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包郵 許倬云觀世變

作者:許倬云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8-03-01
開本: 32開 頁數: 429
讀者評分:5分1條評論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33.8(6.9折) 定價  ¥49.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許倬云觀世變 版權信息

許倬云觀世變 本書特色

★ 從普通人身邊的細微之處,發現另一個中國
歷史未必都是王侯將相的宏大故事,普通人的一日三餐、起居生活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許倬云由社會史切入,分析民眾的思想與日常生活,展現出鮮活、親切的中國歷史面貌。中國人為什么稱自己是漢人?穿越到漢代,還能吃到炸雞嗎?南北方什么時候飲食分化?
★ 88歲學者的溫情關懷,
留學,任教,客居美國六十余年的許倬云,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同胞、故國。作者自言做了一輩子“旁觀者”,但學會了設身處地,以體會領略的習慣。古人遭逢幸運時,為之歡呼慶幸;古人失誤時,為之悲憫哀矜。由此感同身受,即于古事少一份苛責,多一份警惕。
★ 在與西方文明的比較中,發現中國文化特質
《萬古江河》作者、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以寬宏的視野,中正平和的筆調,對比中國與世界,關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從中發現中國特有的文化基因。農業、家族、儒家思想等,造就了國人的歷史與社會生活。

許倬云觀世變 內容簡介

本書是許倬云先生五十余載治史文章精選,以中國與世界、中國的特質、歷史與變化為主題,勾勒史學大家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史學觀念與關注時下的人文關懷。


精耕細作的農業、以家族為本的社會網絡、儒家的思想方式,這三套東西相配,就變成中國文化互相輔助的幾種特色。——《中國歷史特質》

公元前300年到200年,此時正是秦漢統一,南北一家的時候。現在的食物在當時幾乎已樣樣不缺,只是烹飪方法仍不出煎、煮、烤、炸、煨。絲綢之路開通之后,西瓜、芝麻、苜蓿、葡萄、核桃、胡瓜、大蒜等皆由西域輸入。南方海路交通發達,自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引進了芋頭、柑橘、蔗糖等。茶也成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飲品。——《有一點不同的中國歷史》

許倬云觀世變 目錄

序/i



中國與世界


從中國歷史看世界未來/003


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結合/019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033


中國古代文化與兩河流域文化的比較/053


中國古代文化與埃及文化的比較/065


中國古代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比較/080


東漢與西羅馬帝國崩解的比較/096


試論伊斯蘭文化體系與東西方兩大文化的互動/109


體系網絡與中國歷史上的分合/121


漢末至南北朝時期的氣候與民族移動的初步考察/128



中國的特質


中國歷史特質/149


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170


中國文化發展的點和線/181


從考古學看中國古代文化發展/187


古代中國的面貌/201


中國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態/212


文化與親緣/224


孔子論仁及其延伸的觀念/237


神祇與祖靈/246


漢之為漢/260


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關系的變動/266



歷史與變化


歷史與變化/307


尋索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331


我們走向何方/341


文化調適過程中的態度/360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366


元中都考古懷今/396


有一點不同的中國歷史/401


中國中古時期飲食文化的轉變/406



編后記/425








展開全部

許倬云觀世變 節選

有一點不同的中國歷史:飲食與宗教

中國人在公元前1000年至前300年間的飲食生活,《詩經》記得非常詳細。食物的種類繁多,從牛到蝸牛,從甜菜到苦菜,桃、李、杏、梅一應俱全。北方有黍、稷、粱三大谷類,南方仍是稻米為主,并有竹筒飯、粽子等不同的米食吃法。不只飲食習性不同,南北兩方的工藝風格也大異其趣。北方青銅器上皆是棱棱角角的幾何圖形,南方線條柔和曲折。北方圖畫里的神個個板著臉持著大斧頭,南方的山鬼卻是柔媚迷人的小姑娘。
公元前300年到200年,此時正是秦漢統一,南北一家的時候。從長沙馬王堆一位侯爵夫人的墓中所挖掘出的陪葬食物和食品名單中可看出,現在的食物在當時幾乎已樣樣不缺,只是烹飪方法仍不出煎、煮、烤、炸、煨。絲綢之路開通之后,西瓜、芝麻、苜蓿、葡萄、核桃、胡瓜、大蒜等皆由西域輸入。南方海路交通發達,自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引進了芋頭、柑橘、蔗糖等。茶也成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飲品,甚至有助抵抗瘟疫傳播,因為喝茶必須將水煮開,減少人們喝生水的機會。
到了魏晉南北朝(200年至600年間),北方因五胡亂華而引進吃酪的習慣,于是南方喝茶,北方喝酪。南北方雖然飲食習慣不同,但仍不時交流,互相學習。此時人們開始有“炒”的烹飪方法,可能是為了節省燃料而演變出來。水產養殖事業也見開發,人們刻意開辟池塘養殖魚、蝦、螃蟹以供食用,這是生態環境的利用。同時,人們發現麥類經過磨輾后,可以制作粉食,這種食法遂日漸普及。
600年至1000年,正是隋唐至宋之間,飲食方式除了酒的加入外,大致都已定型。在這之前,人們也喝喝低酒精的稠酒,此時又添水果酒,葡萄、桃、李、杏、梅皆可入酒,連帶谷類酒如米酒、麥酒也一起研制開發。民間的飲食文化發達了,精致的食物不再只有貴族才能享用。宗教信仰亦是如此。以前只限于上層社會參加的宗教活動,此時也在民間普及。禪宗慧能和尚大字不識一個,也能成佛,使佛教真正扎根鄉土。儒家則擺脫神學的途徑,走向形而上學,一方面重理性,一方面重倫理。
1000年至1500年,中國在歷史上不但成為成吉思汗版圖的一部分,飲食上也接受了蒙古族的燒烤文化,并從中亞、西亞傳入蒸餾酒的技術。1500年之后,海道開通,中國對外貿易大為發達,經濟不斷成長上升。玉米、番薯就在這時流入。這兩種作物容易種植,因此擴大了中國的耕種面積,也養活了更多的人口。中國的飲食文化大約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之間逐漸發展出四大流派:北方菜、南方菜、四川菜、廣東菜。這種現象的形成,與經濟的繁榮大有關系。民間信仰有諸教合一的傾向,佛道不分,上層宗教式微。基督教信仰和烘焙技術一起自西方傳入。

許倬云觀世變 作者簡介

許倬云,1930年生于江蘇無錫,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執教于臺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不囿于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走向。代表著作有《萬古江河》《說中國》《中國文化的精神》等。


我最近反省自己一輩子的學術研究,漸漸悟出一些線索:我其實是做了一輩子的“旁觀者”,常常不能親身參與其中,卻學會了設身處地,以體會領略的習慣。我終身殘疾,自從有了記憶,似乎總是坐在旁邊,看到孩子跳躍奔跑,卻不能加入游戲;但也為他們的成功而喜悅,為他們的失誤而扼腕。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不斷旁觀。在湖北的農村,曾見過農夫的耕耘,看過灰黃的泥土,在渠水灌溉后成為潤濕的沃土。曾見過黃驃幼駒,在閹割為騸馬時,掙脫束縛,狂奔跳躍,終究失血而死。曾在輔仁中學,甚至改了性情,也旁觀男女同學之間愛情的悲喜劇。在芝加哥住院治殘疾時,曾旁觀許多悲哀與喜樂:目擊老醫生在操刀前,嚴肅虔誠的禱告;也看到手術后的病童,努力學習從未經驗的動作。在七十年代,也曾親見個人認同于政治斗爭間,有些人熱誠投入,有些人被狂瀾卷去!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百相,卻為我開啟了理解歷史的經驗。

讀歷史,是學習;討論歷史,是觀察。兩個步驟,其實是一體兩面。我從不悔終生學史,因為歷史正是人生的延長與擴大。

——許倬云

商品評論(1條)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