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高薪城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233827
- 條形碼:9787514233827 ; 978-7-5142-338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薪城市 本書特色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私人選書,每個打工人、政策制定者都應該讀 《城市的勝利》作者、著名經濟學家格萊澤撰文推薦:“地方政策制定者和領導人*好讀一讀這本書。” 《獨立新聞》:“如果你正在考慮換工作或開始新工作,這本書你會首先想讀。” 凱瑟琳.沃托,TalenTrust CEO :“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做生意或想做生意的人。” ★《福布斯》年度選書,和小說一樣好看的經濟學科普讀物 *榮獲普林斯頓大學William Bowen獎,被翻譯成八種語言的經濟學科普杰作 *豆瓣讀者 潮汐:“把經濟學科普寫得跟小說一樣生動好讀,實在牛啊。 ” *豆瓣讀者 Larene:“很愉快的閱讀體驗。莫雷迪是一流的經濟學家,講故事的能力也是一流的,字字都戳到了美國社會的痛處。” ★去哪座城市發展更有前途?城市“搶人大戰”,靠什么能贏? *收入的決定因素不是簡歷,而是你住哪兒!辨析人口與財富遷移的長期趨勢,看懂未來城市的風險與機遇 *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小地方定居? *怎么判斷哪座城市有發展潛力? *為什么有的城市留不住人? *近年來為何各地上演“搶人大戰”? ★權威媒體機構重磅推薦 《彭博商業周刊》《紐約時報》《商業周刊》《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路透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重磅推薦
高薪城市 內容簡介
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小地方定居?如何選擇工作地點?怎么判斷哪座城市有發展潛力?同一種工作,在不同城市的收入為何差距很大? 為什么有的城市留不住人?大城市需不需要低端勞動力?為什么大城市的房價這么高?近年來為何各地上演“搶人大戰”?老牌城市如何突破發展的瓶頸? 在過去數十年中,地理位置的因素對于薪水、人口流動的作用越加重要,在面臨找工作、遷徙等重要的人生抉擇時,如何做出理性的判斷?本書論述的內容涉及收入差距、房價、結構轉型、產業發展、教育、移民等各個方面,無一不是關系到家庭與個人生活福祉、國家和地區繁榮的重要問題。與抓眼球的新聞報道不同的是,作者通過本書,引領我們去探究問題背后更為重要的長期趨勢與深層次的原因。同時,本書的內容也有助于我們反思現有的政策,包括戶籍制度、大城市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以及一些區域發展政策。
高薪城市 目錄
引言
**章 美國鐵銹
巨人的沒落
從工廠到私立學校
制造業的新潮
中國和沃爾瑪如何幫助窮人
生產率悖論
美國勞動力市場的中空現象
歷史潮流
第二章 智能勞動:微芯片、電影和乘數效應
什么是創新型工作
為什么創新對你是重要的
新工作、舊工作與工作的循環再生
為什么工作創新會持續增長
第三章 大分化
雙城記
創新中心在哪里
你的薪水更多地取決于你住在哪里而不是你的簡歷
鄰居的教育水平如何影響你的薪水
大分化與新的地理不平等
死亡的不平等分布
離婚和政治參與日益增長的分化
慈善的不平等
第四章 吸引力
如果舊金山不喜歡沃爾瑪,為什么沃爾瑪偏愛舊金山
優勢1 :規模很重要
優勢2 :生態系統和風險資本家
優勢3 :知識溢出的(幾乎是)魔法經濟學
為什么人才外流是一件好事
這對三個美國意味著什么
為什么成功的秘訣是適應
第五章 流動的不平等和生活成本
流動代金券和持續下降的失業率
不平等與房地產之間的驚人聯系
中產階級化與不滿
第六章 貧困陷阱與性感城市
明星效應
生物技術和好萊塢有何共同之處
貧窮卻性感
大學能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嗎
貧困陷阱和大推動的經濟學
產業政策、綠色就業和挑選贏家的挑戰
賄賂企業雇用工人
賦權于社區
第七章 新“人力資本世紀”
科研的社會回報
為什么不平等與教育有關
數學競賽
外來的發明家
工作和簽證
美國的選擇
本地化的全球經濟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高薪城市 節選
引言 門洛帕克(Menlo park)是硅谷中心一個活躍的社區,距斯坦福大學修剪整齊的校園和許多硅谷*具活力的高科技公司僅幾分鐘路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富有的街區的環繞下,它的街道兩邊排列著上世紀中葉牧場式房屋、新建的小型豪宅以及低層公寓樓等各式建筑。 1969年,大衛.布雷德洛夫(David Breedlove)仍是一位年輕的工程師,有一位漂亮的妻子和一棟位于門洛帕克的房子。當時他們正在期待著他們的**個孩子的降臨。布雷德洛夫喜歡他的工作,甚至拒絕了來自在硅谷的標志性的高科技巨頭惠普的工作機會。盡管如此,他還是考慮離開門洛帕克搬到一個叫維薩利亞(Visalia)的中型城鎮。維薩利亞距門洛帕克約三小時車程,坐落在以農業為主的圣華金谷(San Joaquin)的中心地帶一片平坦干燥的平原上。其居民區給人的感覺和許多南加州社區一樣:寬闊的街道旁排列著單層式房屋,帶灌木和棕櫚樹的草坪,偶爾一些后院還帶游泳池。它夏天炎熱,七月份的*高溫度通常能達到華氏九十四度,冬季則較冷。 大衛.布雷德洛夫傾向搬去污染較少、通勤時間更短、學校更安全的鄉村社區。 像當時許多城市地區一樣,門洛帕克似乎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后,布雷德洛夫辭掉了他的工作,出售了硅谷的房子,打包行李,舉家搬到了維薩利亞。 他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人。當時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也正在離開城市、搬到較小的社區,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社區更適合養育家庭。然而事情并沒有像他們預期的那樣發展。 1969年,門洛帕克和維塞利亞都混合居住著擁有各種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 維塞利亞是一個擁有大量體力勞動者的農業占主導的社區,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專業人士的中產階級家庭。門洛帕克的人口主要是中產階級,但也有大量的工人階層和低收入家庭。這兩座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 典型的門洛帕克居民的教育水平比維薩利亞的典型居民稍高,并且薪水略高 - 但差異相對較小。 20世紀60年代后期,這兩座城市的學校質量相當,犯罪率相似——盡管門洛帕克的暴力犯罪,尤其是嚴重襲擊的發生率稍高一些。 兩地的自然環境都很有吸引力。門洛帕克更靠近太平洋海灘,維塞利亞則靠近內華達山脈(the Sierra Nevada)、紅杉和國王峽谷國家公園(Sequoia and 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s). 今天,這兩個地方簡直是天壤之別了,卻不是像大衛.布雷德洛夫想象的那樣。硅谷地區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創新中心。就業機會比比皆是,其居民的平均薪水是美國第二高的。它的犯罪率很低,學區是全州*好的,空氣質量也非常棒。那里整整一半的居民擁有大學文憑,許多人擁有博士學位,這使其成為全國教育水平排名第五的城市地區。門洛帕克一直吸引著大大小小的高科技企業,包括*近加入的臉書(Facebook)總部。 相比之下,維薩利亞受過大學教育的工人的比例在全國排倒數第二,幾乎沒有居民擁有研究生學位,那里也是美國平均工資*低的地區之一。它是中央山谷地區唯一一個沒有四年制大學的主要城市。它的犯罪率很高,那里的學校根本無法應付大量非英語語言學生,因此屬于加州*差的學校。維薩利亞也一直是污染*為嚴重的美國城市之一,特別是在夏季,熱浪、交通和農業機械排放的煙霧導致其臭氧水平在全美排名第三。 這兩個社區不僅不同,而且每年都在變得越來越不同。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硅谷一直象磁鐵一樣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好工作和技術人才。大學畢業生的百分比增加了三分之二,漲幅排在美國大都市區中第二大。相比之下,維薩利亞創造的高薪工作機會幾乎沒有,在三十年里,擁有大學學位的當地工作人員的比例幾乎沒有提高,按這一指標,該地區是在全美表現*差的地區之一。 對于像大衛.布雷德洛夫這樣一個有著堅實的職業基礎、高學歷的專業人士,在1969年放棄門洛帕克而選擇維薩利亞是一個完全合理的決定。這在今天幾乎無法想象。雖然這兩個城市相距只有200英里之遙,但它們好像處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星球。 維薩利亞和門洛帕克之間的分化并非個案。它反映了一個全國范圍內的更大的趨勢。美國*新的經濟地圖顯示出日益擴大的差距,它不僅表現在人與人之間,也表現在社區之間。少數擁有“正確”產業和具有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的城市持續吸引著優秀的雇主并提供著高工資。而在另一極,那些擁有“錯誤”的行業和有限的人力資本的城市則陷入了困境,只能提供沒有前途的工作和很低的平均工資。這種分化——我將稱它為大分化(Great Divergence)——起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那時起,美國城市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多地由其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決定。擁有大量受過大學教育的工人的城市開始吸引更多的大學畢業生,而那些低教育水平的城市則開始失去陣地。盡管在1969年維薩利亞確實有一小部分由專業人士組成的中產階級,但它今天的居民,特別是*近搬到那里的居民, 絕大多數是沒有任何技術的。門洛帕克在1969年有許多低收入家庭,但今天它的大多數新居民有著大學或碩士學位以及中上流階層的收入。在地理上,美國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地按照受教育程度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就在美國社區經歷去除種族隔離的同時,他們在教育和收入方面的隔離卻變得越來越明顯。 當然,任何國家都存在社區之間居民的教育程度或高或低的情況。但今天,美國各社區之間的差異比過去一個世紀中任何時候都要大。教育水平的差異導致了勞動生產率進而是工資上同樣大的差異。那些排在頂端的城市的工人要比底部城市的同類工人多賺二到三倍,而且差距還在不斷增長。 技能工人比例高的城市能夠提供高工資,這并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有很多受過大學教育的居民,同時這些居民掙的工資高。其背后的道理會很有趣卻稱不上令人吃驚。但它確實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一個工人的教育不僅影響他自己的工資水平,也影響他周圍的整個社區。許多受過大學教育的居民的存在深刻地改變著當地經濟。他們影響了可供選擇的就業種類和包括低技能工人在內的每一個住在那里的工人的生產率。其結果便是,這不僅給技能工人也給大多數工人帶來了更高的工資水平。 我認為大分化是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發生在美國的*重要的事情之一。正如我們將要發現的,美國社區之間日益增長的經濟鴻溝不是意外,而是根深蒂固的經濟力量的必然結果。與傳統產業相比,知識經濟具有地理集聚的內在傾向。在這方面,*初的優勢很重要,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過去。一個城市已有的成功會為其孕育更多的成功,因為那些可以吸引技術工人和好工作的社區傾向于變得更有吸引力。未能成功吸引技術工人的社區則將進一步失去競爭力。 美國社區之間的日益分化不僅就其本身而言是重要的,而且對于認識美國社會也非常重要。雖然分化首先是經濟上的,但它現在已經開始影響文化認同、健康、家庭穩定、甚至政治。高教育水平的美國人聚集在一些社區,低教育水平的美國人聚集在另外一些的社區,這傾向于放大和加劇所有其他方面的社會經濟差異。例如,美國不同城市的居民的預期壽命彼此有著巨大的差距, 這些差距在過去三十年中一直在擴大。不同社區的離婚率、犯罪率和政治影響力也在不斷分化。這些趨勢正在重塑我們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美國的士氣并不是特別高漲。對經濟衰退的恐懼普遍存在,對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其經濟前景的不安全感與日俱增。從精心表述的報刊專欄到粗俗的脫口秀廣播節目,從理發店的閑談到高雅的學術座談會,“美國夢之死”討論無處不在。盡管在政治路線上存在嚴重的分裂,美國的左派和右派卻幾乎都同樣地為經濟擔憂 。 從表面看來,我們似乎確有理由去擔心。中產階級的薪資正在下降。好的工作崗位變得稀缺。拿一個典型的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四十歲男性工人來說:調整通貨膨脹以后,今天他的小時工資比他父親在1980年的薪水低8%。這意味著,在美國的近代史上,**次出現了普通工人的生活水平與上一代相比沒有得到改善的情況。事實上,用幾乎所有衡量標準來評估,他都變得更糟了。*重要的是,收入不平等正在不斷擴大。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變得越來越普遍。 但是真實的經濟圖景要比人們當前討論的更復雜,更有趣,也更令人吃驚。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正經歷著重大的轉變。雖然一些行業和職業正在消亡,但另一些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還有一些則剛剛誕生,這些必然會為行職業結構帶來巨大變化。*重要的是,工作的地理分布正在以深刻而不可逆轉的方式發生變化。雖然這些趨勢是全國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但它們對美國不同的城市和地區的影響截然不同。例如,全球化、技術進步和移民對處于不同地區的美國工人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一些城市的居民因此而受益,但是另外一些城市的居民卻因此而受到傷害。隨著舊的制造業城市的消失,新的創新中心正在崛起,并將成為繁榮的新引擎。美國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就業、人口和財富的再分配,這種趨勢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可能還會加速。 經濟地圖中的一些變化是由一些我們無法控制的長期力量決定的。另外一些變化則可以被塑造和管理。但所有這些沒有一個是隨機的、混亂的、或不可預知的。*終,它們都反映了明確而又相當基本的經濟原理。不幸的是,他們往往被大量隨時波動的股票市場數據和*新就業數據所掩蓋。關注短期事件往往導致所獲信息不完整、無關緊要或既不完整也無關緊要。今天、本周、甚至這個月發生的事情都不是很有啟發性,因為經濟基本面的演進速度要慢得多。 但是,如果我們退一步看看大局,那些推動這些變化的力量就會很清楚地顯露出來。它們遠比道瓊斯指數的日常變化更迷人,更重要。這本書審視了對于我們的生活而言真正重要的長期趨勢——過去三十年美國勞動力市場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背后的經濟力量。但它同時也具有前瞻性,試圖洞察將在未來三十年塑造我們的經濟的趨勢。 經濟學家們喜歡將周期變化與長期變化區分開來。前者是指由衰退和擴張的無休止循環引起的經濟的上下波動,后者則指由更深層次但緩慢變動的經濟動力驅動的長期發展。目前在媒體、國會、白宮等場合關于經濟的公開辯論都集中在短期波動上。這種辯論考慮的時間范圍通常為六月或*多為一年:我們如何結束衰退?今年的預算應該包括什么?失業會如何影響下一次選舉?這本書的焦點幾乎完全集中在推動長期趨勢的力量上。理解這些變化為什么在發生、發生在哪里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每個美國人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社區和我們的經濟命運全系于此。 美國正在發生的變化也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看到。新的經濟強國正在取代舊的。曾經是微小的、在地圖上幾乎不可見的小點現在已經變成了擁有數千家新公司和數百萬新工作的繁榮的特大城市。沒有什么地方比中國的深圳所經歷的這種變化更明顯了。如果你還沒有聽說過深圳,你應該很快就會聽到。深圳是世界上發展*快的城市之一。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它已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擁有超過一千萬居民的大都市。在美國,即使像拉斯維加斯(Las Vegas)或鳳凰城(Phoenix)這樣快速增長的城市,它們的規模也只是三倍或四倍于三十年前。而深圳的人口在同一時期增長了三百倍以上。在這個過程中,深圳已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之都。 深圳的崛起確實令人矚目,因為它幾乎完全與美國制造業中心的衰落同步而行。三十年前,深圳是一個廣東省南部以外的人甚至都不會聽說過的不起眼的小鎮。然而,當中國的領導人在1979年將深圳列為中國**個“經濟特區”時,它的命運——以及千百萬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命運——便被封定了。這些地區很快成為吸引外國投資的磁石。隨后,這些投資導致數以千計的新工廠在深圳誕生。這些工廠正是許多美國制造業工作機會流向的地方。 正如底特律(Detroit)和克利夫蘭(Cleveland)已然衰落一樣,深圳也已然崛起。這個地方遍布著各種大型的生產工廠。每年,深圳的天際線上都會增加新的高層辦公室和公寓。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不斷擴張的工廠中尋找薪水更高的工作,深圳的勞動力規模也在日益擴大。中國人稱深圳為“一天一座樓,三天一條路”的城市。當你沿著寬闊的街道行走時,你會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活力和樂觀精神。在過去的20年中,深圳是中國出口*多的城市,它也建造了世界上*繁忙的港口之一,四處遍布著巨大的起重機、龐大的卡車和各種顏色集裝箱。每天二十四小時,每周七天,每年三百六十五天,這些裝滿貨物的集裝箱被裝載到開往美國西海岸的巨型貨船上。每年兩千五百萬個集裝箱離開港口,幾乎每秒鐘一個。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這些商品將會被裝上一輛輛卡車開往沃爾瑪配送中心、宜家倉庫或蘋果商店。 深圳是組裝蘋果手機(iPhone)的地方。如果有一個全球化的典范,它就是蘋果手機。蘋果公司在設計和優化其供應鏈方面所花的精力并不亞于手機設計本身。蘋果手機的生產過程說明了新的全球經濟如何正在重塑就業的地理分布并對美國工人構成新的挑戰。 位于加利福尼亞庫比蒂諾(Cupertino,California)的蘋果工程師們構思并設計了蘋果手機。這是整個生產過程中唯一全部發生在美國的環節。它涉及產品設計、軟件開發、產品管理、營銷和其他高附加價值部分。在這個環節,勞動力成本不是主要的顧慮。重要的因素是創造力和獨創性。蘋果手機的電子元件——雖然復雜但并不像產品設計那樣具有創新性——主要在新加坡和臺灣制造。只有少數一些部件是在美國生產的。生產的*后環節是*勞動密集型的:工人組裝硬件和準備發貨。這部分的關鍵因素是勞動力成本,在位于深圳郊區的工廠完成。這是世界上*大工廠的之一,它規模非凡:有40萬工人,有宿舍,商店,甚至電影院。它更像是一座城中之城,而不是一個工廠。如果你在網上購買蘋果手機,它會直接從深圳郵寄給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它到達美國消費者手中之前,只有一個美國工人實際接觸過這個*終產品: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 送貨的工人。 從表面上看,蘋果手機的故事令人不安。在這里,你有一個捕獲了世界各地消費者的標志性的美國產品,但美國工人只參與*初的創新階段。其余的過程,包括制造復雜的電子元件,已經轉移到海外。因此,我們很自然地想知道,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還會有什么留給美國工人?美國是否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衰落階段?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美國經濟已經從以生產有形商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創新和知識為中心。創新部門的就業崗位的增速超過了其他部門。這些工作的關鍵要素是人力資本,它包含了人的技能和創造性。換言之,人是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是他們不斷地提出了新的想法。兩股摧毀傳統制造業的力量——全球化和技術進步——也正在推動創新部門就業機會的增加。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暫時延緩了這種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它仍然呈上升趨勢。
高薪城市 作者簡介
恩里克.莫雷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經濟展望》雜志主編,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訪問學者。他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劍橋)副研究員,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倫敦)研究員和勞動研究所(波恩)研究員。 莫雷迪教授的研究涉及勞動經濟學和城市經濟學領域。他曾獲得多個獎項和榮譽,包括勞動經濟學家協會的羅森勞動經濟學杰出貢獻獎、卡洛阿爾貝托獎章、伊扎青年勞動經濟學家獎和富布賴特獎學金。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