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超值優惠券
¥50
滿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場圖書通用(淘書團除外)

不再提示
關閉
圖書盲袋,以書為“藥”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被奉為現代藝術的經典之作,自1908年初版至今,從未失落各國學界和創作界的關注,一直再版重印。作為表現主義時代最杰出的藝術學經典,其影響范圍由德國波及整個歐洲,直至全世界。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01-01
開本: 16開 頁數: 232
讀者評分:4.6分10條評論
本類榜單:藝術銷量榜
中 圖 價:¥24.9(4.3折) 定價  ¥5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暫時缺貨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517537
  • 條形碼:9787515517537 ; 978-7-5155-1753-7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本書特色





★ 市場wei一中文版。
★ 全新修訂。 本次再版,根據該書 Verlag der Vanst,Dresden 1996年德語版對原譯文進行了修訂,補譯了兩篇作者的再版前言。
★ 四色插圖。 精選世界著名雕塑、壁畫、木刻與油畫作品為插圖,讓作品為理論代言,深奧≠晦澀,為一知半解的讀者開啟通向現代藝術的路徑。
★ 藝術學經典。 作為表現主義時代杰出的藝術學經典,其影響范圍由德國波及整個歐洲,直至全世界,被學術界公認為德國表現主義運動時期重要的藝術學文獻和理論指南。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區別于傳統的、帶有前衛和先鋒色彩的現代(派)藝術,走上全方位展開和推進的年代。當時,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美學家立普斯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哲學基礎提出的美學理論“移情說”風靡理論界,該理論認為,審美主體產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情感的投射,也就是我們把自己的感覺、情感與意志等投射給審美對象,所以才感受到了美。基于對這種只肯定一直居正統地位的“古希臘-文藝復興”樣式的藝術理論的反駁,沃林格在《抽象與移情》中提出了與“移情”相反的另一種審美體驗,即抽象沖動。他立足當下,對古代藝術中未被充分重視的古埃及、晚期羅馬及拜占庭藝術,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和闡釋,提出了“抽象需求”的藝術原則。沃林格認為,移情不是鑄成藝術的唯一心理依據,與之相反的“抽象”作為一種本能沖動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藝術心理,從而肯定了古埃及、晚期羅馬及拜占庭藝術在藝術史中的地位,指明了抽象原則特有的藝術表現力和美學價值,使得正待迸發的現代藝術毫無顧慮地沿著“出離移情和具象,走向抽象和形式”的道路大膽前行。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前言

譯者序
這本被奉為現代藝術經典的名著,自1907年誕生起,從未失落各國學界和創作界的關注。不僅藝術研究界,就連專門培養藝術創作人才的院校,都將該書定為啟開現代藝術奧秘的經典讀本。即便一些綜合院校,也一直將它視為藝術學科的必修經典。
無疑,該書的成功在于它開啟了通向現代藝術的路徑。可是,通讀全書,話題卻很少涉及現代藝術,而且,通篇談的都是古代藝術,從古埃及經晚期羅馬,一直到拜占庭藝術。其實,那是作者的敘事策略。所談雖然是古代藝術,問題卻來自現代。作者寫作該書時的20世紀初,恰是現代藝術經過此前數十年的磨煉正悄悄走上全方位展開和推進的年代,而理論界當時又正風靡“移情說”。這種理論顯然只對應于自古希臘和文藝復興以來的主流藝術樣式,卻與正悄然而起的新藝術(現代藝術)相距甚遠。新藝術正處于萌芽狀態,為了說明“移情說”的偏廢,而簡單地直接從當時新藝術入手,顯然不僅缺乏有效說服力,而且也很難使問題明朗。因為處于萌發期的現代藝術,其自身形態和樣式還未全然展開。此時,維也納學派主將里格耳將史上不同藝術風格的出現和演遞看成是不同藝術意志使然的觀點,對沃林格發生重大影響,使他看到任何藝術都有其存在理由。于是,藝術史上與正統古希臘藝術呈不同形態的古埃及、晚期羅馬和拜占庭藝術便進入了他的眼簾。這些藝術一方面展現了與當時古希臘藝術的不同形態,另一方面卻抽象地演示了沃林格時代正悄然崛起之現代藝術的原則。說清那些未被后人充分重視的古代藝術的存在價值,同時也就昭示了當時現代藝術的合理性所在。
基于這樣的思路,沃林格帶著當下意識,對史上那些未被充分重視之古代藝術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和闡釋。那些古代藝術之所以未被后人重視,并不是因為這些藝術本身不行,而是因為后人用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樣式標準來看他們的結果,即基于移情需求的藝術;而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藝術意志使然,是一種基于抽象需求的藝術。這樣一來,不同于古希臘文藝復興樣式的藝術就不是一種低等的藝術,而有其自身存在價值和美學依據。同時,移情不是鑄成藝術的唯一心理依據,與之相反的抽象同樣也是一種藝術心理。在論述這種以往被忽略之藝術心理時,沃林格詳盡指出了抽象的藝術表現力問題。
如此論述,對當時正處于萌動中的現代藝術的發展顯然具有重大啟示和推動作用。眾所周知,自19世紀中葉萌發的現代藝術,指向的恰是走離古希臘、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也就是說走離移情。結果自然是,走向變形、解體,也就是由具象走向抽象。所以,19世紀中葉至**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西方現代藝術的核心問題就是,一步步告別具象,一步步走向抽象。抽象也就必然賦予形式獨立意義,所以,形式主義也就成為這一時期藝術的總體傾向。沃林格的研究雖然著手于古代,但其落點卻指向現代。他指明了抽象物特有的表現力和美學價值,使得正待迸發的現代藝術毫無顧慮地沿著抽象和形式化道路大膽前行。
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具象走向抽象或形式化已不再成為現代藝術的核心問題,但是,它已深入到現代藝術的內里,成為現代藝術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直到今天,現代藝術也沒有走出抽象或形式化的框架。無疑,現代人的抽象傾向一如既往。只要現代人的世界感使人一直懷有著抽象沖動,《抽象與移情》就不會失落反響。

譯者
2010年夏于滬上寓所


本次再版,根據該書 Verlag der Vanst,Dresden 1996年德語版對原譯文進行了修訂,補譯了兩篇作者的再版前言。

譯者
2018年夏于滬上寓所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目錄

問世回眸:1948年再版前言
五十年后的結語:1959年再版前言

**部分 理論篇
**章 抽象與移情
第二章 自然主義與風格

第二部分 實踐篇
第三章 裝飾藝術
第四章 抽象與移情在建筑和雕塑藝術中的例選
第五章 北方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附錄 論藝術的超驗性和內在性

1981年德語版跋
展開全部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節選

問世回眸:1948年再版前言

自該書問世以來,已有四十年過去了。在這四十年里,她經歷了不斷再版。無疑,該書有著持續的生命力。
這可是當時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生寫成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由于公開出版而對許多人,乃至整個時代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影響,遠超專業和國境的邊界。對于解開整個一系列重要的時代問題,該書已然成為了“芝麻開門”一樣的咒語。誰還對這一點假裝不知,是十分令人鄙夷的。
靜心回首過去,我清醒地意識到,這部處女作之所以產生了如此非同尋常的巨大影響,原因或許在于:我個人對特定問題的看法與整個時代審美價值尺度的根本轉變恰好一致,這是我始料未及的。這部著作有著鮮明的時代意義。進一步原因無疑在于:書中提出的觀點本來只是為了解釋一些歷史現象,可是與當代藝術潮流紛爭卻有著直接對應。直覺的指南針將我引向了時代精神不可逆轉地走向的地方。
毋庸贅言,這部處女作在經受了四十年的追捧之后,對我個人而言早已成為了追憶往昔和反思人生的對象。因此,當與我合作多年的出版商善意提出再次出版該書時,說什么讓當今戰后一代也能了解該書,參與相關討論,對于*終效果,我完全無法預測。只是為了了解時代狀況,我想看看,這部書對今天的求知者是否還真有意義。
不管怎樣,由于這部書業已售罄,它的再版對于那些對那個逝去時代仍有史學興趣的人,還是有價值的。恰是在那個時代,從這部處女作年輕作者的大膽氣息中令人驚奇地衍生出了對精神生命的諸多喚醒。我為什么把那時的場景敘述得如此細膩?它到底有什么特別值得留意和回憶的呢?
歲月會使人變得愛冥想,或許這可以說明并諒解,為什么我在再版這部青年時代作品時想生動地讓新讀者了解這部作品。“生動”是因為我想講述一些親身經歷的奇特事件,恰是這些事件在該書的誕生和早期影響中扮演著特定角色,它們看似偶然,往往卻隱藏著必然。回眸我*初的思想萌動,這些事件真是揮之不去。此前我已經暗示過那時該書的出版具有著建構性特質,恰是那些事件使我事后才看清該書具有的這個特質。
讓我開始講述。在一次巴黎游學之旅,一位還未確定博士論文選題的年輕藝術史學生按要求參觀了特洛卡德羅(Trocadero)博物館。那是一個百無聊賴的上午,天空灰蒙蒙的,博物館里空無一人。在那萬籟俱寂的寬敞大廳里,我的腳步聲是唯一的聲響。即使那些文物,還有那些用石膏復制的中世紀大教堂也無法使人興奮,我強迫自己去研讀《褶皺藝術》。毫無收益,不安分的目光時不時去看鐘表上的時間。
這時……不遠處開啟的門打斷了我,從門外進來了兩位參觀者。靠近時我驚訝地發現,我竟認識其中的一位,那是柏林哲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我只是在柏林上大學時對他有些粗略了解,那已是好幾年之前的事了。當時我上過他的兩節課,因為他的名字那時在所有對思想意識感興趣的人那里是掛在嘴邊的。我對他的哲學思想不是很了解,這兩節課中,他那非常簡單明了地傳述思想的個人講授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時,大廳里除了我的腳步聲外,還有齊美爾和他隨行人的腳步聲穿行于文物中間。至于他們的交談,我只捕捉到一些聽不清內容的話語聲。
我為什么把這一場景敘述得如此細膩?它到底有什么特別值得留意和回憶的呢?那是因為此時我是與齊美爾共享的,而且又是在特洛卡德羅博物館內度過的幾個時辰。恰是在這幾個時辰里,我博士論文里的那些思想,狂飆突進般地剎那間誕生了,正是這些思想使我出了名。這么說還不夠,我之所以如此突出這次偶然的邂逅,真正原因是從那以后發生的事才叫真的神奇。那就先說吧。多年后的一天,**個主動打電話給我的偏巧是齊美爾,那時他剛好偶然讀了我的博士論文文稿,對我的思路甚是驚奇,于是便不假思索地撥打了我的電話。還是回到事件的時間軸上,這篇論文“著床”那一刻給我帶來的迷醉狀態,我就不去描繪了;之后的“產痛”同樣也不予贅述了。只要有一天,我能憑這篇論文叫自己博士,就夠了。
可是,博士論文還必須印出來,如何搞定這煩人的事呢?主要就是費用問題!幸好有位從事出版工作的兄弟自己有一家小型印刷廠 ,他幫我減輕了負擔。在他那里,我用便宜的價格印制了規定的贈閱本以及個人所需的份數。我將特意留存下的印制本寄給了一些人并期盼有好的回應。所寄的這些人在我看來,要么對我這個作者有關注的熱情,要么單純對論文內容有興趣了解并能理解。如此,其中的一本寄到了詩人保羅·恩斯特(Paul Ernst)手上,寄給他是因為他滿足了所述的兩個條件:一是對我這個人有了解的興趣;二是他這個興趣源自于我熟悉他著名的藝術理論研討。
隨著印制樣本的寄送,影響巨大的一些關聯事件,開始以一種無法掌控的偶然方式出現。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 保羅·恩斯特在收到樣本之后忽略了一件事,這只是一部博士論文按規定印制的贈閱本,而不是一部已出版了的面向公眾的書籍。他從該贈閱本內容中提取出了*強悍的部分,在《藝術與藝術家》這本著名雜志上寫了一篇書評,聽他的語氣,這部書的亮點全集中在我的思想觀點上。于是,有人開始向書商訂這本書,而書商們在他們手頭的新書目錄中卻無論如何都查閱不到這本書。有人甚至還來問我如何買到這本書,萊因哈德·皮珀爾(Reinhard Piper)就是如此。他是慕尼黑的一位年輕出版商,幾年前出版了一本《慕尼黑年鑒》,書中收錄了我撰寫的一篇文學方面的稿子。當然,他向我打聽之后馬上明白保羅·恩斯特的書評所引起的誤解。于是,皮珀爾出版社決定正式出版這篇博士論文。
現在,應該有人能明白為什么我在這篇回眸過去四十年的文字中將這段故事細細道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部書早已成為歷史性文字,但其發行量同比而言卻是史上*高之一,這是一篇博士論文應得的榮耀嗎?如今,值此再版機會我當然要去講述那段故事。我想要告知讀者,這部書付諸出版并獲得成功,首先要歸功于一個單純的誤會和一些外在的偶發事件。沒有這個天賜的巧合,我的整個生活或許完全會另一個樣子,因為我從沒有想到自己擁有如此這般的學術能力,以致敢于走上學術生涯,直到我**部作品的快速成功才讓我有勇氣這么去做。就這部作品本身來看,沒有那個誤會,它或許會成為大學圖書館書庫里一個不起眼的存在。
*后,還是回到我先前已經暗示過的那次奇跡性邂逅,那次奇遇深深銘刻在心。偶然性事件的難以理喻性已具有著幾分奇跡色彩,而老套的故作誤解是不會具有奇跡性的。
讀者應該能回憶起,那次特洛卡德羅博物館與齊美爾的偶然奇遇給我帶來的影響意味著什么。這樣,就不難理解從那以后發生的事使我如何興奮與好奇,那是至少兩年后(那時我的博士論文已經有印制本,但尚未出版)的某一日,我收到了一封發信人處寫著格奧爾格·齊美爾的來信。我撕開了信封,里面寫著什么呢?那就是,齊美爾,一位享譽歐洲的先生,驀然間用一種理所當然的平等語氣在與我交談。他要跟我說什么呢?他用強有力的話語表達了對我觀點的肯定與贊同,這真讓我不知所措。這個格奧爾格·齊美爾,我與他的唯一一次交接也就只有那次在特洛卡德羅博物館了,而且那是一次靠著無意識氣流牽連起來的邂逅,正是這種牽連使得我們共享了博物館那時難忘的寂靜和孤寂。那時的他應該成了我靈感之隱秘的天意助產士;現在的他,**個對我博士論文做出了反應,而這恰是那次邂逅助生的產兒。齊美爾成為了我這篇博士論文的*早讀者之一,這又是一個偶然。與他交情深厚的保羅·恩斯特在讀了我博士論文之后,覺得應該立刻與他分享發現的新思想,于是寄送了一本給他。結果就是,齊美爾讀完我的博士論文之后就提筆寫了那封令人興奮無比的信。這樣的來信,必然而且真的給當時心中還沒有底氣的年輕作者帶來了激勵,使他立刻遁入*幸運的時辰,神秘而又意味雋永。
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呢?后來,我與齊美爾有了進一步的個人交往,每次都會談到這個神秘莫測的命運安排,它使我們倆的精神世界有了一種預先給定的聯系。
如今我回想起這謎一般的故事并講述出來,以期別人能夠理喻,是為了祭奉我*篤信的神:不明之神(deo ignoto)。

*主要的還是降生以及新生兒*初邂逅的光線…… [ 語出德國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詩作“致萊茵河”中的詩句。——譯者
]

威廉·沃林格
1948年5月于哈勒

抽象與移情-修訂版·精裝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威廉·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德國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名的兩部作品《抽象與移情》和《哥特藝術的形式》,前者完成于1907年,是作者申請博士學位的學位論文,1908年正式出版,后者出版于1911年。兩部著作一經面世,就在德國當時的先鋒派藝術家,尤其是表現主義藝術家圈子中引起強烈反響。沃林格后來談及他年輕時代的這兩部著作對他學術生涯的影響時說,對于一般讀者而言,他基本仍是《抽象與移情》和《哥特藝術的形式》的作者,他早期著作中年輕人特有的生機與活力似乎淹沒了他成熟期所做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另著有《木版油畫的起源》(1924年)、《希臘文化與哥特藝術》(1928年)等。
譯者簡介:
王才勇,1961年生于上海。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藝術學博士,卡爾斯魯厄國立造型藝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后,在歐洲德語國家留學、工作十余年,深諳德語文化。現為復旦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出版有專著《現代審美哲學新探索: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述評》《中西語境中的文化述微》《印象派與東亞美術》《現代性批判與救贖:本雅明思想研究》《視覺現代性導引》等,在國內外專業出版物上發表有關美學、藝術學專業論文百余篇。翻譯出版德國哲學家、現代哲學解釋學創始人伽達默爾的哲學名著《真理與方法》,德國藝術史家沃林格的美學經典《抽象與移情》,美國文論家、闡釋學家赫施的《解釋的有效性》,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一個誘引者的手記》《恐懼與顫栗》,以及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單行道》《攝影小史》等。

商品評論(10條)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