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書寫漢語的聲音-現象學視野下的漢語語言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882854
- 條形碼:9787532882854 ; 978-7-5328-828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書寫漢語的聲音-現象學視野下的漢語語言學 本書特色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為山東省宣傳文化專項基金項目,主要研究了中國語言文化的漢字轉向問題,立足于漢字本身固有的特點,綜合利用語言學、解釋學和文化學的*新成果,梳理、提煉并構建漢字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文字的固化和語言的泛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保存,進而探究民族心理與特質形成的文化路徑。叢書力求穿透語言與文化分析中華文化的特有基因,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學理基礎。
書寫漢語的聲音-現象學視野下的漢語語言學 內容簡介
語言(言)、文字(文)和視象符號(象)三者構成了文化的核心要素和條件。中國語言、學術、文化的基本問題是一個漢字問題,即以漢字為樞紐,在言、文、象三者的對立統一關系格局中研究其中的每一個要素,并將這種以漢字為本的言、文、象三者既分離又統一看作是中國學術、中國文化存在的*基本條件。它要求我們沖破傳統學科分治的壁壘,在一個大漢字文化觀的格局下進行學術研究。文化語言學的“再漢字化”研究是中國文化轉型期的中心問題。文化語言學引領中國學術和文化的“再漢字化”轉向,順應了世界學術的大趨勢。
書寫漢語的聲音-現象學視野下的漢語語言學 目錄
引言
**章 語言學文本的現象學
**節 “理論基礎”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再現:歷史的延續與斷裂
第三節 語言、語言學和語言學文本
第二章 現代漢語與現代語言學文本
**節 比較的悖論與“東方主義”之詰難
第二節 現代漢語的語言學再現
第三章 文本的結構考察
**節 “科學教科書”與文本的話語特征
第二節 作為“身體”的聲音和作為“軀體”的聲音
第三節 符號之符號
第四章 文本的歷史考察
**節 漢字、音韻學與現代語音形象的發生
第二節 文本的話語效力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書寫漢語的聲音-現象學視野下的漢語語言學 節選
漢語語言學要真誠地正視“孩子式”的提問,就必須徹底放棄“成人式”的關于生活世界之一切“常識性認識”的權威架子,雖然這種放棄確實是相當困難的。就像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生活本身一樣,思維仿佛依賴著一種“確定之物”,它向我們提供了生活和思維的模板,然而它本身卻并不在真正的意義上被生活著、被思著。Heidegger說:“沉思乃是一種勇氣,它敢于使自己的前提的真理性和自己的目標的領域成為*值得追問的東西。”然而他也指出:“這樣一種沉思既不是對所有人來說都必然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完成的或者哪怕僅僅承受的。相反,無沉思狀態卻普遍地屬于實行和推動活動的某些特定階段。”實際上,一個人不會沉思、不敢沉思或者不能夠承受沉思,往往不是因為知識不夠、基礎不扎實,而是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對一切知道得太多,他對于“一切”本身才越發一無所知,他確信無疑地生活在他的“知”對于世界的再現里,然而作為世界本身的世界卻早已逃逸了。 對“人文精神”還是“科學主義”的爭論掀起的只是現代漢語語言學話語歷史性的冰山一角,而且在這一爭論中,對語言學的常識性結論以及語言學實踐中的常識性信條發出質疑的一派由于對話語建構的過多的功利性訴求并沒有將漢語語言學話語中的問題徹底澄清,他們急切地希望建立一種新的話語,卻沒有意識到在整個時代的“認識型”下,這些話語與他們所反對的話語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朱曉農所說,“國學”方法與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方法確實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這種區別完全不構成前者低于后者的理由),漢語語言學家盡可以提出各種將漢語作為“常態型”而非高度偏離的“邊緣型”的理論體系,或者盡量選擇現有理論中他們認為可以充分體現漢語特色者(比如有人認為功能主義比形式主義更適合研究漢語)。但是,這些理論只要是科學理論,就至少必須滿足以下兩個要求:**,能夠在其中以嚴格的科學方法進行論證;第二,能夠滿足科學的普遍性訴求。而這也就意味著,凡是不能證偽的,都必須用“奧康姆剃刀”剃去,凡是研究對象本身在元語言上獨一無二的,都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因為我們對關于它的結論既無法推廣也無法證偽)。可是,有些語言學家一方面提出的是可以在“國學”方法中進行非常合理的論述但不宜在科學方法中用來證偽的理論,另一方面卻又大講科學,或者從以科學方法運作的理論中借用大量現成的術語或結論,以至于將可證偽的東西拿來做不可證偽的論述,這就不能不為人所詬病了。事實上,正如我們所指出的,科學話語對對象的再現是要將自身的感性生活植入其中,對象在這種再現中是不以對象作為對象本身的本真性而出現的,在這里它只是話語實現自身的工具。因此,科學話語中不存在對象的真正的沒有異化、不能還原的“個性”,除非它開放自身的歷史性,但那樣它就成了哲學。如果我們希望以“朝向事情本身”的態度朝向漢語作為漢語的“個性”,那么無論我們提出何種理論,只要我們訴求于現代意義上的“科學”,都是無法辦到的。 其實.科學雖然不是真理的原始發生,但是科學自有它的領域,在科學領域中就應該堅持純正的科學方法。對于語言,以科學方法進行研究“自有其特殊的正當性,亦有它自己的價值”,以人文方法進行的研究當然也是如此。問題是,科學話語拒絕自身的“邊緣化”并拒絕其歷史性的敞開,因此,我們需要一種還科學話語以其本真的有死的生命的思考,這種思考本身則是人文性的,這也符合前文所引尤西林關于“人文科學”的闡述。 ……
書寫漢語的聲音-現象學視野下的漢語語言學 作者簡介
申小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理論語文學研究主任。著有《中國句型文化》等專著20部;主編有《新文化古代漢語》等高校教材3部、“中國文化語言學”等叢書3套、《當代中國語言學論綱》等論集5部。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