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顱記
-
>
食南之徒
-
>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漂亮朋友
-
>
(精)我們八月見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0冊:1972-1974
-
>
故事會;刀客
-
>
刀鋒
烏暗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4003
- 條形碼:9787532174003 ; 978-7-5321-7400-3
- 裝幀:75g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烏暗螟 本書特色
調度不同的時間刻度,重新把灰燼還原為火北京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獎”獲獎作品《雨》作者馬華文學重量級作家黃錦樹 早期代表作品全收錄《烏暗暝》為黃錦樹兩本出道作品的短篇小說合集,為黃錦樹早期作品首次完整引進大陸。其中收錄《落雨的小鎮》《說故事者》《M的失蹤》《魚骸》等多篇得獎作品。 在這二十一篇重量級作品中,讀者可以讀到充滿熱帶原鄉風情的景物描摹、一觸即發猶如驚悚電影的懸疑氛圍,黏膩溽熱雨聲不間斷的邊遠小鎮印象。人對于家、對于故鄉*深層的復雜情感,在黃錦樹的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家將南洋沉重的歷史串在多篇小說里,不只是作為一個背景設定,而是要借著這種書寫方式,重新詮釋一些逐漸遭人遺忘的歷史,反抗主流的解釋,反抗人們對某些故事的刻意遺忘。黃錦樹用的不是傳統的寫實筆法正經地寫某個事件:他筆下的場景四分五裂、人物的情緒和記憶分崩離析。正如馬華文學研究者張景云所指出:“他通過一種新的敘事藝術,一種不像小說的小說,來建構一個霸權毫無專制話語權的'虛構的真實'”。 在黃錦樹小說中,對于“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如何成立?”“馬華文學經典缺席”的叩問作為隱藏在小說背后的主題不時浮現。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針對當時馬來西亞華文文壇的腐朽做出尖銳批判,著名文學學者王德威曾評論他是中文學界的“壞孩子”、南洋的摩羅(魯迅語,摩羅精神指勇于反抗傳統壓迫的叛逆精神)。這樣關于華文文學的大哉問,作為一面鏡子,很能引發人們對于本地文學現狀的思想激蕩,從而反思過去、追尋未來。 特別收錄2017年新序、兩篇初版自序,以及張惠思、楊照、張錦忠、張貴興的評論文章。 黃錦樹回首家鄉人事,爬梳歷史傷痕,前輩的墾殖經驗,日軍蹂躪馬華村莊的血淚(《色魘》《說故事者》),馬共興衰始末(《魚骸》),以及八十年代印尼非法移民所造成的治安恐怖(《非法移民》),都是筆下素材。膠林小鎮總是他構思的始原場景。潮濕凝膩的氛圍,簡陋質樸的市井人物,陰鷙凄迷,而且時泛兇機。黃錦樹是憂郁的,但他“非寫不可”。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我們”即使不懂“馬華”內心那傷害史時鐘、層層累聚之離散者考古地層學的,那么艱難晦澀的整幅二十世紀“史的現場”,也能“魂兮歸來”,將之“聊齋化”、福克納“南方化”、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化”的閱讀:一種異史與無河之流、鬼影幢幢,符號大矩陣快閃紛繁的神話學式擠壓與狂歡。 ——作家 駱以軍臺灣讀者很難理解一個從小受華語教育的大馬華人的尷尬矛盾乃至維系甚或扯斷這條來自華語母體供給自己養分的臍帶時的柔腸寸斷和鮮血淋漓。如果說錦樹的作品僅僅提供了這種經驗顯然過度單純。錦樹*大的優點就在陷阱處處,容易誤讀,如步入一座處女森林。 ——作家張貴興黃錦樹的小說里多次出現“附魔”的情節,作者被某種神秘的力量支使,寫作出似熟悉卻又陌生的作品。我們可以把他自己的小說看成是在文學史沉重魅影附魔下的產物。強烈的文學史意識使他的作品具有異于其他新人習作的熟練技巧、明確的創意動機以及可供多方解讀的文本厚度。 ——作家 楊照他高明之處,在于沒有宗法馬華文學現實主義老前輩們的努力,提供族人或讀者一盞指路明燈。書中諸篇小說著重的,毋寧是如《血崩》中做“馬來西亞史”田野調查的敘述者召喚逝者亡魂般,重新召喚被抑制的族群記憶或失憶,彰顯再現的不可能及其政治意義——文學研究者 張錦忠通過小說書寫,黃錦樹一直在為馬華文學與近現代文學、甚至是世界文學,細密地做一種內部的勾連。例如其中幾篇明顯地散發馬爾克斯味道的小說,失蹤、消散、夢境中故鄉的潮濕感、文稿上的螞蟻,這些熟悉的符號皆反復出現。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張惠思 ☆第七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落雨的小鎮》)☆第二屆客聯小說獎**名(《鄭增壽》)☆第十七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佳作(《說故事者》)☆臺大文學獎小說次獎(《傷逝》)☆第三屆鄉青小說獎特優獎(《M的失蹤》)☆第六屆大馬旅臺文學獎小說主獎(《大卷宗》)☆**屆《幼獅文藝》 “世界華文成長小說獎”首獎(《貘》)☆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魚骸》)☆第十四屆洪醒夫小說獎(《魚骸》)
烏暗螟 內容簡介
《烏暗暝》為黃錦樹兩本早期短篇小說集的合集。故事多發生在南洋的膠林小鎮:移居南洋的華人處在野獸環伺、種族壓迫、殖民侵略、認同焦慮的環境中,面臨各種形式的離散、失蹤,及死亡。黃錦樹積極運用后設(元小說)、嘲諷、拼貼等手法與歷史的沉疴對話,將馬華文學、大馬華人的處境以“附魔”的方式展演。在一篇篇黑色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對族群記憶缺失的修補、重構,也是對南洋華人集體命運的反省、思索。
烏暗螟 目錄
1 我們的南洋摩羅——重讀黃錦樹的《烏暗暝》/張惠思
9 膠林深處的暗夜——《烏暗暝》新版序
1 落雨的小鎮
19 錯誤
33 死在南方
57 夢與豬與黎明
77 撤退
97 鄭增壽
113少女病
141傷逝
157新柳
179 M的失蹤
207大卷宗
225說故事者
243色魘
261膠林深處
293山俎
313血崩
335貘
357大水
381非法移民
389烏暗暝
405魚骸
429再生產的恐怖主義(初版《夢與豬與黎明》序)
435非寫不可的理由(初版《烏暗暝》序)
445文學史的附魔紀錄——評黃錦樹短篇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楊照
449《烏暗暝》評介/張錦忠
453再見普羅米修斯——評黃錦樹《烏暗暝》/張貴興
烏暗螟 節選
落雨的小鎮 ●落雨的小鎮 火車一入站,我就隨著其他返家的人匆匆拎了行李準備下車。雖然我只不過是一個旅人,突然想下車也許只是因為過早地厭倦了這樣的旅行方式。旅途的疲憊也隱約地為我說明了小鎮的由來,而我想,說不定他倆也會在這小鎮歇腳罷。 當火車遠去,下車的旅客一一歸去,我才覺得黃昏竟是如此沉重。金色的殘照鍍上古舊的牌樓,英殖民晚期的建筑樣式,頂端是拱狀的前緣,浮刻著一逝去的年代:一九五四、一九四七、一九三八、一九二○、一九一一……兩只石獅子須發僨張,肌理鱗然,鼓睜的雙目里一把熄滅的火。幾只黑鴉驀然從視野未及的角落飛出,刷過鐵道。我緩步踏進古老寂寥的街巷。 這時每一家敞開的店面因還沒開燈而顯得異常昏暗:牙醫診所、雜貨鋪子、印度餐廳、茶餐室、中藥鋪、洋服店、神料店……賣小報的印度人嚼著一口檳榔紅,像端詳異鄉人那樣漠然地瞅著我。黑色的臉在凝神的一剎那,好似凝成了一幅千年的畫面。金色的陽光給予他和他的背景一抹專屬于遙遠過去的殘頹色澤。在那一瞬間,他突然卷起一卷報紙給我——我略略止步,來不及考慮掏錢。約莫是當日的《新生活報》,大標題依稀是某地發現一只長得像麟的四腳蛇。 我胡亂地走進一家陳舊的旅舍,老板娘濃脂抹粉,只問了句:“一個人?”便放我進去。陰暗的樓梯,淫穢的氣味。房間里陳設簡單,一張雙人床一張梳妝臺,床單是褪色的紅色花布;墻壁上斑斑污漬,那股濃濁的前人休息或體液氣味的積淀愈發令人難堪了。我便把窗子打開。 日暮里,金色的鐵軌和它深郁的暗影,便是窗外的主景。有些歸家的車輛率自亮起了燈,幾只烏鴉在樹影里間歇叫了幾聲。我拉了張椅子,臨窗坐下,叼了根煙。在視野里那乍紅乍綠的交通燈是*刺眼也*文明的存在,兩個癯瘦的馬來警察配著短槍悠哉地漫步在騎樓的走廊上,皮鞋使勁的敲擊聲未經修飾地施展著它們的節奏。除了幾套換洗衣服和衛生用品之外我什么也沒帶,即使是我**心愛的書籍。我留戀地看著日落,輪廓被它自己的光融蝕的太陽,帶著一個發亮的中心飛快地隱沒在山的那一邊,大塊大塊的層云把剩余的光也擠落山頭。這時,所有的街燈便次第地亮起來。 我發了一陣子愣,煙抽完了,淡淡的霧也漫上了我的眼鏡片。妹子呀,你和你的他今夜是否也會在這個日落的小鎮落腳? 一直到有人敲門,我才下定決心出去吃晚飯。女房東鬼祟地問我,房里的燈怎么沒開,是不是壞了?我心里的聲音答她說,燈沒壞,是日頭熄了。 為了暫時的離去我必須記下旅店的名字:南天旅舍。 小鎮的結構簡單,一間油漆剝落的郵局、電訊局、警察局,老檳榔樹下一間華文小學。河邊一家沒落的戲院,正上演*近頗受歡迎的黃飛鴻。我到華人巴剎去,囫圇吃了一盤海南雞飯。沿著河邊走去,三三兩兩的華人老頭子聚坐在河堤上,說著熟悉的家鄉話。幾對各族的情侶牽手散步,老樹下停了十余輛三輪車。河床上長著一叢叢芒草,河水融融地晃漾著幾盞燈火。小鎮似乎不曾輝煌過。 我走遍了鎮上的三家雜貨店,一家西藥局,問他們是否在日落以前見過一對年齡和我差不多的陌生青年男女。可是他們的答案不論是是或否,還是不置可否,都不是十分可信。我漸漸地理解到,他們不全然把我當陌生人看待,因為這樣的小鎮通常大部分年輕人都離開了,到大城市謀生去。每一個候鳥般歸來的青年臉上,都殘余著幾許異鄉的陌生色彩。接著走訪了七家服裝店,我知道她沒帶多少衣服,然而我不再向人打聽。順路到一家文具店去,買了剛出版的三種香港漫畫,走進A&W喝了一杯可樂,再到小鎮唯一的一家百貨公司,到她平常愛吃的食物的攤子、女裝部各處看看,結果也只是買了幾樣自己愛吃的零食。我不禁覺得這樣的尋找方式十分可笑,這時到了電影院門口,戲正上演,他們會不會就在里頭呢? 我就那樣隔著一條街望著電影院門口。此時戲院門口冷清清,三個電影看板顏色鮮艷醒目,左右的看板上都掛著個“不日”的牌子。只有中間那個掛著“今天上映”的,李連杰的臉龐給畫得腫大走樣,好似慘遭過一頓狠打。我又點了一根煙。一股沒來由的沖動讓我下定決心等電影散場,好似他們就在里頭似的—— 左邊轉角一家“多多博彩”燈火耀明,華人、印度人、馬來人排了一串,在那里消費命運。 其實我沒理由耽擱,說不定他們早已走到下一個城鎮,甚至走得比我想象的更遠,現在猶相擁在一輛開往異國的火車上(那也好)。她雖然衣服帶得不多,卻把存折和所有的證件都帶走了。她只給我留下一紙便條: 哥,我走了。你們不必來找我,我不會再回來。照顧爸媽。 妹留 她只留那樣簡單的便條給我……那時距我抵家門也不過是半個小時。她連半個小時都不能等嗎?我已多年沒見她了,她就不能讓我和她見了面再走嗎? 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她是因為我要回來才先一步離去嗎? 母親焦急地說她還沒出過遠門又那么年輕萬一給人騙去賣了怎么辦。伊說又不是不給她談戀愛至少也要等高中畢業了啊。父親沒說話,只是哀哀地嘆息。我經歷了長途的旅程之后初抵家門,一時還搞不清楚狀況,愕在大門口。這些年來我不在家,她是怎么過的?和她信中描述的一樣嗎?屋里難以想象的昏暗,此外一切都沒改變。 剛開始誰也不知道她走了。是那張字條,在她房里木桌上。她對父母說,哥哥今天回來,她到市場去多買一些菜。她的臉上沒有一絲異樣,甚至還帶著淺淺的笑。是因為即將離去,即將的冒險,讓她難以抑制地興奮著嗎?然而她給我的信,都沒有露出任何的征兆,她什么也沒說。 她的房間擺設簡單,木造的房子,白日里也覺得黑暗。白色的蚊帳因年深日遠,經年的洗滌而近乎透明了。墻上掛著一盞陳舊的油燈,桌上還擺著一幅框好的她的照片。那照片我沒 見過,她蓄著長發,笑得很燦爛。是留給我的嗎?她抽去了我此趟回家的理由。是我宣布了她的離去。我帶了那張照片,我發覺照片背后寫著:植有木瓜的小鎮。我說,我去找她。 “剛回來又要走?” “找到她才能安心—我會回來的。” 他們補充了一個外鄉人的故事,那人經常來找妹子,一道去看電影或干什么的……隨后證實了,那外鄉人幾乎在同一天向工頭辭職。 在街上,一家雜貨店的老板叫住了母親,說妹子把腳踏車寄放在他那里,托他轉交。有人看到她在巴士車站等車,又有人說親眼看到她和一個人上了火車。 從我們那小鎮往外,恰好有四條路通向四個不同的方向,然而鐵路只有一條,卻同時擁有兩個方向。我只能從她往昔的訊息,猜測她消失的方向。也許她會跟隨那個外鄉人回到他的故鄉去,一個植有木瓜的小鎮。 ……
烏暗螟 作者簡介
黃錦樹,馬來西亞華裔,1967年生于馬來西亞柔佛州。于1986年赴臺求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畢業。1996年迄今于臺灣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曾獲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第四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第二屆做書獎原創小說大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花蹤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項。 著有小說集《民國的慢船》《雨》《魚》《猶見扶余》《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土與火》《刻背》《烏暗暝》《夢與豬與黎明》,散文集《火笑了》《焚燒》,評論集《論嘗試文》《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文與魂與體》等作品。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