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的形成機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171565
- 條形碼:9787536171565 ; 978-7-5361-715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的形成機理 內容簡介
在“互聯網”時代,良好聲譽對于大學形象維護、大學品牌打造以及大學良性運轉顯得特別重要。本書著重探究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的形成機理,從學理上深化大學社會聲譽理論的研究深度,切實推動相關研究領域的知識演進。本書為相關政府部門及各研究型大學在聲譽管理上提供政策建議,以期提升我國研究型大學的靠前聲譽,建立長遠穩健的競爭優勢。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的形成機理 目錄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目標與問題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研究型大學
1.4.2 社會聲譽
1.4.3 形成機理
1.5 研究方法
1.5.1 案例研究法
1.5.2 內容分析法
1.5.3 社會網絡分析法
1.5.4 多元回歸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與框架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大學社會聲譽的相近概念辨析
2.1.1 大學品牌
2.1.2 大學競爭力
2.1.3 大學特色
2.1.4 大學排名
2.2 大學社會聲譽的效應研究
2.3 大學社會聲譽的影響因素研究
2.4 大學社會聲譽的形成過程研究
2.5 大學社會聲譽的評價研究
2.6 既有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的理論解釋
3.1 理論基礎
3.1.1 理性選擇機制
3.1.2 社會網絡機制
3.1.3 合法性認同機制
3.2 解釋框架的構建
3.2.1 企業聲譽形成機理的爭鳴與啟示
3.2.2 “身份-形象-聲譽”分析框架的提出
3.2.3 大學身份建構是大學社會聲譽形成的基礎
3.2.4 大學形象傳播是大學社會聲譽積累的關鍵
3.2.5 大學危機管理是大學社會聲譽維持的保障
3.3 整合框架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形成機理的實證研究設計
4.1 研究假設
4.1.1 研究型大學資源要素與大學社會聲譽的關系
4.1.2 研究型大學組織功能與大學社會聲譽的關系
4.1.3 研究型大學科研合作網絡與大學社會聲譽的關系
4.1.4 研究型大學科研合作網絡在大學資源要素、組織功能與大學社會聲譽關系間的調節效應
4.1.5 研究型大學組織合法性與大學社會聲譽的關系
4.1.6 研究型大學組織合法性在大學資源要素、組織功能與大學社會聲譽關系間的中介效應
4.2 變量與模型設定
4.2.1 研究變量的選取
4.2.2 模型的設定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與討論
5.1 實證分析
5.1.1 當期效應
5.1.2 滯后效應
5.2 穩健性檢驗
5.3 結果與討論
第六章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形成機理的案例檢驗
6.1 案例選擇
6.2 哈佛大學
6.2.1 哈佛大學發展概況
6.2.2 哈佛大學社會聲譽提升策略
6.3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6. 3.1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展概況
6.3.2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聲譽提升策略
6.4 上海交通大學
6.4.1 上海交通大學發展概況
6.4.2 上海交通大學社會聲譽提升策略
6.5 香港科技大學
6.5.1 香港科技大學發展概況
6.5.2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聲譽提升策略
6.6 跨案例比較
第七章 總結與建議
7.1 研究結論
7.2 研究啟示與建議
7.3 研究的創新點
7.4 研究局限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美國卡內基高等院校分類標準中的Ⅰ類研究型大學
后記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目標與問題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研究型大學
1.4.2 社會聲譽
1.4.3 形成機理
1.5 研究方法
1.5.1 案例研究法
1.5.2 內容分析法
1.5.3 社會網絡分析法
1.5.4 多元回歸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與框架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大學社會聲譽的相近概念辨析
2.1.1 大學品牌
2.1.2 大學競爭力
2.1.3 大學特色
2.1.4 大學排名
2.2 大學社會聲譽的效應研究
2.3 大學社會聲譽的影響因素研究
2.4 大學社會聲譽的形成過程研究
2.5 大學社會聲譽的評價研究
2.6 既有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的理論解釋
3.1 理論基礎
3.1.1 理性選擇機制
3.1.2 社會網絡機制
3.1.3 合法性認同機制
3.2 解釋框架的構建
3.2.1 企業聲譽形成機理的爭鳴與啟示
3.2.2 “身份-形象-聲譽”分析框架的提出
3.2.3 大學身份建構是大學社會聲譽形成的基礎
3.2.4 大學形象傳播是大學社會聲譽積累的關鍵
3.2.5 大學危機管理是大學社會聲譽維持的保障
3.3 整合框架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形成機理的實證研究設計
4.1 研究假設
4.1.1 研究型大學資源要素與大學社會聲譽的關系
4.1.2 研究型大學組織功能與大學社會聲譽的關系
4.1.3 研究型大學科研合作網絡與大學社會聲譽的關系
4.1.4 研究型大學科研合作網絡在大學資源要素、組織功能與大學社會聲譽關系間的調節效應
4.1.5 研究型大學組織合法性與大學社會聲譽的關系
4.1.6 研究型大學組織合法性在大學資源要素、組織功能與大學社會聲譽關系間的中介效應
4.2 變量與模型設定
4.2.1 研究變量的選取
4.2.2 模型的設定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與討論
5.1 實證分析
5.1.1 當期效應
5.1.2 滯后效應
5.2 穩健性檢驗
5.3 結果與討論
第六章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形成機理的案例檢驗
6.1 案例選擇
6.2 哈佛大學
6.2.1 哈佛大學發展概況
6.2.2 哈佛大學社會聲譽提升策略
6.3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6. 3.1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展概況
6.3.2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聲譽提升策略
6.4 上海交通大學
6.4.1 上海交通大學發展概況
6.4.2 上海交通大學社會聲譽提升策略
6.5 香港科技大學
6.5.1 香港科技大學發展概況
6.5.2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聲譽提升策略
6.6 跨案例比較
第七章 總結與建議
7.1 研究結論
7.2 研究啟示與建議
7.3 研究的創新點
7.4 研究局限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美國卡內基高等院校分類標準中的Ⅰ類研究型大學
后記
展開全部
研究型大學社會聲譽的形成機理 作者簡介
江育恒,男,1990年生,福建云霄人,上海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博士,現任職于廈門市教育局。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科技創新政策等。近年來,在CSSCI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等多項課題。曾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課題研究評審中獲優秀等次。
書友推薦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