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軍情五處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24199
- 條形碼:9787229124199 ; 978-7-229-12419-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軍情五處 本書特色
真實、火爆的諜戰紀實資料
全面、詳實、完整的解密專著
透過軍情五處的史料解讀歷史背后的暗戰
英國神秘的情報機構軍情五處MI5為“日不落帝國”爭霸全球而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及新世紀的不同歷史時期、全球的不同角落都有它神秘的蹤跡。《軍情五處》解密的大量史實,首次揭開這個“魔鬼機構”的神秘面紗。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神出鬼沒,破譯了敵方大量的絕密情報,為戰爭的走向奠定了堅實的資訊基礎。
在“冷戰”期間,民族獨立運動已經勢不可擋,帝國的殖民體系搖搖欲墜。面臨末日,軍情五處被授予絕密任務:潛伏。
在“冷戰”后,軍情五處與美國中央情報局攜手搭建竊聽全球的情報網絡……
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是近代諜戰歷史舞臺上當仁不讓的主角。
軍情五處 內容簡介
真實、火爆的諜戰紀實資料 全面、詳實、完整的解密專著 透過軍情五處的史料解讀歷史背后的暗戰 英國神秘的情報機構軍情五處MI5為“日不落帝國”爭霸全球而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及新世紀的不同歷史時期、全球的不同角落都有它神秘的蹤跡。《軍情五處》解密的大量史實,首次揭開這個“魔鬼機構”的神秘面紗。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神出鬼沒,破譯了敵方大量的絕密情報,為戰爭的走向奠定了堅實的資訊基礎。 在“冷戰”期間,民族獨立運動已經勢不可擋,帝國的殖民體系搖搖欲墜。面臨末日,軍情五處被授予絕密任務:潛伏。 在“冷戰”后,軍情五處與美國中央情報局攜手搭建竊聽全球的情報網絡…… 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是近代諜戰歷史舞臺上當仁不讓的主角。
軍情五處 目錄
001/ **章 維多利亞的秘密:“二戰”之前的英國情報機構
031/ 第二章 戰略欺騙:“二戰”中英國情報機構和秘密行動
077/ 第三章 紅燈閃爍:巴勒斯坦——軍情五處和猶太復國恐怖主義之戰
124/ 第四章 帝國的反擊:“冷戰”初期英國國家安全和機密行動
175/ 第五章 叢林戰:英國情報機構在馬來亞
224/ 第六章 帝國斜陽:英國情報機構在英屬非洲殖民地
305/ 第七章 英國情報機構在中東的秘密“反恐”行動
351/ 第八章 英國情報機構:帝國的*后一抹陰影
373/ 致 謝
軍情五處 節選
倫敦,殖民地部大樓,1947年4月的一天清晨,屋外寒氣逼人,屋里來了一位躲避嚴寒的女人。她,其實是個恐怖分子。剛才,女人彬彬有禮地征得門衛同意,施施走進大廈,悄悄扔下一捆報紙,靜靜溜上大街、鉆入人群,漸漸不見蹤影。報紙被她留在了廁所,里面足足裹著二十四束炸藥。警察不清楚女人的身份,而軍情五處(MI5)也不知道她是何人。其實,女人只是“斯特恩集團”派駐英國本土的一個小卒子。“斯特恩”這樣規模的準軍事組織,在巴勒斯坦可不止一個。它們都在對抗英國殖民當局。這一次的爆炸物,來自一個外號“炸藥人”的法國籍猶太老兵。老兵也是“斯特恩”的一員。他把炸藥藏進假肢,帶入英國本土。恐怖分子的終極目標,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猶太國家。而女人此行的目的,就是利用暴力迫使英國政府同意。 此前,軍情五處已經高度戒備,時刻防范著可能的恐怖襲擊。中東多地的線報表明,猶太復國主義極端分子正計劃把“戰火”從巴勒斯坦燒到英國本土。為此,軍情五處留了個心眼,密切監視國內各家猶太社團和錫安主義組織的一舉一動。經過調查,情報部門發現,極端分子不但想在倫敦制造爆炸案,還意圖刺殺政府高官。 1946年,軍情五處負責人在一次匯報中告訴當時的首相,整個內閣都是刺殺者的目標。同年,另一起郵包炸彈案案發——極端分子的目標直指每位內閣成員,爆炸物的分量足以致命。不過,他們并未得逞,案件很快偵破。 殖民地部大樓廁所里那捆炸彈,*終也沒能炸響。“白廳”能夠逃過此劫,純屬偶然。假如炸彈計時器沒出故障,后果實在不堪設想。1946年7月,“斯特恩幫”以外的另一大武裝組織“伊爾岡”幫派成功策劃并制造了大衛王酒店爆炸事件,導致91人死于非命。 殖民地部炸彈事件之后,英方在全歐范圍展開搜捕。軍情五處、秘密情報局(軍情六處)和倫敦政治保安警察是其中的主要力量。*終,恐怖分子在比利時落網。同時,軍情五處還揪出了多名在英潛伏活動的“伊爾岡”分子。他們或是遭到逮捕,或是被嚴格監視。不過,“伊爾岡”集團的頭目一直逍遙法外。日后,此人還青云直上、擔任要職。他正是梅赫納姆·貝京(Mechnam Begin),日后的以色列總理、未來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二戰”之后,英國殖民體系開始瓦解。在此期間的一系列秘密情報行動,就是本書的主題。*近,一大批文件得到解密,為我們揭示了許多當年秘辛。說是秘辛,其實也不盡然,其中的各種細節,在歷史和現實中都不鮮見。比如,“二戰”后的巴勒斯坦,和如今的中東何其相似。兩者同樣飽受少數恐怖極端分子的威脅,而英國也兩度被裹挾其中,進退兩難。 早在五十年前,英國便深受恐怖主義威脅。“二戰”結束后,我們所面臨首當其沖的威脅并非來自蘇聯和東方陣營,而是中東恐怖主義。如今,西方仍然深受一些極端組織的威脅。曾幾何時,猶太恐怖主義極端分子也是十分猖獗。這種現象,正應了尼爾·弗格森的說法:“恐怖主義就是中東的魔咒。” 本書的內容,大多屬于秘密。英國曾是一個超級帝國,到頭來卻不免分崩離析。其中種種不為人知的故事,都在本書中得到詳細揭示。英國的情報體系遍布世界,而本書也擁有廣闊的全球視野:作為一個“國內情報組織”,軍情五處的職權范圍卻遠涉重洋。帝國的每個角落,只要遭遇安全威脅,都會見到軍情五處人員的身影。“冷戰”期間,軍情五處的活動領域幾乎囊括了整個地球。因此,英國殖民體系一步步走向垮臺的歷程,軍情五處方面幾乎做了全程見證。其間,英國政府的大多數秘密行動,軍情五處也是主要的執行者。其中,既有北非沙漠中的戰時巡邏,也有和非洲獨裁者的暗中聯絡。既包括肯尼亞等地的“緊急狀態”(或稱反顛覆活動),也涵蓋巴勒斯坦的城市游擊戰。書中的地域涉及馬來亞的叢林、塞浦路斯的山脈和阿拉伯半島的荒漠地帶。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英屬領地上的秘密活動,蘇聯克格勃的暗殺行為,也在書中客觀呈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英美情報機構在中東策劃的那些顛覆性活動。英美當局處心積慮,一切都只是為了石油。他們何曾想到,自己以為得計的那些“行動”實際上后患無窮。 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歷史學界稱之為“英國的去殖民化”或“去英國殖民化”)過程中,大幕后的情報工作的作用常常被人忽視。1945年,“二戰”結束,其后的二十年內,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 研究者之所以忽略情報機構的角色,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很好理解。去殖民化的過程中,英國官方只公布了軍情五處的存在。秘密情報局和國家通信情報局則一直隱身幕后、鮮為人知。如今,官方公布的歷史資料當中,我們很難找到后兩個部門的身影。按照慣例,一個“不存在”的部門,自然沒有“公示”的必要。由于沒有足夠的文件提供佐證,歷史學者也就極少涉足相關領域。 過往的史學界確實受制于材料,對帝國解體過程中的秘密戰斗知之甚少。不過,時至今日,英國情報機構已經漸漸走到了陽光下。他們的面目,已經為普通公眾所知悉。20世紀80年代末,確切地是在1989年,英國政府正式公布了軍情五處的存在。“冷戰”結束后的1994年,秘密情報局和國家通信情報局的身份也相繼大白于天下。如今的情報機構,再也不是生活在夢幻島或者烏有之鄉。他們必須面對公眾、說服公眾。 1992年,殖民地部開始實行旨在打造“透明政府”的“瓦爾德格拉夫條例”,主動向非官方歷史學者提供已經解密的政府文件。其中,自然有涉及情報方面的內容。到了這個時候,所謂“解密”已經不再是做做樣子,而是真心實意的一項舉措。政府方面的舉措表明,本書以及同類作品有著特別的意義。有了這些記錄,英國的秘密部門終于可以贏回自己應得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有關于帝國解體和情報秘辛的歷史資料的問題不是太少,而是已經有點太多。 近些年來,雖然相關的歷史資料已經非常豐富。但是,史學界的一眾研究者對于情報機構在帝國解體過程中的作用有所忽視。即便那些*為翔實、*為優質的歷史著作,對于情報機構的貢獻和作用也語焉不詳、有所忽視。即便偶有提及,也只有寥寥幾句聊作后見之明。 如今,關于“二戰”的歷史著作,都不會遺漏“布萊徹利公園”里密碼專家破解德國密碼、制造“高級情報”(Ultra)的巨大貢獻。相形之下,戰后情報機構的作為少有人知,實在有些吊詭。“布萊徹利公園”的后繼者通信情報局(GCHQ)幾乎無人知曉,似乎那些密碼專家在戰后寸功未立。實際上,戰后的情報人員同樣活躍,程度不亞于“二戰”期間。只不過,他們從戰爭中的明星,變身成為幕后英雄。時至今日,這些人仍在世界各地恪盡職守,只是他們的存在很少遭到曝光而已。有些研究者認為,“二戰”當中情報人員的確居功至偉。他們戰后的作為是否能達到同等高度,還有待商榷。但是,如果忽略了情報世界里的起起伏伏,我們實在無 法理解英帝國解體中的許多行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也將難以完整成形。 1945年后,英國勢力逐步收縮,從一個昔日的帝國老大變成小小島國。如果不了解其間英國情報機構的行動和作用,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這段充滿暴力的歷史變遷。 在這里,鄙人必須提醒各位讀者,《軍情五處》實在是一個宏大的課題。它涉及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要想對其有所理解,必須要花費一番腦力。史學同仁當中,不乏與我意見相左的人。其中一些認為,英帝國解體的起點早在1899—1902年間,當時正值英布戰爭。英方派出45 000名正規軍,卻被一群農夫耍得團團轉。大英帝國的敗象初現,由此可見一斑。另一些人認為,“二戰”期間,大英帝國已經力不從心。1941年《大西洋憲章》(The Atlantic Charter)的訂立,以及次年《租借法案》(Lend-Lease Policy)的出臺,表明大英帝國不得不屈尊領受大西洋彼岸的饋贈和施舍,一個帝國也就此宣告終結,它的領地、國運從此完全操于華盛頓當局之手。還有同仁認為,1945年艾德禮當選首相并組閣,才是大英帝國的歷史終點。工黨政府上臺后,英國的政府架構進一步“本土化”。*后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則把大英帝國的覆亡和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直接聯系到了一起。 上面這幾家之言,筆者都不太認同。因為,將一個體系的覆滅同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畫上等號,既不嚴謹、也有欠妥帖。假如真要如此選擇,本人比較認同第四種意見——蘇伊士運河危機直接導致殖民帝國土崩瓦解。隨著運河危機的消弭,英國失去了作為一個世界霸權的基本條件。 近來,史學界對于英帝國解體的研究日漸昌盛。縱觀各家論點,我們大致可以把他們分為四類。對于大英帝國的覆滅,四類人士有著不同的解釋和觀點,也有著不同的視野和角度。具體的內容和區別大致如下: **類史學家可以命名為“民族主義”派。持此論者自然把矛頭指向了殖民地上的民族主義分子,認為這些人是大英帝國解體的罪魁禍首。 第二派史學家則是“經濟學”派。他們覺得,英國選擇收縮領土,根本原因是由于經濟上不劃算。“二戰”中,英國雖然取得勝利,國家財產卻因此瀕臨破產。于是,接下來的二十年來,英方不得不收回殖民擴張的觸手。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他認為,1945年的大英帝國已經虛弱不堪,只能收縮勢力,茍延殘喘。 第三類史學家,則認為英方的收縮屬于“精神原因”。“二戰”后的英國有一句大眾名言:“贏了戰爭,輸了和平。”民心的疲累可見一斑,實在不足以撐起一個老大帝國。 第四類史學家把外部壓力當作殖民帝國灰飛煙滅的主要原因。當時,國際社會紛紛發難,對于英國殖民當局大加責難。東西兩個超級大國齊齊施壓,英國實在無力抵擋,只能從命撤退。 “二戰”之后,隨著殖民領地次第獲得獨立,英國也從一個世界大國淪為二流國家。不過,很多研究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誤解。他們認為,英國方面的敗退屬于倫敦當局“有意為之”。顯然,這不符合歷史事實。 殖民地確是一個接一個離英國而去,但要說這個過程屬于英方的精心策劃,則完全是癡人囈語。無論是殖民地部,還是其他政府機構,都對這個歷史進程始料不及。實際上在“二戰”末期,大英帝國的前景看上去還非常光明。可以說,當時的殖民體系毫無瓦解的前兆。即便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方興未艾的反殖活動也甚少觸及“獨立”的話題。相反,各個地區的訴求不過是取得“內部自治”而已。他們追求的政治前景,不過是取得部分事務的自主權力。至于安全、防務和外交事務,還是統一交給英國處理。 因此,所謂內部自治,和完全獨立有著根本區別。1945年,艾德禮上臺執政。這時,英國政府的中東政策出現很大改變。此前,英方在當地的盟友多為威權政府和軍人政權。艾德禮上臺之后,英國轉而支持那些民眾基礎雄厚的政治勢力。相關的舉動,自然有其背景。畢竟,中東是英國對抗蘇聯、進行“冷戰”的重要舞臺。 按照艾德禮內閣的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的說法,工黨政府將更為注重“佃農”,而不僅僅把“帕夏”(奧斯曼帝國的一種爵位,此處代指“權貴”——譯者注)當作拉攏對象;拋棄上層路線,改走下層路線。表面上看來,艾德禮非常開明,愿意為殖民地的民主進步大開方便之門。但是,1947年印度的獨立,以及次年的巴勒斯坦事件,說明工黨內閣不過是假意討個口彩而已。對于殖民地的民主民族主義,他們其實并無支持之意。1948—1959年間,先后有三個英屬殖民地獲得獨立,它們分別是1956年獲得獨立的蘇丹,以及同于1957年獲取獨立地位的“黃金海岸”(后來更名加納)和馬來亞(馬來西亞的前身)。當時,放棄殖民地的論調已經大行其道。不過,也有許多殖民官員表示強烈反對。他們對于殖民領土的眷戀,遠遠超出研究者的想象。內務大臣赫爾伯特·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曾經比喻說,給予某些屬地獨立地位或者讓他們進行內部自治,就好像把“一把車鑰匙、一個銀行戶頭和一支獵槍”交到“一個十歲小孩”手里。莫里森的說法很是直率,他那些同行自然要委婉一些。他們表示,殖民體系的鞏固有助于“冷戰”的勝利。因此,英國千萬不能放棄自己的海外領地。 杰克·加拉赫(Jack Gallagher)是研究英國殖民體系的史學專家。他指出,1945年過后的十年之內,殖民地部擴員了一倍有余。在此期間,整個殖民體系得到了重建和鞏固,英國方面顯然沒有放手的意思。同時,軍情五處也在招兵買馬,應付帝國范圍內的情報任務。 英國方面雖然竭盡全力鞏固殖民地的安全環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歷史進程難以逆轉,殖民帝國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其間,英方的反應與其說是早有預案,不如說他們作風務實。殖民地部和軍情五處齊心合力、參與博弈,努力為英國爭取更有利的結果。對于許多事情,英方實在沒有操控之力。1957—1963年期間,哈羅德·麥克米蘭(Harold MacMillan)代表保守黨上臺執政。在他治下,英國政府加快了去殖民化的過程。對此,他只給出了一個原因——“形勢比人強啊,孩子們,形勢比人強。”戰后的歷史當中,形勢一路裹挾著英國殖民當局不斷退縮。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其中兩段時間之內,退縮的過程顯得尤其迅捷。**段時期起于1945年,終于1948年。第二段時期則從1959年一直延續到1964年。期間,英方面臨著三重壓力——其一來自華盛頓當局,其二出自聯合國,其三則是秉持反殖主義的東方大國蘇聯。 1959年10月,伊恩·麥克勞德履新殖民地部秘書一職。上任之前,麥克米蘭再三囑咐他“提高效率”,而麥克勞德也謹遵上意。在他的治下,去殖民化的進程果然大大提升。就職的幾年期間,他的“效率”一直相當可觀。1960—1964年,足有17個英屬殖民地先后獲得獨立。期間,軍情五處所扮演的角色自然不容忽略。麥克勞德事后回憶,自己任上的首要任務除了加速去殖民化進程,還要保障這個進程的平和和穩定,避免大規模的流血沖突以及暴力事件。畢竟,麥克勞德在殖民地部工作期間,比屬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前身)已經亂作一團。相關的局面,他必須全力避免。
軍情五處 作者簡介
卡爾德`沃爾頓(Calder Walton),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達爾文學院博士后,英國新一代情報學領軍人物。他著述豐富,涉獵廣泛。除了情報學,他對英國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系學也有很深的研究。他還是《軍情五處官方史》主編之一。
譯者簡介:
鐘鷹翔,大學英語教師,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曾翻譯《塔利班》《二戰數據: 黨衛隊》《特種部隊在行動》《王中王——泰迪`祖倫的U型艇歲月》等社科及軍事類圖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