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繪藝術精選集
-
>
中國美術8000年
-
>
西洋鏡--中國寺廟建筑與靈巖寺羅漢
-
>
和光同塵:徐家樹攝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廣州
-
>
(精)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八品)
-
>
銀翼殺手2029
認識電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4245
- 條形碼:9787533964245 ; 978-7-5339-642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認識電影 本書特色
◆ 長銷40年的經典電影入門書,北京電影學院、浙江大學研究生推薦閱讀書目,出版以來備受電影人、學生和影迷喜愛 ◆ 升級修訂第14版,增補修訂約100頁內容,如新增對CGI、動作捕捉、類型電影、商業大片、電影明星等影視產業前沿話題的探討,以及增補替換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電影案例,如《星際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 攝影、調度、剪輯、聲音、表演、故事……用專業而簡明易懂的方式介紹電影的方方面面,一本書窺探電影世界全貌;側光、長焦、蒙太奇、荷蘭式鏡頭、次文本……快速充能專業知識,評論電影不再只說“牛牛牛” ◆ 知名電影人、電影學者、“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傾情獻譯,特別增補修訂譯文200多處,準確,優美 ◆ 全書四色印刷,收錄803幅珍貴劇照,超500幅全彩圖,逐張精修;匠心設計的雙欄版式,條目清晰,大開本也好讀
認識電影 內容簡介
本書為長銷40年的經典電影入門書《認識電影》第14次修訂版。自問世以來,《認識電影》已被翻譯為十幾種語言,深受全球讀者和電影行業專業人士認可。 《認識電影》從電影理論的典型視角出發,輔以大量電影片例,簡明扼要地評論了電影藝術的方方面面。全書圍繞電影制作核心要素組織結構,共分十二章,收錄超500幅精美電影劇照和圖片,章后附有延伸閱讀,書末綴有重要詞匯表和影片圖例。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穎獨到的見解和紛繁多樣的視覺沖擊,呈現給讀者一個豐富多姿的電影世界。 全新修訂的第14版修訂增補了近100頁內容:一、增添了對CGI、動作捕捉等當下電影前沿制作技術的闡述分析;二、更多對經典電影和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的探討,如《春閨風月》《費城故事》;三、更多對當代電影明星(詹妮弗·勞倫斯、湯姆·克魯斯等)的討論;四、更多對類型電影和商業大片的討論,如《銀河護衛隊》《侏羅紀世界》等;五、增補替換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電影案例,如《星際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從這本書開始,叩開電影世界的大門。
認識電影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章 攝影 | Photography
1.1 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
1.2 鏡頭
1.3 角度
1.4 光與影
1.5 色彩
1.6 鏡片、濾鏡和底片
1.7 數字革命
1.8 電影攝影師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二章 場面調度 | Mise en scène
2.1 景框
2.2 構圖和設計
2.3 區域空間
2.4 距離關系
2.5 開放與封閉的形式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三章 運動 | Movement
3.1 運動感覺
3.2 攝影機運動
3.3 動作的機械扭曲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四章 剪輯 | Editing
4.1 連續性
4.2 格里菲斯與古典剪輯
4.3 蘇聯蒙太奇與形式主義傳統
4.4 巴贊與現實主義傳統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五章 聲音 | Sound
5.1 歷史背景
5.2 音效
5.3 音樂
5.4 歌舞片
5.5 語言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六章 表演 | Acting
6.1 劇場和電影表演
6.2 美國明星制度
6.3 表演風格
6.4選角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七章 戲劇 | Dramatization
7.1 時間、空間及語言
7.2 導演
7.3 布景與裝置
7.4 戲服與化妝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八章 故事 | Story
8.1 敘事學
8.2 觀眾
8.3 古典模式
8.4 現實主義敘事
8.5 形式主義敘事
8.6 非劇情敘事
8.7 類型與神話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九章 編劇 | Writing
9.1 編劇
9.2 電影劇本
9.3 《西北偏北》劇本
9.4 象征、比喻
9.5 視點
9.6 文學改編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十章 意識形態 | Ideology
10.1 “左—中—右”
10.2 文化、宗教及種族
10.3 女性主義
10.4 酷兒電影
10.5 基調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十一章 理論 | Critique
11.1 現實主義理論
11.2 形式主義理論
11.3 作者論
11.4 折中主義及綜合理論
11.5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11.6 歷史學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第十二章 綜論:《公民凱恩》 | Synthesis: Citizen Kane
12.1 攝影
12.2 場面調度
12.3 運動
12.4 剪輯
12.5 聲音
12.6 表演
12.7 戲劇
12.8 故事
12.9 編劇
12.10 意識形態
12.11 理論
回顧思考與延伸閱讀
專有名詞解釋
圖例索引
認識電影 節選
1.1 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 早在 19 世紀末,電影已朝兩個方向發展,即現實主義(realistic)和形式主義(formalistic)。19 世紀 90 年代中期,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Lumière Brothers)就用短片記錄每日所發生的事,借以娛樂觀眾。諸如《火車進站》(The Arrival of a Train,見圖 4-4a)等影片,會使得觀眾著迷,主要便是因為這些影片捕捉了事件流動、自然的影像,宛如隨處可見的真實生活。約莫同一個時期,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也拍了一連串強調純屬想象的奇幻影片。諸如《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見圖 4-4b)等電影,都典型地混合著幻想式的敘事和奇巧的攝影。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是電影寫實傳統的建立者,而梅里愛則是形式傳統的始祖。 “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只是概括而非絕對的名詞。當我們用這兩個名詞來規劃某些極端傾向這兩種風格的電影,這兩個名詞就挺管用。但是風格如此清楚的電影并不常見,換句話說,很少有電影是絕對的形式主義或現實主義。同時,我們當注意“現實主義”(realism)和“現實”(reality)的分野。現實主義是一種特別的“風格”,而“現實”則是所有電影(不論寫實還是表現)的原始素材。基本上,導演在現實世界中尋找題材,但是他們如何處理這些材料??如何設計及經營??才是決定他們風格的重點。 大致來說,寫實的電影企圖盡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復制現實的表象。在拍攝事物時,電影工作者想要表達與生活本身相似的豐富細節。但是無論現實主義或形式主義的電影導演,都必須選擇(強調)混亂現實中的細節,而現實主義電影中,這個“選擇”的因素較不明顯。簡言之,現實主義者較想保持一種幻覺,即他電影中的世界是未經操縱而較客觀地反映了真實的世界。另一方面,形式主義者卻毫不做這種處理。他會故意使素材影像扭曲或風格化,使大家明白其影像并非真的事件或事物。他也會故意扭曲其細節的時空脈絡,使其“世界”與真正可見的物質世界大不相同。 現實主義的風格大致來說并不醒目。其藝術家在面對素材時,寧愿抹殺自己,較關心電影顯現了什么,而非如何操縱這些素材。攝影機的運用是相當保留的,它基本上是被當成記錄的工具,盡可能不做“評論”地復制表面可見的事物。某些現實主義者的目的常是粗糙的視覺風格,在形式上并不求完美。其*高準則是簡單、自然、直接。不過,這可不是說現實主義電影缺乏藝術性。因為*好的現實主義藝術擅長的便是隱藏其藝術手段。 形式主義的電影風格就花哨許多。導演所關切的是如何表達他對事物主觀和個人的看法。形式主義者通常是表現主義者(expressionists),形式主義的自我表現至少和題材本身一樣重要,其內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現實,都可經由扭曲外在現實世界的表面達成。攝影機被用來評論題材,是強調本質意義而非外在現實的方法。形式主義的電影有相當程度的操縱和對“現實”風格化的處理。 大部分現實主義者認為“內容”比“形式”和技巧重要。題材本身永遠是*重要的,任何分散對內容的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懷疑。的確,寫實電影的極端會傾向于紀錄片,強調人與物的真實攝像(見圖 1-3),而形式主義電影則強調技巧與形式,其極端的例子往往可在先鋒派影片中看到(見圖 1-7)。這些電影非常抽象,其純粹的形式[即非具象(nonrepresentational)]的色彩、線條和形狀構成了唯一的內容。大部分劇情片都居于這兩個極端之間,一般被稱為古典電影(classical cinema,見圖1-5)。 甚至“形式”和“內容”這兩個名詞也不是那么壁壘分明。的確,許多時候,這些名詞意思差不多,只是強調的程度不同而已。一個鏡頭的形式??即一個題材如何被拍攝下來??即是其真正的內容,不一定與現實中該題材給人的印象相同。傳播學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曾經指出,一種媒介所傳遞的內容實際上即是另一種媒介。比如說,用一張照片(視覺影像)描述一個男人吃蘋果(味覺),內里就牽涉到兩種媒介:每種媒介傳播信息??內容??的方法亦不同。要用口語描述一張吃蘋果男人的照片又會牽涉到另一種媒介(語言),其傳播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樣。這三種方式所傳播的確切信息均被媒介決定,雖然,傳播的內容是相同的。
認識電影 作者簡介
作者 | 路易斯·賈內梯(Louis Giannetti) 電影人、影評人、電影理論家,美國克利夫蘭凱斯西儲大學榮譽教授,并于艾奧瓦大學和埃默里大學任教,教授電影、文學、戲劇、寫作等人文課程。出版過多部雅俗共賞的作品,內容涵蓋政論、文學和戲劇,代表作有《認識電影》《美國電影大師》《閃回:電影簡史》《戈達爾及其他:電影形式論文集》等。 目前他與兩個女兒居住于俄亥俄州夏克海茨市,閑暇時以打理日式花園為樂。 譯者 | 焦雄屏 電影學者、評論家、監制、制片人及劇作家,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所長。曾任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推動華語電影走進國際視野;致力于挖掘臺灣年輕影人,被譽為“臺灣電影教母”。她也在近百個電影節擔任評委,是在學術界和業界都備受尊重的電影人。 監制及參與策劃多部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觀音山》等,屢獲國際大獎。著有《映像中國》《亞洲電影新貌》《法國電影新浪潮》《黑澤明:電影天皇》等八十余部作品,并出版《認識電影》《閃回:電影簡史》《導演視野:遇見250位世界著名電影導演》等譯作。 曾獲印度影展終身成就大獎、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杰出校友獎、臺北電影節特殊貢獻獎,入選《天下》雜志“臺灣千禧年最有影響力的兩百位人物”之一。近年來主持視頻對談節目《聚焦》,并任《超少年密碼》《再見,少年》等電影和網劇監制。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