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公園北京:文化生產與文學想象(1860—1937)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4287
- 條形碼:9787301334287 ; 978-7-301-33428-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公園北京:文化生產與文學想象(1860—1937) 內容簡介
本書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園”作為一個新興的西方文明裝置,如何進入晚清及民國北京,在這個過程中又如何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的對接與轉化。旨在從公園入手,以小見大,呈現晚清至民國北京政治、社會、歷史、文學、文化諸方面紛繁復雜的變革。 本書的研究內容是晚清至民國時期北京的公園,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開放的公園,也包括具有公園性質的公共游覽空間。采取個案研究的方式,選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公園,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現代性轉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園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開放而成,其等級和風格有著明顯的分野,地處不同的城市區域,吸引了階級、政治、文化背景各異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與審美風格的公共空間。本書以萬牲園、中央公園、北海公園、城南游藝園與陶然亭為個案,借以一一對應傳統士紳、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團體這五種人群的生活及表現,同時也分別反映公園所承擔的啟蒙、文化、文學、娛樂、政治等功能。
公園北京:文化生產與文學想象(1860—1937) 目錄
1
一、從“花園”到“公園”
1
二、北京公園:文明性與文化性的對接
10
三、公園北京:另一種現代性的隱喻
24
四、文學空間的生產
30
**章 北京公園的先聲
——新舊過渡時代的士大夫與萬牲園
39
一、“導民善法”萬牲園:晚清士大夫的海外見聞
40
二、建造萬牲園:啟蒙理念的體現
48
三、公共空間的興起與休閑模式的養成
69
四、癸丑修禊:傳統與現代的張力
79
第二章 來今雨軒的過客
——京派文學的公共領域與生產機制
92
一、文化茶座與知識分子共同體
94
二、《大公報》與“小公園”
110
三、茶座與圓桌
128
第三章 到北海去
——新青年的美育烏托邦
137
一、北海公園:現代美育空間的崛起
137
二、“到北海去”:新青年與新文學的相互建構
152
三、北海的烏托邦意象
168
第四章 游藝園、社會新聞與通俗小說
——城南市民消費文化
189
一、城南市民文化與娛樂空間的興起
191
二、社會新聞、通俗文學與娛樂空間的同構性
202
三、娛樂空間與文化趣味的分野
214
第五章 陶然亭風景的流變
——招魂、革命與戀愛
231
一、乙丑江亭修禊:文人雅集的招魂與裂變
232
二、小團體,大聯合:新式政黨與革命的濫觴
251
三、高石之墓:革命與戀愛的張力
266
結語 公園的政治隱喻
283
一、復興北平的“世界公園”
283
二、城市空間的淪陷與反抗
294
三、新中國的公園藍圖
307
附錄一 “世界人”的鄉愁
——論康有為海外游記中的公園書寫
326
一、鄉人、國人與世界人
327
二、公園:從好奇到鄉愁的對象
332
三、世界主義的鄉愁
344
附錄二 公園:民國西方旅行者的北京想象
349
一、北京地圖與公園意象
350
二、帝國主義的懷舊
359
三、懷舊的現代性
373
后 記
375
公園北京:文化生產與文學想象(1860—1937) 作者簡介
林崢 ---------------------------- 林崢,2004—201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博士學位,為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首位本科直升博士生,師從陳平原教授。求學期間,歷年榮獲最高等獎學金如國家獎學金,榮膺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博士論文《北京公園:現代性的空間投射(1860—1937)》獲評2015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曾赴美國哈佛大學(2012—2013)、德國柏林洪堡大學(2012)、英國劍橋大學(2011)、臺灣清華大學(2007)等海外學府訪學。2015—2018年就職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學院,任講師;2019年至今,就職于中山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