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教學這件事:感動幾代人的教師專業成長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7910
- 條形碼:9787515367910 ; 978-7-5153-6791-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學這件事:感動幾代人的教師專業成長指南 本書特色
1.該書作者是日本語言教育先驅大村濱老師,本書匯集了她從教52年的心得感悟和教學智慧,可以給新時代的教師們以感動和啟示。 2.該書在日本出版26年依然暢銷,是日本教育類經典暢銷書,被稱為“教學經典”,現在作為育兒書也深受家長喜愛。 3.該書強調了教學“專業性”的重要性,作者通過分享常見的教學場景和教學故事,解讀了專業的教研態度、教學方法和與學生的相處之道,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培養專業思維、提升教學專業能力,非常適合年輕教師閱讀以提升自身教學硬實力! 4.該書在強調教學“專業性”的同時,從字里行間傳遞了教育的溫度和教學的初心。作者用一個個具體的事例說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愛孩子”,以及如何在工作中保持教育者的初心,教師們可以獲得明確的工作建議,并從大村老師溫暖而堅定的話語中感受教育者的初心,點燃自己的教學熱情!
教學這件事:感動幾代人的教師專業成長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凝結了日本教育家大村濱老師從教50余年的感悟心得與教學智慧。在本書中,作者通過鮮活的故事和大量的細節說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學和如何做一名專業的教師,她將自己從教多年的工作經歷與教學經驗娓娓道來,在一個個溫馨、感人的事例中闡明了專業教師應有的教研習慣、教學態度和教學方式,并為教師們的日常工作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書中語言平實近人但充滿力量,可以為廣大教師提供溫暖而堅定的支持,幫助教師提升專業實力。
教學這件事:感動幾代人的教師專業成長指南 目錄
**章 教學是什么
時刻保持*佳狀態
持續學習與教研
精進教學技巧
對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負責
保持謙卑與清醒
第二章 如何成為一名專業教師
培育學生,為學生真正負責
展示專業性
提升專業技能
避免模式化教學
教學的*高境界
第三章 如何打造魅力課堂
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
如何更好地開展單元學習
防止錯誤的表達和行為
第四章 珍惜當下,不忘初心
換位思考
學會記錄
向前輩取經
重視教學日志
熱愛工作,熱愛付出
后記
教學這件事:感動幾代人的教師專業成長指南 節選
用專業思維看問題 當老師的人很難在上班和下班之間自由切換身份,下班后也總會情不自禁地去想孩子的事、教材的事。雖然上課時我們有教科書可用,但是活教材是需要老師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去尋找發現的。即便是兩篇有關聯的文章或作品,如果老師不能將二者合理地聯系起來,它們就成不了教材。每位老師都應該帶著這種意識,時刻關注與孩子有關的話題和教材。這也是一種老師的自我培訓。時刻惦記著要收集題材,不停地尋找合適的教材——這不正是熱衷教學的一種表現嗎?熱情這種東西,我們很難簡單地說出它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也很難輕易地看出一個人對某件事究竟有沒有熱情。判斷一個老師對工作是否熱情,不僅要看他在課堂上的表現,還要看他課堂外是否用心。好教材必須是老師用專業的思維、通過認真的研究才能發現的。 各種數據在普通人眼里不過是單純的數字而已,但實業家卻能從中想到各種各樣的策略。所謂的專業,就是能將普通人眼中稀松平常的事物與自己的工作關聯起來,并從中萌生出新的創意,而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可以是任何東西,比如廣告、數字、畫、雜志封面等。 從專業的角度、用專業的思維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郊游時要努力捕捉獨特新穎的話題,讀報時要用心尋找合適的題材,這不正是教師應有的工作熱情嗎?我認為這才是教師的職業精神。 不會提問的模式化老師 很多老師的教學方式都特別直白,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直接問文章的內容要點是什么?這會給人很不專業的感覺。為了教大家如何構思文章,大多數老師的做法是先給學生看一篇范文,然后圍繞這篇范文進行提問,比如“你覺得這篇文章的結構怎么樣?”“這篇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都寫了什么?”等。 這的確不失為上課的一種方式,可如果老師總是用這一種方式上課,那就太單調了。可以說這也是模式化的一種表現。再好的方法用多了就容易故步自封。孩子是*容易喜新厭舊的,他們對“再”這個詞是極為反感的。 我們只要稍加留心,就會發現老師總是在重復著同樣的話。像“要挺胸收腹”“別忘東西”這些基本就是老師的口頭禪。如果是不得不說的話,那當然一定要說。像“要挺胸收腹”這些也就罷了,就連“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樣的話,老師也總是常常掛在嘴邊。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把握文章大意,可這種提問方式特別不專業,像外行人會問的問題。把握文章大意固然重要,但如果每次都用“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提問,那和孩子媽媽又有什么區別呢? 在這種時候,我們應該根據每次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去嘗試各種方法。這才是專業教師該做的事情。在講文章結構時,我們可以拿作文作為例子來講,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做法。但如果只用這一種方法,就容易落入俗套。在講文章結構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大腦究竟是如何構思文章的。大腦在構思一篇文章時,會思考文章各組成部分的時間關系,會對有關聯的部分和沒有關聯的部分做出區分。然后,會為了讓文章更好理解、更有魅力而去考慮它們的排列順序。如果在沒有范文的情況下,能夠在頭腦中理清文章各部分的相同和不同,以及相互間的關系,那么在構思文章時就能信手拈來,在交談時,就能條理清晰地娓娓道來。 而我們要考慮的則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具備“能夠對各部分做出區分”“懂得思考各部分的關聯性”這些*基本的能力。其實要想達成這些目的,作文并不是必須的,只要讓大家做這方面的思維訓練就行。于是就需要老師開動腦筋去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我會讓學生寫每個單元的學習記錄,寫完后還會讓大家給每個單元的學習記錄創建一個目錄。創建目錄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作文構思能力。具體做法是,將學習記錄全部寫在一張張的小卡片上,并根據卡片上的內容和自己的初步判斷給卡片分類,比如“這個和這個是自己的作品”“這個是準備材料”“這個是別人的想法”,以及“這個是這樣產生的”,然后按照“因為它們之間存在這樣的關系,所以應該按這個順序,這樣來寫”的思路來創建目錄。雖然在創建目錄的時候并不會去構思文章的內容,但是大腦對這個過程的思考,和構思文章是一樣的,屬于同一種思維模式。 在培養孩子某項能力時,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在運用這項能力時,大腦是如何運轉的?其他工作是否也能讓大腦如此運轉?通過思考,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看似毫無關聯,實則大腦運轉模式一致的東西。這樣就可以避免教學模式的一成不變。然而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求新求變。一味地求新求變和一味地追求有趣,二者的本質是一樣的。雖然我們不必向學生解說教學活動背后的教學目標,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必須搞清楚什么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
教學這件事:感動幾代人的教師專業成長指南 作者簡介
大村濱(1906-2005),生于橫濱,日本語言教育先驅,是備受日本教育界尊重的教師、學者、專家。她擔任一線教師52年,退休后持續關注日本教育的發展。大村濱終其一生堅持教學實踐方面的課題研究與實踐,推出了“單元學習”等多種新穎獨特的實踐型教學模式,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大量基于實踐的教學建議和技巧指導。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