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新書--大正十五年——東亞視域下的帝制日本.1912-1926(精裝)

包郵 新書--大正十五年——東亞視域下的帝制日本.1912-1926(精裝)

作者:張軼 著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11-01
開本: 32開 頁數: 615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76.8(6.0折) 定價  ¥12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新書--大正十五年——東亞視域下的帝制日本.1912-1926(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819588
  • 條形碼:9787545819588 ; 978-7-5458-195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大正十五年——東亞視域下的帝制日本.1912-1926(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作者在本書稿中認為1912到1926年這短短的十五年在中國是民國初年,在日本則是整個大正時期。在這十五年里,中國的北洋軍閥與南方政權激蕩沖突并逐漸走向了南方國民黨勢力對于全國的統一;而在日本,老牌藩閥與民間政黨勢力也在持續展開激烈的斗爭,軍部勢力在這一過程中暗暗興起并在昭和前期上臺執政,完成了日本政治近代化過程中一次*重要的蛻變。但是,這十五年的歷史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都是陌生和模糊的。本書基于大量中日近代史基礎資料與相關研究著作,以政治史與外交史為核心,從比較史視角系統介紹這段時期兩國各自的風云變幻與相互之間的碰撞摩擦,間或穿插一些真實的歷史故事與對當時世界大勢的簡介,希求讀者能對大正與民初的這段歷史建立起較為清晰的認識。 本書稿史料詳實,征引有據,文辭通暢,夾敘夾議。內容上側重日本和中國的政治變遷和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著墨*深則在中日關系互動,旁及中蘇(蘇俄、蘇聯)、中英等外事事務。通讀有益貫穿民初十五年以及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歷史認知,作者自尋配圖若干,書稿近三十萬字,有這些圖可免繁密不透氣的閱讀體驗。以日本為主干,旁及中國至世界,憑所掌握資料,搜視熱點,以線串珠,構為述而不作的通史型著述。這雖不是嚴格意義的比較研究,但敘事有方,內在的邏輯結構也堪稱謹嚴,

新書--大正十五年——東亞視域下的帝制日本.1912-1926(精裝) 內容簡介

1912到1926年這短短的十五年,它在中國是民國初年,在日本則是整個大正時期。在這十五年里,中國的北洋軍閥與南方政權激蕩沖突并逐漸走向了南方國民黨勢力對于全國的統一;而在日本,老牌藩閥與民間政黨勢力也在持續展開激烈的斗爭,軍部勢力在這一過程中暗暗興起并在昭和前期上臺執政,完成了日本政治近代化過程中一次*重要的蛻變。但是,這十五年的歷史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都是陌生和模糊的。本書基于大量中日近代史基礎資料與相關研究著作,以政治史與外交史為核心,從比較史視角系統介紹這段時期兩國各自的風云變幻與相互之間的碰撞摩擦,間或穿插一些真實的歷史故事與對當時世界大勢的簡介,希求讀者能對大正與民初的這段歷史建立起較為清晰的認識。

新書--大正十五年——東亞視域下的帝制日本.1912-1926(精裝) 目錄

前言001

序編大正史展開的背景1**節大正和大正天皇003

第二節解讀大正史的關鍵: 憲政、政黨政治、陸軍和海軍004

第三節大正史的引子: 辛亥革命和幸德秋水大逆事件010

第四節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的對日活動018

第五節宮崎滔天、北一輝和美濃部達吉的思想023

第六節大正浪漫譚: 文化的繁榮028

**編大正與民初史的展開

(1912~1918)31**章1912~1914年的日本033

**節預備知識: 大正日本的基本政治制度033

第二節桂園時代的“情意投合”以及“增設兩個師團”問題的

提出034

第三節大正史的**次高潮——**次護憲運動045

第四節山本權兵衛內閣和西門子事件061

第五節從“鰻香內閣”到**次世界大戰爆發066

第二章1912~1914年的中國和世界072

**節圍繞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明爭暗斗072

第二節從“超然混合內閣”到李烈鈞的起兵078

第三節孫中山、黃興對袁世凱的退讓和宋教仁的奮斗——附比較中日議會政治之異同082

第四節從“善后大借款”到“二次革命”093

第五節從袁世凱成為正式大總統到國會解散,《天壇憲草》096

第六節“袁記約法”和“中華革命黨”的組建112

第七節民國初年的蒙藏問題117

第八節辛亥革命前后的中日關系121

第九節1911~1914年間的世界歷史大勢126


第三章**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和中國130

**節日本對德宣戰和侵占膠州灣及南太平洋島嶼130

第二節從“增設兩個師團問題”到“二十一條”135

第三節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運動及袁氏死亡146

第四節第二次大隈重信內閣的興衰157

第五節“袁世凱后”時代的中國——研究系及商榷系、“府院之爭”和中國參戰問題167

第六節寺內正毅內閣的施政175

第七節西伯利亞出兵、米騷動和寺內內閣的倒臺197

第八節大戰末期的中國: 護法運動216

第二編大正史的轉折和高潮

(1918~1921)223**章1918~1919年的中日史225

**節原敬內閣及其施政225

第二節1918年的中國政局——安福國會和**次護法運動

的失敗232

第三節朝鮮“三一運動”、南北議和與巴黎和會上中日兩國

的交鋒236

第四節皇太子游歐與宮中某重大事件251

第五節政黨腐敗事件頻出及穿插其間的激烈政爭——從尼港事件到原敬遇刺258


第二章1919~1921年的中國和世界279

**節直皖戰爭前后吳佩孚的迅速崛起和粵桂戰爭279

第二節“滿蒙獨立運動”背景下的中日摩擦事件289

第三節1919~1921年的世界大勢301


第三章大正時期日本的社會問題303

**節中日兩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動303

第二節日本近代以來的勞工運動314

第三節日本“佃農糾紛”的**次高潮325

第四節日本近代以來的警察制度和輿論管控政策335

第五節日本的特殊部落民解放運動346

第三編大正史的第二次高潮及終結

(1921~1926)349**章1921~1922年的日本351

**節高橋是清內閣351

第二節華盛頓會議356


第二章1921~1922年的中國——北洋政爭和第二次護法運動的

失敗378

**節吳佩孚的“電報戰”和**次直奉戰爭378

第二節從“法統重光”到“蜉蝣總理”387

第三節“聯省自治”和炮擊非常大總統府393


第三章1922~1923年的日本402

**節加藤友三郎內閣和原敬后時代政經兩界新動向402

第二節皇室動向、關東大地震、第二次山本權兵衛內閣和虎之門

事件413


第四章1922~1924年初的中國428

**節南方: 孫中山回師廣州及其思想轉變、海關關余問題428

第二節北方: 金佛郎案、臨城劫車案和曹錕賄選436


第五章1924年的日本——大正史的第二次高潮444

**節政友會分裂與護憲三派內閣的上臺444

第二節加藤高明內閣前期的施政452


第六章1924~1925年的中國政局477

**節北方: 孫寶琦內閣與中蘇建交477

第二節北方: 直系的分裂、江浙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488

第三節南方——從鎮壓商團叛亂到國共合作的初步裂痕500

第四節從孫中山北上到五卅運動508


第七章1925~1926年的日本——大正史的終結527

**節護憲內閣的分裂和加藤高明的二次組閣527

第二節從政友本黨分裂到大正史的終結536


第八章1925年下半年到1926年上半年的中國546

**節北方: 從關稅特別會議到段祺瑞政府下臺546

第二節南方: 從平定楊劉叛亂到國民革命軍北伐前期的戰事555

第三節南口大戰、北伐軍的勝利進軍、五原誓師、滬浙兩地的自治運動和“萬縣慘案”568

末編大正史的其他方面及大正

民初十五年史的總結581**節大正史的其他方面583

第二節大正—民初十五年史的總結588


參考文獻597


后記618


人名索引623


展開全部

新書--大正十五年——東亞視域下的帝制日本.1912-1926(精裝) 節選

1916年10月正值**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年。在歐洲列強處于絞肉機似的膠著消耗狀態時,日本的經濟利用這一“天佑”良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 之后獲得了中國清政府2.3億兩白銀 的巨額賠款,這直接促成了此后上臺的松方正義內閣在1897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 。由于當時各列強采用的都是以英鎊為依托的金本位制,所以日本順勢加入國際金本位貨幣體系,對其國際貿易和對外融資等都帶來了許多便利,從而促進了其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日俄戰爭后,由于日本沒能從戰爭中獲得如甲午戰爭那樣的巨額賠款,為了償付戰爭中募集的各項對外公債,同時也是為了應對鐵路國有化以及八幡制鐵所擴建工程等大型項目,日本政府的財政反而陷入了頗為拮據的境地。這也是導致**次大正政變、桂太郎內閣倒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1914年**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爆發的直接后果就是英國取消黃金輸出,于是以英鎊為基礎的國際金本位制就此終結,世界各國紛紛宣布退出金本位制,轉而采用以貨物價格變動為基礎的浮動匯率制。日本也順應潮流,在1917年8月退出了金本位制。浮動匯率制的采用對國際貿易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在日本則表現為出口的飛速增長和黃金的大量流入 。這使得日本終于扭轉了日俄戰爭后國內資本緊缺的狀況,同時出現了大量的資本盈余。而這也直接促成了這一時期日本對外投資的猛增,其中尤以紡織業的民間資本對外輸出*為引人注目。其中著名的內外棉股份有限公司于1911年就在上海辦廠,此后的四年間共在上海設立了五家分廠,后于1917年在青島設立了第六家分廠,到了1918年又在上海新設或者收購創建了第七、八、九三家分廠。據統計,到1937年為止,內外棉公司在中國共設立了19家分廠,而在日本只有2家。日本產業資本的對華擴張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資本的急劇擴張使得日本的工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而工業化的加快直接導致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假如以人口10萬以上的城市為考察對象的話,‘城市’數由1903年的9個增加到1920年的18個,城市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由1903年的7.9%提高到1920年的13.5%。” 。工業化的另一個后果就是工農業人口比例的巨大變化。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就業,除了造成工農業發展“雙重結構”之下的巨大剪刀差,還帶來了城市住房擁擠以及通貨膨脹問題的加劇。由此直接導致了勞資糾紛數量的急劇攀升,為了協調勞資關系,相關的勞工組織也應運而生。 1912年8月,吉野作造的同鄉后輩鈴木文治(1885-1946)創立了勞資關系協調組織“友愛會”,1916年開始該組織便積極策劃工人罷工運動。1916年9月,就在大隈內閣馬上就將結束使命的時候,大阪的西尾末廣(1891-1981)和坂本孝三郎(1894-1935)等人又建立了“職工組合期成同志會”,日本的工會組織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為了應對工人的各種罷工,日本企業家也于1917年3月組成了日本工業俱樂部以“鞏固工業家之聯盟,以圖斯業之發展” 關于日本的勞工運動,后文還將詳細介紹,這里就不贅述了。 寺內正毅內閣及之前的第二次大隈重信內閣正處于一次大戰這一“天佑”日本經濟的時期。財政上的相對寬裕為大隈內閣能夠順利通過包括增加兩個師團及追加海軍經費等需要大筆資金的預算案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無形中減弱了在野政黨反對政府呼聲的強度。從這一點來看,第二次大隈內閣這一準官僚性質內閣和寺內內閣這一純官僚性質內閣的相繼出現也是具有某種必然性的。 在政治上,寺內內閣完全秉承山縣有朋的思路,力求在議會各大政黨間實現平衡,不使任何一個政黨能夠建立起足以統領全局的絕對優勢,為此甚至不惜建成純由官僚組成的第三黨,以所謂“三足鼎立”的方式來維持議會勢力的均衡。正如寺內首相在其就職聲明中所說的那樣:“對于各政黨政派中政見之異同,秉公持平,虛心坦懷,以處其間。” 這一政策的目的自然是為了維護元老藩閥勢力在幕后自由操縱政局的絕對權力,而這樣的態度當然也招到了來自政黨的強烈反對。就在寺內內閣成立的第二天,1916年10月10日,以立憲同志會為首的各政黨力量進行重新整合,成立了以加藤高明為總裁的憲政會。憲政會由原立憲同志會、中正會以及公友俱樂部 合并組成。憲政會擁有197個議席,是議會的**大黨。此外,沒有加入憲政會的原中正會和公友俱樂部成員又另外組成了公正會,其在議會的議席數為27個。 憲政會的成立儀式是在東京筑地精養軒舉行的。大會于下午二時舉行,但在會議還沒開始時,會場中就滿滿地擠入了大約5000人。為了烘托氣氛,大會組織者特意請來了劍道大師日比野雷風舞劍助興。此后,加藤高明、尾崎行雄、高田早苗以及河野廣中等一眾政黨大佬陸續進入會場。尾崎行雄在首座就坐,濱口雄幸(1870-1931)報告了新政黨的成立經過。隨后公布黨綱并選舉總裁。結果由于一度呼聲很高的大隈重信執意推辭,大家投票推選加藤高明成為了憲政會的首任總裁。在會上發布的憲政會綱領第三條明確提出:“恪守憲法之條章,尊重天皇之大權,嚴明責任之大義,濟成憲政有終之美。”這與寺內內閣的“非立憲”超然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憲政會的主體是立憲同志會。如果讀者還有印象的話,立憲同志會*初是由桂太郎組建并用以對抗民黨勢力的所謂“官黨”。而如今的憲政會則已完全轉變了立場,成為了同政友會、國民黨等處于同一地位的民黨。事實上,作為*主要的民黨,政友會的建立者居然竟也是大名鼎鼎的官僚伊藤博文。伊藤在1900年建立此黨時,其建黨目的與桂太郎建立同志會頗有相似之處,也就是以官黨姿態來參與政黨競爭,以此來應對民黨勢力的沖擊以維護藩閥勢力對政權的掌握。于是,伊藤所創立的政友會就與日本近代兩大民黨之一的憲政黨(原自由黨)展開全面合作并與后者融合,逐漸成為了日本近代政壇*重要的政黨勢力。伊藤博文遇刺身亡后,出身公卿但相對開明的西園寺公望和完全出身民間的原敬相繼執掌政友會,到了大正中期,該黨便已完全轉變成了徹底的民黨。 既然提到了自由黨系,那么就不能不提它的老對手和老朋友、由大隈重信建立的改進黨系。正如上文所說的,此時的改進黨系因為大隈重信這個教父級人物的主動叛離,目前正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該系中唯一還具有一定人數的組織就是犬養毅的國民黨,但其實力卻完全無法與政友會和憲政會相提并論。如果將此時的日本政黨比作三國的話,那么政友會和憲政會可以認為是魏國和吳國,而國民黨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蜀國罷了。 了解了政友會(自由黨系)和改進黨系的變遷,我們就不難理解從同志會到憲政會這一轉變的合理性。事實上,日本近代的政黨由于一開始立黨基礎的不穩固 ,自始至終都具有著先天的缺陷。因為缺乏足以號召全民的政綱,而政黨人士自身又經常貪污腐化,所以它們非但無力真正贏得民心,甚至還經常為強大的藩閥政府勢力所滲透、改造和同化。改進黨系大隈重信的脫黨以及政友會對自由黨系的合并即為明證。另一方面,藩閥勢力又常常以政黨的面目出現,并且希望通過“憲政常道”合理合法地維持對政權的掌握。在這過程中,民黨勢力也或多或少地對藩閥進行了滲透、改造和同化。政友會向民黨的轉變以及同志會向憲政會的轉變即為明證。這兩個反方向滲透、改造和同化的過程正是政黨和藩閥之間斗爭的*大焦點,而它們之間的消長也直接決定了究竟是政黨*終戰勝藩閥還是藩閥*終戰勝政黨,這無疑對于日本未來的歷史走向至為關鍵,而大正就是這一爭奪*為激烈的時期;上述這些政黨的反反復復實際上也就是這兩大過程之間激烈爭奪的體現。對此希望讀者諸君能夠建立清醒的認識。 言歸正傳。憲政會成立后與寺內內閣的首次正面交鋒是在第38屆國會上。此次國會為正式國會,開始于1916年12月27日。在這次會議上,憲政會和國民黨對寺內內閣藩閥政府的本質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作為反對政府藩閥勢力的急先鋒,犬養毅的國民黨此時只有28名議員,可謂勢單力孤。為了與寺內內閣展開斗爭,勢必要尋找合適的盟友。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曾在大隈內閣時期并肩作戰的政友會。但在數次與政友會的交涉中,后者都以“嚴正中立”作為托詞拒絕與國民黨合作。于是,國民黨就只能轉而尋求與剛剛成立的憲政會合作。雙方一拍即合。在1917年1月21日舉行的眾議院會議上,憲政會、國民黨以及公正會共241名議員聯名簽署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1月22日,寺內首相進行施政演說。1月23日,犬養毅提出緊急動議,希望就政府不信任案進行討論。1月25日,眾議院就不信任案展開討論。政友會的議員元田肇(1858-1938)首先發表了反對演說,寺內首相也試圖進行辨明,而當憲政會的尾崎行雄正要發表演說進行反駁時,突然傳來了解散國會的詔書。 對于這一詔書的從天而降,一般都認為是寺內內閣和政友會做了手腳,甚至還有很多人懷疑國民黨的黨首犬養毅也參與了這一陰謀,其目的是擊敗宿敵憲政會,而寺內內閣也正好一直對犬養青睞有加,力圖將其拉攏入閣,于是便有了雙方的默契配合。 無論事實究竟怎樣,第38屆國會就這樣匆匆收場了。接下來*重要的事情就是國會議員改選(第13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此時的內相是后藤新平,他被認為在策動犬養毅“反水”打擊憲政會這件事情上立下了大功,而他所立下的更大功勞就是在接下來的議員大選中一手操控內閣事實上的盟友政友會取得了國會的多數席位。 后藤新平(1857-1929),出生于仙臺藩水澤城下 ,是藩主家族重臣留守家家臣后藤實崇的長子。他受到當時膽澤縣 大參事、熊本縣人安場保和(1835-1899)的器重,13歲起就與后來成為海軍大將的齋藤實一起在縣廳里擔當勤務工作。15歲時上京,在東京太政官少史莊村省三家里做看門人兼雜役。此后,安場保和隨著名的巖倉使節團出國訪問,回國后擔任福島縣令。16歲的后藤便在安場的安排下進入福島洋學校 學習。 后藤新平很早便有從政的想法,但受到他的遠親高野長英 被幕府處死事件的影響,安場等人都勸他走醫師的道路。因此,后藤便在17歲時很不情愿地進入須賀川醫學校就讀。在以優異成績畢業后,后藤又在山形縣和愛知縣輾轉從醫。此后,24歲的后藤就已擔任了愛知縣醫學校 校長兼醫院院長。此時,與大隈重信齊名的日本近代自由民權人士板垣退助來到附近的岐阜縣進行演說,不幸受到刺殺負傷。此時負責對板垣進行診療的就是后藤新平。據說,后藤曾對板垣說過這樣的話:“閣下,這是您所期望的吧?” 板垣深深感嘆于后藤的洞察力,在接受完后藤治療之后便說道:“他不能成為政治家實在是太可惜了。” 1881年,愛知縣的“千鳥之濱”海水浴場開業,這是日本*早以醫療為目的的海水浴場之一,據說該浴場就是在后藤的指導下建成的。第二年,后藤由于在愛知縣醫學校的突出表現而被提拔進入內務省衛生局工作,從此開始了他既從醫又從政的生涯。 1890年,后藤赴德留學,歸國后被授予醫學博士稱號。1892年,他就任內務省衛生局長。第二年因為與“相馬事件” 的當事人錦織剛清有牽連而被捕入獄,后被證明清白出獄,但其衛生局長一職也因此而被褫奪。 1895年,后藤重新從政,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擔任對歸國士兵進行檢疫的臨時陸軍檢疫部事務長官,其行政手腕受到了當時兼任該部部長的陸軍次官兒玉源太郎 的賞識。1898年,兒玉源太郎就任臺灣總督,后藤新平被提拔為其副手,擔任民政局長的職務。 就任臺灣民政局長后,后藤新平對當地展開了詳細的調查工作。作為此次調查的重要成果,他與京都帝國大學教授織田萬(1868-1945)合著的《清國行政法》系列叢書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資料。對于臺灣的民政管理,后藤有一句名言:“比目魚的眼睛是不會變成鯛魚的眼睛的。”其意思就是要根據當地的習俗施以適當的統治,不要采取過于強硬的方法,否則就將招致強烈的反抗。在此期間,后藤新平以其金錢政治手腕而被時人諷為“黃金萬能主義的權力化”。 1906年,后藤新平就任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的首任總裁(即總經理),成為寺內正毅的助手。他在任內施展外交手腕,與中國清政府以及沙俄等各方勢力進行了巧妙的周旋,為日本在中國東三省利益的鞏固和擴大費盡了心力。 1908年起后藤新平擔任第二次桂太郎內閣的遞信大臣及內閣首任鐵道院總裁,此后即在寺內內閣擔任了內務大臣。

新書--大正十五年——東亞視域下的帝制日本.1912-1926(精裝) 作者簡介

張軼,復旦大學畢業,現就職于上海圖書館。新浪微博@洋風漢魂。致力于中日比較史的研究及網絡史學文獻的搜集與整理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