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老子與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57044
- 條形碼:9787108057044 ; 978-7-108-0570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子與哲學 本書特色
《老子與哲學》是一本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的通俗性的學術著作,作者以解構、建構和以文注文、以人注人的研究方法,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堅持以老子注解老子,即以《老子》書中的概念、判斷和觀念以及歷史上記載的老子言行和事例,來詮釋老子的每一個思想觀點,避免個人的隨意發揮和任性議論。從這個角度來說,作者關于老子的闡述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
老子與哲學 內容簡介
《老子》五千言,以道攝萬有,以德證大道,非靜觀玄覽,實難見其智慧。
《老子與哲學》視老子為哲學家、政治思想家、道教始祖,據此而闡明《老子》的本體哲學、政治哲學、人生哲學,一而三,三而一,《老子》之智慧如泉源之汩越,汲之而足以滋養人心。
老子與哲學 目錄
自 序 1
一、老子其人(哲學家、政治思想家、道教始祖)
老子其人:神龍見首不見尾 7
老子其書:云霓明滅或可睹 17
老子之思想:博大精深 28
老子之評析:高山仰止 39
老子之評析:誠惶誠恐 49
老子之成語:思想結晶 59
老子之成語:人生智慧 68
老子與孔子:日月同輝 78
老子與孔子:根脈相連 88
二、本體哲學(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玄覽靜觀)
老子之哲學:無用之大用 101
老子之道:惟恍惟惚 110
老子之道:天道 119
老子之道:治道 128
老子之道:人道 137
老子之無:天籟之音 147
老子之自然:自然而然 156
2 老子與哲學
老子之道:文本解讀 165
老子之道:概念辨析 174
三、政治哲學(無為而治、南面之術、小國寡民)
老子之政治:君人南面之術 185
老子之女性:萬物之母 195
老子之水:宇宙之水 204
老子之水:政治之水 213
老子之水:道德之水 222
老子之無為:比較研究 231
老子之無為:治國秘訣 241
老子之不爭:為而不爭 250
老子之侯王:現實選擇 259
四、人生哲學(圣人人格、見素抱樸、卑弱自持)
老子之倫理:見素抱樸 271
老子之嬰兒:返璞歸真 280
老子之圣人:智慧化身 289
老子之圣人:治國楷模 298
老子之圣人:人格理想 307
老子之圣人:以無為本 315
老子之柔弱:含義豐富 324
老子之德:尊道貴德 333
老子之善:上善若水 343
《老子》全文 352
主要參考文獻 368
后 記 371
老子與哲學 節選
老子之政治:君人南面之術 老子在哲學方面的成就,在先秦思想家中是*高的,在中國思想史上也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高峰;《老子》一書蘊集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它那些佯謬的語句所具有的說服力,它的謹嚴認真態度以及它那似乎不見底的思想深度,使其成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哲學著作。”〔1〕然而,吊詭的是,老子著書立說的初衷和目的不在于探索宇宙奧妙,而在于拯救時世,為政治和統治者服務。老子思想的本質是政治哲學,其哲學思想主要是為闡述政治主張作鋪墊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教導統治者如何治理國家,即“君人南面之術”。所謂南面之術,系指古代房屋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以利于冬天避風、夏天消暑,尊長一般坐在正中,面向南方,位卑年幼者坐在兩側,面向北方。對于這一傳統習慣,漢朝董仲舒等封建思想家為了幫助君王鞏固統治地位,將其曲解為“當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陽為位也。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2〕。因而研究君王如何駕馭臣屬、統治百姓的理論,就叫做君王南面之術。 研究老子之政治,有必要對政治這一概念進行梳理。政治包含著兩層含義,政是方向、主體和領導,治是手段、方法和管理。一般認為,政治是上層建筑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構成的特定關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重要社會現象。政治與國家密切相關,一定意義上說,政治就是國家,國家就是政治。恩格斯指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1〕西方政治產生于古希臘的城邦,一開始是指城邦中的公民參與統治、管理等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古希臘人認為,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于實踐自己的德性;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而人也是天生的有德性動物。現代政治是從近現代國家發展起來的,源于市民社會的興起,強調公民權利、民主政治和權力制衡。中國對政治的理解,與西方有著很大差異。中國古代雖然出現了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之論,但古代思想家并不重視政治一詞,亦沒有展開論述,更沒有形成一門學科。中國古代思想家雖然關注社會治亂和政治問題,但一般都把政治看成是符合禮儀的道德行為,以及統治者如何管理和教化人民的行為。直至近代,孫中山對政治作出闡述,才和西方政治觀念有了相近相似之處。孫中山指出:“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2〕通過政治概念的梳理和比較,我們就能理解老子之政治為什么是君人南面之術的緣由。 老子思想名哲學而實政治,這與老子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聯系。春秋戰國時期,正值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之際,是一個大變革、大動亂的年代。這是一個戰亂的年代,諸侯兼并、弱肉強食,“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王弼注云:“言師,兇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也’。”這是一個暴政的年代,統治者橫征暴斂,老百姓民不聊生,“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這是一個不公的年代,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矛盾尖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天道運行的法則,是減損有余來補給不足;人間的規矩卻不是這樣,是減損不足來供奉有余。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制度遭到空前破壞,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發生劇烈變化,“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面對動亂變革局面,如何進行統治管理,如何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如何找回生命的安頓之地,成為先秦諸子百家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因此,關心政治,是時代對諸子百家提出的任務;服務政治,是諸子百家對時代需求的回應。這是先秦時期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發達而抽象思辨和科學技術薄弱的根本原因。孟子認為,當時諸子百家“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漢初學者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對諸子百家進行分析后指出:“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1〕“以干世主”“務為治也”,換言之,就是為統治者獻計獻策,是先秦思想家的共同特征。老子雖然淡泊超脫,也不能例外。胡適就說:“在中國的一方面,*初的哲學思想,全是當時社會政治的現狀所喚起的反動……當時的有心人,目睹這種現狀,要想尋一個補救的方法,于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觀察政治社會的狀態,從根本上著想,要求一個根本的解決,遂為中國哲學的始祖。”〔1〕比較而言,在先秦思想家中,老子之政治思想是*為深邃的,這是因為老子把其政治思想奠基于道,為其政治思想找到了形而上本體;同時,從反向思維出發,以反求正,得出無為而治的主張。更重要的是,老子為君王統治著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南面之術,從而形成了“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政治傳統。
老子與哲學 相關資料
《老子》五千言,以道攝萬有,以德證大道,非靜觀玄覽,實難見其智慧。
《老子與哲學》視老子為哲學家、政治思想家、道教始祖,據此而闡明《老子》的本體哲學、政治哲學、人生哲學,一而三,三而一,《老子》之智慧如泉源之汩越,汲之而足以滋養人心。
——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 何俊教授
道是智慧的源泉。深切地體會道,既是智慧的探尋,也是人心的究明。道無窮極,故兩千五百余年來對道的探尋亦未嘗止息;而每一次真正的探索,都不僅彰顯了道,也澄明了心。《老子與哲學》內外呼應,交相發明;以道照亮人生,以人生揭示道;專業研究可以開闊視野,業余閱讀可以陶冶心靈;一言以蔽之曰,皆能有得于其中。
——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 喬清舉教授
老子與哲學 作者簡介
夏海,浙江孝豐人,法學博士。1978年入中山大學哲學系,1982年分配到中央國家機關,1999年考入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攻讀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中國政府架構》《政府的自我革命》《論語與人生》《品讀國學經典》。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