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談古論今話脾胃

包郵 談古論今話脾胃

作者:李學軍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10-01
開本: 其他 頁數: 352
本類榜單:醫學銷量榜
中 圖 價:¥86.9(6.3折) 定價  ¥13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談古論今話脾胃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2375
  • 條形碼:9787030692375 ; 978-7-03-06923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談古論今話脾胃 內容簡介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長久以來,無論身處什么樣的朝代總會有人進行中醫藥方面的研究。本書主要從中醫藥方向的脾胃學說分支入手,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以脾胃學說的奠基、發展、形成、充實為四個時期,系統介紹各個時期的代表著作中關于脾胃學說的精髓思想和臨證經驗總結,盡可能的使內容簡潔明了;下篇主要對中醫藥防治脾胃病方向的當代國醫大師以及名中醫進行多角度、更深入地分析,盡可能的從“理、法、方、藥”的基礎上展現個人學術思想、辨證論治、選方用藥上的經驗,同時精選有代表性的醫案進一步介紹

談古論今話脾胃 目錄

目錄
上篇 脾胃學說的發展歷程
**章 先秦至西漢——脾胃學說的奠基時期 2
第二章 東漢至隋唐——脾胃學說的發展時期 18
**節 《傷寒雜病論》的成書及其影響 18
第二節 《諸病源候論》的成書及其影響 31
第三節 《千金方》的成書及其影響 37
第三章 金元——脾胃學說的形成時期 47
**節 《醫學啟源》、《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的成書及其影響 47
第二節 《脾胃論》的成書及其影響 55
第三節 《陰證略例》的成書及其影響 69
第四章 明清——脾胃學說的充實時期 74
**節 《內科摘要》的成書及其影響 75
第二節 《景岳全書》的成書及其影響 80
第三節 《醫宗必讀》的成書及其影響 86
第四節 《臨證指南醫案》的成書及其影響 92
參考文獻 101
下篇 近現代醫家介紹及其對脾胃學說的繼承與創新
第五章 路志正 110
第六章 鄧鐵濤 119
第七章 徐景藩 129
第八章 周學文 141
第九章 徐經世 149
第十章 楊春波 158
第十一章 李乾構 168
第十二章 單兆偉 178
第十三章 馬駿 187
第十四章 牛興東 198
第十五章 唐旭東 206
第十六章 張聲生 214
第十七章 魏瑋 222
第十八章 李軍祥 229
第十九章 蔣健 235
第二十章 沈洪 241
第二十一章 劉啟泉 249
第二十二章 王垂杰 255
第二十三章 柯曉 260
第二十四章 趙文霞 266
第二十五章 劉鳳斌 272
第二十六章 黃穗平 279
第二十七章 余澤云 285
第二十八章 甘淳 289
第二十九章 欽丹萍 295
第三十章 李天望 304
第三十一章 遲莉麗 309
第三十二章 儲浩然 314
第三十三章 王捷虹 319
第三十四章 田旭東 324
第三十五章 唐文富 329
第三十六章 李學軍 335
參考文獻 342
展開全部

談古論今話脾胃 節選

上篇 脾胃學說的發展歷程 **章 先秦至西漢——脾胃學說的奠基時期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學的高度肯定、評價和贊賞。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書畫、中醫等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醫是一門被古人稱為“生生之學”的關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藝術的學問,中醫的發展有利于豐富和傳揚中華文化。古代哲學與文化的滲透對藏象學說的影響可追溯至先秦到兩漢時期,是中醫學的大發展和奠基時期,是遠古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與醫藥學家的醫療實踐相互滲透、影響和結合的過程。脾胃學說從中醫藏象學說發展而來,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是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秦至西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的出現為脾胃學說奠定了基礎。 一、成書背景 (一)成書時間 1.《黃帝內經》的成書時間《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內容包括攝生、陰陽、藏象、經絡和論治之道。其成書時代大約是戰國至秦漢時期,但一直有爭議,現行一般有五種流傳說法,具體如下所述。 (1)**種觀點認為《黃帝內經》既然是“三墳”之一,那就必定是黃帝或者是那個時代的群工所寫。但因黃帝所處時代各方面均不夠成熟,所以這種觀點的可信度*低。 (2)第二種觀點認為《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北宋程顥、司馬光、邵雍,明代的桑悅、方以智,清代的魏荔彤等都持這種立場。程顥的《二程全書》云:“《素問》書,出于戰國之末,氣象可見。若是三皇五帝典文,文章自別,其氣運處,絕淺進。”宋代司馬光等認為:“黃帝亦治天下,豈可終日坐明堂,但與岐伯論醫藥針灸邪?此周、漢之間,醫者依托以取重耳。”還有,宋代邵雍在《皇極經世》卷八“心學**、二”中以為《素問》是“七國時書也”。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言:“謂守其業而浸廣之,《靈樞》、《素問》也,皆周末筆。”清代魏荔彤在《傷寒論本義 自序》中亦言:“岐黃之書,類春秋戰國人所為,而托于上古。”以上諸家均是從黃帝手筆立論的,認為《黃帝內經》非三皇五帝典文,因為當時絕沒有如此的文字。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則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認為《素問》“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達舊聞,著之竹帛”。因為《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很多人接受。《中國醫學史講義》則從歷史背景立論,認為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都有顯著發展,學術思想也日趨活躍,特別突出的是哲學領域內更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就為多種醫學著作的面世提供了極佳的社會環境。 《內經研究論叢 內經十講》則是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證的:首先是把《黃帝內經》與《周禮》的內容進行比較,如《周禮 食醫》有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周禮 疾醫》又曰:“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而《素問 金匱真言論》亦曰“春氣者,病在頭”;《靈樞 寒熱病》亦云“夏取分腠 分腠治肌肉”等,其中分腠肌肉都是癢疥等疾的所發之部。所以就得出結論:既然肯定《周禮》為戰國時書,那么《黃帝內經》也就必為其時典籍無疑了。其次是從《素問》的文體上探討分析,認為:“先秦之文,多作韻語,除五經而外,他如《子文》、《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鬼谷子》等都是如此。而《素問》中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論》、《生氣通天論》、《陰陽應象大論》、《脈要精微論》等等諸論,其中韻語的文字特多,都非后世之文可以比擬的。”《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從文字、語言、用詞及所涉及的社會背景等角度考察,都不乏春秋戰國的背景。只是因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之久,確實可能包含不同習慣、多種觀點的內容。 (3)第三種觀點認為《黃帝內經》成書于西漢時期。代表人物有聶吉甫、顧從德、郎瑛、呂復及日本醫家丹波元簡等。持這種看法的人,大多是從《黃帝內經》的語言風格上來推斷的。宋代聶吉甫云:“《素問》既非三代以前之文,又非東都以后語,以為淮南王之作。”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認為,《素問》“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則黃帝時末世邪?又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由儀狄是生其前而彼時人已皆偽邪?《脈要精微論》中羅裹雄黃,《禁服篇》中欲血而受,則羅與欲血皆漢時事邪?予故以為岐黃問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這里,郎瑛從夏禹時期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于漢代等證據推斷《素問》產生于西漢時期。明代呂復則認為《黃帝內經》的學術思想雖出自戰國,但其文字成書則為西漢學者所為,并舉《禮記》為喻。他在《九靈山房集 滄州翁傳》中指出:“《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而大略如《禮記》之萃有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并傳也”(其中,“萃”指《禮記》中所記錄的孔子、子思的言論與行動。“漢儒”,即西漢時的儒家)中載文是從字意來推斷的。如從“豆”字的考證,認為在先秦時代,是用“菽”來表示“豆子”這個概念的;而先秦時“豆”字的含義不作“豆子”講,而是指一種盛肉、盛醬、盛糧食的工具,相當于現在的器皿。有人將先秦時期著名的經書作了統計,其中出現19次的“豆”字,“毫無例外地都作盛物的器皿講”。所以,“從《內經》中所有的‘豆’字均作‘豆子’講這一事實來推斷,《素問》、《靈樞》的成書時代主要是在漢代,當然并不排除其中也有先秦時期寫的部分文章以及成書魏晉的個別部分”。當然《黃帝內經》成書于西漢一說*有力的論據是史籍對《黃帝內經》的著錄。《黃帝內經》之名史籍上首見于《漢書 藝文志》,其“方技略”中載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漢書 藝文志》是班固根據《七略》“刪其要,以備篇籍”而成。而《七略》則是西漢末劉向、劉歆父子奉詔校書時撰寫的我國**部圖書分類目錄,其中分工校正方技類書籍的是朝廷侍醫李柱國。史載李柱國主持分工、校正醫書的時間是在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所以,一般認為此時應為《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的下限,也就是說,西漢末成帝年間,《黃帝內經》18卷本已經成編問世了。而至于《黃帝內經》成書的上限,從史料上推,《史記》可作為一個重要標志。《史記》之前的《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史書記載醫事甚少,且未將醫學與黃帝聯系起來。《史記》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長達近三千年的歷史,并專為戰國的秦越人(扁鵲)、漢初的淳于意(倉公)兩位醫家作傳,但未見有關《黃帝內經》之類的書名。由此可以推想,如果當時《黃帝內經》已經成書流傳,那么遍覽朝廷藏書、考察過全國資料的太史公司馬遷是不可能見不到的。而《史記》的寫成是在司馬遷入獄(公元前99年)之后。由此推算可知:《黃帝內經》匯編成書的時間當在《史記》之后、《七略》之前的這個時間段(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也就是西漢的中后期,這一觀點已被現代的多數學者所接受。成書西漢一說還有其他的旁證:1973年,在馬王堆3號墓所出土的簡帛醫書,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脈法》、《導引圖》等14件,而墓主是西漢初年封于長沙的轪侯利蒼之子,下葬時間為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只是這些文獻較為簡略粗糙,如只有十一經脈。而《黃帝內經》是十二經脈,從理論的簡繁、完善程度上認為,十一經脈要早于十二經脈。這也就是說完備的《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要晚于公元前168年。 (4)第四種觀點則認為《黃帝內經》成書于東漢。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西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藏中隨葬的兩部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有人據此開疑《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可能在東漢。理由是上述兩部脈灸經均有脈無穴,無五行配屬;雖然涉及臟腑及其功能,但無十二經脈內系和十二臟腑的絡屬概念;也沒有四肢及內臟由經脈相聯系的記載。據此肯定了兩部帛書是《黃帝內經》以前的作品;再因兩帛書出土于西漢墓,由此便推測《黃帝內經》的成書當在其后的東漢。但《中國醫學史略》否認了這種看法。另外還有學者引證皇甫謐的觀點指出:晉代皇甫謐提出《素問》和《針經》即《漢書 藝文志》所載《黃帝內經》的說法是不可靠的。《素問》、《靈樞》(包括《針經》、《九卷》等名)兩書名在歷代正史書目的記載中一直都是分別使用的,且卷帙浩大,有162篇。而《漢書 藝文志》之《黃帝內經》僅18卷,雖名曰“卷”,實則“卷”、“篇”相等,無“積篇為卷”之例,因而其《黃帝內經》18卷當為18篇之量,與今本《黃帝內經》相去甚遠;再結合文字注引、學術發展等情況,認為今本《黃帝內經》極有可能是東漢人在博采《漢書 藝文志》所著錄的各種醫經著作的基礎上成書的《岐黃醫道》。有學者撰文提出:基于“五德終始”論,西漢國運為土德,流行“心屬土”說;而東漢乃以火德為國運,故有“心屬火”說。因此,《素問》、《靈樞》等主張的“心配火”醫籍也只能出現在東漢。 (5)第五種觀點是“斷代說”。當代許多醫家及學者支持并認同此說。當代學者對《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們通過對《素問》文學結構的分析,并通過分析前人的成說和大論的內容,認定這一部分內容出自戰國至東漢,而且經過多數醫家匯集而成。至于《靈樞》,作者先通過對其書真偽的分析,判定《靈樞》與《針經》實即一書,而后又得出結論: “《靈樞》和《素問》一樣,基本上是成書于戰國時代,只是個別的篇卷,摻入了漢代的東西,因而它亦并不是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問遺篇》,則屬偽書,其時代不出于唐宋之間。還有人認為《黃帝內經》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個作者完成于一個短時間內,而是由許多醫家和學者寫成于不同時期。《黃帝內經》中的篇章既有寫成于戰國時期,又有成于秦、漢甚至更后的時期。 2.《難經》的成書時間《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于《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時間不晚于東漢。 (二)版本沿革 1.《黃帝內經》版本沿革西漢成帝時,劉向等曾大規模校理古籍,李柱國則負責校理方伎,原書目先載于劉向的《別錄》,后載于其子劉歆的《七略》,今二書已佚,但其目錄內容被東漢班固引錄于《漢書 藝文志》中,后世仍可以推見其原貌。《漢書 藝文志 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白氏外經》三十六卷、《白氏旁篇》二十五卷。這是歷史上對《黃帝內經》*早的記錄,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的編著及命名很可能是成自劉向之手。 南北朝時,《黃帝內經》已經因傳抄及戰亂而散失,分成《素問》及《針經》兩種版本,分別流傳。*早對《黃帝內經》進行整理的學者,是晉代的皇甫謐,他根據《素問》、《針經》及《明堂孔穴》,編著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一書。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中曰:“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 南北朝時出現了**本為《素問》作校注的書,作者為全元起。全元起校注的《素問》本,北宋時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見了。今從林億等所校訂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編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 唐初楊上善將《靈樞》、《素問》的條文,根據內容重新分類,編次成《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此書雖然早于王冰,但流傳不廣,對于后世的影響較小,在宋代時已經失傳。 《隋書 經籍志》中記載有“《黃帝素問》九卷(梁八卷) 《黃帝針經》九卷”。這個版本應該就是全元起及楊上善所采用的底本,其中有許多重復及錯誤難解的地方,因此并沒有吸引很多醫家對它進行深

談古論今話脾胃 作者簡介

李學軍,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脾胃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四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江淮名醫,安徽省名中醫,安徽省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安微省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脾胃病科學科帶頭人,安徽省衛健委重點專科脾胃病科學科帶頭人,安微省中醫重點專科協作組組長單位脾胃病項目負責人。 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第一屆慢性便秘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區結合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炎癥性腸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常務委員,首屆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微省中醫藥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8項,參加國家級及省級科研課題14項;在國家級、省級及SCI等刊物發表論文60余篇;主編專著2部,副主編及參編專著7部;申獲專利3項;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安徽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3項,安徽省中醫藥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