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中外性文物大觀
-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解讀叢書·探索人類解放的新路徑《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解讀
-
>
襄陽府志(九品)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
>
大慈恩寺
寸耕堂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320104
- 條形碼:9787500320104 ; 978-7-5003-2010-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寸耕堂硯叢 本書特色
★8開布面精裝,榮寶齋出版社出版
★這是一部集古硯鑒賞、詩文、書法、篆刻等藝術于一體的著作
★原日本二玄社總編、書法文化研究家西島慎一和《中國書法》雜志編委、旅日藝術家鄒濤作序
★每一方古硯王鏞都刻下了銘文題跋,這些銘文題跋展現了先生的詩文、書法、篆刻等藝術才華,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場視覺與文化的盛宴
寸耕堂硯叢寸耕堂硯叢 前言
寄語『寸耕堂銘硯展』——兼論古硯鑒賞的『三美』西島慎一
硯是個不可思議的工具。從歙州、喘溪、澄泥、洮河等地所產材料制出的硯,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既可作為研墨的實用工具,又因其材質所呈現出的獨特魅力,逐漸成為人們收藏的對象。
墨和毛筆是消耗品。印材雖有不亞于硯的各種魅力,成為鑒賞的對象,但人們更熱衷其材,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對奇石的愛好罷了。
縱觀視臺,從喜愛硯的材質來看屬于奇石趣味,但制視的多樣性則在印材之上。作為一個工藝品有充分的鑒賞價值,但更重要的是從其收藏的歷史可以實證硯與人的關系,將藏家帶人更深層的領域。
硯使用多年,用中生愛,就有人將銘文作為紀念刻在硯上。
查慎行在編輯其大作《東坡先生編年詩》時,為紀念大作完成,在與其經歷三十載寒暑相依的端硯背面刻上了東坡像和硯銘,成為硯和收藏者間難舍難分且有象征意義之逸話。
乾隆皇帝也從內府所藏古硯中選出二百余方刻上銘文,將硯石狀態畫成圖編撰出二十四卷《西清硯譜》,在這本書里,硯已從單純的工藝品領域脫穎而出,因人增貴而邁進鑒賞領域。
負責編輯四庫全書的紀昀所著《閱微草堂視譜》是對硯的鑒賞以圖譜形式進行記錄的代表。他通過工匠將硯銘刻于自己珍藏之硯上,然后拓出,編輯成了硯譜。紀昀的著述還涉及到印材的材質以及制硯的式樣等,還有很多與劉石庵、翁方綱及門生伊秉綬之間的交流銘文,讀之,可從中了解劉石庵等人的硯癖。其中有一小硯款署「乾隆辛(三六年)六月,自烏魯木齊歸,囊留一研,題廿八字識之』,作銘云:「枯硯無嫌似鐵頑,相隨曾出玉門關。
龍沙萬里交游少,祇爾多情共往還。』記錄了與該小硯共同度過的艱難歲月,也看出他對烏魯木齊左遷事件的遺憾。
于此,對于紀昀來說,硯已超越工具的范疇,成為共度歲月的好伴侶。
硯已不僅僅是無機質的石材,它擁有了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歷史,成為『石友』「即墨侯』等擬人化的存在。
王鏞先生也是深受「石友』魅力影響的人之一,『寸耕堂銘硯展』即為王鏞先生的硯癖歸總。他將所收藏的百視件件刻上硯銘題跋,傾訴與硯的共鳴。
寸耕硯的背面用篆書刻上『寸耕硯」硯題,接著是用行書刻出四言六句銘文,『伴我晨昏,以耕心田』,正描繪了與硯為「石友』的歲月。我還被王先生刻硯的刀法所打動,手腕大有凌駕于工匠專家之上,富有質感。王先生用刀如運筆,滲透筆意之技,可用『大膽奏刀,細心留意」來形容。運刀自如到毫無遲疑感,章法成就美事。通過此刀技,可以想象王先生與硯相處,被「以耕心田」激勵的每一天。
王鏞先生的刀技非常成熟,端溪云擁皓月硯的銘文是行書,運刀干脆,章法流暢。端溪?虛素硯的銘文是楷書,「以單刀鑿楷書』至「尚能不負此硯乎』止,楷書銘文達前人未到之境,充滿自負。篆、隸刻銘,對于篆刻拿手的王鋪先生來說可謂手到擒來。歙硯堅硬,王先生便刻出筆畫規整的銘文,其技法實在了得。蛻生硯、大器硯、都了硯、眉壽硯、星兩視等等,都是極好的例證。刻意豐富,成功復原了用毛筆也很難表現出的篆隸書內在的太古靈魂。
端視相對偏軟,王先生則用大刀闊斧,順暢而流美的篆書,充分表現出作者的快意。對待比端溪更柔軟的磚硯,則線條更加縱深自由,沖刀強勁。春渦硯、玄芝硯等澄泥硯材質硬脆,刻鑿小心謹慎,表現出其專注。
相對于《閱微草堂視譜》銘文的工匠刻制,聲名顯赫的《沈氏硯林》四卷,則由吳昌碩書寫銘文,其弟子趙古泥刻就。
趙以高超刻技將筆意豐滿的吳昌碩筆法呈現了出來,但似乎還不是以表達出吳昌碩的真氣。王鏞先生精練的刀法源于其精到的篆刻技法,運刀如運筆,以刀代筆,自由自在,隨性率意。而《沈氏硯林》趙古泥的刻銘則重在復原上下大功夫,創意上顯然不夠完美。
王鏞先生自由闊達的刀法,不受中庸整齊和散文式明快的束縛,也見不到因技術練達而易入職業性歧途的痕跡。
王鏞先生的這些硯銘,篆書、隸書、行草書、楷書等,皆體現出返璞歸真的思想,而且,從『寸耕堂銘硯展』中,又處處感覺到王鏞先生的詩魂,以及熱愛自由和率真的創作精神。
此次「寸耕堂銘硯展』,不僅展出原硯,還將硯的正反乃至硯側做成拓本,然后在硯拓周圍進行詳細注解,包含了硯材的質地、年代、雕琢之美,甚至與他譜比對等等。『寸耕硯』斷為護村石,比對了《西清硯譜》所載護村石硯,其中所論及宋硯,便是《西清硯譜》卷十四之宋護村石泰交硯;卷十四之宋獲村石聽雨硯、卷十四之宋獲村石鳳池硯、卷廿一之舊獲村石玉堂硯(「西清硯譜古硯特展』定為宋硯)等。還引用《西清硯譜》卷九之宋吳儆井田硯,指出了形制上的類似。
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存《西清硯譜》的硯,可能因為常年無人『雅玩』,硯面干燥,看不到歙州、端溪、澄泥等視原本潤澤的石色。一九九七年七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西清硯譜古硯特展』,出版了彩色印刷圖錄,缺乏水「養」的古硯在彩色印刷下缺陷盡顯,從而使得這批優秀的古硯難以成為硯質的標準件用于比對。
再說歷代藏視家的刻銘。古硯中自己書寫銘文、自己操刀刻硯譜者當屬高鳳翰《硯史》。但刻制比較粗糙,硯材石質也難有太大的說服力。
王鏞先生的「寸耕堂銘硯題跋』則是自書自刻,從水平高度來論已是古今無二,達到了前人未到的境地。我認為王先生在此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當下流行古硯收藏,拍賣會上古硯無數,古硯的豪華版彩色圖錄也層出不窮。但這些古硯圖錄大都急于展現其歷史背景,沒有立足于古硯的鑒賞史。硯的鑒賞應當從它與愛硯人之間的關系來論,僅從材質、雕琢的美等方面談硯,充其量就是個礦物標本,與愛好寶石等同。
臺北的林氏曾將所藏古硯做成了圖譜《蘭千山館名硯目錄》,編者在跋中表明『及無銘識者,均未入是譜』的編輯方針。該硯譜主導者林熊光展望了歷代古硯譜,提倡古硯鑒賞之『三美』:硯石之質、雕琢之精、昔賢銘刻之手澤遺制,強調在此三項綜合審美基礎上的古硯品評。
我遵從古視鑒賞「三美』,認為王鏞先生的《寸耕堂銘硯題跋》中所見之古硯鑒賞態度正好踐行了這『三美』,嘉惠士林。相信今后的古硯鑒賞及研究當會以王鏞先生所展示的方法論為基礎而展開。
(鄭紅譯)
西島慎一(原日本二玄社總編、書法文化研究家)
寸耕堂硯叢 節選
寸耕堂硯叢 作者簡介
王鏞,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畫和書法篆刻專業。一九八一年留校執教。先后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院院長,文化部優秀專家、文化部美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李可染畫院副院長等職。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