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17246
- 條形碼:9787020117246 ; 978-7-02-01172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健吾傳 本書特色
本書是國內迄今為止*的一部李健吾傳記作品,作者圍繞李健吾豐富的一生,多方搜尋史料,盡可能客觀完整地呈現了李健吾這一被遮蔽多時的文學全才。
李健吾以文學批評名世,但他的文學成就卻不盡如此,他在散文、小說、戲劇、翻譯、法國文學研究等領域也成績斐然,魯迅、朱自清、汪曾祺、司馬長風等人都贊譽有加。他的翻譯作品《包法利夫人》,二十九歲寫成的《福樓拜評傳》,均為傳世之作。他的散文作品《雨中登泰山》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一代人。
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參與者,他的長篇小說《心病》、中篇小說《終條山的傳說》,他以筆名劉西渭寫就的絢爛的批評文章《咀華集》《咀華二集》,他編導的話劇作品,均是現代文學大花園中的燦爛花朵,透過他與現代文人諸如鄭振鐸、蹇先艾、朱自清、周作人等人的交往,亦為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真實圖景打開了一扇窗。
李健吾傳 內容簡介
一位被遮蔽的文學大家
一位被魯迅、朱自清、汪曾祺、司馬長風等贊譽有加的
現代名士
《包法利夫人》的譯者、《雨中登泰山》的作者
他就是李健吾
十余幅精美插圖,四十余萬字,
再現一位不世出的文學全才的豐富人生。
李健吾傳 目錄
新版小記
**章 少年時期(1906.8—1921.8)
一、
父親的功業
二、
在村學念書
三、
在西安東木頭市
四、
在馬堪村
五、
在良王莊火車站
六、
父親的再次入獄與被害
七、
*初的戲劇活動
第二章 中學時期(1921.9—1925.8)
八、
文學三少年
九、
曦社與《爝火》
十、
請徐志摩演講
十一、
“吃癟蹇先艾”
十二、
多事的兄弟
十三、
那個“川針”
第三章 清華時期(1925.9—1931.7)
十四、
朱自清先生
十五、
王文顯先生
十六、
戲劇社社長
十七、
清華園里的才子
十八、
馳騁在北平文壇上
十九、
情在師友間
二十、
還鄉與大奠
二十一、 相戀與訂婚
第四章 留法時期(1931.8—1933.8)
二十二、 赴法途中
二十三、 “火線之外”
二十四、 日夜研讀福樓拜
二十五、 在魯昂和克洼塞
二十六、 在意大利漫游
第五章 北平時期(1933.9—1935.7)
二十七、 雙喜臨門
二十八、 進入太太客廳
二十九、 批判的鋒芒
三十、
《這不過是春天》
三十一、 心靈的探險
三十二、 藝術的良心
三十三、 刪削的情書
三十四、 孤寂的心志
三十五、 《福拜樓評傳》
第六章 暨大時期(1935.8—1937.11)
三十六、 初來乍到
三十七、 情誼與糾纏
三十八、 信任與駁難
三十九、 一場“濫”官司
四十、
《十三年》與《新學究》
四十一、 不可或缺的一員
四十二、 戰亂中的情誼
第七章 孤島時期(1937.12—1941.11)
四十三、 寂苦中的掙扎
四十四、 走出書齋
四十五、 懸念周作人
四十六、 舞臺上下
四十七、 《黃花》和《草莽》
四十八、 劇壇盟主
四十九、 師生之間
五十、
學術研究
五十一、 藝術的囚徒
第八章 淪陷時期(1941.12—1945.8)
五十二、 做了李龜年
五十三、 獨具特色的改編
五十四、 蟄伏中的譯述
五十五、 毀譽難說的《青春》
五十六、 轟動一時的《金小玉》
五十七、 被捕與逃亡
第九章 復興時期(1945.9—1949.5)
五十八、 當了編審科長
五十九、 在勝利的喜悅中
六十、
創辦上海實驗劇校
六十一、 編輯《文藝復興》
六十二、 奔走呼號
六十三、 與石揮的爭論
六十四、 與田漢的商討
六十五、 旁敲側擊
六十六、 未酬的壯志
六十七、 《和平頌》引發的不和平
十一、退守書齋
十二、惶惑中的期待
第十章 劇專時期(1949.6—1954.6)
六十八、 小心翼翼地步入新社會
六十九、 學會了自我批評
七十、
在抗美援朝的熱潮中
七十一、 平明出版社
七十二、 黯然離去
第十一章 北京時期(1954.7—1966.6)
一、“來了,回來了”
二、拔了這面白旗
三、下鄉接受社會主義教育
四、沉浸在看戲與評戲中
五、雨中登泰山
七十三、 西北之行
七十四、 在“整風”與“四清”中
第十二章 文革時期(1966.7—1976.9)
一、
被揪出來
二、
“送飯的人也去了”
三、
黃金般的心
第十三章 晚年時期(1976.10—1982.11)
一、
重新握筆
二、
“風過去了,腳印消失了”
三、
老而彌深的情感
四、
東南之行
五、
故鄉之行
六、
西南之行
七、
倒在書桌旁
附錄
初版后記
二版序
展開全部
李健吾傳 作者簡介
韓石山,1947年出生,當代作家,學者。山西臨猗人。曾任《山西文學》主編、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徐志摩傳》、《尋訪林徽因》、《張頜傳》、《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民國文人風骨》等三十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