我國二胡學派的奠基人。他還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對傳統的二胡和琵琶都進行了技術改進,擴展了音律,拓寬了表現領域,為這兩種古老的民族樂器賦予了新鮮生命。
三弟劉北茂,原名壽慈,字壽元,生于1903年,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從小喜歡音樂,特別是在兩位兄長的影響下,在讀中學時就掌握了多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
192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英語系,畢業后先后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等大學任教。北平淪陷后,他拒絕日偽政權的高薪聘請,毅然放棄英語教學,到重慶國立音樂學院教音樂。由此,他開始轉入音樂事業,決心繼承和發揚二哥劉天華的“改進國樂”的遺愿,獻身于國樂的改進、提高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中央音樂學院和安徽師大教授。到晚年,雙腿癱瘓,于1981年與世長辭。他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首二胡曲,像《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二胡獨奏曲,都成為廣為流傳的代表作。他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

文化人的人情脈絡 作者簡介

趙朕,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前中華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世界華文學會監事、唐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唐山師院學報》常務副主編。曾出版專著《臺灣與大陸小說比較論》、《面對藝術的饋贈》、《尺水興波的情愫》、《認同文化的結晶》,主編有《中國當代文學題解》、《寫作漫話》等。

商品評論(5條)
  • 主題:

    已退回了。

    2024/9/5 10:36:16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看看文人的另一面

    看看文人的另一面

    2012/8/8 20:07:16
    讀者:515***(購買過本書)
  • 主題:家學淵源,世代留香

    家學淵源,世代留香

    2012/3/28 21:25:37
    讀者:yqb***(購買過本書)
  • 主題:深切緬懷遠去的文化名人

    深切緬懷遠去的文化名人

    2012/3/28 18:27:20
    讀者:yqb***(購買過本書)
  • 主題:人太耿直,命運就不太直

    歷史的發展不是筆直向前的,一個人太耿直,命運就不太直。在周揚把持的中國文壇,派性嚴重,雖然不能拿魯迅怎么樣,但魯迅死的早,文化旗手的旗號敵不過活著的對手,魯迅周圍的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2010/11/6 22:45:17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