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
中國的民主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實錄(套裝共10冊)
-
>
新書)社會主義發展簡史(大字本)
人文與社會譯叢弱者的武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17250
- 條形碼:9787544717250 ; 978-7-5447-1725-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弱者的武器 本書特色
《弱者的武器》通過對馬來西亞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涂、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的探究,揭示出農民與榨取他們的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間的持續不斷的斗爭的社會學根源。作者認為,農民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網絡,以低姿態的反抗技術進行自衛性的消耗戰,用堅定強韌的努力對抗無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避免公開反抗的集體風險。
人文與社會譯叢弱者的武器 內容簡介
《弱者的武器》通過對馬來西亞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涂、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的探究,揭示出農民與榨取他們的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間的持續不斷的斗爭的社會學根源。作者認為,農民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網絡,以低姿態的反抗技術進行自衛性的消耗戰,用堅定強韌的努力對抗無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避免公開反抗的集體風險。
人文與社會譯叢弱者的武器 目錄
**章 階級戰爭中的短兵相接
拉扎克
哈吉·“布魯姆”
權力的象征性平衡
第二章 常規的剝削,常規的反抗
未被書寫的反抗史
作為思想和象征的反抗
人類行動者的經驗與意識
第三章 反抗的景觀
背景:馬來西亞和水稻主產區
中層背景:吉打州和穆達地區的灌溉系統
第四章 塞達卡:從1967年到1979年
村莊
富與窮
村莊構成
土地占有與使用
租佃的變化
水稻生產的變化和工資的變化
地方機構和經濟權力
第五章 勝利者和失敗者眼中的歷史
分類
夜行船
綠色革命的階級史
雙耕與雙重看法
從活租到死租
聯合收割機
失去的地盤:土地的獲得
慈善的儀式與社會控制
記憶中的村莊
第六章 延展事實:意識形態的運作
特定情境中的意識形態運作
剝削的詞匯表
歪曲事實:分層與收入
合理化的剝削
意識形態沖突:村莊大門
意識形態沖突:村莊改進計劃
作為反抗的爭論
第七章 超越口舌之戰:謹慎反抗與適度遵從
公開的集體反抗的障礙
抵制聯合收割機的努力
“常規的”反抗
“常規的”鎮壓
常規的順從與不留痕跡的反抗
服從以及部分的文本
何謂反抗?
第八章 霸權與意識:
意識形態斗爭的日常形式
塞達卡的物質基礎和規范性上層建筑
重新思考霸權概念
附錄
附錄A 村莊人口記錄,1967—1979
附錄B 不同土地使用類型/農場規模的農場收入比較(穆達地區,1966、1974和1979年)
附錄C 關于土地使用情況變更、凈利潤及政治事務的數據
附錄D 飛翔信的譯文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人文與社會譯叢弱者的武器 作者簡介
詹姆斯·C.斯科特(1936— ),耶魯大學政治科學和人類學斯特林教授、農業研究計劃主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其研究興趣包括政治經濟學、無政府主義、意識形態、農民政治學、革命、東南亞和階級關系等。主要著作包括《馬來西亞的政治意識形態》(1968)、《比較政治腐敗》(1972)、《農民的道義經濟學》(1976)、《弱者的武器》(1986)、《統治與抵抗的藝術》(1992)等。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