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揚子學刊: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11995
- 條形碼:9787553111995 ; 978-7-5531-119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揚子學刊:第二輯 內容簡介
《揚子學刊》為四川省揚雄研究會會刊,由四川省揚雄研究會主編,主要刊載四川省揚雄研究會會員及海內外學者有關揚雄生平仕履、著述、思想、文學藝術、語言學、歷史學以及接受與傳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揚子學刊:第二輯 目錄
揚雄學術評傳
揚雄《太玄》成書及原本考論
《太玄》與魏晉玄學
揚雄《太玄》中的文學批評要素
《法言》與典故
揚雄四大賦蘊含的文學理念
揚雄《劇秦美新》與漢代的王道觀
揚雄《方言》“通別語”考論
揚子思想研究
揚雄對“圣人”“君子”觀念的重構
揚雄的鄉土意識與六朝社會的地域文化觀念
揚雄人性思想的現代思考
揚雄對孟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以《法言》為中心
揚雄學行思想探析
大漢涪縣子云小鎮建設基本思路研究
用地方歷史文化熏陶中小學生的初步嘗試
揚子文化研究
揚雄:中國文化的標志性人物——《揚雄:漢代那個孔子》序言
中古時代的揚雄崇拜
穿越時空的靈光——揚雄文化的歷史地位及當代價值管見
論揚雄對大禹研究的貢獻
揚雄“禹生石紐”說與大禹文化研究
揚雄文化與創意經濟之轉化構想——“道儒中和”是揚雄文化無與倫比的精華
韓國詩話論揚雄評述
論揚雄對李白的影響
揚雄《方言》功在千秋
“學圣”揚雄與成都七中
中國文學史中的揚雄書寫考察
揚子生平研究
試論“王音”確實是“薦雄待詔”者
揚雄“失節”辯
附錄
基于數據庫平臺的揚雄研究綜述
稿約
揚子學刊:第二輯 節選
《揚子學刊(第二輯)》: 今《漢書·藝文志》是班固在劉歆《七略》的基礎上,“刪其要”而形成的。劉歆《七略》約成書于哀帝初年,《漢書·劉歆傳》:“哀帝初即位,大司馬王莽舉歆宗室,有材行,為侍中、太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貴幸。復領五經,卒父前業,歆乃集六藝群書,種別為《七略》。”《藝文志》:“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劉向校書時,“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即劉向校成一書,奏上一書,各書定其篇目,敘其旨意,作為一書的提要,隨書奏上。此外又將各書提要匯為一書,名為《別錄》,但未對群書區分部類。劉歆繼承父業,其方式就有所不同,他在其父校書提要的基礎上,進行區分部類的工作,再做總體的編排,即所謂集群書,種別為《七略》。相比之下,這個工作較為容易,故不必如劉向那樣費時二十年進行整理校讎。這個工作大約在哀帝即位不久就完成了,故不可能載錄當時尚未問世的揚雄《太玄》一書。劉向的《別錄》不載《太玄》,則劉歆的《七略》亦不會載《太玄》。且《七略》成書時間亦在揚雄《太玄》成書之前,故《七略》中無《太玄》可斷定也。至班固據《七略》撰《漢書·藝文志》,其基本方法是“刪其要,備其篇籍”,即刪了自劉向以來的各書提要,只保留了書目及其分類,此外又據班固所見,增補了《七略》中未載之書,如《太玄》之類。這一點在《漢書·藝文志》中也可找到證明。如其諸子略儒家中有“揚雄所序三十八篇”,班氏自注云:“《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又儒家類末尾“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下注云:“入揚雄一家,三十八篇”,此言“人”,知揚雄一家為班固所補入者,而非劉歆《七略》原載者。或日《漢書·揚雄傳》贊載劉歆嘗觀《太玄》,并嘲以覆醬瓿之語,豈可言劉歆未見《太玄》?查《漢書》原文,此乃王莽始建國二年之事,時距劉歆完成《七略》已有十五六年。《七略》既已完成奏上,并無再作補錄的記載,則劉歆后來見到揚雄的《太玄》,雖是事實,而《七略》中不載《太玄》,亦為不誣。 肖該文中又稱《首》《沖》等篇,“皆以解剝玄問一篇,故云十一”,似以七百二十九贊為玄問一篇,此亦誤。《漢書·揚雄傳》明言“七百二十九贊合為三卷,曰一、二、三”,并非一篇,又未有“玄問”之名。除此之外,各篇名皆與本傳合,唯所言玄問者,素無記載,來歷不明,恐是肖該誤記,不足為據。肖該以外,又有桓譚《新論》謂“《玄經》五千文,傳十二篇”,《太玄》在揚雄手定之時并無經傳之分,而《太玄》是否稱經亦屬疑問(詳下),則桓氏所說亦不可為據。所謂的十二篇,并未列出名目,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桓譚《新論》,則世無傳本,惟諸書遞相援引,或訛‘十一’為‘十二’耳。以今本校之,其篇名篇數一一與本傳皆合,固未嘗有脫佚也。”此說雖無本證,然以情理推之,本傳既明言十一篇,且自后漢宋衷以下,歷代注家所見皆十一篇,則桓譚所謂十二篇者,實不足據。司馬光《太玄集注》云:“揚子舊本分玄之贊辭為三卷,一方為上,二方為中,三方為下,次列《首》《沖》《錯》《摛》《瑩》《數》《文》《挽》《圖》《告》,凡十一篇”,《集注》據宋衷、陸績等七家注本而成,其說可以信從。 《漢書·藝文志》班氏自注稱《太玄》十九,茲以七百二十九贊之三卷加上首等十一篇,亦僅止十四,與十九之數不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疑漢志所云十九篇,乃合章句言之,今章句已佚,故篇數有異。”朱一新日:“《太玄》本十四篇.據《別錄》,有玄問一篇,合十五篇,《新論》亦稱經三篇,傳十二篇,與《別錄》合。本傳謂‘章句尚不存焉’,則此亡佚之四篇,當為章句無疑。”①如前所述,揚雄實未作章句,則以章句當十九篇之數者,難以成立。夏敬觀亦云:“《玄首》三卷,贊三卷,《測》三卷,合以《沖》《錯》《搞》《瑩》《數》《文》《挽》《圖》《告》,加章句乃十九篇也。”②此以章句為一篇,與《四庫提要》以章句為五篇稍有不同,但都是以章句補足十九篇之數,均非是。此外他以《首》、贊、《測》各為三卷,合為九卷者亦誤。本傳明言以七百二十九贊為三卷,以《首》《測》各為一篇,列于十一篇之中,并未言《首》《測》亦為三卷。今本《首》《測》已分散到各贊之下,故夏氏以為《首》《測》亦各三卷。以首、測分屬贊下,非揚雄當時所定,始自晉范望作《太玄解贊》時,《解贊》稱“并《首》一卷本經之上,散《測》一卷注文之中”,即把《首》之文打散分屬于八十一家之前,又把《測》之文分散系于七百二十九贊之下。 ……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