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論世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7625
- 條形碼:9787220127625 ; 978-7-220-1276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論世衡史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作者多年來所做的田野調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來至民國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對淮北地區所產生的交互影響,著重考察淮北地區人類活動,特別是政府行為和官僚意志對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的影響。作者分析了治水、漕運和鹽務等政策對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產、民性及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等的塑造、影響及作用。作者所討論的空間范圍,包括蘇北、皖北、魯西南在內的淮河下游地區,分別從漕運、鹽業、農業、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會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權力的實際運作下,如何從唐宋時代的魚米之鄉演變為后來的窮鄉瘠壤。除此之外,本書還對上述這一時期淮北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的衰變及平民的生活狀態也做了細致地考察和分析,進一步論證了清至民國前期中央政府在“顧全大局”的政治思維下所制定的政策對淮北地區的巨大影響。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論世衡史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作者多年來所做的田野調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來至民國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對淮北地區所產生的交互影響,著重考察淮北地區人類活動,特別是政府行為和官僚意志對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的影響。作者分析了治水、漕運和鹽務等政策對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產、民性及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等的塑造、影響及作用。作者所討論的空間范圍,包括蘇北、皖北、魯西南在內的淮河下游地區,分別從漕運、鹽業、農業、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會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權力的實際運作下,如何從唐宋時代的魚米之鄉演變為后來的窮鄉瘠壤。除此之外,本書還對上述這一時期淮北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的衰變及平民的生活狀態也做了細致地考察和分析,進一步論證了清至民國前期中央政府在“顧全大局”的政治思維下所制定的政策對淮北地區的**影響。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論世衡史 目錄
導 言 / 001
一、研究區域和時段/001
二、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007
三、研究現狀/023
**章 保漕大局下的政策誤區/ 038
**節 泗州城的沉沒與治水政治/ 039
第二節 漕運方略與淮北的被犧牲/084
第三節 官場積習與水患世界的形成/146
小 結/193
第二章 鹽業政策下的利益分配/ 197
**節 國家機器的自利化/198
第二節 商人尋求租金的*大化/238
第三節 生產者的貧困化/282
第四節 社會的邊緣化/312
小 結/338
第三章 從沃土到瘠壤/ 342
**節 治水與農業生態的破壞/342
第二節 稻作農業的變遷/383
第三節 農家手工經濟結構的演變/429
小 結/473
第四章 糧食短缺與生存困境/ 476
**節 糧食生產與人食所需/476
第二節 無權者的田土之累/492
第三節 平民糧荒對策的困境/530
小 結/569
第五章 本能異化為特權/ 571
**節 被殄滅的人欲/572
第二節 強勢群體的性剝奪/585
第三節 無法自洽的倫理/614
小 結/628
第六章 社會生活與社會沖突/ 631
**節 詩禮武風的普及/631
第二節 民性的衰變/667
第三節 叢林世界的形成/689
小 結/729
第七章 社會結構的異化/ 732
**節 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的畸化/732
第二節 強勢集團領主化/755
第三節 “下江南”/775
小 結/816
結 語/ 819
征引文獻/ 834
一、中文部分/834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論世衡史 作者簡介
馬俊亞,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獲江蘇省“333工程"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9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和區域社會生態史。曾兼任臺灣政治大學客座教授、安徽大學特聘教授等職。”
- >
煙與鏡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