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論語》大講堂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1364975
- 條形碼:9787511364975 ; 978-7-5113-6497-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大講堂 本書特色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jīng)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書是現(xiàn)代讀者領悟《論語》之魂的理想讀本。科學簡明的體例、充滿哲思的文字、注重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多種視覺要素結(jié)合,打造出一個多元的閱讀空間,全面提升本書的藝術價值。
《論語》大講堂 內(nèi)容簡介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jīng)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中僑大講堂:大講堂》是現(xiàn)代讀者領悟《論語》之魂的理想讀本。科學簡明的體例、充滿哲思的文字、注重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多種視覺要素有機結(jié)合,打造出一個多元的閱讀空間,全面提升《中僑大講堂:大講堂》的藝術價值。
《論語》大講堂 目錄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xiāng)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后記:片言之賜,皆我?guī)熞?
《論語》大講堂 節(jié)選
《中僑大講堂:大講堂》: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題解】 這充分反映了孔子講做人、治國都要從根本上做起,這個根本是心地的寬厚、恭敬、真誠,如果沒有這些,即使有地位,行禮儀.也不足觀。 【譯文】 孔子說:“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人,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不恭敬,遭遇喪事時沒有悲哀,這種樣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論語的智慧】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兩句話含有很深的意義,尤其一個領導人更要注意這一點。孔子在《論語·八佾》中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想要表達什么呢?一個上級不能以“察察為明”,太過精明了,眼睛里揉不進沙子,不會裝糊涂,這就是“居上不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你是別人的上級,你不能容忍下屬的任何過錯與不足,那么做你下屬的人就慘了。這也是為什么當初管仲沒有把鮑叔牙推薦給齊桓公為相的緣故。歷史上有很多明君,他們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小事情上他們都無比糊涂,不會把下屬逼得每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然遇到大事情的時候,或者觸犯大原則的時候,他們也毫不客氣,一點兒也不手軟。 為禮要敬,并不是只限于下級對上級行禮要恭敬,上面對下面的愛護.也包括在禮的范圍之內(nèi)。而且都要敬,就是都要做到誠懇、真摯,不真誠沒有用。天天行個禮很方便,做慣了成機械式很容易,但沒有誠意就沒有用。同樣地,做長官的對部下的愛護關懷,也要有誠敬之心,假的關懷沒有用。 “臨喪不哀”,就是當別人遇到悲痛的事情時,我們也要表現(xiàn)出真的哀痛,否則你就沒有必要假惺惺地去關心別人。假如沒有沉痛的心情,就是屬于“臨喪不哀”的一種情況。 以上幾點總結(jié)起來,孔子是要做上級的人有度量,并且能真心關懷下屬。容人之過,釋人之嫌,不但是一種為人的度量,同時是一種生存的謀略。下面的典故就說明了這一點。 楚國在與其他國家的戰(zhàn)爭中,連續(xù)幾次取得了勝利。群臣都向楚莊王祝賀,莊王設宴款待群臣。席間,莊王命*寵愛的妃子為參加宴會的人敬酒。 這時,天色漸漸暗下來,大廳里開始燃起蠟燭。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喝得興高采烈,好不熱鬧。忽然,一陣狂風刮過,客廳內(nèi)所有的蠟燭一下全被吹滅,整個大廳一片漆黑。莊王的那位美妃,正在席間輪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對這突然發(fā)生的無禮行為,美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脫,情勢緊迫之下,她急中生智,順手一抓,扯斷了那個人帽子上的纓。那人手一松,美妃趁機掙脫身子跑到楚莊王身邊,向莊王訴說被人調(diào)戲的情形,并告訴莊王,那人的帽纓被扯斷,只要點明蠟燭,檢查帽纓就可以查出這個人是誰。 楚莊王聽了寵妃的哭訴,卻不以為然。他想,怎么能為了這點兒事就使部屬受到懲罰呢?于是,莊王趁蠟燭還未點明,便在黑暗中高聲說道:“今天的宴會,盛況空前,請各位開懷暢飲,不必拘禮,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纓扯斷,誰的帽纓不斷誰就沒有好酒喝!”群臣哪知莊王的用意,為了討得莊王歡心,紛紛把自己的帽纓扯斷。等蠟燭重新點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纓都斷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調(diào)戲美妃的人。就這樣,調(diào)戲莊王寵妃的人,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就連尷尬的場面也沒有發(fā)生。按說,在宴會之際竟敢調(diào)戲王妃,那是殺頭之罪了。楚莊王為什么不加追究呢?他對王妃解釋說:“酒后失態(tài)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處理,反會傷了眾人的心,使眾人不歡而散。” 時隔不久,楚莊王借口鄭國與晉國在鄢陵會盟,于第二年春天,傾全國之兵圍攻鄭國。戰(zhàn)斗十分激烈,歷時三個多月,發(fā)動了數(shù)次進攻。在這次戰(zhàn)役中有一名軍官奮勇當先,與鄭軍交戰(zhàn)斬殺敵人甚多,鄭軍聞之喪膽,只得投降。楚國取得勝利,在論功行賞之際,才得知奮勇殺敵的那名軍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美妃扯斷帽纓的人,他此舉正是感恩圖報啊! 客人之過,方能得人之心。有過之人非常希望看到他人的寬容和友誼,希望得到悔過自新的機會。這種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其對立情緒便會立即消失,感恩戴德,“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的情感很快在心理上占據(jù)主導地位。在這個基礎上,稍加引導,就會產(chǎn)生像“戴罪立功”那樣的心理效果。 如果說當年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之舉表現(xiàn)出他在諸侯中問鼎稱霸的韜略和氣魄的話,那么在宴會中摘纓之事,則表現(xiàn)了他那寬容大度的胸懷。一名統(tǒng)御者能寬宥屬下的某些過失,寬大為懷,容人之過,念人之功,諒人之短,揚人之長,必然會得到部下的奮力相報,在客觀上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后路。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jīng)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