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1683維也納之戰

1683維也納之戰

全景式回顧17世紀歐洲基督教世界的絕地反擊!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跡,兩種文明的激烈碰撞,一段充滿血與火、勝利與失敗、光榮與恥辱的歷史。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01-01
開本: 16開 頁數: 312
讀者評分:5分4條評論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17.6(3.2折) 定價  ¥5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1683維也納之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32685
  • 條形碼:9787545532685 ; 978-7-5455-326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683維也納之戰 本書特色

1、全景式回顧17世紀歐洲基督教世界的絕地反擊!
2、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跡,兩種文明的激烈碰撞,一段充滿血與火、勝利與失敗、光榮與恥辱的歷史
3、世界史上的關鍵沖突,影響了現代歐洲的政治發展格局。如果維也納陷落,歐洲的發展將全面改觀。這場戰爭使咖啡豆傳入歐洲;歐洲人發明牛角面包;奧地利和匈牙利的文化認同逐漸成形;東南歐的民族組成更加復雜……
4、《1683維也納之戰》電影主題小說、《紐約時報》《獨立報》《電信報》盛贊推薦!

1683維也納之戰 內容簡介

這是以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數百年前的戰斗為主題,圍 繞著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而展開的悠久故事。作者表面上以1683年的那場維也納圍城戰為基礎,實際上整本書如剝洋蔥般,一層一層地揭開許許多多的故事,讓讀者一步一步進入這場戰爭的核心,了解和明白維也納之戰的來龍去脈。 土耳其人熱衷擴張,雖然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自認為是真正的 羅馬帝國的主宰者。神圣羅馬帝國,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權兩百年,他們是基督教世界的*后保衛者。雙方在維也納一決高下:一方猛烈攻城,另一方誓死捍衛。 一攻一守,戰事慘烈,雙方發揮了獨特的作戰創造力,斗智斗勇。土耳其人挖地道,引爆地雷,強攻堅固的城墻。哈布斯堡軍隊緊急應變,構筑簡易的防御工事,沒想到發揮出極大的效果,令土耳其人久攻不破,撐到援軍前來解救。這是運氣,還是天命?

1683維也納之戰 目錄

導論 源于東方的恐怖
**章 戰斗號令
第二章 土耳其人與韃靼人
第三章 瘟疫
第四章 踏上征途
第五章 敵人
第六章 起來,起來,各位基督徒
第七章 地獄
第八章 “一道黑瀝青洪流”
第九章 圣戰?
第十章 強攻布達
第十一章 英雄輩出的時代
第十二章 迷思取代歷史
尾聲

展開全部

1683維也納之戰 節選

第三章 瘟 疫 在格拉茨大教堂的墻上,如今仍有一幅由著名巡游藝術家托馬斯·馮·維拉赫在1845年繪制,而今已受損的濕壁畫。在那五年前,施蒂里亞地區于一季之內碰上三場災難:一是可怕的黑死病肆虐格拉茨城,二是蝗蟲過境,吃掉所有作物,三是土耳其人從西南方入侵。繪制這幅濕壁畫,既是要感謝上帝讓格拉茨人民度過劫難,也是想借此祈盼圣父和圣母瑪利亞保護他們未來免于劫難。四十年后,土耳其人再度大舉來犯。這一次進攻,始于1521年,終于1683年,持續將近兩百年,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個時期涵蓋蘇萊曼一世整個在位時期,從他登基的第二年開始,到1566年他死于匈牙利的戰場。第二個時期,如今通常叫作漫長的戰斗(Long War),始于1593年,終于1606年。第三個時期是1664年那場戰役。那場戰役是奧斯曼宰相率領的整編野戰軍,在與奧地利南部施蒂里亞交界的地區作戰,兵敗于圣哥達修院附近完結。 這只是奧斯曼人四處征戰的一部分。奧斯曼人經由海路和陸路在地中海地區用兵,打過數場漫長戰爭,也攻打過東方的帝國強權波斯幾次。為控制德涅斯特河周邊土地,為控制蘇丹所宣稱屬他所有的瓦拉幾亞、摩達維亞、川西瓦尼亞,奧斯曼人也曾數次遠征波蘭。這意味著奧斯曼人往往無法趁哈布斯堡王朝正虛弱無力時,予以摧枯拉朽的一擊。因此,當歐洲陷入三十年戰爭(1618~1648),哈布斯堡王朝正*難抵御外敵入侵的時候,奧斯曼人卻因為雄才大略的波斯國王阿巴斯一世在1623年攻占巴格達,而只能把注意力放在東邊;接下來與波斯的戰爭,持續到1639年才結束。1682年的情勢——哈布斯堡王朝正受到法國的節節進逼,迫切需要延長1664年與奧斯曼在沃什堡簽訂的停戰協議,以免兩面受敵——給了奧斯曼人大好機會。 不過,即使在未爆發全面戰爭的時期,小規模戰爭——襲擾邊境者在陸上和私掠船在海上掀起的戰爭——仍未有停歇。這些小沖突或許已消失于歷史,但當時人把它們視為自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后,奧斯曼人對歐洲無休無止、持續不斷攻擊的一部分。“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樹立了此后為蘇丹所遵循的模式。奧斯曼帝國絕不可戰敗,戰敗一次,后代子孫就有義務一雪此辱,未雪恥辱,絕不罷休。 攻占君士坦丁堡的三年后,穆罕默德二世未能攻下貝爾格萊德。方濟會修士約翰·卡皮斯特拉諾,與他那群衣衫破爛的十字軍,和約翰·匈雅提并肩作戰,寫下一頁傳奇。卡皮斯特拉諾是個慷慨激昂的傳道士,殘酷迫害猶太人,嚴懲異端;匈雅提則是當時*偉大的戰士。據那則傳奇所說,他們合力拯救了基督教城貝爾格萊德,合力打進該城并逼退兵臨城下的土耳其人——他們的部下把成捆浸了瀝青的大樹枝,丟向墻下黑壓壓一大片的奧斯曼兵。然后,隔天,1456年7月22日,他們以農民十字軍為基督軍左翼,以匈雅提的老兵為右翼,攻向土耳其人營地。卡皮斯特拉諾向他們宣告了戰斗口號:“主開打的戰爭,主不會讓我們失望。”經過一場激烈肉搏,穆罕默德二世的軍隊大敗潰逃。這場在基督教世界邊陲的勝利,在歐洲人心中留下強烈印記,久久未消。1515年,在遙遠的英格蘭,印刷業者凱恩·德·沃德看中了《卡皮斯特拉努斯》的銷路。這個以詩體寫成的長篇傳奇故事,描寫殺土耳其人的過程,內容極血腥。即使在兩個世紀后,仍有漢娜·布蘭德的1791年新劇作《貝爾格萊德攻防戰》,在諾里奇的國王劇院演出,全場座無虛席。 攻下貝爾格萊德,得等更好的機會。但即使穆罕默德在忙于其他征戰時,他仍希望巴爾干半島的諸省長和官員往西北出擊,路過薩瓦河和德拉瓦河,進攻施蒂里亞、卡林西亞的富饒農業區。從1469年到該蘇丹于1481年去世為止,每年只要雪融化后,都立即有騎馬襲擊者路過這兩條河。1471年的五旬節(復活節后的第七個星期日),施蒂里亞首度被奧斯曼鐵蹄蹂躪,套句替穆罕默德立傳的法蘭茨·巴賓格的描述:“每個地方的教堂、修道院、聚落都在熊熊烈火中燒毀;數千壯丁和牛只遭擄走;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得了。”同年,數千名騎馬襲擊者燒掉威尼斯周邊的村落,濃煙使亞得里亞海女王(Queen of the Adriatic,威尼斯的別稱)的天空為之黯淡。 距匈牙利落入奧斯曼之手的一百五十多年前,從亞得里亞海到鐵門峽谷(Iron Gates,多瑙河一峽谷,在今羅馬尼亞與塞爾維亞的邊界上)這段邊界,年年陷入驚恐不安。貝爾格萊德仍由匈牙利牢牢掌控,但波斯尼亞、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施蒂里亞、卡林西亞全遭到土耳其人無休無止的劫掠。由東往西,*遠到卡林西亞的克拉根福的整個邊界沿線,筑有防御工事的舊塔已經全得到強化,以防御敵人入侵。維也納、布達之類城市,沒有感受到威脅,但邊界地區從未獲得真正的和平。地方城鎮知道統治者無法出手救援,只好自己想辦法防御。 他們在多個山頂構筑烽火臺,日夜派人值守,一見到敵人來襲,烽火臺即點燃示警。小城堡得到強化,以善盡其保護土地和人民的責任,例如在格拉茨北方的丘陵里,由12世紀十字軍戰士興建的佛倫斯堡。擁有少數隨從并配有滑膛槍的地方領主,往往就足以擊退只有寥寥幾支槍的襲擊者。較大的據點,例如在火山棱線上易守難攻的斯洛斯里格斯堡,戰時成為多達五千名騎士的基地,扼控通往格拉茨的要道。土耳其人幾次進攻,都未能攻下。 穆罕默德兒子巴耶濟德二世和其孫子塞利姆,都沒有機會一雪蘇丹穆罕默德兵敗貝爾格萊德城下的前恥。要到穆罕默德曾孫,塞利姆的兒子,年輕有為的蘇丹蘇萊曼一世,在1520年繼承王位,才迅即使戰爭成為可怕的事實;這一次,土耳其人成功拿下貝爾格萊德這個重要城池(這只是蘇萊曼一世一連串勝利的**個)。1521年拿下貝爾格萊德后,他于1526年重返該地,渡過多瑙河,進攻匈牙利。1526年8月29日在莫哈奇發生的大戰役中,他打敗人數居于劣勢的匈牙利野戰軍;戰爭結束后,匈牙利國王洛約什于混亂之中溺死于壕溝,王位虛懸,沒有繼承人。這場戰役的細節,有許多地方今已不詳,但*終奧斯曼人戰勝,殺掉兩千名戰俘。蘇萊曼往北推進,劫掠匈牙利都城布達,且曾短暫占領。蘇萊曼從匈牙利王國取走著名的馬提亞·科維努斯國王圖書館剩下的藏品,橫渡多瑙河運到貝爾格萊德。如今,那批東西藏于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宮。 土耳其人離開布達后,奉奧斯曼為宗主且有資格登上匈牙利王位的匈牙利貴族約翰·扎波利亞占領都城。宣稱匈牙利王位歸己所有的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二世,在1527年派兵從扎波利亞手中拿下布達和其他數個要塞。蘇萊曼隨之在1529年親率大軍進入匈牙利,于9月8日奪回布達,殲滅哈布斯堡王朝在該地的駐軍;一個多星期后,奧斯曼人兵臨維也納城下。這時候已是適宜作戰季節的尾聲,蘇萊曼因此立即開始攻城,希望速戰速決。 **次圍攻維也納,持續了將近一個月。奧斯曼人缺乏重炮,但*缺的是坑道工兵和挖坑道的設施。土耳其人開始挖深壕,把地下坑道鑿到卡林西亞城門旁。但經過兩個星期的攻擊,他們只打出幾個小缺口,每次猛攻都遭擊退。不過,到了10月上旬,情勢顯示,若哈布斯堡王朝無援軍,攻陷該城指日可待。城里只靠由尼克拉斯·薩爾姆率領的經驗豐富的雇傭兵一直苦撐著。但薩爾姆的部隊死傷越發慘重,許多人認為該城守不住。然后,10月第二個星期,滂沱大雨轉為初雪。1529年10月14日,奧斯曼全軍開始倉皇后撤,途中的積雪越來越深。 莫哈奇之戰和維也納被圍,時間相距如此近,西方人開始覺得奧斯曼人所向披靡。在西方,對奧斯曼大軍和他們野蠻殘酷的恐懼,通過書、小冊子、報紙大為傳播,與此同時,印刷廠印出一套又一套生動駭人的圖書。1532年,蘇萊曼再度循不同路線率軍來攻。這一次,奧斯曼大軍提早出征,未往北朝向布達,而是往西部的高地和維也納南方諸鎮行進。途中,大軍短暫包圍、占領了十七座筑有防御工事的城鎮或城堡。8月5日,大軍抵達肖普朗南方的小鎮克塞格,那里距奧地利邊界只有幾里。克塞格的城堡,若要抵擋,無異于螳臂當車,且已有許多防御更強的地方未抵抗即投降。面對優厚的招降條件,該鎮指揮官尼古拉·尤里西奇卻不為所動。 尤里西奇和其八百名克羅地亞守軍,在沒有火炮支援下,抵住十九次全面攻擊和不間斷的炮轟,抵抗了超過二十五天。*后,奧斯曼拔營退走。鑒于1529年的前車之鑒,他們不愿再于9月下旬時攻城。克塞格鎮的力守,擋住了1532年奧斯曼人對維也納的進攻;1541年,錫蓋特堡擊退奧斯曼人另一次攻擊,再度延遲了奧斯曼人的攻勢。1556年,錫蓋特堡再遭攻擊,差點失陷,但援軍及時到達,趕走了土耳其人。因此錫蓋特堡成為了反抗的象征。該鎮只有一個古城堡,沒有易守難攻的地利,唯一的防御優勢是整個鎮跨建在人工湖中三個相連的島上。進攻一方必須把三個島,包括城堡,全拿下。該鎮的抵抗和鎮守,激怒并羞辱了奧斯曼人,令年老的蘇萊曼咽不下這口氣,非要在有生之年挽回顏面。 十年后,老病的蘇萊曼再度率兵北征;他已虛弱得無法駕馬,必須坐在由人抬著的轎子上。這將是他*后一次揚威于多瑙河彼岸,他決心掃除那個屢攻不下的障礙——狂妄的“鼴鼠丘”錫蓋特堡。這時,克羅地亞總督米克洛斯·茲林伊已派了兩千五百人駐守該鎮和該城堡,1566年8月8日,奧斯曼軍隊遣人前來招降,反而招致他的嘲笑。各據一島的新鎮和舊鎮,城墻上都掛滿了國旗和裝飾用的彩旗,該城城堡所在的第三島,鳴禮炮歡迎土耳其大軍(也有可能是嘲諷)。 經過炎熱的夏季,那座人工湖(錫蓋特堡*有力的防御憑借)一大部分干涸,奧斯曼人砍下樹枝,綁成一捆捆的,填滿尚有水的湖區。圍攻第三天,位于**島的新鎮經不住猛攻而失陷。但這次攻擊,土耳其人也損失三千兵力,守軍損失將近三百人。幸存的克羅地亞人和匈牙利人,經由狹長堤道逃進舊鎮;舊鎮也遭遇了一波猛攻,但經過土耳其人十次進攻才失陷。*后,只剩下第三島的城堡,城堡內有茲林伊所部的三百名殘兵和他們的妻小。奧斯曼人提出了優厚的條件招降,但遭到茲林伊拒絕,其實城門失守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守軍召開公開會議,會議提出并同意在失守之際,將士要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小,避免戰敗后有活人落入土耳其人之手。這三百名將士,在了無牽掛之后,要沖進敵營殺個痛快,直到戰死。被圍第三十三天,茲林伊脫下破損不堪的上半身鎧甲,穿上結婚時穿過的華麗衣服,右手握著父親的劍,率手下到舊城堡的城門口,然后,茲林伊帶領剩下的守軍沖出城堡,屠殺被困在堤道上的土耳其禁衛軍。但剛沖出不久,茲林伊就中了兩顆滑膛槍彈,眼睛也挨了一箭。沒幾分鐘,這三百人絕大部分就戰死或負傷,只有三人毫發無損。志得意滿的禁衛軍,持著插了茲林伊頭顱的長矛沖進城門,擠進城堡里的小中庭。就在這時,一個躲在火藥庫里的年輕婦人,點燃了庫里的火藥,這座中世紀城堡瞬間化為一堆碎石瓦礫,三千名禁衛軍跟著她一起灰飛煙滅。 克塞格、錫蓋特堡、埃迪爾內之類的城堡的頑強防守,催生出有血有肉的抗敵傳說,通過書本、地圖、版畫傳頌世間。19世紀,這些了不起的勝利(乃至壯烈的失敗),成為大型愛國油畫常見的題材。但對奧斯曼人來說,它們也成為英勇悲壯的史詩。錫蓋特堡攻防戰化為《奧斯曼人錫蓋特堡戰史》,書中有二十幅彩色微型畫,呈現精美畫法,書的中央,畫了該城三島,描繪之精確一如西方人所制的地圖。蘇萊曼一世在完全攻陷錫蓋特堡之前,就因病死于戰營中,隨之被尊為在攻打敵人時犧牲性命的烈士。基督教徒能承認奧斯曼人的英勇,奧斯曼人也常能賞識對方的勇武,但雙方也都認為對方是天理不容的可惡異教徒。 奧斯曼人打起仗來很殘忍。傳說中的那些戰爭的駭人故事,有許多確有其事:大屠殺和種種暴行,使在薩拉熱窩淪為奴隸的匈牙利人,排成不見頭尾的人龍,走在前往伊斯坦布爾的傷心路上。但這種事不只限于奧斯曼人。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也會活剝人皮,把俘虜釘在尖樁上,納人為奴,強暴俘虜。兇殘是戰爭武器,雙方都用。但雙方也有斯文有禮、表現出某種程度之人性的時候。1521年蘇萊曼拿下貝爾格萊德時,是在同意讓守軍免于一死的特殊條件下拿下的。經過將近七十二天的圍攻,七百名守軍的幸存者和家人,終于在8月29日正午開城投降,這時,蘇丹蘇萊曼希望見見這些勇氣和毅力令他佩服的人。一如慣例,這些免去一死的人親吻蘇丹的手,蘇丹賜予他們袍服,與他們交談了幾句。后來,這些人被送到多瑙河對岸的匈牙利境內。有些基督徒編年史家詳細描述了這些后撤匈牙利人遭屠殺的情形,但其實蘇萊曼說話算話,履行了他的承諾。 蘇萊曼之后的幾位蘇丹沒有他的征戰才華,1568年在埃迪爾內與哈布斯堡簽署的停戰協定,三次到期,三次重新訂約延長。這只是防止了圍城戰和全面戰爭;事實上,1568年至1593年,年年出現襲掠季,而這種小戰爭(Little War,指1529年蘇萊曼一世圍攻維也納之后,到1596年埃迪爾內攻防戰結束前,哈布斯堡王朝、其盟邦與奧斯曼之間的一連串沖突)反倒比大規模交戰更為恣意和殘暴。對于這種未經授權的攻擊,雙方都表明非官方的作為,并定期接觸以解決邊界無政府狀態產生的不斷抱怨和法律案件。不過,奧斯曼人幾乎無心改善防務,相對的,哈布斯堡王朝靠著新稅收,投入巨資構建復雜的固定式防御工事。哈布斯堡王朝大部分的要塞,基本都花費了許多費用,它們更加現代化,符合*先進的防御思維。這一龐大資金的投入,根本上改變了東部邊境的戰爭形態。路易十四的首席工程師沃邦,對這一情勢有著*為詳盡入微的說明,他在約1670年時說道:“要塞數目的大增,已使入侵者與攻入敵境者,必會碰到許多筑有防御工事的城鎮,因而,(攻擊要塞的)重要性已提升,可以說,攻擊要塞的成敗,足以決定戰爭的成敗。確切地說,打贏一場仗,勝利者得以暫時控制鄉野,但只有拿下要塞,勝利者才能拿下整個國家。”土地遼闊的匈牙利境內,完全沒有筑有防御工事的城鎮,但在位于布達城以西和奧斯曼、哈布斯堡領土交界附近的北部邊界,這類城鎮逐漸以一個世紀后的沃邦所描述的那種方式,控制了該地區。 哈布斯堡王朝的新要塞,采取侵略性布設,以占據既能堵住奧斯曼人前進,又能作為往東推進邊界之理想基地的地點。奧斯曼人也發展出防御堅強的要塞,但他們做得不夠徹底,成效較差。這種新戰爭形態,在西方已司空見慣,而其產生的影響,在1593年停戰協定無可挽回地破裂后,清楚呈現。奧斯曼和哈布斯堡王朝都厭倦于算不上是戰爭的戰爭,都很想在戰場上一決雌雄。雙方發現,這種新式戰爭打來辛苦,一場仗的勝負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十三年的沖突期間,雙方都未能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日后三十年戰爭期間,天主教一方的指揮官,例如阿爾布雷希特·馮·瓦倫斯坦和蒂伊伯爵約翰·車爾克萊斯,就在長戰期間摸索出正確的用兵之道,將從東方戰爭得出的教訓,轉用于西方的漫長戰爭。東方戰爭中出現的深仇大恨,有一部分注入到了西方。 1606年停戰后,奧斯曼人面臨在亞洲對付波斯叛亂勢力的另一場漫長戰爭,另一方面,1618年,哈布斯堡王朝對已支配布拉格和波西米亞全境的新教徒發動反擊。哈布斯堡王朝和奧斯曼人都無意在1563年后雙方激烈爭奪的那個地區,開拓新戰線。對哈布斯堡王朝來說,從許多方面來看,用兵東方比在西方要難,因為到達東方得長途跋涉,得橫越惡劣而不宜人居的地形。攻打波斯的作戰經驗,對于日后重新開拓歐洲戰線的奧斯曼軍隊幫助并不大,特別是這三十年戰爭改變了西方整個作戰方式之后。16世紀結束時的長戰期間,這兩個死對頭已勢均力敵,奧斯曼人的戰爭機器逐漸完善,哈布斯堡王朝則在作戰科技和戰術上得到進步。打歐洲的新式戰爭,土耳其人或許居于劣勢,但在西方戰爭越來越笨重遲緩而不知變通的時代,他們在速度和機動上仍居上風。 哈布斯堡王朝的指揮官,比奧斯曼的將領更能打。在他們底下,有一指揮鏈在醞釀成型,而在某些軍隊里,這指揮鏈從指揮官往下,經高階、低階軍官,經軍士、下士、長矛下士,到士兵,將上下串聯為一體。這一組織結構,使即使未打過仗的兵都能學會相當復雜的機動調度,然后在戰場上予以落實。將官、校官根據操練冊下達的戰場調度指令,在情況許可下,會由低階軍官和經過軍事訓練的士兵在戰場上執行。 奧斯曼軍隊就沒有此類指揮鏈,后來的發展證明,這成為他們的重大弱點。能干的奧斯曼指揮官,可能幾乎不做戰術性或戰略性調遣部隊的事。他直接命令部隊進攻,部隊執行他的指令。他可能會設定目標,比如圍攻某鎮或戰斗到底、至死不退,部隊往往能予以達成。但出色的西方將領可能以團乃至連為單位,細致到戰場上(理論上)的*小的戰線單位,擬定作戰計劃。作戰時有復雜的信號和戰場通信,通過揮舞旗子與部隊通信。在火器時代,戰場上煙霧彌漫,很多情況看不清楚。但指揮官會下達戰術指令,那些命令大體上得到落實。奧斯曼軍隊雖使用軍樂隊鼓舞士氣兼下達命令,其軍中卻沒有這樣的機制。由此可見,奧斯曼人的作戰,依賴戰斗單位的專業職能和決心,而非帶兵官的指揮才能。 奧斯曼沒有荷蘭開創性軍事理論家莫里斯·拿騷之流的人物,沒有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福斯之類善于鼓舞士氣的指揮官,沒有湯馬士·巴克稱之為“軍事知識分子”的那種能征善戰將領。在西方,戰爭已成為一種哲學;在東方,戰爭是復雜而奧妙的傳統。因此,土耳其人把數量有限但威力極大的整套戰術本事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比起歐洲大部分軍隊,蘇丹的職業步兵——禁衛軍——有較佳的后勤和補給,攻城較有經驗,滑膛槍射程較長,殺傷力較大。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日子,他們能擊敗西方任何步兵。在不利的環境,碰上他們不信任的指揮官,他們很快就會瓦解為烏合之眾。不過,落敗之后,他們可以很快就恢復斗志和信心,發動反擊,讓過度自信的敵人丟盔卸甲,潰不成軍。 萊蒙多·蒙帖庫科利(典型的軍事知識分子)之類打過三十年戰爭的指揮官,發覺土耳其人比他們在西歐戰場所碰到過的任何敵人,移動速度都快,殺傷力都強。重新摸索過后,蒙帖庫科利很快就抓到一套新的重點。對付使用馬刀、長矛、弓箭的敵人,盔甲不可或缺;在西歐,盔甲越來越少能派上用場。對付行蹤飄忽且受過高度訓練的奧斯曼軍隊,笨重遲緩的西方長矛兵方陣,用處不大;蒙帖庫科利之類的指揮官開始倚重滑膛槍兵。東方很快就成為難得一見的戰法試驗區,也因此孕育出了一些偉大指揮官。西方人從中了解到輕騎兵的用處,佩戴滑膛槍、手槍之騎馬步兵(龍騎兵)的用處。他們還從重大代價中了解到必須構建強大火力,以消滅奧斯曼禁衛軍的進攻力量。奧斯曼人也學到了東西。土耳其人不再拙于使用火器,越來越多的土耳其人受過使用滑膛槍與精準射擊的訓練。但盡管有多種別出心裁的設計,例如由駱駝載運的輕火炮,他們在野戰炮的集結使用上,或步兵操練與調動的精心策劃上,仍趕不上西方。土耳其人把他們的傳統戰技磨煉到了*高境界:在火炮齊射這項新技法在西方開始發展時,土耳其人也在訓練步兵運用這戰法。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初期,團隊精神是奧斯曼職業軍人所擁有的優勢,非被逼上戰場的西方士兵所能及。 17世紀的歐洲人無一例外高估了奧斯曼人的兵力。他們推斷土耳其人集結了龐大兵力,投入戰場就多達二十萬人。這純粹是幻想,也可能是恐懼作祟所致。土耳其軍隊叫人望而生畏,的確比西方諸國軍隊龐大。這種旌旗蔽天的大軍形象,有一部分是刻意營造出來的。從各封地層層招來的非正規軍,壯大了奧斯曼兵力,使奧斯曼軍隊得以給人這樣的印象。這些部隊的人數,遠超過主力部隊——職業步兵和騎兵——主力部隊在奧斯曼大軍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土耳其軍隊有很大一部分幾乎無戰斗力,但的確能使首次見到(和聽到)的人心生恐懼。就質量來講,奧斯曼軍隊的精銳跟西方軍隊的精銳一對一較量的話,*起碼都能平分秋色,很可能更勝一籌。但培養奧斯曼精銳部隊,成本昂貴,雖然17世紀兵員穩定增加,卻一直入不敷出。 奧斯曼人在戰場上如何指揮、管理其部隊,我們所知不多,但根據保存下來的記錄,還有過去許多描述戰役和軍隊生活的文字著作,我們相當了解西方人如何指揮其部隊。奧斯曼人很用心于記錄,但他們寫作戰手冊和作戰記錄時,必須用夸大溢美的口吻,因而難以從中推斷出真正含義。相對的,某些官修史書里用來輔助說明的微型書,闡述戰爭的真相遠更成功:他們格外講究,在細節上幾乎能完全反映事實。 奧斯曼人為何走向衰落?傳統的解釋無疑令人信服。是因為土耳其人不愿改變經穆罕默德二世、蘇萊曼一世的輝煌戰績所肯定的戰法?是因為土耳其人堅決拒絕改變?從某個方面看,確實如此,因為奧斯曼人打從心底認為,他們的戰法較好、較高尚。他們也不相信,西方戰法必然較優秀。有此看法的不只他們:后來的評論家痛斥西方戰法流于虛耗而得不出結果。在這種戰法下,軍隊越來越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攻城戰,而不是在戰場上決一勝負。要靠拿破侖的天縱英才,才使機動戰法重現于戰場。他們用騎兵的方式,類似更古老的土耳其傳統方式,但予以大幅改良和系統化。并非只有奧斯曼人走上衰落之路。1791年后,歐洲各國軍隊,甚至普魯士的軍隊,都一次次敗在大革命后的法國之手。土耳其人的敵人,哈布斯堡王朝軍隊,在革命戰爭(1772~1802年間,大革命后的法國和英、普、奧等歐洲其他強固聯盟之間的戰爭)時期,也開始和奧斯曼人一樣,在前述土耳其戰爭(17世紀下半葉奧斯曼與歐洲列強打的一連串戰爭)中顯露出軍事弊病和政事保守作風。

1683維也納之戰 作者簡介

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現任MVA(Maclean Veit Associates)聯合公司首席顧問,從事中國圖書市場的版權交易,2009年開始擔任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專家,為多家中國出版社和出版公司提供針對英國市場的顧問服務。曾任教于蘇格蘭的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是國際出版與通信中心的教授,出版研究中心的主任。此書耗費了他20多年的精力,他的足跡遍布歐、亞、美等地。

商品評論(4條)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