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道德與凈臟:具身隱喻映射

包郵 道德與凈臟:具身隱喻映射

作者:丁鳳琴1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3-02-01
開本: B5 頁數: 256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62.4(6.3折) 定價  ¥99.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道德與凈臟:具身隱喻映射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4258
  • 條形碼:9787030744258 ; 978-7-03-07442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道德與凈臟:具身隱喻映射 本書特色

將為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在中國文化群體中的普適性和差異性奠定基礎,也為中國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干預與和諧社會建構提供參考依據。

道德與凈臟:具身隱喻映射 內容簡介

道德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是和諧社會建構的重要指標。儒家文化的內在道德和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指導個體的道德認知和行為。道德隱喻可能直接影響道德決策和認知加工。在日常生活中,個體往往使用物理性的凈臟來表達抽象道德的好壞,這種語言上的聯結的背后一定具有相應的心理現實性及生理機制,而且這種已形成的穩定的凈好臟壞的隱喻聯結會對個體更高級的道德活動--道德判斷產生影響。道德概念凈臟隱喻是儒家文化保留下來的、適應本土文化和社會價值、有著重要優勢的心理映射。探究植根于儒家文化土壤中道德概念凈臟隱喻也將成為研究的熱點。本書以概念隱喻理論和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利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通過行為數據和腦電數據來探討中國本土文化背景下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心理現實性、偏向性、情境依賴性以及對道德決策的影響,并闡明實施干預后個體道德概念潔凈隱喻的動態改變。研究將為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在中國文化群體中的普適性和差異性奠定基礎,也為中國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干預與和諧社會建構提供參考依據。

道德與凈臟:具身隱喻映射 目錄

目錄
前言 
**篇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理論基礎 
**章 概念隱喻 3 
**節 隱喻的內涵與發展 3 
第二節 概念隱喻理論 6 
第三節 概念隱喻的形成機制 13 
第四節 概念隱喻的特性 21 
第二章 道德概念隱喻 29 
**節 道德概念隱喻概述 29 
第二節 道德概念隱喻的維度 30 
第三節 道德概念隱喻的研究范式 37 
第三章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 41 
**節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及其源域 41 
第二節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48 
第三節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對消費決策的影響 53 
第四節 道德概念潔凈隱喻的干預 58 
第二篇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心理特性 
第四章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心理現實性 70 
**節 道德概念環境凈臟隱喻的心理現實性 70 
第二節 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的心理現實性 74 
第三節 不同身體部位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心理現實性 7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5 
第五章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雙向性與偏向性 90 
**節 道德概念環境凈臟隱喻的雙向性 90 
第二節 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的雙向性 96 
第三節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偏向性 10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9 
第六章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情境性 117 
**節 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的社會公益情境性 117 
第二節 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的社會損害情境性 120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23 
第三篇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對行為判斷與決策的影響 
第七章 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129 
**節 道德概念環境凈臟隱喻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130 
第二節 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134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45 
第八章 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對消費決策的影響 151 
**節 回憶啟動下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對消費決策的影響 152 
第二節 行為啟動下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對消費決策的影響 157 
第三節 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對消費決策的影響:懲罰的凈化作用 163 
第四節 道德概念自身凈臟隱喻對消費決策的影響:嘴部和手部證據 168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80  
第四篇 道德概念潔凈隱喻的教育干預 
第九章 道德概念潔凈隱喻的團體輔導 189 
**節 道德概念環境潔凈隱喻的團體心理干預 190 
第二節 道德概念自身潔凈隱喻的團體心理輔導 196 
第三節 綜合討論 201 
第十章 道德概念潔凈隱喻的內隱干預 204 
**節 道德概念環境潔凈隱喻內隱干預 204 
第二節 道德概念自身潔凈隱喻內隱干預 208 
第三節 綜合討論 212 
參考文獻 216 
附錄 239 
附錄1 道德與不道德詞匯(節選) 239 
附錄2 環境潔凈與環境骯臟圖片 239 
附錄3 自身潔凈和骯臟啟動句子 240 
附錄4 嘴部潔凈和骯臟句子 240 
附錄5 手部潔凈和骯臟句子 240 
附錄6 環境潔凈與環境骯臟句子 240 
附錄7 潔凈與骯臟毛巾材料 240 
附錄8 社會公益情境句及其評定結果 241 
附錄9 社會損害情境句及其評定結果 241 
附錄10 道德故事材料(節選) 241 
附錄11 消費產品材料(節選) 242 
附錄12 有/無懲罰不道德故事材料 242 
附錄13 《中學生道德行為問卷》(節選) 242 
附錄14 《中學生衛生習慣問卷》(節選) 243 
附錄15 《親社會傾向測量問卷》(節選) 243
展開全部

道德與凈臟:具身隱喻映射 節選

**篇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理論基礎 **章概念隱喻 **節隱喻的內涵與發展 一、隱喻的內涵 *早,《修辭學》中的隱喻是指兩種概念之間的形式轉換或不同事物之間的表征方式。如“臟手”是用骯臟體驗表征不道德的行為,“慎重”是用具體的重量感知表征態度認真,“下流”是用上下位置感知表征個人不道德品質等,這表明隱喻*開始是作為語言的修辭手法而出現的。現實中隱喻無處不在。如“時間就是金錢”“玫瑰就是愛情”“They treated us white(我們得到了公平的對待)”“我受到了朋友的冷遇”“black man(惡人)”等;再如隨體感溫度的升高,個體對他人的評價也隨之“升溫”;看見干凈整潔的環境,人們的內心體驗也隨之“凈化”;傳統畫像中神的形象有大有小,而輪廓越大的神像往往代表權力越高。日常語言交流和生活中,人們常常用以上語言來描述情感、道德、人際關系等。由上可知,隱喻就是兩種概念之間的形式轉換,人們通過具身體驗所獲得的簡單形象概念去理解抽象復雜概念。 隱喻除了可以代表語義語法之外,更隱含著心理學的含義。現代認知心理學意義上的隱喻(metaphor)是指通過一類事物來理解和推理某一類事物的過程(Lakoff & Johnson,1999;Gibbs,1994;Lakoff & Turner,1989;Johnson,1993;Turner,1987),也是將某一喻體(vehicle)事物的部分特征傳送或歸屬于某一本體(tenor)事物的過程(Harris,1980)。理查茲在其《修辭哲學》(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書中將隱喻的基本要素做了劃分:“本喻”及“喻體”。被賦予相關屬性主題的即“本喻”,而借用相關屬性主題的即“喻體”。 本喻是指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源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實體或物質以及相應的體驗感受。喻體是指抽象復雜、不易理解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等無形的概念。將抽象復雜的喻體轉化為有形的本喻,從而實現抽象概念的表征和推理。 本喻和喻體還包含三個次類:實體與物質隱喻、容器隱喻、擬人化。實體與物質隱喻,如心智(mind)是較為抽象的概念,而機器(machine)是常見的具體物質,個體可以通過隱喻的方式,將機器的特征映射到心智上,那么心智就如同機器一樣可以被操控、生銹、崩潰、缺乏動力等。容器隱喻,就是將無明顯邊界的事物范疇化為容器,身體常常被視為各種容器的集合,如“嵌入心里、納入眼中、跳入視野、目中無人、離開視線”,再如“卷入事件、退出活動、沉浸狀態、漸入佳境”等也將事件、行為、活動和狀態視為容器。擬人化,如希望是燈塔,將希望比作燈塔,顯然是借用“燈塔”的屬性來擬人化地表征“希望”。 總之,隱喻就是通過一個事物的本體特征理解和推理另一個事物的喻體特征,就是將事物本體范疇的意義投射到更為復雜的喻體體系,以實現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意義聯結”和“映射激活”。隱喻的本質就在于個體利用身體和環境的互動所產生的具體的、熟悉的始源域概念去建構、表征抽象、陌生的目標域概念(Barsalou,2008;Wilson,2002)。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借助隱喻來理解事物和表達概念,隱喻也由此成為人們理解和認識世界的認知工具和思維方式。 二、隱喻的發展 隱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隱喻的修辭學研究(公元前300年到20世紀30年代)、隱喻的語義學研究(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以認知學科為核心的多學科研究(20世紀70年代至今)(束定芳,2000)。隱喻的發展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隱喻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早開始了對隱喻的探索。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辭學》和《詩學》中闡述了隱喻的構成方式和修辭功能,他認為隱喻就是借用一種事物來表征另一種事物,這種表征主要通過借屬喻種、借種喻屬、借種喻種和彼此類推的方式進行。換言之,隱喻是將用來描述某一事物的概念去形容其他事物,將某個詞從某一事物轉移到其他事物上,這種轉移要么歸為從類到屬,要么歸為從屬到類,或者類比。亞里士多德對隱喻有著極高的評價,他認為“the greatest thing by far is to be a master of metaphor”(*了不起的事就是成為一個隱喻大師)。亞里士多德曾強調,隱喻至關重要,強調人們應當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隱喻。亞里士多德的隱喻觀引領了西方修辭學界20多個世紀,后人將他的隱喻觀稱為“比較說”(羅念生,1962)。亞里士多德之后,對隱喻的解釋還出現了以昆提良為代表的“取代說”(陳文萃,曾燕波,2003)。“取代說”強調,隱喻其實是用一個詞去代表另一個詞的修辭現象。以上兩種理論都局限在語言層面和修辭學的范圍去研究隱喻,即將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去描述,這種隱喻現象持續了兩千余年。總體來說,在亞里士多德時期,隱喻主要被視為修辭格,其用途在于美化語言。在隨后的幾千年里,西方文學和修辭學對隱喻的理解深受亞里士多德的影響,盡管不同的哲學家對隱喻的態度不一,或褒或貶,但大都認為隱喻只是修辭手段。 直至20世紀30年代,英國著名的修辭學家理查茲(Richards)提出了新的隱喻觀點,對隱喻的研究才從修辭學向認知及其他學科發展。理查茲出版了《修辭哲學》一書,提出了隱喻互動(interaction)論,認為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言語是隱喻的,隱喻是一種語言現象,通過本體(認知主體)和喻體(對比的對象)交互作用而形成。理查茲的“互相作用理論”是*具代表性的隱喻理論,它詳盡分析了隱喻的結構,指出個體的活動和觀念都具有隱喻性,對隱喻的研究從語詞變為“表象”。兩個不同概念的事物歸為一體,不同觀念之間相互作用,隱喻由此產生(束定芳,1997)。隨著邏輯實證主義向日常語言哲學的轉變,隱喻越發凸顯。隱喻不是簡單的語言交流手段,而是用來表征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換言之,激活或模擬與隱喻相關的感覺和感知有利于人們對抽象概念進行思考與加工。理查茲由此認為,隱喻從根本上講,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和認識世界的手段。 布萊克(Black)對理查茲的互動論進行了完善和發展,使其成為了隱喻語義學研究中*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理論之一。布萊克在《再論隱喻》(More about Metaphor)一文中指出:所有的隱喻陳述都包含兩個不同的主詞,即一個主要主詞(primary subject)和一個次要主詞(secondary subject);次要主詞不是單獨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系統;隱喻話語通過將組成次要主詞中的一系列“相關隱含”(associated commonplaces)“映射”(map onto)到主要主詞上,使其達到隱喻效果(Black,1979)。布萊克的互動論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考察隱喻,強調語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把隱喻放到動態的、更深層次的語句、語篇中進行研究,突破了早期隱喻觀認為隱喻只是詞與詞之間轉換的局限,把隱喻研究提高到認知的邊緣(李福印,2008)。總之,此階段隱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簡單的修辭學階段,研究者主要探討語境、語義關聯的語義隱喻。 20世紀80年代以后,很多學者逐漸認識到隱喻的重要性,掀起了對隱喻研究的熱潮,隱喻開始進入多學科研究階段,隱喻的發展也達到了新的高度。1980年,語言學家拉考夫和哲學家約翰遜提出了新的隱喻觀點,即隱喻具有認知性(Lakoff & Johnson,1980)。他們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問世標志著隱喻研究開始進入認知科學領域。他們認為,生活中一些具體的概念可以很容易被人們理解,比如天是藍的,花是香的,但當一些概念過于抽象時(比如道德、時間等),人們就需要借助那些具體概念來隱喻抽象概念,從而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含義。此階段,隱喻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方式,而不僅僅起文字裝飾的作用,隱喻其實就是借助形象具體的概念來實現對不熟悉、抽象的事物的認識,它是人們理解事物的手段。他們強調“概念隱喻”,將隱喻相關探索從“表象”提升到“概念”層次,開始從認知層面對隱喻進行研究。正如拉科夫指出,傳統的隱喻觀點認為隱喻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其實不然,究其本質,隱喻是一種認知思維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自拉科夫之后,隱喻的認知觀點逐漸被大家接受,關于隱喻的研究也不再僅局限于修辭學和文學的視角,研究者開始從認知的角度研究隱喻。在《思維和語言中的映射》一書中,學者對“概念整合論”進行界定,認為人們通過整合概念理解事物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創造發明,構造出豐富的概念世界(Gilles & Fauconnier,1997)。概念整合論為隱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認知層面的隱喻受到了認知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強烈推崇,隱喻也實現了從傳統的修辭學和語言學研究向認知研究的跨越,邁向了更為科學的實證研究之路。 綜上所述,*初研究者主要從語義學與修辭學方面探討隱喻,將其視為詞義的轉變。因這種觀點僅從語言層面和語言使用的視角對隱喻進行解釋,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受到較多質疑。此后,隱喻從*開始的語言學中的修辭手法邁入認知研究領域,強調了身體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和認知聯結,有助于個體借助具體、熟悉的具身體驗對抽象、陌生的概念進行隱喻表征。隨著不同科目類別的發展與交叉,研究者對隱喻的探討愈加深入,其所包含的內容更為豐富、具體,隱喻研究也不斷地邁向更加科學的道路。 第二節概念隱喻理論 一、概念隱喻理論概述 面對難以理解、難以定義和復雜抽象的概念,如愛情、道德和夢想,個體往往無法直接對其進行感知和理解,那究竟如何對其進行表征呢?朗多等指出,人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