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皺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079028
- 條形碼:9787201079028 ; 978-7-201-07902-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時間的皺紋 本書特色
收錄在《散文中國精選:時間的皺紋》當中的七位散文作家的作品,我以為是各具特色的,書寫和呈現的是個人在大地上一種生命形態和內心品質,是個人對生命本身的體察、發現和覺悟。《散文中國精選:時間的皺紋》其中一些顯然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說境界。在這七位作家身上,*可敬的一點就是:不管他們在號召和喝彩什么,這些人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方向。我覺得,真正的寫作者就應當如此,絕不隨波逐流,看到打工的(散文)吃香就想辦法打工,鄉村的走紅就趕緊挽起褲腳,身體的流行就脫衣自照。
時間的皺紋 內容簡介
本書分趙立春散文 ; 李智紅散文 ; 石紅許散文 ; 楊慧俐散文 ; 天疆散文 ; 佛劉散文 ; 喻紅散文。內容包括: 雕刻的時光 ; 皇朝遺夢 ; 云南這邊 ; 黃沙道中永遠的身影等。
時間的皺紋 目錄
趙立春散文
撩開塵封已久的面紗
雕刻的時光
皇朝遺夢
李智紅散文
云南這邊(系列散文)
石紅許散文
黃沙道中永遠的身影
陽臺卜那一抹紅
尋找突嗣
穿越歷史的槍聲
遠甫傳來的歌聲
風雨五堡洲
千古悠悠黃河口
百靈草給了我一個安寧的夜
楊慧俐散文
被春光擊中
一朵牽掛上柳梢
睡蓮
水車吱呀
出門向北
長驅千里去
穿云度澗采茶去
風凰小記
碗里的流沙
倦
天疆散文
那棵樹站成了一道風景
三峽祖居
峰硬的土地
老去的花樓
湖水的記憶
月湖之僅
雪線邊的花朵
血脈
又是一年清明時
佛劉散文
晚年的寂寞
一茬一茬的月光
陽臺的對面
秋風吹落
舊時光
單身宿舍
處處野菜
喻紅散文
水清音
興化映象
時間的皺紋 節選
撩開塵封已久的面紗我一直以為我對八特村是很熟悉的。
八特位于邯鄲市西南峰峰礦區和村鎮,是北方很常見的一座極為不起眼的村莊。我的孩童時代就在距離八特不遠的一所中學度過,那時我的父母在那所學校任教,我們便居住在學校的向陽院,說是院,其實只是兩排房子而已。父親和母親有很多學生都是八特村人,而且,學校還有兩個老師也是八特人,一個姓韓,另一個也姓韓。在那個使用布票和糧票的年代,多數人穿著補丁衣服,而韓老師的衣著不僅沒有補丁,還總是干凈利索,發型也總是梳理得油光整潔,我們暗地里都叫他韓老闊,對他總是另眼相看。韓老師有一個和我們年齡相仿的女兒,也很少和我們這幫野孩子在一起混耍,聽大人們說,他們的祖上是八特*有錢的人家,我們深信不疑敬而遠之,在內心中距離他們也越來越遠了。距離產生美也產生神秘,對我們這些孩子們來講,韓家和八特的神秘幾乎伴隨著我們度過了短暫的童年。另一個韓老師也是一個整潔利索的人,而且,身上透著一股有別于那個年代的文氣,后來這個韓老師成為我的語文老師,他的文采直接影響到我后來的寫作。
再后來我們舉家遷往那個著名的北方陶瓷之都彭城,童年的記憶也漸漸疏遠。但多年之后兒時的伙伴偶爾遇到一起,還總會絮叨起那個闊綽老師和他的女兒。末了,酒至酣時,還會“感嘆”一番:八特村出人才呀之類的話,這才怏怏而散。八特在我和伙伴們的記憶深處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村莊概念。
八特再次引起我的興趣,是在2000年。記得那是一個秋日的午后,我獨自在書房閱讀吳先寧先生著的《北朝文化特質與文學進程》一書,書中引用了很多原始文獻資料,一些生僻字我不得不查字典,但有些字新華字典里都沒有。我心疼地拿出了我爺爺留下來的唯一的一套書——已經發黃發脆的清版《康熙字典》.撕一次翻閱總要掉落一些紙屑,所以很少翻動。當我打開書卷,居然在書中翻…了同樣發黃的一張爺爺的照片和一張紙片。打開紙片,上面用毛筆寫著“武安△特村公益坡煤窯股票”,落款是“民國三十八年元月”,上面還密密麻麻地蓋著些紅印章。那個生僻的文字沒有找出來,這張紙片卻把我給弄蒙了。爺爺當時生活在磁縣南澗城,距八特至少還有幾十里腳程,而且,我們家在八特也沒有親戚,爺爺怎么會在那樣一個小村莊購買股票呢?后來我問爹,爹也說不清楚。八特又多披了一層疑問和神秘色彩裝在我的腦海中。
見證:古鎮·古碑·古橋聽說八特是個古鎮,我也有些吃驚,可這是八特的老支書張憲云親口對我講的。
到達八特的時候已經是上午10點,在南八特村口,張憲云早已等候在那里。張憲云今年70歲,20世紀70年代曾在村上任過干部,退下來后專門研究八特村的歷史,現在已經是村上有名的“村史專家”了。老張直接領著我們來到南八特村委大院里的一塊石碑前。石碑的文字有些漫漶。老張指著碑上*后一排文字說,這是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的碑記,碑上記載著八特的歷史。碑的上面還有一首詩:“左鼓右行日悠悠,臨磁背沼幾度秋。前朝拜相人何在,后世封神殿自留。”左鼓即指的是鼓山,右行指的是太行山。臨磁背沼是說八特村北依沼河,與著名的有七千五百年歷史的磁山文化隔河相望。老張一邊解釋這首詩,一邊講起了八特的歷史。
八特村舊屬武安,后劃歸峰峰礦區管轄。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和廉頗來到八特,二公看到這里“山水錦鄉,河渠潺潺,林木參天,果實累累”,而且牛羊遍坡,騾馬成群,農田莊稼喜人。這里的人勤勞而知理,有世外桃源之象,非一般農田莊戶而為。藺相如和廉頗在村邊的地頭上還遇到了來自八個村莊的八位老人,八老“言語出眾,儒行禮教,素習彬彬,有高賢逐士之風”。八老請廉頗和藺相如給這八個村莊起個名字,廉頗和藺相如在得知這八位老人是曾子的學生后,感慨地說:“爾等學遇明師故特然于異人也。如是,命此村為八特而以為如何?”八特村由此而得名,且一直沿用至今。說起八老與藺相如的這段對話,張憲云有些興奮和自豪,就像介紹昨天發生的事兒一樣。看得出來,張憲云對碑上的文字記載早已熟記在心。
其實碑上說的只是八特村名來歷之一。張憲云小的時候聽老輩人說,過去八特有八個村、八大姓、八座山、八道河,有八種色彩斑斕的奇石,有八種奇異少見的樹木,還有八位圣賢儒雅的老人,所以叫八特。20世紀70年代,北八特村村民王秀文曾經對八特早已消失的八個古村名和古樹木進行過考證,這八個小村莊是西南莊(在石井溝東口,南崖上邊,新橋地西邊,現五隊耕地,蘇家墳地周圍)、廟臺村(大廟,老學校溝西南側,高臺上三面環溝涯)、中臺村(村西溝正西,老藥材園地,現一隊耕地)、西臺村(弘濟橋正西頭溝親岸地)、耿家谷棟村(北八特果園東側)、椿樹谷棟村(亦叫牛家谷棟,大水坑西邊)、常家谷棟村(北八特加油站往東,東溝西岸地)、東寨村(李家圪臺東溝,東岸地往東至東堰邊)。八種生長茂盛的奇樹是菜樹、柏樹、楊樹、槐樹、柳樹、椿樹、練子樹、楸樹。現在八特人很少知道這些古村落和古樹的名稱了。
“八特從明代開始到清代一直到民國,都是沼河南岸的一個商貿重鎮。
”張憲云如數家珍地介紹。“從八特村南山廟頂舊存的一塊《重刻八特鎮始初之由碑記》中可以知道,八特至晚在明代嘉靖三十年(1552年)就已經是鎮,到民國時期八特作為鎮的地位開始衰落。民國二十六年編纂的《武安縣志》記載,當時武安有十六個鎮(八大鎮和八小鎮),八特鎮已經淪落成武安的八小鎮之一。民國晚期,武安縣撤銷了八特的行政鎮設置,改設八特村。自此結束了八特四百年古鎮歷史。”在我開始關注八特村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八特其實就是兒時記憶當中的那個很普通很普通的北方小村,根本不知道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背后會隱藏著如此大的歷史變遷,更不知道八特延續了近四百年的古鎮傳奇。
八特鎮在民國晚期走向了衰敗,衰敗除了跟戰亂有關外,*重要的因素便是水源。水是維系一個聚落生存的*主要條件。民國時期,鎮北的沼河干涸,大河沒水小河干,穿流在小鎮中間的渠河也隨著干涸,這對八特古鎮的發展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此時位于八特咫尺之遙的和村鎮因為瀕臨近水,居住環境和生存環境明顯優于八特而逐漸得以發展,和諧穩定的居住環境使和村鎮在商業方面也迅速發達,一躍成為武安的八大鎮之領先者。“武安八大鎮,數了陽邑數和村”,當地流傳甚廣的順口溜可以說明和村鎮在那個時候的地位。和村鎮的崛起無疑對八特作為鎮的地位是很大的沖擊。一個地區的行政建制不可能在一步之遙的彈丸之地設置兩個鎮,八特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逐漸淪落為一個被和村鎮管轄的普通村莊。“八特古鎮”這一名詞,也逐漸被塵封在歷史的灰燼中,只有張憲云這樣的老人,偶爾會撣撣覆蓋在古鎮上的塵土,曬一下古鎮真容。
八特的地位從明代古鎮跌到了武安八小鎮之一,又從武安八小鎮一下子跌落到村,滄桑巨變使八特顯得有些尷尬和不安。盡管如此,八特作為村卻龐大起來,畢竟八特的氣質和氣勢都不是普通的農莊。人口眾多,土地廣闊,這樣龐大的村莊百里之內也很難找到。由此也導致了管理的很多不便。尷尬的八特,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再次尷尬,1961年八特村又被分割成了南北兩個小的行政村。自此八特徹頭徹尾地變成了我童年記憶中那個普通的北方小村。
……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