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良知之道:王陽明的50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36795
- 條形碼:9787505736795 ; 978-7-5057-3679-5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良知之道:王陽明的500年 本書特色
1.知行合一的心學圣人!深入解讀王陽明的通俗全傳!良知之道,中國和世界的希望! 2.陽明學權威余懷彥教授二十年磨一劍,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權威可信。3.有趣、有料、有態度。融合歷史作品的厚重、戲劇的節奏感,展示王陽明起伏激蕩的精彩一生。4.王陽明是影響中國人500年的心靈導師,被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張居正等眾多大家推崇為心靈導師。 5.日本明治時代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五體投地地說:“一生伏首拜陽明。”6.成就大事,不可不讀王陽明。從凡人到圣人,從平平無奇到影響后市500年,王陽明身上發生了什么?本書帶你去探索答案。
良知之道:王陽明的500年 內容簡介
《良知之道:的500年》是一本全面介紹良知之道及其創始人的通俗全傳,這是一部記事客觀公正、思想敏銳深刻的深度力作。作為研究的有名專家,作者提煉“心即理”“**”“致良知”等陽明學精粹,闡析其現實價值,并從陽明學與近代啟蒙思潮、陽明學在東西方的影響等入手,以大歷史觀和優選視野,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張揚了“良知之道”這一中國精神,發人深省。
良知之道:王陽明的500年 目錄
**章 癡心求索,一個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陽明三變”:出入儒道佛
二、張載的結論,王陽明的起點
三、從朱熹信徒到批判朱子學
四、“鳶飛魚躍在我”:白沙學派的啟迪
第二章 “龍場悟道”,一個創新的思想體系
一、“心即理”,建構自己的世界
二、身心快樂的獨特教育思想
三、“知行合一”的誕生
四、“鎮壓農民起義”之辨
五、啟示中國現代化之路
第三章 劈荊斬棘,中國近代化的拓荒人
一、李卓吾:何懼別人說我狂
二、“真”字當頭,繁榮了文學
三、黃宗羲:中國民主思想啟蒙**人
四、王陽明力挺明代工商業:商人亦可為圣
五、陽明學與貴州實學:敢于任事,求真務實
六、中國啟蒙思潮:喚醒民眾,解放自己
第四章 陽明學為何走紅日本?
一、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二、被武士道尊崇和改造的陽明學
三、三島毅:仰見良知千古光
四、換位思考的大哲學家
五、知行合一的成功企業家
第五章 “陽朱陰王”在韓國流行
一、李退溪對“知行合一”的批評
二、尹拯的心學思想
三、鄭霞谷的中和論
四、現代韓國陽明學的復興
第六章 進入西方精神世界的核心
一、西方人眼中的王陽明
二、人的發現:王陽明與馬丁??路德
三、“心外無物”:王陽明與貝克萊
四、意志的力量:王陽明與尼采
五、境遇的哲學:王陽明與薩特
結束語 良知之道,中國和世界的希望
良知之道:王陽明的500年 節選
**章 癡心求索,一個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王陽明認為,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想有所作為,實現人生的價值,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這條良知之道,跳出“三綱五常”的束縛,不怕任何打擊和誹謗,不管別人怎么議論,官方怎么評價,不計個人的榮辱得失,只要自己的良心或良知認為是對的,是“有益于公”的,即使皇帝老子、孔子、朱熹認為是錯的,“天下人都認為我是狂者”,也要堅持去做,“實實落落依著他去做”。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他出生的地方有一條美麗的河流叫姚江,她穿過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種稻的港灣,穿過四千多年前大舜耕田的地方,靜靜流淌著。從王陽明登上時代舞臺的那刻起,她的名字就和王陽明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他專用的外號,王陽明學派也被稱為姚江學派。王陽明父親王華,為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后在朝廷為官,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少年喪母,十一歲隨祖父到北京,二十八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任刑部主事,曾奉命去安徽、江蘇一帶審錄囚犯,發現很多不實的案件,都予以平反。又曾應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陸偁之聘,主考山東鄉試,命題重視經世致用之學:“今夫吾夫子之道,始之于存養慎獨之微,而終之以化育參贊之大;行之于日用常行之間,而達之于國家天下之遠。人不得焉,不可以為人;而物不得焉,不可以為物。猶之水火菽帛而不可一日缺焉者也。”王陽明三十三歲改任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三十五歲,因向皇帝上疏,抗議宦官頭子劉瑾迫害負有監察和紀檢之責的言官,被謫貶至貴州省貴陽府龍場驛(今貴陽市修文縣)。正德五年(1510年),改任江西廬陵縣知縣。因政績卓著,先后升南京鴻臚寺卿、左僉都御史,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總督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省的軍務和政務。在為官的這二十年中,王陽明表現了天下國家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他提出要改“新民”為“親民”,這一字之差,在當時具有本質的區別:前者是把自己當作改造者,當作先進文化的代表,當作教育者,當作人民的父母,而把人民當作被改造的對象,當作落后分子,當作被教育者,所以要用自己的先進文化去“新民”,要他們“洗心革面”,“茍日新,日日新”;后者卻是要把人民當作自己的父母和朋友,當作自己的親人,當作老師,當作學習的對象,當作先進思想和智慧的一個來源。要老老實實向人民學習,傾聽他們的新聲,和他們促膝談心,所有的施政方案和改革措施,都要征求他們的意見,“本之至誠以立其德,植之善類以多其輔”,“濟天下之難”,成“天下之大利”,“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王陽明正是實踐了這條原則,取得了許多十分重要的成就。如:他用兩年時間基本解決了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四省五嶺的土匪為患問題,建立了村民自治組織和學校,訂立了鄉規民約,使廣大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寧、興業重教的生活;用兩個月的時間,平息了由皇帝的叔父、寧王宸濠所發動的大叛亂;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很好地處理了廣西、湖北等地少數民族首領的反叛問題,促進了各民族的大團結。 王陽明死于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當時他率兵到廣西等地平亂,奏捷后,上疏要求養病,卻未得圣旨班師。舊疾復發,艱苦生活中感染的肺病此時已到晚期,胸部疼痛,咳得厲害,有時氣喘不過來,腹瀉不止,人急劇消瘦,四肢乏力,寢食難安。王陽明自知不久于人世,急歸,逝于途中江西南安縣青龍鋪,享年五十七歲。巨星隕落,“民眾遠近遮道,哭聲震地”。朝廷大臣桂萼等卻上書皇上,指責他“擅離職守”。詭譎多變的明朝中央政府的政治斗爭,要把死人當活人用,要把他身上*后的一點油都榨出來。 一、“陽明三變”:出入儒道佛 王陽明的出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其祖母岑氏夢見天上云間鼓樂齊鳴,眾神仙給她送了一個孫兒。實際上,王陽明當然不可能是神仙下凡,他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民眾心目中的英雄,是時代的變革要求,社會的激烈沖突,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個人的資質和不懈努力,造就了他。王陽明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明朝中葉。當時社會上的思想,可以說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足鼎立。明朝的皇帝,既欽定“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易》《禮》《春秋》)為取士的根本,又在各地大興土木,崇道揚佛。留存至今的宏偉的武當山金殿和峨眉山萬年寺,都是明代的建筑杰作。《永樂大典》更把儒道佛三家的經典悉數收入,成為中國歷史上**部真正的百科全書。 (一)年少的狂放王陽明的家庭是一個比較開放的知識分子家庭,在他的父親王華中狀元之前,雖然祖輩都飽讀詩書,德業夙成,但沒有什么人做過官,也沒有什么人經過商,多以教書和做幕僚為生,無固定收入,生活并不富裕,雖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卻也亦道亦佛,相得甚歡。*風光的,是王陽明的五世祖王綱,七十歲時被朝廷任用為廣東省參議,受命監督運糧,旋即被海寇殺害,在廣東增城縣遇難處,朝廷為他立了一個小廟;其次,是他祖母崇道信佛,這個孝意濃濃的家庭自然都跟著“老佛爺”轉。經常有道士或高僧到王家來做客,被待為上賓,談天說地,測算未來。王陽明的祖父也不時帶他訪問名山道場,品茗賞月,吟詩作對。耳濡目染之下,王陽明十一歲隨祖父投宿江蘇鎮江金山寺,就能當場作出很好的禪詩。大人們正在推杯換盞,還沒有找到恰當的句子的時候,王陽明冷不丁插了上來:“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老和尚十分驚異,不相信一個小孩竟有這樣的能力,命他以廂房壁上的“蔽月山房”為題再作一首,王陽明隨口應道:“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座上響起一片叫好聲。在這首具有相對論思想的詩里,已經包含有他后來心學的萌芽。自幼聰穎、放蕩不羈的王陽明,從小就對道家和佛家著迷。一方面,是他對那個提倡循規蹈矩,繁文縟禮的儒家有天生的不滿,“平生性野多違俗”,清風自守的道家和佛家更對他的胃口;另一方面,是他認識到,道家和佛家中,有許多在書院教科書上學不到的東西。這里不僅有他年輕時非常喜愛的導引術和養生術——中國心理學、生理學、醫學甚至物理學和化學的許多成果,都以一種神秘和迷信的形式保留其中,更有道家和佛家所倡導的“當下即是”、“坐地成仙”、“立地成佛”的哲學。王陽明在南昌舉行婚禮的當天,閑入鐵柱宮,向一道士討教養生之道,談得十分投機,兩人對坐到天明。十七歲的他,竟然忘了自己是新郎官。年輕的王陽明,面對他所看到的官場和學界種種腐朽庸俗的作風,面對要求窮經皓首、格物盡致的儒家,思想上十分苦惱,不止一次想到出家,當一個和尚或道士了事。然而,三十一歲后,王陽明卻逐步淡出了道家和佛家。是什么使他發生了這種轉變呢? 因為他深入探究后,發現這兩家有兩個重大缺陷:**,道家和佛家都要求人們超凡脫俗,斬斷對父母和親人的思念。王陽明卻認為“此念生于孩提”,是人之本心,是不可能也不應該去掉的。王陽明親自對一些修煉多年,自以為得道的高僧進行了測試,證明了他們也未能斷絕對父母和親人的思念: “始信心非明鏡臺,須知明鏡亦塵埃;人人有個圓圈在,莫向蒲團坐死灰。”第二,這兩家雖然都表示要關注和普濟有困難的窮人,但卻都不主張出家人過問政治和社會,以求得六根清凈。在王陽明看來,這是一種很自私和矛盾的做法。沒有好的政治和社會,黎民百姓哪有好日子過,如何能脫離苦海?實際上是只顧個人的安穩,而不顧民眾的疾苦;見其小,而不見其大:“二氏于性命中著些私利,便謬千里矣!”他認定,人生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做一個圣人,以天地為心,為生民立命,和天下的百姓同甘共苦,匡扶社稷,救國救民。面對社會的重托,家庭的責任,應當挺身而出,當仁不讓,怎可逃之夭夭,自命清高?“佛氏不著相,其實著相;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他的解釋非常有趣,“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如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別。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婦的相?”這意思是說,關懷天下,直指本心,率性持真的儒家,是比那些自稱看破紅塵,卻又難以脫俗的道家和佛家,更接近道家和佛家的真理,更具有普渡眾生的菩薩心腸。王陽明指出,儒家和佛家、道家的區別“只有毫厘之間”,即儒家是入世的,佛家、道家是出世的:“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釋氏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漸入虛寂去了。與世間若無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二)不惑的深沉很多學者把王陽明這種轉變,說成王陽明對道家和佛家的徹底拋棄,轉而尋求圣人之道。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過分的說法。事實是,王陽明從未放棄過老莊或禪宗的某些思考方式。據日本志賀一郎考證,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這里的“端居”,不同于儒家的“端坐”,后者重形式,而前者重內容;“靜一”,即“靜心專一”,來源于莊子:“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也和禪宗的“打坐修行”有一定關系:“灑灑”,即“自然瀟灑,無拘無束”。和佛家的止觀,去其我執,看破生死,和老莊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都有相通之處,是一種負的思考方式,而非儒家傳統的正襟危坐,存理去欲,一種正的思考方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能夠對傳統儒學有重大突破,和他吸取佛家與道家思想也有一定關系。王陽明說的“良知”,雖然不完全同于佛家禪宗的“真心”,前者是有作為的,實心實理的,后者卻是一切皆空,迥脫塵根,寂照性體的。但王陽明指“良知”為“昭明靈覺”,并以無善無惡為心之體,和那個堅持“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又不完全趨同,自然都是接受了道家和佛家禪宗的一些影響。由此人們馬上會想起那位唐高僧,被稱為禪宗六祖的慧能(638—713年),他曾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無是,無非,無善,無惡。” 同樣,王陽明說的“致良知”,雖然是以儒家漸修的實踐功夫為主,他認為“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的事上磨練的過程,但他從未排斥佛家的靜坐凈心,頓見自性,見性成佛,安般寄息,動靜一如的修身方法,這是王陽明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還有,王陽明年輕時遭受過作惡多端、氣焰囂張的劉瑾宦官集團的殘酷迫害,雖然在劉瑾伏誅后平了反,依靠一些比較正直的官員的推薦和自己杰出的才能,做了大官,手中握有可以顛覆明王朝的兵力和政治權力,然而過了不惑之年的他,已沒有早年那種意氣風發,要干一番大事業的天真和壯志,更多的是看破紅塵的灑脫,伴君如伴虎的警省,官場如泥潭的悲嘆。他既不愿和這個宦官專權的腐敗朝廷同流合污,又不能舉兵造反,做儒家深惡的叛臣逆子。他個人的地位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朝廷的本質并沒有改變,走了一個劉宦官,又來了一個張宦官,換湯不換藥,如此而已。朝廷大臣爭權奪利,相互傾軋,王陽明雖遠在千里之外,因為手中有權有兵,有時仍難免成為“磨心”之一,總有許多煩惱的事揮之不去。他雖然數次統率部隊挽救了明王朝的危險局面,解民眾于倒懸,但功高震主,才高遭妒,經常得到的不是贊譽和封賞,而是明王朝皇帝和大臣宦官們的猜忌和誹謗。一些宦官總在猜測王陽明何時發動叛亂;一些大臣甚至收買錦衣衛的特務,散布謠言,誣告王陽明有“不軌”行為,或和朝廷某位大臣“關系不正常”。這就意味著他隨時都有被罷黜,甚至被殺頭的危險。王陽明之所以沒有被罷黜甚至殺頭,主要有兩大法寶:一個是當時的明朝廷實在離不開他。用首輔大臣席書的話來說,他自己和其他的朝廷大員僅是中材,只有王陽明一人是上材,平亂安邊,非王陽明不可;另一個是王陽明從不把所取得的豐功偉績歸于自己,而是歸于那些坐鎮朝廷的中央官員和皇上。每次用兵勝利后,他都向他們申請告老還鄉,以示他是一個完全沒有野心的人,早就不想干了。王陽明把個人的榮辱看得很淡,也把生死置之度外,封侯拜相更非所期,但這位叱咤風云的統帥也是一個凡人,家庭的安危,使他對那些朝中掌權的卑鄙小人,不得不強壓胸中怒火。但心中的悶氣時時需要發散,“莫謂中丞喜忘世,前途風浪苦難行”。他排遣的方式就是帶著學生們到山中寺院游玩,參禪悟道,以“陽明山人”自號。1520年春,王陽明以少量兵力一舉平息了由皇帝叔父寧王宸濠發動的號稱二十萬大軍奪取王位的大叛亂,用兵之巧妙,成果之卓著,遠在歷史上許多大軍事家之上,是王陽明事功中*輝煌的一筆。但事后王陽明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他面對的是上下勾結,內外聯手,要置他于死地的陰謀,“身在井中,下石者紛然不已”。寧王被王陽明俘虜后,就下定決心要把水攪渾,把他*痛恨和唯一畏懼的王陽明拖下水,把叛亂的責任推到王陽明身上,要死大家一起死。明王朝一些大臣宦官則借此攻擊王陽明之所以能夠這樣快平叛,是因為他和寧王宸濠早有勾結,“策其不勝而背叛”,有寧王的“供詞”為證。王陽明*信賴和倚重,派去寧王府“臥底”,立下大功的學生冀元亨,竟然被朝廷下令逮捕,屈死獄中,一些大臣宦官污陷他參與“謀事”。南方各省響應王陽明的號召,起兵勤王、出錢出人的官員和酋長,除吉安太守伍文定一人外,都未得封賞。明武宗還要求王陽明把宸濠重新放到鄱陽湖上,這位萬乘之尊的皇帝要親統大軍來捉拿。如此顛倒黑白,情何以堪!王陽明有口難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而朝廷對他辭官退休的上疏遲遲不予理睬,他唯有仰天長嘆,潸然淚下。 ......
良知之道:王陽明的500年 作者簡介
余懷彥,祖籍廣東梅縣,客家人,196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后到貴州師范大學任教,1987-1988年為留美訪問學者。現任中華孔子學會學術委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榮譽理事,中國實學會理事,貴陽王陽明學會副會長,貴州師范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近年主要從事王陽明哲學和中西文化的研究,著有《中西藝術的比較》《王陽明:從知行合一到致良知》《深層美國:實用主義與美國的300年》。
- 主題:良知之道:王陽明的500年
《良知之道:的500年》是一本全面介紹良知之道及其創始人的通俗全傳,這是一部記事客觀公正、思想敏銳深刻的深度力作。作為研究的有名專家,作者提煉“心即理”“**”“致良知”等陽明學精粹,闡析其現實價值,并從陽明學與近代啟蒙思潮、陽明學在東西方的影響等入手,以大歷史觀和優選視野,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張揚了“良知之道”這一中國精神,發人深省。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