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水滸傳(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6001110
- 條形碼:9787806001110 ; 978-7-80600-111-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水滸傳(上下) 內容簡介
《水滸傳》是我國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全書以“官逼民反”這一主題作為線索,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小說講述了聚義水泊梁山、接受招安并*終失敗的整個過程。
水滸傳(上下) 目錄
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第六回九紋龍剪徑赤松林魯智深火燒瓦罐寺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第九回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
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第十一回朱貴水亭施號箭林沖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
第十三回急先鋒東郭爭功青面獸北京斗武
第十四回赤發鬼醉臥靈官殿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第十五回吳學究說三阮撞籌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
(下)
第五十七回徐寧教使鉤鐮槍宋江大破連環馬
第五十八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
第五十九回吳用賺金鈴吊掛宋江鬧西岳華山
第六十回公孫勝芒碭山降魔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第六十一回吳用智賺玉麒麟張順夜鬧金沙渡
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
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大名城關勝議取梁山泊
第六十四回呼延灼月夜賺關勝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六十五回托塔天王夢中顯圣浪里白跳水上報冤
第六十六回時遷火燒翠云樓吳用智取大名府
第六十七回宋江賞馬步三軍關勝降水火二將
第六十八回宋公明夜打曾頭市盧俊義活捉史文恭
第六十九回東平府誤陷九紋龍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第七十回沒羽箭飛石打英雄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
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
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
......
水滸傳(上下) 節選
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但見:
祥云迷鳳閣,瑞氣罩龍樓。含煙御柳拂旌旗,帶露宮花迎劍戟。天香影里,玉簪珠履聚丹墀;仙樂聲中,繡襖錦衣扶御駕。珍珠簾卷,黃金殿上現金輿;鳳尾扇開,白玉階前停寶輦。隱隱凈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
當有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卷簾退朝。”只見班部叢中,宰相趙哲、參政文彥博出班奏曰:“目今(現今)京師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傷損軍民甚多。伏望陛下寬恩,省刑薄稅,祈禳(祈禱以求消災)天災,救濟萬民。”天子聽奏,急敕翰林院隨即草詔:一面降赦天下罪囚,應有民間稅賦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宮觀寺院,修設好事禳災。
不料其年瘟疫轉盛。仁宗天子聞知,龍體不安,復會百官計議。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啟奏。天子看時,乃是參知政事范仲淹。拜罷起居,奏曰:“目今天災盛行,軍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愚臣意,要禳此災,可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就京師禁院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jiào,祭祀、祈禱),奏聞上帝,可以禳保民間瘟疫。”仁宗天子準奏,急令翰林學士草詔一道,天子御筆親書,并降御香一炷,欽差內外提點殿前太尉洪信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星夜來朝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御香,親將丹詔(皇帝用紅筆寫的詔書)付與(交給)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
洪信領了圣敕,辭別天子,背了詔書,盛了御香,帶了數十人,上了鋪馬,一行部從,離了東京,取路徑投信州貴溪縣來。于路上但見:
遙山疊翠,遠水澄清。奇花綻錦繡鋪林,嫩柳舞金絲拂地。風和日暖,時過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郵亭驛館。羅衣蕩漾紅塵內,駿馬驅馳紫陌中。
且說太尉洪信赍擎(jīqíng,捧持)御詔,一行人從上了路途,不止一日,來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員出郭迎接。隨即差人報知龍虎山上清宮住持道眾,準備接詔。次日,眾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龍虎山下。只見上清宮許多道眾,鳴鐘擊鼓,香花燈燭,幢幡(fān)寶蓋,一派仙樂,都下山來迎接丹詔,直至上清宮前下馬。太尉看那宮殿時,端的是好座上清宮。但見:
青松屈曲,翠柏陰森。門懸敕額金書,戶列靈符玉篆。虛皇壇畔,依稀垂柳名花;煉藥爐邊,掩映蒼松老檜。左壁廂天丁力士,參隨著太乙真君;右勢下玉女金童,簇捧(擁護)定紫微大帝。披發仗劍,北方真武踏龜蛇;靸履(拖著鞋)頂冠,南極老人伏龍虎。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階砌下流水潺湲,墻院后好山環繞。鶴生丹頂,龜長綠毛。樹梢頭獻果蒼猿,莎草內銜芝白鹿。三清殿上鳴金鐘,道士步虛;四圣堂前敲玉磬,真人禮斗(禮拜北斗星)。獻香臺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將瑤壇,赤日影搖紅瑪瑙。早來門外祥云見,疑是天師送老君。
當下上至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從,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請將詔書居中供養著。洪太尉便問監宮真人道:“天師今在何處?”住持真人向前稟道:“好教太尉得知,這代祖師,號曰虛靖天師,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龍虎山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因此不住本宮。”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詔,如何得見?”真人答道:“容稟:詔敕(詔書)權供在殿上,貧道等亦不敢開讀。且請太尉到方丈獻茶,再煩計議。”當時將丹詔養在三清殿上,與眾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執事人等獻茶,就進齋供,水陸俱備。齋罷,太尉再問真人道:“既然天師在山頂庵中,何不著人請將下來相見,開宣丹詔?”真人稟道:“這代祖師,雖在山頂,其實道行非常,能駕霧興云,蹤跡不定。貧道等如常亦難得見,怎生教人請得下來?”太尉道:“似此如何得見?目今京師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赍捧御書丹詔,親奉龍香,來請天師,要做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以禳天災,救濟萬民。似此怎生奈何?”真人稟道:“天子要救萬民,只除是太尉辦一點志誠心,齋戒沐浴,更換布衣,休帶從人,自背詔書,焚燒御香,步行上山禮拜,叩請天師,方許得見。如若心不志誠,空走一遭,亦難得見。”太尉聽說,便道:“俺從京師食素到此,如何心不志誠?既然恁地,依著你說,明日絕早上山。”當晚各自權歇(暫時休息)。
次日五更時分,眾道士起來,備下香湯齋供,請太尉起來沐浴。換了一身新鮮布衣,腳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齋,取過丹詔,用黃羅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著銀手爐,降降地燒著御香。許多道眾人等,送到后山,指與路徑。真人又稟道:“太尉要救萬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顧志誠上去。”太尉別了眾人,口誦天尊寶號,縱步上山來。將至半山,望見大頂直侵霄漢,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盤地角,頂接天心。遠觀磨斷亂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謂之山,側石通道謂之岫(xiù),孤嶺崎嶇謂之路,上面極平謂之頂,頭圓下壯謂之巒,藏虎藏豹謂之穴,隱風隱云謂之巖,高人隱居謂之洞,有境有界謂之府,樵人出沒謂之徑,能通車馬謂之道,流水有聲謂之澗,古渡源頭謂之溪,巖崖滴水謂之泉。左壁為掩,右壁為映。出的是云,納的是霧。錐尖像小,崎峻似峭,懸空似險,削蠟如平。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虎嘯時風生谷口,猿啼時月墜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
這洪太尉獨自一個行了一回,盤坡轉徑,攬葛攀藤。約莫走過了數個山頭,三二里多路,看看腳酸腿軟,正走不動,口里不說,肚里躊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貴官,在京師時,重茵而臥,列鼎而食,尚兀自(仍舊,還是)倦怠,何曾穿過草鞋,走這般山路!知他天師在那里,卻教下官受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duō)著肩氣喘。只見山凹里起一陣風,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后,奔雷也似吼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洪太尉吃了一驚,叫聲:“阿呀!”撲地望后便倒。偷眼看那大蟲時,但見:
毛披一帶黃金色,爪露銀鉤十八只。
睛如閃電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
伸腰展臂勢猙獰,擺尾搖頭聲霹靂。
山中狐兔盡潛藏,澗下獐狍皆斂跡。
那大蟲望著洪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得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地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斗敗公雞,口里連聲叫苦。大蟲去了一盞茶時,方才爬將起來,再收拾地上的香爐,還把龍香燒著,再上山來,務要尋見天師。又行過三五十步,口里嘆了數口氣,怨道:“皇帝御限差俺來這里,教我受這場驚恐。”說猶未了,只覺得那里又一陣風,吹得毒氣直沖將來。太尉定睛看時,山邊竹藤里簌簌地響,搶出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來。太尉見了,又吃一驚,撇了手爐,叫一聲:“我今番死也!”往后便倒在盤陀(形容曲折回旋的樣子。陀,tuó)石邊。微閃開眼來看那蛇時,但見:
水滸傳(上下) 相關資料
一部《水滸》,說得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于是奴才。
——魯迅
在五百年中,流行zui廣、勢力zui大、影響zui深遠的書,并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理性語錄,乃是幾部白話小說,《水滸傳》就是其中的一部奇書,是我國文學的正宗。
——胡適
直到我讀到《水滸傳》才眼前一亮,覺得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不愧金圣嘆稱之為第五才子書,可以和莊、騷、史記、杜詩并列,我一讀,再讀,三讀,不忍釋手。
——梁實秋
水滸傳(上下) 作者簡介
施耐庵(1296—1371),原名施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學家。他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群經諸子,辭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35歲曾中進士,后棄官歸家閉門著書,與拜他為師的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作,搜集、整理關于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zui終寫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