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208291
- 條形碼:9787520208291 ; 978-7-5202-082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本書特色
★流淌千年,鮮活的大歷史 金磚、神木、珍寶,為什么說“紫禁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 沈括、郭守敬、宋禮,大運河的“設計總監”們,為這項巨型工程注入了哪些智慧? 鹽船、糧倉、漕運、鈔關,昔日的黃金水道承載了哪些運河故事? ★線性遺產,流動的文化帶 輯里絲、竹竿巷、手藝和工匠,運河如何繁榮了生產商業、豐富了民俗生活? 建筑、街區、園林、城鎮,30多個城市的文化遺產中凝固著怎樣的運河時光? “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為什么說大運河是活態的線性文化遺產? ★精神航道,充滿信心的未來 戲曲雜技、運河美食、文學藝術、民間信仰,流淌的是歷史,留下的是文化。 博物館、產業園,依然繁忙的水道,各具特色的城市…… 給文化遺產以尊嚴,使其促進經濟、服務社會、惠及民眾,大運河需要更多的保護與關注。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中國大運河的故事。中國大運河開鑿近2500年,全長約3200千米。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堅挺的脊梁,那么大運河就是我們民族流動的血脈。作者從線性遺產、活態遺產的專業視角,以不同層面的運河景觀為邏輯順序展開敘述,渾厚大氣、娓娓道來,在為讀者勾畫中國大運河古今風貌的同時,也將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實踐融入文字之中。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目錄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節選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堅挺的脊梁,那么大運河就是我們民族流動的血脈。在這一撇一捺大寫“人”字的兩側,西側有陸地絲綢古道,東側則有海上絲綢之路,像腰間的彩帶飄展開去。正是這樣一個脊梁堅挺、血脈流暢、交流開放的“人”,生動地體現出中華民族進步與發展、交流與對話的文明歷史。 【后記】 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為文化遺產事業帶來了什么 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給中國文化遺產事業帶來了什么?我總結了三點,這三點都表現出實實在在的變化。 一、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保護范圍的重大變化 大運河是一個涉及千千萬萬家庭、涉及廣大地域的巨型線性文化遺產,所以,大運河的保護理念就是要重視全民的參與,它應該是一項世代傳承的、公眾參與的文化事業。正當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起步之時,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 設立了“中國文化遺產日”,營造出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和廣大民眾廣泛參與的社會環境。例如國家文物局每年設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在杭州、蘇州、寧波、濟寧等城市,開展了一次又一次聲勢浩大的宣傳動員,使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行動深入人心,達成共識。揚州從2007 年開始,持續舉辦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在國際運河城市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形成廣泛影響。 在對大運河的保護理念、保護范圍方面,我們逐漸形成六個方面新的認識:一是在保護要素方面,大運河是由文化要素與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觀”;二是在保護類型方面,大運河是靜態與動態共同構成的“活著的、流動著的文化遺產”;三是在保護空間尺度方面,大運河是由點、線、面共同構成的“線性文化遺產”;四是在時間尺度方面,大運河是由古代遺址、近代史跡還有當代遺產共同構成的“文化遺產廊道”;五是在所保護的文化遺產性質方面,大運河包括了反映普通民眾生產生活的工業遺產、鄉土建筑等“民間文化遺產”;六是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形態方面,大運河是由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結合而形成的“文化空間”。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產生的保護理念進步和保護范圍擴展,對全國的文物保護事業有很大的促進。 二、文化遺產保護格局的重大變化 大運河是一個線性文化遺產,但它絕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現象。在保護行動開展之初,我們關注的還僅是京杭大運河,并將其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又把隋唐大運河納入。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洛陽,同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絲綢之路,其起點也是洛陽,這樣就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在洛陽這個節點上聯系了起來。之后隨著認識不斷深化,又把浙東運河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范圍,紹興、寧波等城市也隨之加入運河沿岸城市中,這又將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系起來。由此,這些文化遺產資源形成了橫貫祖國東西,西連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東連海上絲綢之路的巨大的民族遷徙、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就有了今天重新布局的線性和網狀的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如此氣勢磅礴的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在世界范圍內史無前例。這樣,結合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思考,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進步,也使大運河保護的內涵更加深刻,保護的外延更加豐富。 三、文化遺產保護目標的重大變化 文化遺產保護不僅要求我們盡職盡責、死看硬守、屢敗屢戰,而且要求我們要有更大的追求。什么樣的追求呢?**,要使我們保護的對象,每一件或每一處可以移動和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擁有尊嚴; 第二,文化遺產保護要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第三,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要惠及廣大民眾。這是從大運河保護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文化遺產保護要實現的三個目標。 **個目標,面對城市化進程加速和大規模城鄉建設的沖擊,大運河沿岸的文化遺產保護應落到實處,使這些古代水利工程、古遺址、古建筑、工業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村鎮擁有尊嚴,成為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成為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地方。 第二個目標,人們生活其中的歷史街區、傳統村落能夠保存下來,并且能夠延續下去。一條條歷史街區、一座座傳統村落在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進入了國家保護的視野,也推動了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中國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行動,促進了文化景觀和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例如,揚州堅守文化理想,一直沒有讓任何一棟突兀的建筑侵占和影響瘦西湖的景觀,使這些文物古跡和文化景觀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得到持續而有意義的保護。同時,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不應該因為保護而終止,而是應該在文化遺產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得到延續。例如,我們要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運河航運、農業生產、居民生活,以及養殖業、種植業、老字號企業的堅守和發展的問題。 第三個目標,大運河的保護應該惠及廣大民眾。千百年來,運河兩岸民眾的生活習俗和已經過慣的和諧生活環境,應該得到保證。我有一組反映運河沿線民眾平凡生活的照片。例如,在這些小街小巷里,面對老齡化社會而悠閑生活的老人們,喝著茶看著書,扇著扇子生著火爐子、晨練舞劍打太極拳;孩子們在大運河邊盡情游戲、結伴上學、逐漸成長等。這些場景應該繼續存在下去,大運河的保護應該能夠切切實實地使人們的生活不斷地改善,使他們優質的生活能夠延續下去。大運河沿岸還有一些傳統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例如剪紙、書法、手工藝,包括勞動人民織的漁網。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大運河沿線一些城市陸續開始籌備運河文化博物館建設,中國大運河科技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等, 這些活態的傳承展示在大運河沿線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年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更沒有哪個國家年年申報成功,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成為名副其實的擁有世界遺產*多的國家。每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之后,都伴隨著媒體的集中報道,我們聽到的聲音也是褒貶不一。例如五臺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以后,有報道說山西省用了5 年時間、花了8 個億,才使得五臺山終于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于是,有媒體評論,為什么花8 個億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不申報又能怎么樣,8 個億能蓋多少座希望小學啊。其實大家心里知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花不了多少錢,無非是編制一份申報文本,派代表出席世界遺產大會,但是在中國,每一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幾乎都伴隨著一場大規模的環境整治,主要是糾正歷史上不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錯誤,因此要加大投入力度。還以五臺山為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幾十處地點都需要整治環境,其中*嚴重的就是臺懷鎮,當時有很多“小門臉兒”把寺廟建筑群圍得水泄不通,包括小飯館、小酒館、小洗腳房、小卡拉OK 廳等,你說僧人們怎么念經啊。經過整治,把這些都拆除了,“深山藏古剎”的意境又回來了,如此五臺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才獲得成功。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拆遷了少林寺周邊一些雜亂無章的武術學校。西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雖然沒有伴隨大規模拆遷,但是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使保護西湖文化景觀成為市民的共識。大家知道,杭州的地價、房價一度高于北京、高于上海、高于深圳,但是城市政府頂住了很多壓力,沒有讓任何一個開發項目進入西湖區域,這不僅是要保護西湖沿岸,而且要保護“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文化景觀。今天,無論漫步蘇堤、白堤,還是泛舟西湖,都看不到任何一棟影響西湖文化景觀的建筑。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居然全票通過西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過程十分壯烈,但也成為在快速發展的大城市中心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范例,并反映出保護文化遺產的強大力量。保護文化遺產只要形成社會共識,就能夠創造奇跡。 我們需要冷靜地考慮每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功以后的持續行動。還以杭州西湖為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功以后,**個動作不是召開旅游發展大會,而是揭牌成立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因為我們心中明確一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不是*終的目標,而是更艱巨的保護行動的開始。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保護好人類文化遺產,我們才能擁有未來,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作者簡介
單霽翔,工學博士,研究館員、高級建筑師、注冊城市規劃師。曾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作者多年來為中國大運河積極奔走,通過組織聯名政協提案、參與保護規劃編制、促成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等多種方式,為大運河線性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做出了貢獻。 同時,作者是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推薦的“講好中國故事文化交流使者”。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