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沖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36230
- 條形碼:9787108036230 ; 978-7-108-0362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的沖擊 本書特色
對我們而言的“中國的沖擊”將使我們從劃分優劣等級的歷史觀中醒 悟過來,認識到必須具有多元主義歷史觀,必須在今后因交流關系的深化 反而可能激化的兩國間的矛盾與沖突過程之中,播種“共生”的種子。我 們絕不能招致一個大國主義的中國的出現。對社會主義的“幻想”是在與西歐資本主義比優劣的序列中產生的。而對 社會主義的“幻滅”也同樣是在這一優劣序列中產生的。也就是說,它們都是 以歐洲為軸心所形成的觀念世界。從“幻想”到“幻滅”的180度的急轉彎對 當事人而言,也只需在同一根軸上將優與劣兩張標簽的位置上下挪動一下即 可,無須質疑認漢的坐標軸本身,換言之,無須質疑認識主體自身的坐標。或日:中國沒有宗教革命,沒有市民革命,也沒有產業革命,因而被 說成是停滯性社會也是無可奈伺的,等等。的確,中國是來發生過這些革 命,但它卻展示了另一種發展。為方便起見,我想用“內發性變動”來稱 “乎這…發展路向。那么,它是一種怎樣的路向呢?
中國的沖擊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其中**部分為時事評論,后兩個部分為思想史學術研究。**部分中,溝口教授敏銳地抓住了當今日本社會中國認識的誤區,即以現代化先行者自居的優越感、知識論上的歧視和偏見、斷言中國缺少民主和自由的冷戰思維、受害記憶與加害記憶之間的分離等等。他在歷史的流動脈絡里抓住這些被日本中國學回避和無視的問題點,展開了精彩的思想史分析。溝口教授指出,這些認識誤區使得戰后的日本社會仍然無法有效地追究戰爭責任和向中國人民謝罪,并且使得日本的中國學研究無法進入躍動的中國當代史,這種狀況間接地導致了日本社會在東亞國際關系中無法作出切合中國實際狀況的判斷,也影響了日本和中國社會建立正常的友好關系。他分析了戰爭創傷記憶的情感性特征,特別指出了感情記憶作為歷史真實所具有的無法以客觀實證加以固定的特征,為突破日本知識界把戰爭記憶表面化的困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也為中國社會了解日本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此外,他也駁斥了關于中國沒有自由和民主的冷戰思維,指出中國有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的方式,不可以用美國式標準簡單套用。第二與第三個部分是溝口教授對于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變遷的結構性討論。通過結構性討論,他試圖把**部分所批判的日本中國學的問題進一步深化,暴露這些問題的認識論根源;同時,也建立正確認識中國歷史的思想史假說。
中國的沖擊 目錄
序論 中國的沖擊
第二次沖擊
歐化并非“脫亞
被顛倒了的優劣
導致空洞化的力學
歷史開始翻轉
**部分
第1章 中國與“自由”、“民主
當今依舊持續的冷戰思維
從幻想走向幻滅
內在的知性歧視
第2章 如何面對現在時的歷史
面對歷史觀之間的鴻溝
為何謝罪?如何謝罪?
密封艙里的“民主
歷史的磁場
附文正視日中間的齟齬
第3章 所謂歷史認識問題,是怎樣成為問題的?
互不相通的脈絡
“奮斗和受害”與加害
歷史學應有的責任
外來的與向內的
第二部分
第4章 歷史中的中國革命
“西洋的沖擊”的故事
太平天國與軍閥割據
王朝“體制”的崩潰
歷史的推動者矽
第5章 中國近代的源流
中國式的近代
長期穩定的中華文明圈
何謂內發性近代
內發因由的近代化旅程
第6章 辛亥革命再思考
不以國家而以“天下”為視角
反帝?抑或是近代化?
集權與分權
鴉片戰爭是近代?
第7章 兩種近代化道路--日本與中國
日本社會的資本主義化
2中國的沖擊
中國的社會體制
中國“社會主義”的基礎
第三部分
第8章 禮教與中國革命
民國時期的“禮教
在歷史的脈絡之中
近世中國的社會倫理
禮教與革命
第9章 另一個“五四
命運坎坷的梁漱溟
與陳獨秀的對立點
關于階級問題
宗法社會的傳統
“禮治”社會主義
附錄關于歷史敘述的意圖與客觀性問題
歷史學家與事實
關于歷史敘述中的意圖問題
無意圖地進入歷史的海洋
代跋
后記
中國的沖擊 節選
如上所言,并非只有日本擺脫了中華文明圈,不過是日本的資本主義化早實現了一步而已。而這一點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化了的日本迅即進入了西歐文明圈,或已經脫離了中華文明圈了。本來,判斷某個民族是生存于某個文明圈的外部還是其里面的思考方法本身,實際上是將文明圈這一觀念實體化了。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所謂文明圈,并不是說存在著一個實體性的區域,不過是指稱某一種類型的結構關系。若要從實體的角度去觀察它的話,那只能去觀察被認為屬于某個文明圈的民族或國家間的種種個別性關系。也就是說我們所能看到的或是政治的或經濟的關系、或是文化方面的或社會方面的關系。至于說到綜合了這些關系而形成的結構,我們僅僅能夠抽象出抽象性的意象。如果我們放下抽象概念去考察實際存在的關系--例如明治時代以降的日中關系的話,可以得知它與明治時代以前相比,在許多方面并沒有發生變化。就社會文化方面亦即社會風俗、習慣、宗教、生活倫理等方面而言,正如津田左右吉早就指出的那樣,日中間的共同點本來就很稀少;在這一點上,明治以前與明治以后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倒是在兩國漸行歐化之后,雙方使用了相同的西歷年號、學校制度和教育科目等等。因此,從這方面來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與中國在社會文化層面上的相同成分 在歐化以后反倒增加了。在思想文化關系方面,就日本學術界和思想界里有關中國的評價而言,無論是被肯定還是遭否定,也不管是明的或是暗的,中國始終是作為另一位主角而被賜予一席之地的。這一點在接受了儒學的日本近世自不待言,即使在被認為已轉入西歐文明圈的明治時代之后乃至今日也依然如故。準確地說,那并非關注中國使然,而是由于中國作為探討日本問題時的一個背景裝置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說日本人常常是以中國為媒介來確立自己的民族認同的。例如,本居宣長的日本主義或吉田松陰的天皇主義就是把中國當作媒介的典型例子。再舉一個淺近的例子。當今,大部分的日本人在總結自己的近代化成果時,他們在與“先進的”歐洲進行比較的同時,也有意無意地在與被視為“落后的”中國進行著比較,并從中獲得滿足。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也充當著日本認識自我的媒介。也就是說,在確定日本的坐標時,日本人有一種有意無意地將中國當作媒介的癖性;明治以前也好,之后也罷,甚至在今天,這種癖性都沒有改變。這里有一個日本人幾乎漠然無知卻是本該明白的事實:在中國,與上述那種日本人對中國的關注相當的、中國人對日本的關注,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近世的中國未曾有過。明治時代以后,雖說有許多中國留學生為學習日本的近代化而東渡日本,但他們主要關心的不在于日本本身,而在于通過日本這個“窗口”所看到的歐洲。
中國的沖擊 作者簡介
溝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研究生時代師從愛知大學著名支那史家入矢義高,開始李贄文獻的閱讀和中中思想史研究。先后任東京太學文學部助手、中經琦玉大學講師。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間,他成功地打通了東京大學文學部文史哲的學科限制,建立跨學科的對話機制,并在1985年創建了“中國——社會與文化”學會。他在2007年牽頭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學者為一體的《朱子語類》譯注刊行委員會,正式啟動《朱子語類》日譯的二十年大五程。退休后任教于大東文化大學文學部,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溝口一生不僅留下具有極大思想沖擊力的著述,而且推動了多種國內與國際的大型學術活動。例如與中國學者發起“知識共同體”對話,持續討論戰爭的記憶與責任問題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屆折與展開》、《作為方法的中國》、《中國的思想》、《中國的公與私》、《中國的沖擊》等曾主編出版了《中國思想文化事典》,《在亞洲思考》(七卷)翻譯有中國宋代佛教典籍《碧巖錄》和王陽明《傳習錄》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