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一張年表讀懂中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517217
- 條形碼:9787514517217 ; 978-7-5145-1721-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張年表讀懂中國史 本書特色
1.中國發展史時間軸 以時間為點,以事件為線,縱橫上下五千年,書寫中國發展史 2.雙欄對照,年份索引, 一冊在手 ,通覽古今
全書內容豐富,囊括了從遠古時期至明清時期的所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歷史概念,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多個方面向讀者展示中華歷史的全貌 3.一本速看速查中國史指南
本書以年表的形式將各個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進行梳理,讓讀者對整個中華歷史的脈絡有比較清晰的認知 4.閱讀歷史不再是一件枯燥、繁瑣的事,它開始變得明晰和簡單起來
一張年表讀懂中國史 內容簡介
《一張年表讀懂中國史》講述的是中國歷史,作者依據史實,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中華民族歷史,并以年表的形式將各個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梳理,該作品脈絡清晰,便于讀者學習和查找,是一部合適的歷史通俗讀物。
從這本書中,讀者能看到從遠古時期至明清時期的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本書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多個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中華歷史的全貌。
一張年表讀懂中國史 目錄
**章 傳說時代:文明起源與神話
開天辟地_x0008_002
女媧造人003
舊石器時代的元謀人 005
三皇的傳說007
仰韶文化與河姆渡文化 009
統一中華的黃帝011
涿鹿之戰014
五帝的傳說016
禪讓時代_x0008_019
大禹治水_x0008_021
附錄:**章主要參考文獻024
第二章 先秦三代:華夏雛形的形成
夏朝建立 _x0008_026
甘之戰與鈞臺之享_x0008_027
少康中興028
暴桀亡政_x0008_030
伊尹輔政_x0008_032
盤庚遷殷033
武丁中興_x0008_036
周文王勵精圖治039
牧野之戰041
周武王封邦_x0008_044
成康之治_x0008_047
國人暴動_x0008_049
平王東遷_x0008_052
附錄:第二章主要參考文獻054
第三章 春秋戰國:中原的征戰與兼并
諸侯國興起_x0008_056
管仲助齊桓公稱霸_x0008_058
召陵之盟、葵丘之會060
秦穆公奠定秦國霸業_x0008_062
晉文公稱霸諸侯064
楚莊王問鼎中原_x0008_067
勾踐臥薪嘗膽,范蠡功成身退069
孔子與儒家學派_x0008_073
百家爭鳴074
李悝改革_x0008_077
三家分晉078
田氏代齊_x0008_081
商鞅變法083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_x0008_085
田單大敗燕國_x0008_088
完璧歸趙_x0008_091
趙奢大破秦軍_x0008_094
呂不韋的奇貨可居_x0008_097
附錄:第三章主要參考文獻099
第四章 大秦王朝: 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秦始皇統一六國_x0008_102
修筑長城_x0008_104
焚書坑儒106
陳勝吳廣起義108
秦末宮廷權力斗爭111
巨鹿之戰_x0008_113
從約法三章到鴻門宴_x0008_116
韓信破趙119
垓下之戰_x0008_121
附錄:第四章主要參考文獻124
第五章 西漢東漢:強大的統一王朝
劉邦分封諸侯126
諸呂之亂_x0008_127
文景之治_x0008_129
七國之亂_x0008_132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134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36
張騫出使西域138
司馬遷著《史記》..142
霍光輔政,昭宣中興144
王莽篡漢_x0008_146
東漢建立148
光武中興_x0008_151
蔡倫造紙152
黨錮之禍155
外戚與宦官專政157
黃巾大起義_x0008_159
附錄:第五章主要參考文獻_x0008_161
第六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南北民族大融合
軍閥割據混戰_x0008_164
官渡之戰165
赤壁之戰_x0008_167
魏蜀吳相繼建國170
夷陵之戰_x0008_171
蜀漢滅亡_x0008_174
晉代曹魏176
東吳滅亡_x0008_177
八王之亂179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181
司馬睿建康稱帝184
淝水之戰_x0008_186
北魏立國與改革_x0008_189
宋武帝劉裕190
元嘉之戰192
劉宋滅亡194
短命的南齊_x0008_197
北魏內亂199
南梁滅亡_x0008_201
北周統一北方_x0008_203
北周滅亡204
附錄:第六章主要參考文獻_x0008_207
第七章 隋朝大一統:亂世后的特殊時期
隋統一天下_x0008_210
開皇之治211
隋煬帝即位213
三省六部制215
三征高句麗218
開鑿大運河220
隋末農民起義222
隋亡唐興224
附錄:第七章主要參考文獻225
第八章 大唐盛世:中國歷史的輝煌篇章
李淵稱帝建唐228
玄武門之變229
貞觀之治232
玄奘西行取經233
文成公主入藏236
日本遣唐使238
武周代唐240
武則天之治243
開元之治245
安史之亂247
馬嵬坡之變251
河北藩鎮割據253
宦官把持朝政256
甘露之變258
武宣之治260
黃巢之亂262
唐朝滅亡264
附錄:第八章主要參考文獻266
第九章 五代十國:輝煌之后的衰落
契丹的壯大268
后梁的建立與滅亡270
后唐的興滅272
后晉滅亡275
后漢的瞬興瞬滅277
后周的建國與發展279
“十國”興亡..281
附錄:第九章主要參考文獻284
第十章 宋元鼎革:燦爛文化和鐵血征伐
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286
杯酒釋兵權287
宋太祖改革290
遼朝的強盛292
楊家將抗遼294
澶淵之盟295
王安石變法298
女真建金滅遼301
靖康之難303
南宋建立305
岳飛之死308
鐵木真統一蒙古310
蒙宋聯合滅金312
元軍征日313
崖山之戰和南宋滅亡316
元朝建立與擴張318
元的內亂與滅亡320
元末農民起義321
附錄:第十章主要參考文獻324
第十一章 大明王朝:封建王朝的強盛時代
朱元璋建大明326
明太祖改革329
燕王稱帝331
鄭和下西洋333
土木堡之變335
北京城保衛戰337
南宮之變339
弘治中興341
名相張居正改革342
戚繼光抗倭345
豐臣秀吉入侵朝鮮347
壬辰明日戰爭350
第二次明日戰爭352
“萬歷三大征”353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355
魏忠賢亂政357
袁崇煥鎮守寧遠359
李自成攻入京城361
附錄:第十一章主要參考文獻363
第十二章 清王朝:天朝上國的謝幕
清兵入關366
順治帝提前親政,康熙帝勇斗鰲拜368
康熙帝平定三藩370
施瑯收臺灣372
康熙帝平定準噶爾374
雍正帝改革376
乾隆盛世378
“嘉道”中衰381
虎門銷煙382
外敵入侵384
太平天國運動385
洋務運動388
甲午戰爭390
戊戌變法393
義和團運動395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397
辛亥革命399
附錄:第十二章主要參考文獻402
一張年表讀懂中國史 節選
五帝的傳說 我國民間傳說中,有五位十分賢能的部落首領,被后人統稱為五帝。
**位是軒轅黃帝,即黃帝,黃帝被稱為中華始祖,是早期華夏部落時代的聯盟首領。
傳說黃帝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黃帝后來建都于有熊,所以又被稱為有熊氏。
他通過武力和仁德統一了華夏部落,之后征服東夷、九黎,*終統一了中華。
隨后他又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開創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第二位是顓頊,他的生卒年已無法考證。傳說他本名乾荒,號高陽氏,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相傳,顓頊生于若水之野,即今天的巴蜀一帶。后來因為輔佐少昊而建功立業,被封于高陽。
少昊死后,共工氏與顓頊因帝位而發生爭斗。結果共工氏被打敗,顓頊繼少昊執掌政事,號為“高陽氏”。顓頊*開始的都城在窮桑,后遷都于商丘,之后又在帝丘居住。據說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去世,被葬于帝丘之外。
第三位為帝嚳。他姓姬名俊,出生于高辛,他是我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部落首領。在《山海經》等古籍中,有不少對帝嚳的描寫,其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
帝嚳剛滿十五歲時就被封為辛侯,三十歲即位掌權。他是黃帝的曾孫,也是前承炎黃、后啟堯舜的重要部落首領。他為華夏民族的發展奠定了根基,也是華夏子孫共同的人文始祖。顓頊死時,帝嚳已三十歲,繼承帝位的他以亳作為都城。他為政賢明勤勉,深受人民愛戴,死后被葬在故地辛,建帝嚳陵。
第四位是帝嚳的一個兒子——堯。堯姓伊祁,名放勛,是古唐國人,他在十三歲時因輔佐兄長帝摯有功,而被封于陶地。兩年后,他又被改封到唐地,因此號為陶唐氏。十八歲時,堯代替兄長帝摯成為部落首領,在平陽定都。
堯執政期間,測定了農耕時令,分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使農民勞作有時可依。為人方面,堯嚴肅恭謹、賢明簡樸,與人民一同吃粗飯野菜。團結各族,使人民和睦相處,得到了人民的愛戴和推崇。在后世的儒家文化中,堯被奉為圣明君主的典范。
第五位為舜。相傳,舜姓姚,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在姚墟,治都蒲阪(山西運城永濟)。與堯相同,舜也被后世的儒家奉為賢明的君主。他因高尚的品德和出色的政治才干而被堯所看重,經過堯多年的考驗后,被禪讓為部落聯盟首領。舜在執政期間做出了不少改革,提拔了多位有才能的大臣,使水土問題得到改善、農業水平得到提高、文化教育得到推廣,因而舜深受人民愛戴和擁護,被后世列為五帝之一。
禪讓時代
堯是一位十分賢能的首領,每當部落內發生一些大事時,他都會召集各族首領共同商議。隨著歲月的流逝,堯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了,年邁的他希望能找到一位賢能的人來繼承他的工作。
按照慣例,堯召集了各部落的首領,當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后,一個名為放齊的人說道:“您的兒子丹朱就十分開明,我認為他是個不錯的人選。”
堯十分了解丹朱的性情品德,認為他是個品德不好、喜歡與人爭吵的人,因此拒絕了放齊的提議。接著,一個名叫兜的人說:“那個負責水利工程的共工廣泛地聚集民眾,做出了功績,可以用。”
堯聽完之后,仍是搖搖頭說道:“共工這人能說會道,給人一種恭謹的感覺。但實際上是個表里不一的人,我對他不放心。”
經過堯的多次否決,這次會議*終也沒有得出結果。之后的一天,他又找到了四方部落的首領來商議繼承人的事,這次大家在會上一致推選了舜,并紛紛陳述了舜的為人。
堯聽后十分滿意,點了點頭說道:“其實我也聽說過此人,你們誰能再講講此人的家庭情況?”
一位首領說道:“舜的父親是個糊涂鬼。舜的生母早死,父親為他找了一個繼母,這個繼母還為舜生了一個弟弟。盡管繼母對舜十分不好,但舜還是十分親切地對待他的父親、繼母和弟弟。因此,大家都說他是個德行十分優秀的人!”
盡管堯聽了十分高興,但還是決定再考驗一下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還給他建造了糧倉,送了很多牛羊。變化巨大的舜引起了家人的妒忌,他們商議著要把舜害死,再吞掉舜的財產。
一次,父親叫舜去修補糧倉的屋頂。當舜爬到糧倉頂上后,父親在糧倉附近的稻草堆中放起火來,企圖燒死兒子。當舜想離開時,梯子早已被父親藏了起來。無奈,舜只好用手抓住笠帽的兩側,從屋頂跳了下來。巨大的笠帽大大地緩沖了墜落的沖擊力,舜安全地落在了地上,毫發無傷。
一計不成二計生,舜的父親和弟弟又想把舜推入井中活埋。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回到家中的舜并沒有責難和報復家人,反而像從前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家人。
堯把舜的表現看在眼里,便把一些公職和權力交到了舜的手上,想看看舜的工作能力如何。近二十年的考察過去了,舜把堯安排的工作完成得井井有條,很少出現差錯。*終,堯下定決心把自己的位置交到了舜的手上,而自己則回到家中頤養天年。
接過大權的舜進一步解決此前的各種社會問題。他統一了音律、丈尺,整頓了禮儀,廢除了酷刑,懲罰并放逐了當時的地方惡徒,起用了禹、皋陶、彭祖等二十二個德才兼備的人……
八年之后,堯安然離世,而舜為他服喪了三年。三年服喪之后,舜又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交到了堯的兒子丹朱的手上,自己則退隱到了南方。盡管如此,各部落的首領和百姓遇到難題時,仍會去找舜,從不去找丹朱。人們也只把舜當作各部落的首領,并為他歌功頌德。
舜終于明白了人們的心意,也認清了天意,便回到了國都,再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被后人尊稱為帝舜。 大禹治水
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這里有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母親河——黃河。
但是,早在上古時期,中華先人還沒有先進的治水技術,中原地區時常暴發洪水災害,人們辛苦種下的莊稼被無情吞噬。土木建筑的民居在洶涌的洪水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大量居民的房屋被沖毀,人們流離失所,過上了背井離鄉的生活。
當時的統治者舜看到這種情況后,感到萬分痛心,決心消除水患,還給百姓一個安定的生活。
一天,舜召集了身邊的大臣們,共同商議如何解決洪水問題。群臣經過商議,推舉出了鯀來治理水患,鯀也就是禹的父親。
但舜并不信任此人,他認為鯀為人表里不一,難當大任。但是他又找不到更加合適的人選,只好“趕鴨子上架”,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鯀。
結果正如舜所預料的那樣,九年過去了,洪水依舊泛濫。而鯀不但無能為力,還消極怠工,讓舜十分不滿。很快,舜就革去了鯀的職務,并把他流放到了羽山。
為了找到能勝任治水大任的人,舜再次召開了會議,與群臣一起商議此事。大臣們經過合計,都推舉了禹,并稱“盡管禹是鯀的兒子,但他的德行和能力都遠勝于鯀。他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工作認真負責,生活簡樸,是個十分優秀的人才”。
于是,舜也拋開了世俗的偏見,重用了鯀的兒子——禹。
實際也正如大臣們所說的那樣,禹為人十分賢良,盡管舜處罰了自己的父親,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懷恨在心,反而看到了洪水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因此發誓要治好洪水。
當時,禹新婚剛過四天,妻子涂山氏十分不愿丈夫接手如此危險的工作,但為了大局考慮還是支持丈夫的事業,揮淚送禹踏上治水的征途。
禹帶著舜派給他的助手伯益、后稷等人,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踏遍了中原大地的各個洪水災區。禹為了更好地完成實地考察,一手拿著準繩一手拿著規矩,親自測量各個水域的面積。
他總結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把先前的堵截之法變成了疏導之法。這種新方法的要點就是大量疏通水道,把洪水引流入海。找到治水方法之后,禹身先士卒,帶領人民奮斗在治水**線。治水的全程,禹絲毫沒有官架子,他與百姓一起工作、吃飯、休息。
一向簡樸節約的禹,連居住的屋子也比尋常百姓的房屋矮小,吃的食物也比一般百姓要差。因為他深知建造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他盡可能地省吃儉用,把更多的錢用在了治理洪水的事業上。
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也被華夏子孫廣為傳頌。傳說,禹在治水的途中路過了家門口,聽見了孩子的哭聲。那是妻子剛剛為他生下的孩子。作為一個剛剛成為父親的男人,無論如何都應該進屋看一眼自己的孩子。但是,禹當時想到了治水的任務如此艱巨,只向家中的茅草屋望了望,便眼含淚水騎馬離去。他知道,洶涌的洪水能瞬間奪去人們的生命,作為治水長官就要分秒必爭。
就這樣,經過禹十三年埋頭苦干,昔日咆哮的河水終于被馴服。一度泛濫成災的河水,大多平緩地向東流入海里。那些曾被洪水淹沒的農田和房屋再次煥發了生機。沒有了洪災,百姓再次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后人為了紀念禹的功績,還為他修廟立碑,并尊稱其為“大禹”或“禹神”。
一張年表讀懂中國史 作者簡介
路吉善,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任教于山東省北鎮中學,濱州市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被評為“濱州市第八批教學能手”,2016年和2018年兩次被評為“濱州市教育教學先進個人”,2010年榮獲濱州市優質課一等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