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方劑學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醫案摘奇·雪雅堂醫案合集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用藥禁忌書
-
>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MRI診斷與腹腔鏡檢查圖譜(中文翻譯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5178
- 條形碼:9787030695178 ; 978-7-03-06951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MRI診斷與腹腔鏡檢查圖譜(中文翻譯版) 內容簡介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DIE)雖為良性疾病,但可浸潤直腸、膀胱、輸尿管等部位,涉及盆腔多個臟器,臨床表現多樣,容易誤診,臨床處理頗為棘手。本書分為六章,涵蓋磁共振成像(MRI)、DIE的MRI特征、部位及術后表現等。每章詳細介紹了不同部位DIE的MRI特點、腹腔鏡檢查、病理學表現及治療建議。本書包含900多幅圖片,收集了大量DIE的MRI圖像,通過對MRI圖像的解讀,術前評估DIE病灶的確切位置,重視手術的復雜性以指導治療;術后了解MRI圖像的改變以利于隨訪。 本書內容翔實,圖文并茂,特點鮮明,直觀實用,可作為臨床婦科醫師、放射科醫師及醫學院校師生的參考書。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MRI診斷與腹腔鏡檢查圖譜(中文翻譯版) 目錄
目錄
第1章 概述 1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部位 2
第2章 磁共振成像 10
2.1 技術特點 10
2.2 檢查方法 10
2.3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 17
2.4 患者準備 18
第3章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MRI特征 22
3.1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特點 22
3.2 信號強度 30
3.3 其他表現 35
第4章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部位 50
4.1 前盆腔 55
4.2 后盆腔 112
4.3 側盆腔 205
4.4 腹壁 252
4.5 闌尾、盲腸和回腸末端 263
4.6 橫膈 270
第5章 通過MRI對患者進行風險分層和監測 276
患者風險分層 276
第6章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術后表現 287
6.1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術后改變 287
6.2 纖維瘢痕組織 288
6.3 手術部位信號丟失灶 290
6.4 陰道后穹隆及宮頸病灶切除后 292
6.5 宮旁組織的變化 294
6.6 結直腸切除吻合術后 295
6.7 并發癥 297
6.8 排便障礙 297
6.9 膀胱功能障礙 298
6.10 直腸陰道瘺 298
6.11 殘留病灶/復發 300
6.12 卵巢 300
6.13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301
縮略語 304
索引 305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MRI診斷與腹腔鏡檢查圖譜(中文翻譯版) 節選
第1章 概述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或EMT)是以子宮內膜的間質和腺體組織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種植、生長、浸潤,反復出血為特征的疾病。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deep in.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定義為子宮內膜異位病灶浸潤腹膜下深度超過5mm或累及重要臟器,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子宮內膜異位癥。 這種浸潤過程具有侵襲性,累及重要臟器如腸道、輸尿管、膀胱等,可導致腸腔狹窄或輸尿管梗阻,盆腔神經也可受累。 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為6%~10%,在這些患者中,有25%~30%的存在DIE[1]。 持續的慢性盆腔疼痛常與DIE有關,其臨床表現形式多樣,但癥狀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并不一致。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種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和較高的空間分辨率的無創檢測方法,具有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組織分辨率高,信息豐富的特點,是術前檢查的常規方法。其可以精確定位腹膜后深部病灶,明確手術的復雜性,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MRI的主要優勢是可以對盆腔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識別多發病灶,盆腔外受累,以及輸尿管、腸管狹窄和神經受累的情況。這本圖譜不僅提供了有助于制訂手術計劃的信息,還描述了其他疾病的病變特征,如良性子宮肌層病變和復雜附件囊腫,以及與病理相關的診斷。 編寫這本MRI和腹腔鏡圖譜集的宗旨是為放射科醫師和婦科醫師診斷DIE提供幫助,進行充分的術前評估,從而對制訂治療方案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本書是一位放射科醫師和兩位婦科醫師多年臨床經驗及知識的積累,編者們一直積極致力于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和治療的研究。 本圖譜分為以下幾部分以供學習: 1.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部位 本部分描述了解剖層次:前盆腔、后盆腔和側盆腔,包括了DIE形態學、信號強度和增強掃描的MRI影像特點。 2. 技術特點 本部分包括了MRI檢查步驟和患者的檢查前準備。 3.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MRI和腹腔鏡表現 本部分是圖譜的核心內容,涵蓋了不同部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解剖特點和常見表現,包括臨床表現,腹腔鏡、病理和MRI的特征,以及治療建議。 4. 通過MRI對患者進行風險分層和監測 需要進行復雜手術的患者,可以利用MRI指導治療。此外,也建議對DIE進行影像學隨訪。 5. 術后表現 隨著越來越多DIE患者選擇了手術治療,放射科醫師和婦科醫師必須掌握這類疾病術后影像學表現的特點,特別是要避免將術后改變識別為殘留病灶。 希望讀者在看完這本圖譜后,能感受到編者對女性盆腔尤其是DIE研究的這份熱情,從而對改善DIE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部位 DIE的發病部位分為盆腔和腹腔。 1.1.1 盆腔 盆腔的劃分 我們以位于女性盆腔中央的子宮作為參照物來分區,根據DIE發病部位將盆腔分為三個區間:前盆腔、后盆腔和側盆腔(圖1.1)。 圖1.1 盆腔EMs的劃分;前盆腔(灰色),后盆腔(藍色),側盆腔(黃色);此圖為腹腔鏡下示意圖 前盆腔為子宮前方的區域,包括膀胱、輸尿管、輸尿管開口、圓韌帶、子宮前壁、膀胱陰道間隙及膀胱宮頸間隙(圖1.2)。 后盆腔為子宮后方的區域,包括子宮后壁、宮頸后區、直腸陰道隔、陰道、宮骶韌帶、直腸和乙狀結腸(圖1.3)。 圖1.2 前盆腔 子宮前方區域(a中紅色箭頭),包括膀胱、輸尿管開口、圓韌帶(e,f中藍色箭頭)、子宮前壁、膀胱陰道間隙(c中粉紅色箭頭)和膀胱子宮陷凹(c中紅色箭頭);(a,c,e)T2WI;(a,c)矢狀面;(e)冠狀短軸面;(b,d,f)腹腔鏡所見(b中黑色箭頭為臍內側韌帶) 圖1.3 后盆腔 子宮后方區域(a中紅色箭頭),包括子宮后壁、宮頸后方、直腸陰道隔(c,d中粉紅色箭頭)、陰道、宮骶韌帶(e中藍色箭頭)、直腸子宮陷凹(c~e中紅色箭頭)、直腸(e中綠色箭頭)和乙狀結腸遠端;(a,c,e,g,h)T2WI;(a,c,h)矢狀面;(e,g)橫斷面;(b,f)腹腔鏡下所見后盆腔及其結構,USL. 宮骶韌帶,HN. 腹下神經;(d)示意圖;(g)橫斷面中的右側紅線表示;(h)矢狀面中的宮骶韌帶平面 側盆腔包括輸尿管、宮旁組織、陰道旁組織、闊韌帶和卵巢窩(圖1.4和圖1.5)。 同時,本書還涉及了盆底和神經受累的相關內容。 圖1.4 側盆腔包括輸尿管、宮旁組織(綠色箭頭)、子宮動脈(藍色箭頭)、闊韌帶(紅色箭頭)和陰道旁組織(黃色箭頭);(a~d,f)T2WI;(a)冠狀面;(b~d)橫斷面;(f)矢狀面;(e,g)腹腔鏡下所見;(e)USL. 宮骶韌帶,HN. 腹下神經;(g)宮旁組織(淺藍色區域)
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MRI診斷與腹腔鏡檢查圖譜(中文翻譯版) 作者簡介
方小玲,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湘雅名醫,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大學訪問學者,現任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婦產科教研室主任。 致力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婦科腫瘤和不孕癥等婦科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近年來應用腹腔鏡技術、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技術在婦科疾病尤其是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取得良好效果。在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腺肌病的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目前兼任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婦科內鏡微創技術推廣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科微創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專業委員會婦科內鏡學組委員,湖南省醫學會/醫師協會常務理事,湖南省醫學會婦產科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五、六屆)、名譽主任委員,湖南省婦科腔鏡質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南省醫學會內窺鏡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中國性學會性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中國現代醫學雜志》《醫學臨床研究》《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編委。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